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斯年的生平簡介

傅斯年(1896年3月26日-1950年12月20日),字孟真,山東聊城人,祖籍江西永豐。歷史學家、學術領導人、五四運動學生領袖之一、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的創辦者。傅曾任北京大學代理校長、國立臺灣大學校長。他所提出的“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東西”的原則影響深遠。

傅斯年的生平簡介

傅斯年(1896-1950年) ,著名歷史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專家,曾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所長。清光緒二十二年二月十三日(1896年3月26日)生於山東聊城一個舉人之家,初字夢簪。

1909年就讀於天津府立中學堂,1913年考入北京大學預科,1916年升入北京大學文科。由於受到民主與科學新思潮的影響,1918年夏與羅家倫等組織新潮社,創辦《新潮》月刊,提倡新文化,影響頗廣,從而成為北大學生會領袖之一。

五四運動爆發時,傅斯年擔任遊行總指揮,風雲一時。後因受胡適思想影響,反對“過急”運動;不久退出學運,回到書齋

傅斯年的生平簡介

1919年夏,傅斯年大學畢業後,先後入倫敦大學研究院、柏林大學哲學研究院,學習實驗心理學、生理學、數學、物理以及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勃朗克的量子論等,還對比較語言學和考據學發生興趣。   1920年考取庚子賠款的官費留學生,負笈歐洲,進入倫敦大學研究院,研究實驗心理學,同時兼修物理學、化學與數學。

1926年冬回國,翌年春出任廣州中山大學教授兼文學院院長和歷史系、中文系主任。

“四·一二”政變發生後,傅斯年寫信給李石曾,表示贊同清黨。從1928年11月起,長期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所長,創辦《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任主編。   1929年春,歷史語言研究所從廣州遷往北平,傅兼任北大教授。

1932年,他參加胡適主持的獨立評論社,在《獨立評論》週刊上發表的政論文章,擁蔣反共,但贊成抗日,對南京國民政府的外交路線有所批評。1937年春,傅斯年兼代中央研究院總幹事。   抗日戰爭爆發後,任國民參政會參政員,兼任西南聯大教授,主張抗戰,抨擊貪官汙吏。抗戰勝利後,一度代理北京大學校長。

傅斯年的生平簡介

1948年當選南京國民政府立法委員。   1949年1月,傅隨歷史語言研究所遷至臺北,併兼臺灣大學校長。傅斯年在政治上親蔣反共,他出於維護國民黨蔣介石政權的目的,要求嚴懲貪官汙吏,整制政風,反對“中國走布爾什維克道路”;在學術上,信奉考證學派傳統,主張純客觀科學研究,注重史料的發現與考訂,發表過不少研究古代史的論文。並多次去安陽指導殷墟發掘。他主持歷史語言研究所期間,延攬一流人才,作出不少成績。

1950年12月20日在臺北病逝。   其著作編為《傅孟真先生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