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拧巴了我


杭州拧巴了我


最有态度、最接地气的硬核楼市自媒体。

杭州拧巴了我

刘震云曾有句名言:生活拧巴了我。

拧巴,用杭州话讲,叫“弄不好”或“难弄”,这本是个北方用词,有”别扭、矛盾“之意,但将它用来形容杭州却毫无违和感。

杭州是一座“弄不好”的城市吗?

有人说是的,天天修路天天堵,总是“弄不好”;有人说是的,曾经是宜居休闲之都,如今却是雾霾之都、高房价之都,祝杭州的雾霾像房价一样高,真的很“难弄”……于是,今天聊一个话题:

杭州拧巴吗?拧巴了谁?

1.杭州,拧巴了外地人

春节过后,无数顶着”杭漂“、”苟佬“头衔的外地人,告别故土从四面八方涌向杭州,回归到熟悉的街道、出租房与写字楼格子间,还未等屁股坐热,朋友圈就闻到了一股股”王炸“的味道。

先是沁园突破限价、西湖国际城万人摇号,后是德信刷新勾庄地价、中南斥42亿巨资拿下艮北牛田地块,再到隔壁宁波新年第一拍,27家房企竞拍东钱湖地块……种种迹象表明,杭州楼市又”高潮“了,又”阳春“了。

那些试图撕下”苟佬“等歧视性标签的杭漂们急了,他们在最短的时间内借遍了朋友圈,费尽九牛二之力凑齐了银行存款证明,在最后一分钟杀进售楼处,幸运地成为17344位摇号大军中的一员。

一位刚刚参加过西湖国际城摇号的购房者在网上无力吐槽道:

作为一个参加国际城无房家庭摇号的,我已经无力吐槽了,越来越讨厌杭州这座城市,我是本地周边县市,买车要限牌摇号,买房也是,很想逃离这种城市,我不知道错过了国际城还有多少盘适合我摇了。

这两年,虽然部分杭漂幸运地在楼市低谷期上车,成为了新杭州人,但大多数杭漂们的日子过得过得苦哈哈,过得很拧巴。

拧巴,是所有杭漂们心中不可言说的痛。

以下是我摘抄上篇《杭州,终于活成我们讨厌的样子》在全网各大平台下面的真实留言。

①一位江西杭漂:

我不拼可能在杭州都呆不下,努力工作努力积累,是目前我个人的最终索求,扎根的房子已经不追求了。害怕房东像之前一样,突然就让我搬走,说不租了。

②一位地产同行:

记得刚入行的时候三墩3000一平,特别烦三墩,鸟不拉屎的地方,一步步看到那边房价涨到3万。那时候不理解为什么朋友都找我要房号,房子有那么好卖吗?感觉自己当年错过了一个亿,后来勉强买房在城东,低谷买房,房价1万4,现在差不多是3万4。

③一位富阳杭漂:

真心有点讨厌出生在这里没法逃离。高房价带来的压力生活真的没什么幸福感而言了。即便年薪60W,都感觉压力好大。

④一位失意杭漂:

我准备走了,也许就是1个月后。哎,16年3月份如果家人听我的老家房子卖了,杭州买两套,现在赚翻。

⑤一位点背杭漂:

只有大江东买得起,但钱还没凑齐,房卖没了。

⑥一位乐观杭漂:

月工资3000的路过。在杭州买房。我起码要从明朝就开始打工了。好舒服哦。

⑦一位犀利杭漂:

G20之后,美丽杭州在我心中的形象突然变了,变的让人讨厌了,因为她被利益驱使下蒙蔽良心的人给玷污了。

⑧一位高知杭漂:

14年的时候杭州的房价还没起来,偏远的下沙还在大规模开发之中。那时候似乎没人讨论房价的问题,大家更多关心的是学cisco、学oracle、进阿里、创业、做电商。大学里外省的同学很多,毕业以后很多人就留在了杭州。那时候的杭州我觉得最核心的特点是,年轻,年轻人的比例极高。走在市区,感觉这个城市全都是年轻人,并且城市也欢迎年轻人。

16年毕业回国,拿到了浙商总行的offer,权衡再三还是呆在了上海。可能这是我和杭州最后的缘分。后来房价爆发增长,摇号买房的政策出来,大家都开始讨论起了房子,不再是电商、it、阿里,全都是房子。买不了的人一天天面临成家的压力,结婚要有房,很多人回到了老家,即便户口不是限制,概率成了留在杭州安家最大的限制。

杭州的发展其实是这个城市的年轻人支撑起来的。上海是属于中青年的城市,而杭州更年轻,走的更快。现在的杭州我觉得真的变了。下沙现在高楼林立,似乎看起来更繁华了,但是年轻人却留不住了。

杭州,这座新一线城市,越来越像上海——像上海一样开始学会挑人,挑选那些适合它的外地人。

那么,杭州的大门关闭了吗?

当然没有,只是门槛变高了而已。只有那些有能力、有定力并且足够努力的外地人,才能最终撕下贴在自己身上的“杭漂”、”苟佬“等世俗的标签,最终跨过那道正在慢慢长高的“杭州门槛”。

冯唐在《万物生长》中说:悲观,但不彻底,所以才拧巴。我想应该再加上一句:努力,但不成功,所以才拧巴。

2.杭州,拧巴了本地人

著名作家兼北漂青年郁达夫先生,在著名散文《杭州》中这样描绘杭州人:

意志的薄弱,议论的纷纭;外强中干,喜撑场面;小事机警,大事胡涂;以文雅自夸,以清高自命;只解欢娱,不知振作等等,就是现在的杭州人的特性。无以名之,名之曰“杭铁头”以自慰自欺。

事实上,这几年随着杭州房价狂飙猛进,棚户区改造拆迁造富了大批老杭州人,他们的性情也在潜移默化地发生改变。曾经,一向以文雅自夸、以清高自命的杭州人,如今变得比上海人还上海人:

精明圆滑中挥洒无敌的自信,眼神鼻息里充满鄙夷的气息。

特别是杭州的媒体,他们仿佛有一种天生的优越感。他们目空一切、舍我其谁的霸气文风,渐渐传染了每一位新老杭州人,渗透到他们的骨子里。

在他们的笔下或键盘下,每一片杭州热土,都熠熠生辉放光芒,散发出特别牛逼的味道,在他们笔下或键盘下,钱江新城和奥体成为“宇宙中心”,轻松秒杀北上广深任一城市。

一位杭州本地人自信满满地说:

杭州的眼光是世界级城市,北上广深都是看不上眼的,杭州房价对标曼哈顿,一平方一百万。现在不贵不贵,赶紧买,不买会后悔滴。

这两年,西湖已沦为外地游客们的西湖。因为,杭州本地人不是在摇号,就是在去摇号的路上,他们脑海充斥着财富的梦想,早已记不起西湖的模样。

“摇号”有种近乎神奇的魔力,不断驱使他们为房票、购房资格而努力奔波。家里所有人的购房资格用完了,就去借别人的购房资格,杭州人为了心中永不熄灭的摇号信仰,费尽了心机、绞尽了脑汁。

于是,在这种信仰感召之下,杭州的天际线越来越高、版图越来越大、土拍越来越火、房价越来越高。在杭州本地人眼里,杭州房价最起码要和上海齐平,郊区四万、市区八万,才配得上“新一线城市”名头。

这两年,杭州的房租水涨船高,很多名下多套房的老杭州人,仅仅只靠收租便可以活得很好,但他们有时又觉得杭州太堵、环境太差,这都是“苟佬”太多所致。

他们常常怀念过去的杭州,以前的杭州像个安静的少女,现在的杭州像个市井妇女,那个慢节奏的休闲之都、梦中的江南不见了。

在梦里,他们像个婉约派诗人,又吟诗又唱歌,还哭了好多回;回到现实,他们豪情万丈,像张飞、李逵、赵云式英雄人物一样穿梭于各路摇号大军,如探囊取物般抢房、抢车牌。

他们希望杭州房价永远上涨,不给杭漂们、“苟佬”们任何上车的机会,这样他们就会被自动驱逐回乡了。

然而,如果他们都走了,谁来租房、谁来接盘那些老破小、二手房呢?谁又来衬托老杭州人高高在上的优越感呢?

这,真的很拧巴。

3.杭州,一座拧巴的城市

杭州,一座拧巴的城市。

有人说,没见过像杭州这么拧巴的城市,因为互联网、G20、亚运会而崛起为新一线网红城市,也渐渐沦为了一座高房价之都、P2P之都、网红之都、游戏之都。

一句“杭州强则浙江强”,喊出了6000万浙江人心中的“恐慌”。无数来自宁波、温州、绍兴、嘉兴等城市的年轻人、有钱人挤破头皮都要冲向省城,以占据一席之位。

他们年复一年地租房、买房与炒房,拉高了房租和房价,逼走了低收入群体,助推杭州成为一座高房价、高消费的有钱人天堂。

一位网友在我文章下面留言:

或许你体会过一节动车全都是在杭州东下车的人的时刻吗?浙江发展起来所谓大城市的也就只有杭州,想要去杭州发展的人太多了,没有点置业门槛杭州岂不是人满为患?都是市场决定的,没什么好大惊小怪的。

近年来,除了不断拆除城中村和小工厂,还大力发展互联网和总部经济。仅西湖区就拆除了589家小工厂,富阳、萧山、拱墅等区等大量工厂也被一一拆除。

很多省内城市龙头名企,也纷纷将总部迁往杭州,并美名其曰:杭州,是企业对外形象展示的世界窗口。

然而,窗口是有了,但究竟展示给谁看?还是不过聊以安慰?抑或无奈之举,这种滋味或许只有企业创始人知道。

这几年,杭州偏科偏得厉害。2015和2016两年,杭州工业投资增速连续负增长,2017年工业投资额甚至低于2014年,以至于第二产业严重拖累了“杭州速度”。

杭州拧巴了我

当然,工业不是衡量一座城市发展水平的唯一标准。

很多城市,比如香港、澳门、新加坡等国际化城市工业均不强,但强在第三产业。但遗憾的是,杭州引以为傲的互联网产业,也散发出一股格外焦虑的味道。阿里巴巴正在斥巨资建北京新总部,据悉将在2024年投入使用。网易杭州总部最近刚掀起一场裁员风波,2000人因此失业。

与此同时,承载“再造一个杭州工业”梦想的大江东,这些年自独立以来,却并没有发展得令人高看,除了房价被高看。

杭州拧巴了我

不过,杭州的基本面终究还是向好,虽然它的房价惊艳全国,虽然两三百万在杭州已买不到什么好房,但毕竟每年仍有大量人口在不断流入,为这座城市注入活力与想象力。

所以,杭州像一座围城,追梦的人不断流入,梦碎的人不断逃离。两拨人在汽车站、火车站、飞机场、高速路上、房产交易大厅擦身而过,互相瞟了一眼,在心底都默默骂对方一句SB。

这,就是拧巴的杭州,拧巴了千千万万个你我他。

最后,如果你问我,杭州除了拧巴还剩下什么?我希望它不仅仅只是高房价,还有千千万万个梦想在开花。

备注:

文中网友留言均来自《杭州,终于活成了我们讨厌的样子》文章评论区,目前该文全网阅读超过50W,留言超2K条,让我们看到一个更加真实、接地气的杭州。

全文完,感谢耐心阅读,请顺手点个“好看”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