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理論:“藏象學說”,很全面,建議收藏下來慢慢看

藏象

藏象學說是主要藉助以“象”測“藏 ”的司外揣內等方法,在研究人體各臟腑形態結構的基礎上,以研究臟腑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及相互聯繫為中心,結合研究臟腑與形、竅、志、液及外環境關係的學說。

它是中醫學特有的關於人體生理病理的系統理論,也是中醫理論體系的核心內容,是臨床各科辨證論治的理論基礎。

中醫理論:“藏象學說”,很全面,建議收藏下來慢慢看

藏象的基本概念

藏象,主要是指內在臟腑與其表現於外的生理病理徵象,也涉及內在臟腑的解剖形象及其通應的自然界的物象。

藏象一詞,首見於《素問·六節藏象論》:“帝曰:藏象何如?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變(處)也,其華在面,其充在血脈,為陽中之太陽,通於夏氣。”《內經》對藏象的界定,主要著眼於臟腑的生理功能和與之相聯繫的心理活動、形體官竅、自然界物象等。明·張介賓《類經》注云:“象,形象也。藏居於內,形見於外,故曰藏象。”可見,“藏”,指居藏於體內的臟器,包括五臟(肝、心、脾、肺、腎)、六腑 (膽、胃、小腸、大腸、膀胱、三焦 )、奇恆之腑(腦、髓、骨、脈、膽、女子胞)。“象”,主要是指表現於外的生理病理現象,也涉及內在臟腑的解剖形象及其通應的自然界的物象。其中,象是藏的外在反映,藏是象的內在本質。故藏象一詞,既揭示了人體內在臟腑與外觀形象之間的有機聯繫,又客觀地反映了中醫學“以象測藏”的認識方法,即通過觀察外在徵象來研究內在臟腑的活動規律,認識其本質。誠如《靈樞·本藏》所言:“視其外應,以知其內臟。”

中醫理論:“藏象學說”,很全面,建議收藏下來慢慢看

藏象學說包括內容:

“藏”即在內之意。是指藏於體內的臟腑。“象”即象徵和形象。所謂“藏象”就是指人體內在生理活動及病理變化反映於機體外部的象徵,而這種象徵客觀的反映了臟腑機能變化,從而作為推論或判斷臟腑機能變化趨向的依據,故稱為“藏象”。

藏象學說,就是通過觀察人體的外部徵象來研究臟腑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及其相互關係的一門科學。它是祖國醫學理論體系的核心,是辨證論治的基礎,在臨床實踐中有較普遍的指導意義。

藏象學說的主要內容有三部分:一是臟腑的生理和病理。所謂臟腑,包括心、肺、脾,肝,腎等五臟,胃,膽,小腸,大腸,膀胱,三焦等六腑以及腦、髓,骨、脈、膽,女子胞等奇恆之腑。這些臟腑和奇恆之腑各有不同的生理和病理,這是藏象學說對論的重點。二是臟腑、組織、五官九竅之間的關係。由於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不僅體內的髒與髒、髒與腑,腑與腑在生理、病理上有著密切的聯繫,而且臟腑與體表的皮毛、肌肉、脈、骨等形體組織以及目、耳、鼻、口、舌、前後陰等五官九竅也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三是津赦、氣血、精髓的生理和病理及其與臟腑的關係。灃液、氣血、精髓都是構成人體的基本物質,它們的生成和運行以及輸布,必須通過不同的臟腑功能活動才能完成,而臟腑的各種功能活動,都依賴於津液、氣血、精髓作為物質基礎。

中醫理論:“藏象學說”,很全面,建議收藏下來慢慢看

藏象學說的特點

藏象學說形成的基礎,同時亦決定了藏象學說的特點:一是以五臟為中心的整體觀,二是具有時空觀念的結構功能模型。

1.以五臟為中心的整體觀

以五臟為中心的整體觀,是整體觀念在藏象學說中的體現,它認為人體是一個極其複雜的有機整體,人體各組成部分之間在形態結構上不可分割,在生理功能上相互協調,在物質代謝上相互聯繫,在病理變化上相互影響。這種人體自身的整體性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人體五臟、六腑、形體官竅通過經絡的聯絡、氣血的貫通連接作用及功能的配合隸屬關係,構成五大功能系統。二是五大功能系統之間又通過五行的生剋制化,相互助長和制約,維持著整體生命活動。在五大功能系統之中,五臟藏蓄精氣,主持氣化,居於核心地位,六腑的功能從屬於五臟,奇恆之腑貯藏的精氣也源於五臟。五臟功能健旺,人體其他器官活動才能正常,身體才能強壯。故《素問·脈要精微論》說:“五臟者,中之守也”;“得守則生,失守則死。”在五臟中,心又為一身之大主,在心的主導下,全身臟腑器官的功能活動才能達到協調統一。故《靈樞·口問》說:“心者,五臟六腑之主也。”三是五臟的生理活動與人的心理活動密切相關。藏象學說認為,人體的心理活動是由心主宰,而分屬於五臟。《素問·宣明五氣》說:“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腎藏志。”情緒變化對應於五髒,心在志為喜,肝在志為怒,脾在志為思,肺在志為憂,腎在志為恐,五臟共同維持著心理活動的正常進行。

另外,以五臟為中心的五大功能系統又與外環境相通應,主要通過五臟的功能活動,調節著體內外環境的協調平衡。總之,藏象學說是以五臟為中心,將人體的內臟、形體諸竅和心理活動都歸屬於五臟,以五臟的功能活動及其相互關係來闡釋人體內環境及其與外環境的協調統一。

中醫理論:“藏象學說”,很全面,建議收藏下來慢慢看

2.具有時空觀念的結構功能模型

藏象學說的構建過程,是一個由實體向功能態演化的過程。藏象學說的形成,雖然依據了一定的解剖知識,但主要是在古代哲學思想影響下,通過對生理、病理等表象及臨床療效信息的觀察分析,生理、病理和診治相互印證、推導而成。所以,中醫藏象理論重在研究臟腑器官的功能活動以及結構關係,而對其形態結構的認識十分粗略,有的甚至難以確定其位、其形,更不研究臟腑器官的物質構成。如對於肝臟,中醫認識到其功能為主疏洩和主藏血,並有詳細的描述;從其結構關係而言,認識到肝與膽相表裡,開竅於目,在體為筋,其華在爪,但甚少論及肝的形態位置,甚至從肝的功能及其與脾、腎關係的角度,反推肝的位置,出現肝位中焦與肝在下焦之爭。另外,藏象學說也從“人與天地相參,與日月相應”的整體出發,強調時間與方位,其所言臟腑,即含有時間與方位觀念在內。如就時間而言,肝應春,心應夏,脾應長夏,肺應秋,腎應冬;若將一日的晝夜晨昏視為一年四季,則肝應平旦,心應日中,肺應日入,腎應夜半。五臟各在其相應之時而其氣相對旺盛,從而呈現出生命活動的時間節律性。就方位而言,肝應東方,其氣溫和而有萬物初生之象;心應南方,其氣炎熱而有萬物長勢繁茂之象;脾應中央,其氣溼潤而有萬物變化之象;肺應西方,其氣涼肅而有收斂之象;腎應北方,其氣寒冷而有閉藏之象。將此關係推論到人體,若以人面南定位,則如《素問·刺禁論》所說:“肝生於左,肺藏於右,心部於表,腎治於裡,脾為之使。”正由於藏象學說是一種具有時空觀的結構功能模型,所以,藏象學說中一個髒的功能,可能包容著解剖結構上多個器官或系統的功能,而現代醫學一個臟器的功能也可能分散在多箇中醫臟腑之中,藏象的本質是一個以系統功能為主體的多元化實體結構。

由於歷史條件的限制以及中醫學整體觀察和類比思辨的思維方法,決定了藏象學說具有重宏觀思辨、輕微觀研究,重臟腑功能、輕形態結構的特點,其對臟腑的認識,詳於對生理病理現象及其與臟腑組織之間聯繫的觀察分析,而略於對具體形態結構的細微剖析。因此,學習藏象學說,要注意科學地理解和把握其內涵,並結合臨床實踐不斷地加以發展。

藏象學說如何形成的

藏象學說的產生,是我國廣大勞動人民和歷代醫學家在長期的生活和醫療實踐中,通過對人體的反覆觀察、驗證總結出來的。其認識來源主要有三個方面。

1、對人體結構的大體瞭解。早在《靈樞-經水》裡就有關於人體解剖的記載:“夫八尺之士,皮內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視之。其髒之堅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脈之長短、血之清濁….皆有大數。”這就說明我國佔代醫家通過屍體解剖認識到心,肝、脾、肺、腎、膽、胃、大腸、小腸,膀胱、腦,脊髓、子官等各個臟腑的形態,並確定了它們的名稱。

2、對人體生理、病理現象的長期觀察。內臟的活動雖然肉眼看不見,但古代醫家根據“髒居於內,形見於外”的理論,對人體在生理和病理變化的內臟活動表現於外部的現象,進行了長期的觀察,積累了對臟腑活動的認識。例如;夏季氣候炎熱,出汗多排尿少,冬季氣候寒冷,則排尿多出汗步,從而得出了“汗尿同源”的認識。

3、臨床實踐的經驗總結。人們在長期與疾病作鬥爭的過程中,觀察到某些病理反映與某些臟腑有著密切關係,治療時調整其相應的內臟功能,使可收到顯著效果。例如當機體感受風寒,初起邪在肌袁,可出現鼻塞、咳嗽,或氣急等症狀,通過對這些病理現象的反覆觀察,逐步認識到皮毛、鼻等組織器官,與肺有密切聯繫,同時也認識到咳嗽、氣急等常與肺有關,從而推論出“肺臺皮毛、司呼吸、其聲咳”等論點。

總之,藏象學說是通過長期觀察,反覆實踐,不斷總結,逐步深化,由感性認識逐步上升為理性認識,形成了研究人體各臟腑組織器官的生理活動、病理變化及其相互關係的學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