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人物:傅斯年,曾任北京大學代理校長、國立臺灣大學校長

一代學人傅斯年

傅斯年(1896年3月26日-1950年12月20日),初字夢簪,字孟真,山東聊城人。 著名歷史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專家,教育家,學術領導人。五四運動學生領袖之一、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的創辦者。

傅斯年曾任北京大學代理校長、國立臺灣大學校長。他所提出的"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東西"的原則影響深遠。

聊城人物:傅斯年,曾任北京大學代理校長、國立臺灣大學校長

少年成器,學業有成不掩鋒芒;1919年爆發“五四運動”,擔任學生遊行總指揮;主持發掘安陽殷墟,為中國考古事業作出巨大貢獻;穿針引線,一手促成了國共兩黨重慶談判……無疑,在“五四運動”、考古發掘、重慶談判等重大歷史事件中,傅斯年都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他的一生是跌宕起伏的,而與蔣介石的親近又註定了傅斯年是一個備受爭議的人物。

說傅斯年是人間一個最稀有的天才一點兒都不為過。他有著最強的記憶力和理解力。他能做最細密的繡花針工夫,同時又有最大膽的大刀闊斧本領。他的情感是最有熱力,往往帶有爆炸性的;同時,他又是最溫柔、最富於理智、最有條理的一個可愛可親的人。人世間最難得合併在一個人身上的才性在他的身上卻被融合地恰到好處。

1947年1月5日,在發表於延安 《解放時報》、重慶《新華日報》的《八路軍解放聊城入城三項命令》中,“保護中國史學家傅斯年先生在聊城北街的住宅”赫然紙上,與“向民族英雄範築先墓立正敬禮”以及“保護中國四大藏書樓之一——海源閣圖書館”一起,成為了黨中央對攻城的八路軍所下達的三項命令之一,足以得見攻城八路軍對傅斯年的敬重。

聊城人物:傅斯年,曾任北京大學代理校長、國立臺灣大學校長

傅斯年塑像

現今,位於聊城的傅氏祠堂由於文革原因,祠內文物早已蕩然無存,成為了傅斯年生平陳列展序廳。廳內正中雕有一銅質傅斯年半身塑像,後面牆壁上是五塊大型仿真噴景畫,中間為用五塊甲骨文拼成的傅斯年先生的生平,左右分別是傅斯年蹤跡圖、五四運動形勢圖、臺灣大學圖書館、北京大學大門,比較客觀簡要地展示了傅斯年先生作為我國近代史上著名的史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大氣磅礴的學人風采和光芒四射的人格魅力。傅斯年的一生跌宕起伏,命運與時代緊密相連。

聊城人物:傅斯年,曾任北京大學代理校長、國立臺灣大學校長

他是胡適的學生,但是在胡適的前面,胡適說他是"人間一個最稀有的天才。他的記憶力最強,理解力也最強。他能做最細密的繡花針工夫,他又有最大膽的大刀闊斧本領。他是最能做學問的學人,同時他又是最能辦事、最有組織才幹的天生領袖人物。他的情感是最有熱力,往往帶有爆炸性的;同時,他又是最溫柔、最富於理智、最有條理的一個可愛可親的人。這都是人世最難得合併在一個人身上的才性,而我們的孟真確能一身兼有這些最難兼有的品性與才能。"胡適當年剛進北大做教授,就發現有些學生比他的學問好,而他在北大講中國哲學史之所以沒有被學生趕下臺,就是由傅斯年等人在私底下做了他的"保護人"。

可是恨他之極的周作人卻認為傅斯年不過是一個外強中乾的人,"又怕人家看出他懦怯卑劣的心事,表面上故意相反的顯示得大膽,動不動就叫囂,人家叫他傅大炮,這正中了他的詭計。"其中主要原因是1945年日本投降後,西南聯大解散並遷回平津,傅斯年任北大代理校長,欲替胡適回國主持校務掃清障礙,嚴格執行他所說的"北大決不錄用偽北大的教職員",認定"漢、賊不兩立",而周作人恰在此列。

聊城人物:傅斯年,曾任北京大學代理校長、國立臺灣大學校長

傅斯年紀念館 又稱傅氏祠堂。址在聊城市東關大街路北。系傅以漸家祠之正堂。

面闊3間,通闊12.8米;進深2間,前帶廊廈,實為三間,通深8.2米。祠堂外觀為磚牆、瓦頂、硬山脊,正脊飾花草螭吻。祠堂各間面闊相等,均為4米,廊深1.6米。前廊與正堂有木質花稜隔扇,三間隔扇均能作門打開或關閉。堂內有金柱四根,柱高5米,柱礎為古鏡式,柱間縱距為4.8米,柱頭之上是五架樑,其上為三架樑,正中脊瓜柱上是正心桁。梁、檁均有隨梁和隨檁枋,方椽之上是扒磚頂。北側金柱距北牆1.3米,牆內藏後簷柱,上樑施抱頭與金柱相連。傅氏家族是聊城"任、鄧、朱、傅、耿"五大家族之一。中國近代著名學者傅斯年乃為傅以漸七世孫。現祠堂已闢為展廳,主要陳列著傅斯年先生的生平事蹟大型圖片和傅斯年先生半身漢白玉雕塑。1988年被列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