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筆記】衛靈公十五(25)如有所譽者,其有所試矣

【論語筆記】衛靈公十五(25)如有所譽者,其有所試矣


子曰:“吾之於人也,誰毀誰譽?如有所譽者,其有所試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註釋】⑴毀:詆譭。⑵譽:讚譽。⑶試:考驗。

【譯文】孔子說:“我對別人,詆譭過誰讚譽過誰?如果說讚譽過誰人,那麼此人一定是經過考驗的人。這種人,如在夏商周三代,一定是走正道的人。”

【簡評】人不是一種能夠單獨生存的動物,必須與他人交往,結成一定的關係。而人在交往的時候,肯定對交往的對象有所選擇,這就免不了對周圍的人和事做出自己的評價。但這種評價一濫,就成了“哪個人前不說人,誰人人後無人說”,很多矛盾,就是在這種“說人”之中產生的。

孔子也要對他所交往的對象進行評價,聖人也不例外。但孔子在對別人進行評價時,是以讚譽為主。按現在的說法,就是“欣賞別人”,一個能夠欣賞別人的人,自己往往也會被別人欣賞,良好的人際關係就此形成了。不過應該注意到,孔子對別人的讚譽,並不是信口開河,為讚譽而讚譽。他所讚譽的人,是經過考驗的確是值得讚譽的人。這種人,就是像生活在夏商周三個時代之中的那種能夠正道而行的人,比如史魚、蘧伯玉。

正是因為表揚要實事求是,不能溢美,所以孔子對一些人,就有譽有責,比如對管仲。其實讚譽過了頭,是很容易招致人們的反感。“文革”時期藝術作品中所塑造的“高大全”式的英雄人物,往往顯得蒼白無力,也許就是好得過了度的結果。由此看來,對我們現在在教育學生時所提倡的“激勵教育”,也得辯證分析。“一好百好,大家了了”,其實是對學生的不負責任。表揚與批評,都得看對象說話,實講究分寸。藥過量了能毒死人,可是糖水喝多了照樣能夠撐死人。至於那種將表揚當成領導藝術,大老遠坐車趕來,腳一落地就咿咿哇哇地表揚一通,然後一拍屁股開溜的領導,人們常常將之比喻成“攪拌機”,因為他只能“和稀泥”。這種領導往往是不解決問題的“和事佬”或者沒能力解決問題的庸材。

什麼是“毀”?捏造事實,無中生有地說人壞話,這就是“毀”!孔子在對待別人的錯誤上面,不是不提倡展開批評,雖然很講究分寸,“責人也薄”,但“責”是一定的。這種“責”的標準就是事實求是,名實相符。正是因為這樣,即使對桓魋、公伯寮這樣的人,孔子也不無端攻擊他們,絕對不會因為他們不好,就將天下所有的壞事都往他們身上推。而我們現實中有些人,只要覺得誰不好了,就抓起汙泥住人家身上亂抹,其實這正是自己心底骯髒的一種表現。

“毀”人不倦者當戒之!


注1:本文作者,張永強,退休教師。曾任職於綿陽師範學院文史學院。本文在此發佈,已獲原作者授權。

注2:原作者撰寫本文,旨在讓從來都沒有讀過《論語》的人都能有一定的理解。

注3:如果可以,點個關注可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