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白江樓盤到底是“剛需”還是“改善”呢?

我們平時聊天說到樓盤時,總會先給這個樓盤做一個定位,比如:剛需盤,改善盤等。那麼青白江的樓盤是“剛需”多還是“改善”多呢?


青白江樓盤到底是“剛需”還是“改善”呢?


(圖/成都青白江)


青白江樓盤到底是“剛需”還是“改善”呢?



首先我們要了解什麼是“剛需”和“改善”。八館結合一些樓盤給大家講一下如何區分剛需盤和改善盤,說簡單一點,剛需就是“面積小、顏值低”,有個房解決“有”還是“無”的問題。而改善則是從居住需求”轉向了“舒適需求”,目的是為了改善居住條件,提高生活質量。


青白江樓盤到底是“剛需”還是“改善”呢?



從簡單的區分上來看,青白江大多數屬於改善型的樓盤,為何我會這樣說呢?


八館下午的時候專門到幾個新樓盤轉悠了一下,發現青白江市場上主打“剛需”這2個字的項目已經不多了。我看到的著幾個項目主力戶型一般都在90m²、100m²左右,以華宅、別墅、舒適大宅為戶型產品,按舒適度和麵積來說,這些樓盤已經不算剛需了。

青白江樓盤到底是“剛需”還是“改善”呢?


青白江樓盤到底是“剛需”還是“改善”呢?


如天和·睿城,主打的是125m²舒居大宅,戶型面積在92.00m²-180.00m²,按照戶型分類,這類屬於舒適性樓盤,而按照網絡上的說法大於90m²的多數歸納為改善型住房。

附天和·睿城幾個主力戶型圖:

青白江樓盤到底是“剛需”還是“改善”呢?


同樣的萬科新城·時代之光的面積也是在97.00m²-118.00m²,打造的是品質生態住宅,則是從舒適度上來改變居住環境。

附萬科新城·時代之光幾個主力戶型圖:


青白江樓盤到底是“剛需”還是“改善”呢?



在經過這麼一對比,八館發現,青白江現在的樓盤大多數面積都偏大,而且多以高品質生活和高品質的配套為宣傳點。這跟以前青白江的樓盤不一樣,在2016年的時候青白江大多數以66m²—109m²為主,基本上是套二和套三,以我們小區金色港灣為例,小戶型賣的特別快,基本上在2016年的時候就清空,而大戶型則是從2017年房價爆發的時候才開始清盤。

青白江樓盤到底是“剛需”還是“改善”呢?


而從我所轉悠的這幾個樓盤來看,幾乎都是三居、四居產品,甚至有些還有別墅產品,舒適的居住環境+完善的配套體系,讓不少改善人群的目光投向這裡,使得眾多改善項目在這裡應運而生。


青白江樓盤到底是“剛需”還是“改善”呢?


為何青白江偏向“改善”型房源呢?

1、本地人對於剛需房源需求不高。

青白江的剛需源主要分佈在老城區,但是老城區現在是棚戶改造,而這一批棚改戶要麼之前已經買了房子,要麼就是拆了想買環境更好的,所以本地人要想置換的原則一定是偏向改善的,要麼就是有安置房的人,這部分人不缺房子住,自然購買慾望不強烈。

2、作為改善選擇,性價比高。

隨著青白江的強勢崛起,人們對於居住品質的需求也在不斷提升,居住升級勢在必行。試想,一個品質較低的小區,入住後各種不滿意,是不是很快就想要換房了?所以青白江迎來了高端樓盤,2017年有著“洋房專家”之譽的金科落子青白江,周邊配置永輝超市、家樂福商圈、青白江實驗小學、巨人樹幼兒園等成熟配套,其居住環境不言而喻。隨著金科的入駐,更多改善型的住房進入青白江市場,房企大咖就是看中青白江發展潛質紛紛落子這裡。

附金科博翠天宸幾個主力戶型圖:


青白江樓盤到底是“剛需”還是“改善”呢?



可能你也沒有想到,作為歷來承接成都工業產業外溢的青白江會被冠以“宜居”的標籤吧。


青白江樓盤到底是“剛需”還是“改善”呢?


不管是從面積,以及生活品質、居住條件來看,青白江現有的樓盤大多數都屬於改善型的,特別從青白江確定發展目標以來,人們對房屋的戶型面積等方面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各種因素之下改善型住房需求份額漸漸增加。

從“蝸居”到“安居”,從“安居”到“宜居”,幸福感大大提升。青白江人的居住環境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今日話題-

你屬於“剛需”還是改善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