"台湾鲁迅"与大陆鲁迅的相似与差异

黄万华在他的著作《台湾文学史》中概括台湾为"流离的中国"

,笔者想:那么是不是文学也可以成为"流离的中国文学"。当年,笔者读到"流离的中国"这几个字的时候还是非常感动的。我觉着它将台湾与大陆之间那种微妙的关系概括出了。

这样的一个"流离的中国"当然是中国领土的一份子。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乡愁》说道:"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是的呀,那一湾浅浅地海峡就是这样,成了我们的一副宽大的隔膜。隔开了很多交流,隔出了许许多多的"陌生"。笔者觉得突然有份责任感来为大家介绍介绍在"台湾海峡"对面的这个中国的小岛上所孕育出来和大陆文学一脉相承而又带着浓烈的地域特色的"台湾文学"。

台湾文学长期因为政治、地缘因素,常被中国中心主义者视为边陲文学或中国文学的支流,在发展上即受到相当大的压抑。尤其在外来统治者的广义殖民下,纷杂书写系统使台湾文学呈现无法连贯的窘境。不过相对的,从南岛语系原住民的口传文学、中国古文(台湾传统文学)、白话文、日文、台语文引发的复杂情况及断层也丰富了台湾文学的面相。

在学者们的努力之下终于定义了台湾文学,他们讲台湾文学分为"广义"与"狭义"之分:台湾文学就广义而言应为"出生或客居台湾所发表的所有文字作品",而狭义上则应指"描写台湾乡土人物、再现台湾典型环境、运用台湾方言的作品、表现台湾人的生活与思想"的文学作品。

说到台湾的新文学,有一个人是总也绕不过的。就像中国现代文学史总是绕不开"鲁迅"一样。他就像一根新文学的树干一样,台湾文学后来的发展和兴起也都是站着这位台湾文学巨匠的肩膀上展开的。因为他就是"台湾新文学的开创者"。

从"台湾的鲁迅"开始

赖和,原名赖河,字懒云。台湾 彰化人。1894年出生于台湾彰化的一个百姓之家。赖和生活的时期,正是日本占领台湾、实行殖民统治的时期,面对日本统治者实行的政治上的高压统治,赖和以笔做刀枪,揭露和控诉日本侵略者给台湾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热情歌颂台湾人民的反抗精神。

赖和除行医外,并从事抗日活动与文学创作,是台湾新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台湾新文学之父。先后发表一系列散文新诗和白话小说,如《斗闹热》、《一杆"秤仔"》、《惹事》等,均收在《赖和先生全集》之中。

我们熟知得鲁迅自然是不用笔者多费唇舌介绍了。 笔者对于鲁迅只有有点想说的就是:鲁迅以笔代戈,奋笔疾书,战斗一生,被誉为

"民族魂"。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一生的写照。

笔者第一次知道赖和的时候,不知道是不是本能的原因立刻就想到既然是"台湾的鲁迅",那么我们会非常好奇他凭什么能够称为"台湾的鲁迅",他和鲁迅的异同点又在哪里?这个问题也是笔者想和大家一起探讨的问题,所以笔者就把自己的一点拙见分享给大家:

赖和与大陆鲁迅的相似与差异

相似之处

1、经历与决心

《藤野先生》是鲁迅的一篇回忆散文,记叙了作者从东京到仙台学医的几个生活片断。其中有东京"清国留学生"的生活情况,由东京到仙台的旅途回忆,有在仙台的食住情况,也有受到日本具有狭隘民族观念的学生的排斥,还有一次看电影受到的刺激从而促使鲁迅放弃学医而进入文学领域:

"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

众所周知的幻灯片时间,鲁迅在日本受到了歧视和深深感受到伤害。鲁迅和孙中山一样都认为"医治人心比医治身体"更加重要。要说历史或者显示中也是有及多的巧合的:因为赖和也是如此,他刚开始的事业也是从医生开始的。1909年 5月,16岁的赖和入台湾总督府医学校读书,1916年在家乡彰化开设赖和医院,为贫苦群众医治疾病。

1917年赴福建厦门,在博爱医院服务两年。

在厦门的两年受"五四"运动的影响,赖和深感民族自决的重要性,尤其对启迪民众的重要性有进一步的看法,认为文学是有重要作用的,应该属于人民。赖和也认为"医心"的重要性。在他们了解的医学领域似乎并不是他们最终的事业,赖和和鲁迅都从医生开始走向文坛。

2、新文学开创者

新文化运动是由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蔡元培、钱玄同等一些受过西方教育(当时称为新式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学革命运动。可以说中国的现当代文学就是从这里发端的。1915年开始,中国一百多年的文学历史就是从这里开始了新的篇章。鲁迅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对于旧文学进行强烈的批判,积极探索用白话文写作的实践。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人吃人的制度进行猛烈,地揭露和抨击,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对于这样的情况赖和在"五四"运动爆发后立即从厦门返台,和黄朝琴、张我军一起在台湾掀起了白话文学运动。1921年,赖和加入"台湾文化协会",并当选为理事。1925年,赖和为呼应白话文写作,发表了处女作散文《无题》,被誉为"台湾新文学运动以来头一篇可纪念的散文"

1930年,他和许乃昌。黄呈聪等人创办了《现代生活》。1932年,他和陈虚若、黄周一起主持《台湾民报》、《台湾新民报》的"学艺栏",并担任《南音》、《台湾新文学》的编辑,培养和提携后起之秀。

新文学运动的浪潮把赖和推为无可争议的台湾文坛领袖,他的一生,为提倡白话文写作和推动新文学运动起了极大的作用。有人说,台湾新文学由赖和"打下第一锄,撒下第一粒种籽"。

台湾作家守愚曾对赖和的创举大加称赞说:"第一个把白话文的真正价值具体地提到大众之前的,便是懒云(赖和)的白话文学作品。"

"再过几天,生意屡好,他又想炊一灶年糕,就把糖米买回来。"(《一杆'秤仔'》)

"喂!囝仔,什么人赌钱的?"查大人的威声„„(孩子啼哭),他就用教训的意义,轻轻地打一掌说"缄点着!不许哭,赌钱的什么人?"(《不如意的过年》)

王锦江在《赖懒云论》中透露:赖云"是一个极为认真的作家。每写一篇作品,他总是先用文言文写好,然后按照文言稿改成白话文,再改成接近台湾话的文章。"正是由于赖和在台湾新文学滥觞时期的种种贡献,他被人们称为台湾新文学的"奶母"、"父亲"、"开拓者"、"先驱者"和"指引者"。石涛更明确地指出:"因为赖和的出现,才奠定了(台湾)现代乡土文学的基础。"

3、批判的文风

鲁迅文学如"投枪"一样的批判品格, 也是赖和作品的基本特征。两人都是将社会的病症摊开来检视。赖和作品的批判锋芒: 其一, 揭露殖民统治的残暴与法律的虚假、当局及其鹰犬残害人民的滔天罪行。《不幸之卖油炸桧的》 、《不如意的过年》 、《补大人》 等等。这些作品和鲁迅的《且介亭杂文》的文章具有相似之处;其二, 斥责封建地主阶级对人民的压榨、对妇女的欺凌。 如《善讼人的故事》中土豪志舍霸占山林勒索百姓, 让贫民死无葬身之地。这个其实和鲁迅的《祝福》有些相似;其三, 批评新旧士绅、知识分子不知亡国灭种之恨, 苟且偷安, 麻木不仁。《赴了春宴回来》中年轻的缙绅子弟们, 一味用" 肉香" 、" 酒香" 、女人的" 媚态" 来填补那无所作为的精神上的空虚;其四, 抨击台湾社会传统陋习以及部分民众对强权、对暴力逆来顺受的行为。如《斗闹热》批评迎神赛会的铺张浪费、斗气夸富的毫无意义。这个部分则与鲁迅的《药》有相同的主旨。

明显差异

赖和虽然被称为"台湾的鲁迅",但是也仅仅是说他们在某些方面有相似之处,真正的他的风格其实和鲁迅作品有很大差别。笔者功力有限也只能够将他们两人大致的不同点概括出。有些细微处不能够尽数的,还各位包涵。

1、温柔的批判与锋芒

国人都知道鲁迅的风格是直露、冷峻、带着强烈的与毫不留情的文风而屹立在中国文坛上的。孟子有"知人论世"之说,可能鲁迅的性格即是如此。但是,身为台湾鲁迅的赖和虽然也是带着批判色彩:批判殖民统治,封建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麻木不仁等现象。但是他的语气总是带着可以挽回的温柔:

他虽然把旧文学称作" 受人余唾的`痰壶' " , 认为它不是一种" 能认识自我、能为自己说话、能与民众发生关系"的文学。但是, 他一再强调:既往时代的旧文学, 自有其存在的价值。———《读台日纸的〈新旧文学之比较〉》旧文学自有她不可没的价值, 不因为提唱(倡)新文学就被淘汰。———《开头我们要明了地声明着》小子怎么敢把既往文学, 一切抹杀, 不也说他自有存在的价值吗? 无论杜陆, 就是老先生所不取的王次回,(除了`教郎祗底摸挲遍,忽见红帮露枕边' 一类句子)也有一丝生命。———《谨复某老先生》

我们再看看鲁迅的语言:

中国人的不敢正视各方面,用瞒和骗,造出奇妙的逃路来,而自以为正路。在这路上,就证明著国民性的怯弱,懒惰而又巧滑。一天一天的满足,即一天一天的堕落,但却又觉得日见其光荣。在事实上,亡国一次,即添加几个殉难的忠臣,后来每不想光复旧物,而只去赞美那几个忠臣;遭劫一次,即造成一群不辱的烈女,事过之后,也每每不思惩凶,自卫,却只顾歌咏那一群烈女。——鲁迅

鲁迅的语言总是那么生硬,可是赖和的语言总是留有余地,批判是批判,但是总是不把话说死。

2、闽南风情

闽南语,据传起源于黄河、洛水流域,在西晋时期、唐朝、北宋迁移至福建南部,发祥于福建泉州。在台湾亦被称为台语、台湾话、河洛话或福佬话,在东南亚的海外华人则称为福建话(Hokkien)或咱人话(台闽字写作咱侬话)。

在赖和的作品中我们很容易看到台湾的风土人情,可是最典型的还是他将闽南语融入了文章之中:

《一杆"秤仔"》这部作品是赖和为了批判殖民统治政府利用篡改像"称"一样公平的法规来压榨百姓的故事。这个故事是极具有写实风格,写出了日据时期悲惨的台湾人民的生活。其中极具闽南语特色的语言是赖和的最突出特征。现在笔者就举出具体的实例来说明其中的闽南语:

会社:公司,在这篇文章中指的是糖厂。

刻亏:亏待的意思。(农名们受过会社的刻亏、剥夺......)

租声:田租。(不愿意种蔗,会社就加"租声"向业主争。)

刻俭:省吃俭用。(又得他母亲的刻俭,渐积下些钱来。)

贩路:销路。(听说镇子上生菜贩路很好。)

作者因为功力有限只能够发现这么最明显的几点,不足处还望指正。

赖和的作品对台湾"五四"以后的一代乡土作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赖和是台湾新文学的开拓者,他提掖并且引导了日据时代台湾新文学的发展","他的写实意识影响了以后不少的文学创作者,尤其是摇篮期的杨守愚、陈虚谷;他的嘲弄技法影响了蔡愁洞、吴浊流、叶石涛;而他那不屈不挠的抗议精神更影响了朱点人、杨逵和吕赫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