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父母明明給的是愛,帶來的卻是傷害?

為什麼父母明明給的是愛,帶來的卻是傷害?

網上曾經流行過一句話:“父母皆禍害”,這句話引發了廣泛的討論。很多人控訴父母在自己身上所做的惡似乎罄竹難書,父母假如看到了這些表達,不知道會不會吐血,他們會說,我明明是愛孩子的啊,怎麼在孩子眼裡,我卻變成了魔鬼?

武志紅老師在《為什麼家會傷人》這本書中給出了許多案例,讓我們看到孩子行為或者問題的背後,都與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時下流行一句話,孩子的問題大多是父母的問題,有些道理。但更準確地說,孩子出現的問題其實是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係出了問題。

或許你給的,不是孩子想要的;孩子想要的,是你無法滿足的,這樣的錯位,讓彼此都感受不到愛,而是相互的傷害。

為什麼父母明明給的是愛,帶來的卻是傷害?

1

小何是一名初一的學生,因為經常離家出走,謊話連篇而被爸爸媽媽帶到了諮詢室。走進諮詢室,小何的爸爸就開始數落兒子的不是,說他行為習慣不好,經常說謊,而且還很懦弱,動不動就哭。在家裡稍微不順心就離家出走,東躲西藏,讓父母都著急上火。

小何的爸爸說因為兒子的問題,他把經營多年的的公司都給關了,全身心地在家裡陪兒子,他對兒子是非常關心的。因為小何是自己的唯一的兒子,又是家中的長子,他希望兒子能夠學業有成,長大後有出息,因此對兒子有著很高的期待,平常對兒子也就比較嚴格。

小何說爸爸對自己很嚴厲,如果達不到爸爸的要求,就會對自己發脾氣。處於青春期的小何其實有很多自己的想法,但是爸爸從來都不聽他的,認為他非常不聽話。每當與爸爸發生激烈的衝突時,小何就選擇了離家出走。

小何的舉動讓爸爸幾乎崩潰,爸爸媽媽每次找不到他時,一方面非常著急,另一方面又非常憤怒,兒子這麼不爭氣,還這麼不聽話,爸爸就難免對小何說一些非常難聽的話,比如,有本事你永遠不回來,你怎麼還不去死呀?類似這樣的話,讓小何非常地傷心。

這樣一個家庭,我們看到父母對孩子的付出與深深的愛,另一方面又看到孩子對於父母控制的反抗,家庭成為了兩個男人之間沒有硝煙的戰場。父親想用自己以為對孩子最好的方式來控制孩子,孩子則是你越想抓住我,我就越想逃離。

當小何在控訴父親那些“惡毒”的語言時,他淚流滿面,讓人看得心疼。爸爸似乎也是一肚子的委屈,他也曾經想過要改改自己的脾氣,忍住不發火,可是小何後來居然變本加利,離家出走變成了一種常態,爸爸壓抑下去的火氣一下就又竄了上來,讓這個家庭難有寧日。

為什麼父母明明給的是愛,帶來的卻是傷害?

2

小何正處於青春期,這個階段的孩子有了獨立的自我意識,開始為分離做準備。而父母在潛意識中對於孩子的離開是非常焦慮的,他需要去做點什麼,讓孩子不要離開。所以父母需要對孩子嚴加管教,讓孩子一直處於一種無能的狀態中,這樣孩子就沒有能力離開。

另一方面,父母經常會以“都是為了你好”為名去把自己的願望強加給孩子,以滿足自己的需要。小何的父親生活在一個多子女的家庭,他排行老二,從出生順序來看,老二經常是處於一個被忽視的位置,他需要通過表現好、很乖等討好的方式去獲得父母的關注,而他的學習成績當時卻並太好,這成為了他內心的缺憾。當然,現在他已經無法完成過去的願望,他對於自己其實是有些失望的。終於有了兒子,兒子可以替代他完成他未完成的願望,所以,兒子的榮耀就是父親的榮耀。

可是很不幸,兒子並不能按照父親的願望去行動,兒子有自己的人生。他說,他並不想讓自己的學習特別的突出,只要保持箇中等成績就好了。我們看到父親和兒子在目標上的差異。其實,我們無法用自己的期待去綁架孩子的人生,因為每個人都渴望為自己而活。

為什麼父母明明給的是愛,帶來的卻是傷害?

3

作為假如父親可以退後一步,將學習的自主權交給孩子,孩子的事情讓他自己做主,並且相信孩子可以管理好自己,他們之間的關係就有可能得到緩和。

假如父親尊重孩子的選擇,無論他做出什麼樣的決定,都給他嘗試的機會,即使在父親看來並不正確,也給兒子試錯的機會,這本身就豐富了孩子的人生體驗。沒有人不會犯錯,重要的是在錯誤中成長。

假如父親總是能發現孩子身上的閃光點,並且真正欣賞孩子身上的與眾不同,孩子或許會朝著你期待的方向前進,而不是被父親貼上“行為不良”的標籤而自暴自棄。

假如孩子遇到挫折時,父親能夠給予支持和鼓勵,而不是諷刺和打擊,甚至批評與指則,孩子則會變得更加勇敢,有勇氣去探索外部世界,並且對世界始終保持好奇,也就有能力去挑戰更大的困難。

為什麼父母明明給的是愛,帶來的卻是傷害?

家庭是一個系統,孩子出現問題,是家庭中的每個人共同作用的結果。假如家庭中的每個人都開始為自己的行為負責,發揮各自的能動性,孩子的問題可能就自然消失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