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拖拉磨蹭不是故意的,所以盯催、吼叫沒用—給家長的3個建議

孩子拖拉磨蹭不是故意的,所以盯催、吼叫沒用—給家長的3個建議

這半年來收到很多媽媽的私信留言,有一個問題是不少人都有提到的,就是關於孩子的拖拉磨蹭,學習上的拖拉磨蹭,生活中的拖拉磨蹭,很是讓人頭疼。分享兩個比較典型的故事。

故事一

小明今年剛上一年級,老師每天佈置的作業並不多,可是每天晚上都要到九十點才能做完。為什麼呢?每天回家,把作業本拿出來擺在桌上,然後就開始一會兒幹一下這個,一會兒幹一下那個,一會兒這邊看看,一會兒去那邊瞧瞧,一會兒吃點東西,一會兒上個廁所,總之就是不慌不忙,慢悠悠。看著好像還一直都挺忙,沒閒著。等到晚上要睡覺了,開始認真寫了,每天都得拖到十點左右,早上起不來,各種慪氣。媽媽很苦惱

故事二

小梅今年上四年級,課業繁重,作業多,每天晚上都要到十一二點,週末基本上要把兩天都搭進去。這才勉強完成老師的作業,根本就沒時間再做額外的練習,孩子語文比較差,特別是寫作。老師建議多閱讀,可是哪有時間啊。再問問其他孩子家長,人家根本就不用這麼晚,還有時間去上輔導班,還有時間發展興趣愛好。可是媽媽看著自己的女兒,已經很努力很辛苦了,不知道問題到底在哪裡。

很家長都會遇到這樣的困擾,然後就覺得這就是拖拉磨蹭,就是孩子性子慢。採取的方法就是人盯人,家長盯著孩子,再加上各種催促、提醒。但是效果往往不佳,或許對於某一時某一天某一次好像有用,可並不能解決真正的問題。孩子的效率並沒有提高,孩子的習慣並沒有改變,孩子的時間並沒有因此而擠出來多少。這是為什麼呢。

拖拉磨背後的問題,是孩子缺乏時間管理的能力

孩子拖拉磨蹭不是故意的,所以盯催、吼叫沒用—給家長的3個建議

我們總是覺得孩子拖拉磨蹭,就是主觀故意,就是不想做,就是慢騰騰。有了這樣的想法,就會想出錯誤的方法。可事實上是這樣嗎?當然不是。其實不只是孩子會有這樣的問題,很多大人也會表現出這樣的行為。在職場上,在生活中都能見到。那就說明,這跟年齡大小無關。而且有很多時候,自己還不覺得,不覺得實在拖拉磨蹭。故意一說根本無從談起。

其實這些行為的背後,是缺乏管理時間的能力。就是我們常常說的時間管理。時間不會能下來,一天不會變成25小時,但是我們可以對24小時進行管理,把不停的消耗時間變成有計劃地、有效地利用時間。而能力恰恰不是生來就有的,是需要培養和反覆練習才能掌握的。

故事中的小明為什麼每天晚上寫作業都要到那麼晚,孩子還真不是逃避寫作業,只是覺得從回家到睡覺,時間還很多,不著急,還可以同時做點別的,看起來也是在利用時間做更多的事兒啊。再說說小梅,她的媽媽說她每天真的都很忙,甚至週末都沒有時間休息,看上去別其他孩子更辛苦,可即使如此也能完成最基本的作業,她是故意的嗎,只是慢騰騰嗎?一定不是。

這些都是因為缺乏管理時間的技能,他們卻的不是態度,是方法。而恰恰這個時候,打罵,脾氣,盯催是最不管用的。因為孩子需要的是方法,是更好的方法。

時間管理的能力,對每個人來說都非常重要

孩子拖拉磨蹭不是故意的,所以盯催、吼叫沒用—給家長的3個建議

不記得在哪兒看過這樣一句話,平庸的人消耗時間,有才能的人竭力利用時間

。其實,不管是孩子的學習,還是我們大人的工作,真正有競爭力的人一定是高效利用時間的人。為什麼這麼說呢?時間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一天只有24小時,除了吃飯睡覺,剩下的時間基本差不多,而能把時間變多的人,能在相同的時間產出更多的人,能創造更多價值的人,就能變得優秀。

拿學習來說,隨著孩子的年級越高,學習科目越多,難度越大,需要掌握的知識內容越多,就意味著要投入的時間越多。如果一個學生只能在有限的時間裡完成最基本的作業,而另外一個同學,能在差不多的時間裡除了完成基本作業,還有時間去做閱讀,去拓寬自己的知識面,去做更多的練習,那結果可想而知。

工作也是如此。不管是老闆還是上級都喜歡高效的人,單位時間,消耗資源最少,卻能產出更多,這才是稀缺,才是優勢,才是差距。拿到比別人多的薪水,得到比別人更多的機會是自然的。這也是我在職場多年的深切感受。

所以,不管是孩子的學習,還是未來的發展,都需要從小培養時間管理的能力,高效是一種慢慢養成的習慣。這一點家長必須明白。

如何培養孩子的時間理能力,給家長3個建議,親測有效

孩子拖拉磨蹭不是故意的,所以盯催、吼叫沒用—給家長的3個建議

1、從小開始培養,從建立時間管理的概念開始培養。中國有句古話,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就是說童年時期養成的很多行為習慣,會對人的一生產生深遠的影響。而往往越是小的時候越容易培養。所以,從孩子上幼兒園開始家長就要有意識的去培養孩子的時間管理能力。

從建立概念開始。我用過的方法就是閱讀相關書籍啟蒙概念,再借助計時沙漏從生活中的小事開始,讓孩子發現時間在不停的跑,讓孩子發現如果我們改變自己的行為,時間會變“多”。我兒子特別喜歡托馬斯,我給他讀過一套《托馬斯和朋友們時間管理互動讀本》10冊10個故事也就是10個時間管理的方法,孩子很喜歡,反覆讀了很多遍。這套書讓他學習了一些時間管理的方法和概念,比如說一分一秒利用好,比如說專注一件事兒,比如說分清輕重緩急等等,孩子自己有了這方面的意識,後面的事情就會變得容易。

我們家有五個沙漏,6分鐘,45分鐘,30分鐘,15分鐘,還有一個3分鐘刷牙沙漏。不同的沙漏用在不同的事情來計時。從三歲開始就這樣,每次都是看著時間再跑跑,遇到自己喜歡的事兒就覺得時間跑的太快。就會想怎麼才能讓時間慢點,讓自己有更多的時間聽故事,玩玩具。有了這樣的需求,時間管理,讓時間“變多”就會是孩子喜歡做的事兒,願意參與的事兒。

孩子拖拉磨蹭不是故意的,所以盯催、吼叫沒用—給家長的3個建議

2、教會孩子做計劃,做好計劃就是做好準備,合理的安排時間就是在利用時間。時間管理其實也是事件管理,如果孩子每天只做一件事兒可能就不太需要去管理,或者做的事情沒有任何時間限制,也不太需要。可事實上不是這樣的。孩子每天要做的事情很多,而且大都有時間限制。常常會出現顧此失彼,或者各種慌亂,該做的都沒做好。應該多去做的,都沒時間去做。

而做好計劃,則可以有效的預防這些問題的發生。提前做好安排,做好充足的準備,當事情來臨時就會有條不紊,就能分清輕重緩急。通過合理的安排,就能擠出來時間做更多有意義的事兒。而時間恰恰就是孩子最需要的資源,越到高年級越是寶貴。有很多人看上去很忙很累,可結果不好,產出不高。很大原因就是沒有做好計劃安排。

剛開始我們可以和孩子一起,從週末計劃開始,和孩子一起想一想我們要做哪些事兒,哪些是必須要做的事兒,有固定時間的事兒,哪些是自由安排的事,多少時間是必須要花掉的,多少時間是可以自由安排的。先列出來。然後再想一想怎麼安排順序能讓重要的事情不落掉,又能讓自由安排的時間更多。這樣的討論過程,練習過程,就是幫助孩子在實踐中掌握技能的過程。很受用。這也是我自己的實踐體驗。

孩子拖拉磨蹭不是故意的,所以盯催、吼叫沒用—給家長的3個建議

3、教會孩子在事情面前不等待,立即行動。在兩種情形下,我們特別容易陷入拖延,一種是等待“想做的時候”,一種是遇到問題或者困難,想暫時迴避的時候。孩子也會如此。經常會在剛開始的時候,還有很多時間的時候說,我現在不想做,我現在沒興致,等會兒想做的時候在做,反正有時間。經常在做的過程中遇到問題或者難題,會擱置等待。不管是哪種情況,拖拖拖拖到最後,就是時間沒了,事情還在,焦慮不已。

而想要克服拖延,最好的方法就立即行動。我們要告訴孩子,現在永遠是最好的時間,現在就開始做,現在就去想辦法解決問題。這是一種習慣,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慢慢的引導和培養。當然,家長可以從自己做起,給孩子樹立榜樣,讓孩子看到媽媽的行動力。這也是一種教授方法。

孩子拖拉磨蹭不是故意的,所以盯催、吼叫沒用—給家長的3個建議

生在這樣一個瞬息萬變的時代,唯有不斷的學習,學的更快,才能不被淘汰。而時間就是最寶貴的資源。讓時間增值,就是讓自己增值。如果我們的孩子能夠具備時間管理的能力,就能不斷提升自己的競爭力。而且養成高效的習慣,也會讓孩子輕鬆很多。

所以作為父母,從孩子小時候開始就要去給他培養這項能力,並在實踐中反覆練習掌握,千萬不要忽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