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死後,劉禪還當了29年的皇帝,他真的是“扶不起的阿斗”嗎?

噢nini


祝大家新春快樂!


NO。讀過《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劉禪是劉備的兒子,小名“阿斗”,三國時期蜀漢政權的創建者劉備病死後,他的兒子(十七歲的劉禪)被扶上了皇位,這位蜀漢後主為人懦弱愚鈍,不思治國理政,諸葛亮等輔佐他的老臣們只好乾著急。只能眼睜睜的看著蜀國朝政腐敗、江河日下,最終兵敗國亡,落得寄人籬下、苟且偷生的下場,流下了“樂不思蜀”的千古笑話。

經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加以藝術的虛構和渲染之後,劉禪在人們的心目中便成了庸主的典型,“扶不起的阿斗”成了對庸人的戲稱。事實果真如此嗎?徵之史乘,許多人認為並非如此。

從我們現今掌握的資料來看,劉後主並非是昏庸之君,也不是個“扶不起的阿斗”。劉禪就任蜀漢皇帝共計41年,是三國時期在位時間最長的一個君主。其中,諸葛亮輔佐劉禪11年,在諸葛亮去世後,劉禪還在賢臣的輔助下做了30年的皇帝。而且在缺少強人掌權的情況下,蜀國內部竟然沒有出現謀反者,由此可見,劉禪能夠在位41年,他自己還是很有一套的。

諸葛亮擔任丞相時,劉禪對其是畢恭畢敬,言聽計從、並親切稱之為“相父”。可是當諸葛亮去世後,劉禪一掌權就立馬改革中央官制,廢除了丞相一職,將相權分立,命蔣琬主管行政,命費褘主管軍事,防止了權利過大威脅到自己的地位,並且還可以互相制約,徹底解決了蜀國多年“事無鉅細,鹹決於丞相”的政治體制。這些謀略豈是一位“扶不起的阿斗”所能理解的?

劉禪降魏後,被遷往洛陽封為安樂公。一次司馬昭與他一起宴飲,為他表演蜀地歌舞,隨從們都觸景生情,無限感傷,劉禪卻依然喜笑自若。後來司馬昭又間他:“頗思蜀否?”劉禪竟回答說:“此間樂,不思蜀也。”對此,絕大多數論者認為,劉禪圖吃喝玩樂,心甘情願地當“亡國奴”,無恥和昏庸到了令人吃驚的地步。據《漢晉春秋》記載,當年司馬昭聽後都直搖頭,他對同僚們說:“人之無情,乃可至於是乎!雖使諸葛亮在,不能輔之久全,而況姜維邪?”

劉禪的這段精彩表演,正說明他的智量過人。司馬氏之陰險毒辣是路人皆知。劉禪降魏後,作為亡國之君、階下之囚,身家性命都操縱在別人手中,欲想保全殊非易事。他之所以用“此間樂,不思蜀”來回答司馬昭“頗思蜀否”的詢問,與其說是出於糊塗與昏庸,不如說是故作痴呆的韜略之計,是一種計謀和策略,企圖以此來故意麻痺司馬氏,讓他掉以輕心,從而保全自身。等待時機東山再起。在表面庸懦、麻木的背後,潛藏著狡智和機謀。它瞞過古往今來多少人。不過也有人看出了其中奧妙,周壽昌便是一個。他在《三國志集解》中評論劉禪的這番良苦用心時提出了自己的見解:“恐傳聞失實,不則養晦以自全耳。”

“扶不起的阿斗”作為民諺約定俗成,無可厚非,說他昏暈,但是還算不上一無是處的地步。所以用“扶不起的阿斗”來評價劉禪這個歷史人物似乎是欠妥當的。


遺產君




劉備的兒子叫劉禪,小名叫阿斗。在三國演義裡,只是一個弱智兒童。後來莫名其妙還當了皇帝,為人不思進取,整天只知道吃喝玩樂。後來人們就用扶不起的阿斗來形容那些沒有辦法扶持成才的人,在電視劇少帥中,楊宇霆就用阿斗兩個字來形容過張學良。

阿斗長期生活在劉備和諸葛亮的陰影之下,他的個人光芒完全被掩蓋了起來。劉備和諸葛亮的能力和功績如此之大之強,讓阿斗這樣的人完全無法超越,所以就顯得阿斗有一點笨。

說阿斗昏庸,主要是指蜀國滅亡後,阿斗全家被送到洛陽封為安樂公,現在在洛陽也有個地方叫安樂窩,傳說就是阿斗當年居住的地方。

有一天魏國的大將軍司馬昭為了試探阿斗,就請當年蜀國的君臣一塊參加一個酒宴,在酒宴上演奏了蜀國的樂曲。蜀國的老臣們聽了都很難過,只有留下一個人滿不在乎。阿斗對司馬昭說:此間樂,不思蜀(洛陽真是太好了,我一點都不想念四川)。

回到王府後,身邊的謀士郤正告訴他:下一次碰見司馬昭,一定要內牛滿面的說,先人的墳墓遠在蜀地,無時無刻不思念回去祭拜。過了沒多久,司馬昭果然又請阿斗赴宴,阿斗按照上次郤正教的話複述了一遍。司馬昭大笑到:這怎麼聽起來,像是郤正的話呢。阿斗驚奇的說:你又不在身邊,你怎麼知道的呢?



其實上邊的這個故事是大有深意的,蜀國滅亡後還都被迫遷往洛陽當起了安樂公。應該說當時的古人還是有貴族遺風的,沒有隨便殺君主的先例,不管是漢獻帝、阿斗,還是吳國的最後一個君主,都沒有被殺,被封為公侯養了起來。

儘管如此,這些人畢竟是曾經當過君主的,隨時可能死灰復燃,恢復自己的江山。因此他們的生活雖然過得比較富足,但依然是戰戰兢兢,汗不敢出。

守拙才是處在逆境的生存之道,阿斗是深深的明白這個道理的。因此在洛陽城中,他只能把自己裝成是一個笨蛋,像一個透明人一樣,讓司馬昭對自己不設防。

郤正是蜀國忠心的老臣,但他對當時形勢的瞭解遠遠不如阿斗。在他們身邊有不少人都是司馬昭的內奸和親信,他們的言談舉止都處在司馬昭的嚴密監視之下。阿斗的回答和司馬昭的敲打都是兩個人最合理的回應,相互向對方輸出了誠意,說出了自己的底線。



實際上在三國時期,阿斗並不是一個笨蛋。蜀國的滅亡雖然不能說阿斗沒有責任,但他的責任當真不大。如果是當時三國中最弱的一個,魏國有400萬以上的人口,擁有最大的地盤和財力。吳國有200萬人口,蜀國只有不到100萬人口。

從以上對比我們不難看出,蜀國到底有多麼弱小。三國演義中的夷陵之戰,劉備動用了70萬大軍,完全就是一個笑話,小說過分的誇大了蜀國的力量。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阿斗能夠維持蜀國19年穩定的政權,已經是非常的不容易了。



諸葛亮治蜀的時候,採用的是虛君實相的管理模式。也就是類似於現在的君主立憲制,皇帝是名義上的國家領導人,丞相才掌握有國家的權力。阿斗為了對抗諸葛亮,不得不起用宦官維護自己的皇權,以免出現大權旁落。

在諸葛亮死後,阿斗廢除了丞相職務,甚至不願意為諸葛亮設置祠堂,向外面釋放了打壓諸葛亮一黨的信號,把國家的權力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把忠於諸葛亮的姜維放在了外地。這些舉動都證明阿斗還是非常精明的,並沒有到愚不可及的那種程度。

莊子曾經帶著自己的學生出外遊歷,並根據情形展開授課。當他們經過一片森林的時候,學生問莊子:為什麼森林裡邊又高又直的樹都被砍掉了,留下的都是一些歪脖子樹。

莊子回答道:樹不成材,方可免禍,人不成材,亦可保身也。人皆知有用之用,卻不知無用之用也。處在不同的情況下,要採取不同的生存方式。

阿斗在蜀國滅亡後就是如此,他只有把自己包裝成一個愚昧昏庸的人,才能讓司馬昭對自己放心,苟全性命於亂世。此舉也向外界釋放了一種信號,自己是昏庸之人,不配和司馬昭爭奪天下。

乾隆皇帝的弟弟經常給自己辦喪事,搞出一些讓人瞠目結舌的事情。這同樣是避禍之舉,向外界表示自己是一個無能之輩,讓乾隆皇帝對自己放心,不會捲入皇權爭奪之事,以此來實現自保。

因此阿斗的昏庸無能,純粹是自己裝出來的,並不代表他的真實能力。只是他在洛陽城中求存自保的一種方式,這也是一種生存智慧。當你的能力超過你的上司的時候,一定不能讓自己的才華完全展現出來,否則就是自取其辱。


新知傳習閣


說劉禪是“扶不起的阿斗”,主要是指他沒能守住劉備辛辛苦苦打下來的江山,即便有諸葛亮這樣幾百年才出一個的無雙國士多年輔助,在無能的劉禪手裡,也只能無奈迎來蜀漢國祚斷絕的結局。

如此,我們就要理一理,蜀漢政權的滅亡,誰是最大的責任者。

若以劉備稱帝作為蜀漢政權建立的時間,那麼這個政權,可以說天生就面臨著地緣政治的致命缺陷。

當時,東吳與曹魏南北夾擊,攻取了劉備在荊州一帶由關羽鎮守的地盤,諸葛亮《隆中對》中從出漢中出隴西、由荊州北上兩個方向的鉗形攻勢規劃,已經在事實上歸於破產。

偏偏劉備賭徒心理大發,借全軍上下對東吳背盟偷襲行為的仇恨情緒,舉蜀地全境之兵,試圖全力一戰滅亡江東孫權,為蜀漢政權奪得更為寬廣的戰略生存空間。

只可惜劉備眼高手低,夷陵戰役敗於陸遜之手幾乎全軍覆沒,自己雖然僥倖逃離戰場,但精神遭遇極大打擊,沒過多久也就去世了。臨死前,給劉禪和諸葛亮留下了一副“天下三分,益州疲弊”的爛攤子。

劉備死後的蜀漢政權,實際上的操盤手是丞相諸葛亮,國家政治、軍事、民政戰略均出自於丞相幕府。諸葛亮雖然不像奸相董卓、梟雄曹操壓制漢獻帝那樣束縛劉禪,但在諸葛亮治理蜀國的時代,劉禪也只是空有皇帝的名號,是坐在成都皇宮寶座上的“吉祥物”。

諸葛亮統觀三國局勢,採取的是與孫權重修孫劉聯盟,共同對付北方曹魏政權的策略。然而他十分明白,即便是蜀漢和東吳加在一塊,也比不上曹魏強勁的綜合國力。相比於蜀漢,曹魏在版圖、人口、發展潛力上都超出了一大截。

而且更要命的是,蜀漢政權內部派系關係複雜,劉備荊州集團、劉璋東州集團和本土的益州集團之間,圍繞著政治、經濟利益,鬥爭日益趨向表面化。

為了轉移國內矛盾,消弭內部即將爆發的派系爭鬥,諸葛亮高喊“漢賊不兩立、王爺不偏安”的政治口號,將全國上下打造成一臺戰爭機器,從此使蜀漢走向了對曹魏政權以攻為守的軍國主義路線。

在他的繼任者姜維手中,又在六出祁山的基礎上,開展了一系列被稱之為九伐中原的軍事行動。長年累月的戰爭,耗盡了蜀漢的國力、民力,以至於到最後出現了“民皆菜色”的民生困境。

由此可見,諸葛亮死後,劉禪的執政道路大體還是延續了他的軍事路線,期間還扛住了魏國曹爽組織的一次針對蜀漢的滅國級征伐。

單憑這些,就可斷定劉禪並非人們口中扶不起的劉阿斗。蜀漢政權的滅亡,根源還是在於四川盆地的綜合實力,實在維持不下去“以外戰促內部穩定”的整體戰略,最終經濟崩盤、內部鬥爭激化,以致於扛不住司馬昭發動的滅國戰爭。

但是人們實在接受不了漢家正統的蜀漢,被梟雄曹操建立的魏國滅亡的事實,總要找出一個具體的責任人,來揹負蜀漢滅亡的罪責。

劉備從織蓆販履之輩起家創立蜀漢江山,很是勵志;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當真是千古人臣楷模。對於他們兩個,大家貼金都還來不及,怎麼會忍心讓他們承擔蜀漢滅亡的責任呢?

思來想去,唯有劉禪高矮胖瘦剛剛好,適合背這個黑鍋。劉備、諸葛亮、關羽、張飛、趙雲、馬超,群英薈萃的蜀漢政權怎麼亡了呢?

理由只有一個嘛——劉禪弱智!

至於在劉禪身上流傳下來的“扶不起”說法,還是蜀漢滅亡劉禪被魏軍帶到洛陽以後,司馬昭在酒宴上問他“頗思蜀否?”。劉禪回答“此間樂,不思蜀也”。

這就是成語“樂不思蜀”典故的由來。在人們看來,劉禪這樣的回答真是太沒良心了,簡直就是崽賣爺田心不疼,徹徹底底的一副敗家子模樣。連坐在他身邊的舊臣郤正也看不下去,伏在他耳邊說司馬昭再問,你就講先人墳墓都在蜀地,想到這裡沒一天不思念故地。

將這一切都看在眼裡的司馬昭,故意又問“頗思蜀否?”。劉禪果然按郤正的套路給司馬昭演了一遍,司馬昭講這怎麼像是郤正教給你的,劉禪順著他的話說正是郤正教我的,惹來眾人的鬨堂大笑。司馬昭由此評論劉禪:

“雖諸葛孔明在,亦不能輔之久全,何況姜維乎”

從此劉禪就被釘在了蜀國滅亡的恥辱柱上,更被套上了“扶不起的劉阿斗”的緊箍咒。

不過細細想來,劉禪近乎沒心沒肺的言行舉止,難道不是亡國之君身處階下囚地位,所做的自保韜晦之計嗎?就像當年劉備與曹操青梅煮酒,面對曹操咄咄逼人的試探,假借害怕打雷丟落筷子到地上的舉動如出一轍。光從這點上看,劉禪就得到了劉備的優質基因遺傳。


竹山清溪澗


諸葛亮死後,劉禪還當了29年的皇帝,他真的是“扶不起的阿斗”嗎?


在羅貫中的《三國演義》裡,蜀漢後主劉禪(小名阿斗)是一個懦弱愚鈍、不思進取的人,最後眼睜睜看著蜀國江河日下,最終兵敗亡國,寄人籬下,苟且偷生,還留下了樂不思蜀的千古笑談。

拋開《三國演義》,我們看到的是另外一個劉禪,他17歲繼位,在諸葛亮的輔佐下踏踏實實當了12年的皇上,諸葛亮死後,他接著又當了29年的皇上,這才投降,總共在位41年,投降後,被封為安樂公,又結結實實活了8年,終年64歲,在古代,這個年齡算是長壽的了。

劉禪要真的是“扶不起來的阿斗”,沒有了諸葛亮還能堅持29年嗎?還能投降後苟活那麼多年嗎?

其實,劉禪既不像傳統觀點中的昏庸,也不像當代某些人吹噓的那麼睿智,說白了,劉禪其實就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帝二代而已,他能夠堅持29年,主要得益於如下幾個方面:

一是諸葛亮打下了一個好基礎。作為蜀漢的丞相,諸葛亮鞠躬盡瘁,事無鉅細,對內休士勸農,實行軍屯耕戰,興修水利,蜀漢的農業發展、人口增加、百姓安居樂業。對外南征北伐,平定南中地區,解決後顧之憂,打擊曹魏,鞏固政權穩固,可以說,經過諸葛亮的苦心經營,蜀國政權穩固,國力逐漸強盛。唯一的缺點就是念念不忘恢復漢室,積攢一點錢糧就來一次北伐,但是於情於理劉禪都不能干涉。

二是劉禪基本上忠實貫徹了諸葛亮的施政方針。在用人上,劉禪把諸葛亮推薦的蔣琬、費禕、董允這幾個人都放到了關鍵崗位上,諸葛亮一死,他就立即廢除丞相一職,設立尚書令、大將軍和大司馬三個職位,命蔣琬主管行政,費禕主管軍事,相互之間制衡,這不是一個傻子乾的出來的,而他用的這幾個人的確是賢能之臣,他們延續了諸葛亮的政策,確保了蜀漢的團結穩固,在農業發展上繼續休養生息,最起碼早期的劉禪是這樣執行的。

三是劉禪沒有瞎折騰、出昏招。蜀國從221年到263年的42年間只經歷了兩任皇帝,而吳國從222年到280年的58年間,經歷了四任皇帝,劉禪是所有國君中在位時間最長的,他雖然沒有孫亮的才能、曹丕的奸詐,但在劉禪當政期間沒有發生過皇族傾軋大臣滅族的事件,反觀魏、吳兩國,孫皓殘忍無道、沉溺酒色、專於殺戮,把東吳變成了屠宰場,而曹丕欺君滅族,逼著弟弟做七步詩,兄弟們各個惶惶不可終日,如此看來,劉禪還是比較省心,相對仁厚的。

四是劉禪裝傻保命。有一次司馬昭邀請劉禪赴宴,看到他吃的挺開心,就問他想不想念蜀地,劉禪說,這裡挺好,不想念蜀國,隨從郤正教導劉禪說,下次司馬昭問你,你就哭著說,先人的墳墓都在蜀國,我天天都惦念著。後來司馬昭果然再次問起,劉禪就按照郤正教的說,司馬昭說,這怎麼像郤正的語氣?劉禪瞪著眼說,你怎麼知道的?周圍的人都笑起來了。司馬昭對劉禪再也沒有戒心了。

其實,劉禪的一生充滿了無奈,小時候英雄老爹光芒萬丈,青少年時期一切事情都被相父諸葛亮包辦,諸葛亮死了,他才過了幾十年自由自在的生活,晚年卻遇到強大的對手,在這麼惡劣的環境中,一個投降的皇帝竟然活到了終老,你能說他是個傻子嗎?




歡迎關注、轉發、評論,葛大小姐和你一起讀有趣的歷史!


葛大小姐


劉禪一直被人們罵的狗血淋頭,人們將他稱為扶不起的阿斗,可是很少有人知道在諸葛亮死後,劉禪還統治了蜀漢二十九年呢。很多人都以為只要諸葛亮死了,蜀漢很快就會滅亡,很多人都盯著蜀漢,就等著一舉拿下,令人意外的是,二十九年之後鄧艾的大軍才兵臨城下,這個時候蜀漢才正式宣告滅亡。

那麼劉禪是如何做到的呢?當然不可能僅僅是諸葛亮提前的規劃,諸葛亮能夠提前給劉禪制定一些計劃,能夠幫助劉禪一時,可是並不能幫助劉禪近三十年。根據正史中記載的內容來看,其實劉禪並不傻,諸葛亮也經常督促劉禪多讀書,值得一提的是諸葛亮還讓他讀書之餘也去練武,劉禪都做的很好。

劉禪這個人絕非大家在影視劇中看到的那個傻樣,不說有多聰明,最起碼劉禪是個正常人,諸葛亮也多次在自己的文學作品中稱讚劉禪,這可不是說要巴結劉禪,諸葛亮完全沒有必要刻意的去討好劉禪。舉個簡單的例子,諸葛亮要北伐,劉禪還在規勸他不要那樣做,因為太過勞民傷財還沒有結果,等於是空耗國力,在諸葛亮執意要北伐的時候,劉禪直接全力支持。

諸葛亮死前也為劉禪留下了一批人,這幫人能夠將劉禪輔佐的很好,在諸葛亮在的時候,蜀國的國力是不斷下降,諸葛亮死後,劉禪立即停止北伐,同時開始休養生息,在他的治理下,蜀漢的實力逐漸的恢復,而且還開始慢慢變強。

不過在鄧艾兵臨城下的時候,劉禪手握重兵,要知道那個時候蜀漢的兵力不說強盛,最起碼是完完整整的,可他卻毫不猶豫投降了,這個就令人難以理解了。不知道各位認為劉禪為什麼那麼輕易投降了呢?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 喜歡歷史的讀者們不妨關注歷史雜貨鋪,如果有不對的地方歡迎指出,請多包涵。


歷史雜貨鋪


在廣大人民群眾的心目中,劉阿斗是廢材無能、沒心沒肺、昏君蠢貨的代名詞,坐在皇位上一事無成,還淨拖諸葛亮、姜維等人的後腿。然而諸葛亮對於這位劉阿斗,一度的評價還頗高。據劉備的遺詔中說,諸葛亮曾經感嘆,劉禪最近表現的智慧和度量大有提升,超過了期望值。劉備還就此評論說,阿斗乖乖,你真能如此,我還有什麼好擔心的呢?

這事兒當然可能是諸葛亮為了顧及劉備和朝廷的面子,空泛地稱讚一下劉禪,讓病榻垂危的劉備高興。但劉阿斗確實不能同歷史上那些純粹昏庸無能,禍國殃民的皇帝相提並論。

阿斗的父親劉備大半生輾轉中國,從河北省一路顛沛到湖北省,阿斗的母親不是劉備正妻,而是姨太太甘氏,在死後才被追封為皇后。阿斗生下來一年就遇上了當陽大潰敗,差點陷沒在亂軍之中,幸虧趙雲拼死相救才得以存活,沒兩年又差點被繼母孫夫人給綁票到東吳,稱得上幾經風雨了。

223年劉備去世時,劉禪年僅17歲,對一個皇帝來說,算比較年輕了。這位年輕的皇帝,從公元223年到公元264年,連頭尾坐了42年的皇位,三國11位皇帝中名列第一。在這42年中,蜀漢始終是三國中最弱小的一國,而且屢屢與強大的魏國處於軍事對抗狀態。按照通常理解,就是窮兵黷武,自取滅亡。但就在這種情況下,蜀國前期政通人和,後期雖然民眾負擔重,但政治依然保持整體穩定。

後三代的魏國、吳國,都是權臣橫行,挾持君主。魏國的司馬懿父子把持國政,吳國先後有諸葛恪、孫峻、孫綝擅權。“聰明”的孫亮被廢黜帝位,而“勇敢”的曹髦被司馬昭的家將直接殺死。

相反,外表昏昏碌碌的劉阿斗,卻繼續坐在君位上。他的國家,朝臣之間的爭鬥,其烈度遠小於魏、吳後期動不動舉兵造反。即使與吳魏的開國皇帝曹丕、孫權相比,阿斗本人也有一個很大的好處:對待臣下,多數時候是相對溫和的,更不怎麼逼死臣僚。與吳國末代皇帝——暴君孫皓當然就更不能比了。

這些固然可以歸功為劉備、諸葛亮在前期打下的基礎,但劉阿斗本人的素質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同樣是決定性的。劉阿斗的治國,頗有“順其自然”的味道。前期諸葛亮位高權重,而且行事謹慎,劉阿斗就老老實實把國政完全託付給諸葛丞相,自個放手吃喝玩樂。等諸葛亮去世後,蔣琬、費禕等先後遵行諸葛亮的遺命,為政同樣謹慎,但才能、威望不如諸葛亮,阿斗就逐步把權力收回來,同時給予他們足夠的支持和發揮空間(諸葛亮死後,就不設丞相了;蔣琬死後,阿斗開始自己管理政務)。而在費禕之後是姜維掌握軍權,阿斗對姜維的支持就不是百分百的了,同時任用諸葛瞻、董厥、樊建等人分權。

總之,劉阿斗並不能稱為通常意義上的聖君明君,但知道怎樣確保自己的安全和帝位。他能看似昏昏碌碌地在皇位上坐42年,尤其後30年是在離開諸葛亮輔佐的情況下。至於最後在鄧艾兵臨城下時的不戰而降,或者投降後“樂不思蜀”的表演,更多都是屬於明哲保身的手段。我們可以指責他的選擇毫無氣節,愧對老爹劉備和相父諸葛亮,但至少劉阿斗確實圓滿地達成了自己的目的。

(摘自老巴的作品《諸葛亮》,2017年出版)


巴山夜雨涮鍋


劉禪,三國時期蜀漢第二代君主。史稱蜀漢懷帝,後人多稱其蜀漢後主。他是漢昭烈帝劉備之長子,劉備白帝託孤後繼位蜀漢,蜀漢滅亡前在位共四十一年,他也是蜀漢最後一位皇帝。

後人多將蜀漢亡國之過歸咎於劉禪,認為劉禪昏庸無能,不思進取,親小人,遠賢臣,是一個沒有御國之才的昏君。劉禪的小名阿斗在後世也被用來形容一個人庸碌無能,“扶不起的阿斗”這句調侃之語更是家喻戶曉。

大多數人對於劉禪的最初印象,我相信大多數都來自於《三國演義》這本小說,小說只是參考史實,情節人物多為虛構,所以劉禪的是否無能也有待考證。我們首先要摒棄我們最初的小說印象,從正史來了解劉禪漫長的一生。

我們先從劉禪繼承的史因來分析,東漢末年,是一個社會混亂的時代,但同時也是一個人才英雄輩出的輝煌時代。劉備就憑藉著販席之身最終位列君王之位,雖最終夷陵兵敗,飲恨白帝。但妄問,雖臨危拖孤,英雄之人怎麼可能會選擇一個昏庸無能,不思進取的繼承人呢?更何況當時劉備也並不是只有劉禪一個選擇,難道以劉備任人賢德,用人以才得明智,會犯在繼承人上糊塗,不顧蜀漢基業的低級錯誤?

我們再反觀正史上劉禪繼位時的背景,連年的征戰,使蜀漢國力空虛,人民也十分困苦,國家本就已經內憂外患。再加上魏蜀吳三國裡蜀國本就最弱小,無論在人口,領土面積,人才多寡方面都與魏國吳國相形見絀,說劉禪是臨危受命繼位也不為過。


這裡很多人就會說有諸葛亮在,但要知道是劉禪的支持,他才能夠名正言順的進行征戰又或者說是改革。我們說他無能,不如也可以說他是會知人善用。

如果看完上述結論還心存疑慮,我們可以從諸葛亮去世後開始分析,眾所周知,諸葛亮只輔佐了劉禪11年便於北伐途中含恨離世,但這之後,劉禪依舊在位29年之久,而反觀整個三國爭霸時期才60餘年。

其實劉禪在位期間也有許多的功績,但這在《三國演義》中卻因為人物的塑造而忽略了。劉禪在位期間,逐漸實行分權而制,從這裡可以看出,劉禪善用帝王之術,是有當帝王的天賦的。

可能這裡就有很多人會疑問,他如此聰明,為何會亡國呢?並且還是投降如此屈辱的方式。亡國其實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無論是誰都無法改變的結局,天下分久必合,強弱從一而定。蜀國地處偏僻,國力發展本就有諸多限制,常年與吳國結盟才堪堪自保,更何況魏國以全力相敵,兵出招險,這種情況下,即使蜀國傾國之力尚不能行,這不是君主的過錯,這是強弱的悲哀!而劉禪在兵臨成都出城投降的舉動,其中的無奈又有誰人能懂。



亡國之境,他可魚死網破,為己寫出身為帝王的悲壯,但這一定會建立在蜀漢人民無盡痛苦的基礎上,他本就為君仁德,又怎麼會不顧蜀漢數以萬計的黎明百姓呢?

如果說“爛泥扶不上牆”,“扶不起的阿斗”是小說對他的評價,那大智若愚,堯鼓舜木一定是歷史對他的讚美!


夏目歷史君


劉禪(shàn)(207年-271年),即蜀漢後主,字公嗣,小名阿斗。昭烈帝劉備之子,母親是昭烈皇后甘氏,三國時期蜀漢第二位皇帝。幼年時多遭難,幸得大將趙雲兩次相救,劉備定益州後入蜀,蜀漢建立後被立為太子。於公元223年繼位為帝,在位四十二年。期間拜諸葛亮為相父,並支持姜維北伐,在位後期寵信黃皓,致使蜀漢逐漸走向衰弱。

景耀六年(263年),魏將鄧艾從陰平入,克綿竹,殺諸葛瞻父子,劉禪投降。蜀漢滅亡後,劉禪及一些蜀漢大臣被遷往洛陽居住,受封為安樂公,後在洛陽去世。享年64歲。諡號思公,西晉末年,劉淵起事之後,追諡劉禪為孝懷皇帝。

東漢末年,三足鼎立,蜀國經過連年征戰,開國三大功臣劉備、關羽、張飛先後逝世,劉備幼子劉禪繼位,只剩下諸葛亮一人守衛邊疆,可惜諸葛亮病逝之後,蜀國國力日漸衰弱,劉禪不思進取,治國無方,後被擄至洛陽,樂不思蜀,得以善終。

劉禪小名阿斗,那麼扶不起的阿斗真的是劉禪一人之過嗎?我看未必。

試問劉禪得到過什麼良好的教育?蜀國連年征戰,劉備忙於國事,對劉禪疏於教誨,待他長大一些,本可讓他隨軍而行,學到不少東西,但劉備沒有這樣做,將他留在宮中,自行享樂。人之天性本是以快樂為主,至於禮節和國家榮辱感應是後天培養,劉備身為劉禪的生父,並未盡到一個父親應有的責任,又怎能要求劉禪無師自通?

劉禪的無能,諸葛亮難辭其咎,諸葛亮身為一代丞相,本應以培養幼主為重,但諸葛亮一心忙於征戰,並未對劉禪有過絲毫指導,對於劉禪而言,諸葛亮正是這個蜀國的大管家,而他只負責享樂即可,一個連劉禪都沒見過幾面的大管家,又怎能僅憑《出師表》就讓劉禪乖乖聽話呢?荒謬不已!諸葛亮死後,又怎能指望劉禪治理國家?

扶不起乎?不服也!

我是墨白說說,一名初中歷史愛好者,期待您的關注與點評。


墨白說說


歷史的腳步總是讓人猝不及防,三國的大勢隨著劉備稱帝也逐漸平靜,甚至這中間有幾年一度沒有戰事發生,各方勢力都在休養生息,在許多人看來,要說那個時代哪個國家是最沒前途的,那一定要數蜀國了,雖然孫權在老一輩中算去世最晚的,但他晚年暴虐無道,也幸虧國家根基深厚,沒有瞬間垮臺。

魏國更不用說,曹操的繼承人在幾國中算是最有天賦的一個,魏國整體實力呈現上升的姿態,而蜀國呢?劉禪當政29年,許多人認為如果不是有著諸葛連,姜維等人的扶持,蜀國早就垮臺了。

真的是這樣的嗎?其實仔細想想也是,如果一個君主沒有審時度勢的能力,不用說來自外部勢力的打擊了,國家本身就會從內部開始腐朽,甚至垮塌,劉禪登基29年,蜀國發展的也算均衡,中間因為幾位參謀長的策略,國家勢力整體上處於不增不減的狀態。

其實劉禪是支持先發展國力的,可是幾位老臣可不這麼想,劉備死後,他們一心想著進軍中原,掃除障礙,重回漢室,這樣的想法一經實踐,國家的儲備力量就遭受到了嚴峻的打擊,雖然也有發展,但總的來說蜀國勢力是沒有變化的。

在蜀國駐足不前時,魏國可沒閒著,沒有發兵進攻另外兩方勢力,而是養精蓄銳,等待著下一輪進攻的開始,許多人覺得如果不是劉禪掌握著蜀漢的大權,整個天下都早就被諸葛亮幾個人打下了,他們忽略了一件事情,雖然劉禪是蜀國名義上的君主,統領著國家大勢,但蜀國的決策者一直都不是他。

不管是諸葛亮還是繼承他的姜維,都是真正國家大事的決策者,劉禪最多也就發表一下自己的意見,真正的大事上他還是要聽這幾位的,所以說他的能力從來都沒有發揮出來過。

在歷史中劉禪是被趙雲所救,當時劉備摔嬰,以獲取趙雲真心,許多人就說劉備這一摔,把蜀漢政權的前途給摔沒了,把劉禪摔傻了,真相又如何呢?

他在位的時候,不管是吳國還是魏國,在自己國家混不下去的大臣一律都往蜀國跑,因為他真正的踐行了仁義,當魏國兵臨城下,他想到的不是自己的未來,而是城中的百姓,為什麼他要打開城門投降?

當時許多人都強烈要求與魏國一掙到底,只有他選擇打開城門,就是因為他知道蜀國大勢已去,繼續抵抗也只是徒增傷亡。

一個真正的無能君主,絕對不可能有機會坐在朝堂之上長達29年,這中間有許多人,有許多機會將他趕下臺,能夠到那個位置上的人都不可能是心軟的人,而他卻可以坐穩自己的皇位29年,抵擋了無數次魏吳兩國的進攻。

如果說他真的沒點實力的話,這話不管是誰,說出來自己都不信。其實歷史上的劉備在人們的心目中能力也不強,為什麼,因為人們心中的歷史,將他們貶低都是為了渲染諸葛亮的神機妙算。


魏青衣


劉禪繼承皇位的時候是17歲,現代人17歲的年齡正在上中學,或者剛去工廠打工。雖然古代人早熟,但這個年齡的人社會經驗、工作經驗還有心智等都還不成熟,古代人也意識到了這一點,所以孔子有三十而立之說。

17歲的年齡距離而立之年還有13年,是非常小的了。

還好在最初幾年有諸葛亮輔佐,也沒出什麼錯誤。

諸葛亮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主動派出使者前往東吳修好,說實話這一點很難辦,劉備要不是討伐東吳在夷陵之戰中戰敗,就不會生病,也不會這麼早去世。論起來,東吳和蜀漢是不共戴天的仇敵,劉禪能夠放下仇恨同意諸葛亮的意見,繼續奉行連吳抗魏的方針挺難得的。

對東吳來說,蜀漢沒有怪罪自己,又主動修好,再加上北方的魏國一直虎視眈眈,也願意和蜀漢重歸於好。

但是,畢竟這個時候諸葛亮還在,看不出劉禪在裡面的作用。

所以,瞭解諸葛亮死後劉禪在蜀漢的所作所為,才能知道這個人行還是不行。

說實話,要是劉禪不行,估計早就被幹掉了。所以,通過看諸葛亮去世後劉禪的政策就能看出劉禪這個人不糊塗,而且還是有點能力的。

諸葛亮死後,魏延為了爭奪兵權和楊儀大打出手,魏延兵敗被殺。

雖然楊儀深受諸葛亮信任,在對付魏延這件事上也收到了諸葛亮的指示,但殺掉魏延還是不妥的,魏延好歹從劉備時期就是深受重用的大將,楊儀貿然將他殺死,是犯了大忌。

(魏延影視形象)

(楊儀影視形象)

而且,諸葛亮去世前也認為楊儀性格不適合統帥蜀國軍隊,所以提議讓蔣琬繼任自己。所以,劉禪就封楊儀一個沒有兵權的中軍師,但也沒有直接把兵權完全交給蔣琬。這裡就看出劉禪還是很有主見的,雖然諸葛亮有言在先,劉禪還是決定讓子彈再飛一會。

楊儀不服,認為自己勞苦功高,又有誅殺魏延的功勞,整天怨天尤人,甚至說了當初應該配合魏延一起回成都的話,這和試圖謀反沒什麼區別。


劉禪知道後非常生氣,就把楊儀貶為庶民,可見劉禪還是很仁慈的,一般人早就把楊儀殺了。

蔣琬這邊經過3個月的考察期之後,在第二年正月被劉禪正式升為大將軍,得以統帥蜀國全體軍隊,3個月的考察期向天下表明,重用蔣琬既是諸葛亮的意思也劉禪的認可。

所以,蔣琬此後對劉禪忠心耿耿,知遇之恩無以為報。

(蔣琬影視形象)


可見,劉禪還是很會籠絡人心的,也說明他是一個頭腦極為清醒的人。

劉禪籠絡人心的另一個標誌就是將張飛的小女兒立為皇后。

公元237年,張皇后去世,第二年,劉禪將張皇后的妹妹立為皇后,並且改年號為延熙。

張飛家族在蜀漢豪強貴族中的地位極高,劉禪立張飛小女兒為皇后,也是向蜀漢貴族豪強們表示善意的一個方式。更改年號,也說明劉禪並不是把小張皇后作為大張皇后的替代品,對小張皇后是有很深感情的。

蔣琬死後不久姜維成為蜀國軍隊統帥。如果說蔣琬是在諸葛亮的推薦下發掘出來的忠臣良將,姜維則是完全由劉禪培養起來的。

所以,相比蔣琬,姜維對劉禪更忠心。姜維曾經多次北伐與魏軍作戰,而且在蜀漢滅亡後還不忘復國。

(姜維影視形象)

可見,劉禪這個人不是《三國演義》裡扶不起的阿斗,他頭腦清醒、判斷準確、善於籠絡人心,又重感情,算是一個能力不錯的皇帝。

所以,在我心中劉禪不是下面這樣的形象

而是下面這樣的形象。

以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