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老街巷独特的石头崇拜,被视为镇巷之神

厦门中山路附近的石顶巷、石壁街、草埔巷、外清巷、四仙街等地都随处可见“石敢当”,或镶嵌于墙上,或摆放在墙边,有的在碑额上还刻有狮首、虎首等浅浮雕,民间称之为“石狮王”“石狮爷”。如石顶巷的石狮王,在街区内广为人知,并已有了琉璃顶可以遮风避雨,虽仅摆放在地上,但也香火旺盛。石敢当通常立于街巷之中,特别是丁字路口等路冲处被称为凶位的墙上。

厦门老街巷独特的石头崇拜,被视为镇巷之神

关于“石敢当”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西汉史游的《急就章》:“师猛虎,石敢当,所不侵,龙未央”。其本义就是:灵石可以抵挡一切。从民俗学上来说,这源于古人对石头的原始崇拜。远古人类曾用石斧、石刀、石镰来猎兽、采掘、种植、取火、自卫……从艰难的洪荒时代顽强地生活下来。“石敢当”,正是对石头崇拜的流风余韵,是民俗学上一个有趣的现象。

在镇宅石上出现“石敢当”字样是在唐朝末年。据宋代人王象之《舆地碑目记》记载:宋代庆历年间,福建莆田县令张纬维修县治,出土一块石碑,上刻“石敢当,镇百鬼,厌灾殃,官吏福,百姓康,风教盛,礼乐张……”诸字,是国内石敢当出土的最早的实物史料。立“石敢当”的社会功能是避邪、镇鬼,为百姓和官吏造福,且为儒家的教化服务。不仅仅厦门,这种民俗在今日的泉州、莆田、福州和金门等地还很流行。厦门的“石敢当”多以狮型为主清《厦门志》记载:“吴越好鬼,由来已久。近更惑于释、道,一秃也,而师之、父之;一尼也,而姑之、母之。于是邪怪交作,石狮无言而称爷,大树无故而立祀;木偶漂拾,古柩嘶风,猜神疑仙,一唱百和:酒肉香纸,男妇狂趋。平日扪一钱,汗出三日,食不下咽;独斋僧建剎、泥佛作醮,倾囊倒箧,罔敢吝啬。”厦门的“石敢当”比其他地方的多了几分特色,多以狮型为主,人们称之为“石狮爷”。石顶巷的风狮爷小庙宇,是岛内惟一的一座石狮爷庙宇。它并非

高堂大殿,而是嵌在一座多层砖构楼房后壁的一隅,由墙底嵌入一个一米见方的凹洞构成。蓝色琉璃筒呈扇型作顶,紧贴于楼墙之上。“石狮爷”前小平台上,放有花瓶、烛火与青石雕香炉;其前木桌上系着红桌帏,前面巷道一侧依着墙壁建半爿金炉。

厦门老街巷独特的石头崇拜,被视为镇巷之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