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的《如梦令》中“昨夜雨疏风骤”为什么不是“风疏雨骤”?

大茶壶ych


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为其代表词作,历来多为人传诵,但也有人提出疑问,为何首句用“雨疏风骤”,而不是“风疏雨骤”?

对此,有朋友答疑说是为了词牌格律要求,《如梦令》词牌平仄要求如下:

中仄中平平仄,中仄中平平仄。中仄仄平平,中仄仄平平仄。平仄。平仄(叠)。中仄仄平平仄。

第一句后四字平仄要求是“中平平仄”,“风疏雨骤”的“雨”字出律,六甲番人认为,从这个角度分析,也算是有道理,“风疏雨骤”会更加抑扬顿挫,但我们也须知,清照虽重视音律,却不是死守格律而牺牲意境的人,此处平仄格律只是次要原因。

为了更好领会其中意境,且重现这首《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首先要确认这首词是发生在春天的情景,春夜风雨,诗人醉酒浓睡,清晨醒来,却问卷帘而来的丫鬟,屋外的海棠花可好?春天与其他三季不同,一般不会出现风急雨骤,或会刮猛烈的东风,但雨点一般是稀疏的,所以此处用的是“雨疏”,而“风骤”才是重点,带来的结果就是尾句的“红瘦”,“雨疏风骤”与“绿肥红瘦”正好首尾呼应,意境顿生。

同时,这首词用“卷帘”二字作为转折,前二句似有残梦意,最后三句却是用二字句子重叠,以表达急切的心情,“昨夜雨疏风骤”并非诗人亲眼所见,而是隔窗听风雨的感受,风雨春夜,清照独自喝着酒,不知道想着谁。

以上是《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读后感,欢迎大家一起来讨论,更多精彩,敬请关注:六甲番人。


六甲番人


昨夜雨疏风骤。

为什么是雨疏风骤,我看到有格律说,说押韵平仄,导致必须是这两个字。有内容说,因为绿肥红瘦,只有风能吹落花,而雨未必能打落花。

都很有道理。

但是我想谈谈我自己的看法。

最近《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热播,让李清照这首如梦令又一次活跃在大众的视线里。

主题曲,郁可唯唱的副歌部分,也正是如梦令。

了解剧情的人,想必对这首词也深有感触。

女主明兰与男主顾廷烨,都是经历了世情冷暖,看透了人间豺狼。

仔细想想两人幼年时坎坷形状,便应知道何为雨疏风骤。

雨疏风骤和风疏雨骤,是两种不同的境况。

前者是很小的雨,很猛烈的风。

后者是很小的风,很猛烈的雨。

雨大的时候,是听不到风声的,而且骤雨通常来得快去得也快,下那么一阵子,也就停了,如果有长达整夜的暴雨,堪称自然灾害。别说绿肥红瘦,估计一开门就得一江春水向东流。

但雨疏风骤就全然不同,小雨可以下一整夜,所谓雨脚如麻未断绝,那种没完没了的感觉,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这种雨夜很凄清,能叫人无端生出愁绪。

再加上窗外风声呜咽,吹了一整夜。

试想独自一人躺在床上,听外面雨下个不停,风吹得惊心动魄,应是要睡何能睡好。

陆游也有“夜阑卧听风吹雨”的句子。

在这种芳衾妒梦,玉漏惊魂,长宵似年的夜晚,免不得生出对人生、时空、生命的感慨。

这样的夜晚,会摧残本就娇弱的海棠花,也消磨人的青春。

所以李清照会问海棠如何,会揣测应是绿肥红瘦。

联系封建社会的女子处境,她就和室外的花一样,自有她的绚烂美丽,却无奈会遭遇到风雨摧残。男子如叶,历经风雨愈加饱满,女子如花,雨打风吹终将零落。这是自然界的规律,也是当时女子无法逃脱的宿命。

就像知否电视剧里表现的那样,顾廷烨浪子回头,照样什么都可以从头再来,而明兰就得小心谨慎,连半步都不敢走错。

这也是我认为这部电视剧很切题,并不像其他电视剧为了文艺而滥用古诗名句。

----------丸-----------


祁门小谢


问题:李清照的《如梦令》中“昨夜雨疏风骤”为什么不是“风疏雨骤”?

.......

前言

首先要说的是,“雨疏风骤”为什么不是“风疏雨骤”与是否符合格律没有关系,从格律时来说,完全可以“风疏雨骤”。另外,从前后语境来看,“风疏雨骤”也未尝不可。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

一、为什么说格律上允许“风疏雨骤”?

1、奇怪的词谱

很多人以为“风疏雨骤(平平仄仄)”不符合如梦令的格律,老街觉得挺奇怪。我看到有朋友列出了《如梦令》的词谱:

中仄中平平仄,中仄中平平仄。中仄仄平平,中仄仄平平仄。平仄,〖平仄〗,中仄仄平平仄。

这个词谱中,第五个是是”平“,所以有人说不能“风疏雨骤”,因为雨是仄声。我不知道这是哪里看到的词谱。在我们最常使用的《白香词谱》和康熙时期的《钦定词谱》中,第五个字是可平可仄的:

宋赵令畤《侯鲭录》中记录了王安石的一段话,可见词以前都是依照曲填词的,

古之歌者,皆先为词,后有声,故曰‘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如今先撰腔子,后填词,却是‘永依声’也。” 注:永,歌咏。腔子,就是曲谱。

2、词谱的依据

后来曲谱遗失,明朝张綖开始根据前人的词作制作“词谱” ,清朝又有万树作《词律》,康熙年间,又扩编成《钦定词谱》。他们根据前人相同的词牌不同的作品来编写字谱,因此有很多可平可仄的地方。

如梦令的第五个字,钦定词谱记录为⊙(应该平,但是可以仄),当然是有唐宋词作为证据的。

  • 例如白居易的这两首,第一首静,仄声,第二首惊、平声

如梦令 其一(唐·白居易)  
前度小花【静】院,不比寻常时见。
见了又还休,愁却等闲分散。肠断,肠断,记取钗横鬓乱。
如梦令 其二(唐·白居易)  
落月西窗【惊】起,好个匆匆些子。
鬒鬓亸轻松,凝了一双秋水。告你,告你,休向人间整理。
  • 宋朝词人方岳的两首如梦令也是一平一仄.

如梦令 其一 春思(宋·方岳) 

知是谁家【燕】子。直恁惺松言语。
深入绣帘来,无奈落花飞絮。春去。春去。且道干卿何事。
如梦令 其二 海棠(宋·方岳)
雨洗海棠【如】雪。又是清明时节。
燕子几时来,只了为花愁绝。愁绝。愁绝。枉与春风分说。

3、此处用仄声的词多不胜举

李清照的另一首《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沈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 如梦令 (宋·朱敦儒) 
真个先生【爱】睡。睡里百般滋味。
转面又翻身,随意十方游戏。游戏。游戏。到了元无一事。

从格律时看仄平平仄(雨疏风骤、海棠如雪)、平平仄仄(风疏雨骤、溪亭日暮)都很常见,不存在格律上的问题。

二、“雨疏风骤和“风疏雨骤”一定有高下之分吗?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

1、语意上没有差别

雨疏风骤是李清照的原作,昨天一夜【雨点虽稀疏但是风力不小】,所以她估计,”应是绿肥红瘦“。

如果从字面意思理解,“风疏雨骤”是一样的效果:昨天一夜【风力虽稀疏但雨势迅猛】,同样也会估计到相同的结果:”应是绿肥红瘦“。

同样从文学美感上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别。

2、典故上的差别

  • 风骤 风吹花落

这句”昨夜雨疏风骤“的风吹花落之意,也可以理解为暗藏典故。
白居易《惜牡丹二首》诗:“明朝风起花应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周邦彦《少年游》词:“一夕东风,海棠花谢,楼上卷帘看。”

杜甫《三绝句》诗:“不如醉里风吹尽,可忍醒时雨打稀。”
韦庄 《惜花吟》诗:“ 不如尽此花下饮,莫待春风总吹却。”
  • 雨骤 雨打花落

同理,雨打花落也有前人的诗句:

采桑子 其十二(唐·冯延巳):斜月朦胧,雨过残花落地红。
禁中晓卧因怀王起居(唐·白居易):夜雨槐花落,微凉卧北轩。
代人村中悼亡 (唐·刘商):花落茅檐转寂寥,魂随暮雨此中销。
送僧之湖南(唐·贯休):宿雨和花落,春牛拥雾耕。
山中言事八韵寄李支使(唐·方干)过庭急雨和花落,绕舍澄泉带叶流。
  • 更多的是风雨一起催花落

春晓(唐·孟浩然)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
横吹曲辞 白鼻騧 (唐·李白):细雨春风花落时,挥鞭且就胡姬饮。

结束语

无论从格律上,语意上,用典上,“雨疏风骤“和“风疏雨骤”其实可以替换。李清照之所以用“雨疏风骤“,我以为可能那一天真得就是雨点小、风声紧吧!

以老街的这点墨水,看不出哪个更好一些,您觉得呢?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这种问题本以为没有必要回答的,但翻了翻这18个答案,有点惊讶了----这么多回答竟然没有一个说对的。

首先,《如梦令》是词牌名,即是词牌,就有格律-----词牌之下句数有定,每一句的平仄有定、每一韵的平仄也有定。

如图中,雨疏风骤此处的平仄格式为“中平平仄”;“雨”是仄声,“疏”是平声,“风”是平声,“骤”是仄声。如按“雨疏风骤”则符合格律,如若按‘风疏雨骤’,则“雨”就出律了。


而李清照作为提倡“词别是一家”的先驱,最为在意词中的音律问题,甚至在平、仄声之下还要细分上去入,分五音、分清浊、分阴阳-----这么简单的错误李请照会犯?


其次,从“试问卷帘人”可知,“昨夜雨疏风骤”是李清照的感觉,并不是她眼睛看见的,不然也没必要再问“卷帘人”是不是“海棠依旧”了。即是感觉,雨有雨声,可听之判断是急是疏,但风声只有大的时候才能被感觉到,所以是“风骤”,同时也是因为感知到“风骤”,才会引起“惜花被风吹落”的感觉-----有听过被雨下落的花吗?


说实话,这种问题,只要知道什么是《词牌名》,有正常的思维能力,完全可以回答出来。结果翻了一下回答,全连诗词最基本的格律、平仄韵都分不清,为何还能谈“遣词造句”、谈“意境”,谈“构思”--甚至还有人谈李清照的平生.... 提出来给大家笑笑吧。

这位,从落花伤春还能联想到与赵明诚的婚姻,还能讲出“自由恋爱”...我只能说幻想中自有一片天地。


这位,连格律都搞不懂还要大谈特谈抑扬顿挫的音律美...

这位更扯,属于只吃过猪肉牛肉,便认为世界上能吃的就只有猪肉牛肉,没有鸡肉鸭肉,也没有羊肉。


这,就是大多数“诗词爱好者”的现状,无知且懒惰,自大而盲目。




无聊到巅峰


李清照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女才子,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后世对她的评价也很高。

她的才华让很多人羡慕。

她的爱情让很多人羡慕。

她的前半生让很多人羡慕。

她的后半生却在“凄凄惨惨戚戚”中度过。

这首《如梦令》是她的代表作之一,但是很多人更熟悉的应是她的“常记溪亭日暮”这一首。

至于“昨夜雨疏风骤”为什么不是“风疏雨骤”,可能有几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跟当时的情景有关,昨夜可能确实就是一个“雨疏风骤”的情景,我们的词人第二天醒来以后,如实地把它再现出来了而已。

其次是跟格律有关,因为受到格律的影响,所以如果换成“风疏雨骤”,就有一点不太合乎这方面的要求了。古人写诗词也是有一定的格律要求的,我们今天写现代诗可以不受约束,但如果是写古诗词,那也基本要按照古诗词的要求来。李清照写词更是有严格的讲究,还专门写了一篇《词论》,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说法。

再次是跟季节有关,海棠花开,一般是在春天,春天的雨一般都不太大,春天的风有时候大点也很自然,因为还是乍暖还寒的季节。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也应该是“雨疏风骤”。


文学邂逅


简单地说,李清照词中用”雨疏风骤“有二个意思:

一是照应末句”绿肥红瘦“。只有雨小风急,才能把花儿吹落,达到海棠绿叶皆在、花朵已少亦即”绿肥红瘦"的意境效果。

二是词句抑扬顿挫的音韵更美。大家试着读一下,”昨夜雨疏风骤”比“昨夜风疏雨骤”更朗朗上口。

诗词中的遣词造句,除了要求音韵美外,更要把每一个组合词都精准用到内容、意境营造和效果表达上。

我是晋风。愿与大家在书法艺术,诗词楹联及人文知识等方面,同学习,互交流,共进步!



晉風


山雨欲来风满楼,本应疾风暴雨,可这里却是雨疏风骤,只有风没有雨。表明了失落感。联想李清照生平,从有到无,确实失落。

而如果用风疏雨骤,就是没怎么刮风,下起了大雨。给人以压迫感。

本人觉得可能是李清照想抒发失落感吧。


一轻子


不好意思,恕我太愚钝,我没觉得这“昨夜雨疏风骤”有什么不妥啊,一方面若用"风疏雨骤"不合《如梦令》的格律了,古人填词对格律要求一向严谨;再则“疏”与“密"是视觉,用在同样可见的"雨"非常恰当啊,而“骤"与"缓”都是感官用词,用在摸不着看不见的"风"上也是最恰当不过的了。


合月刀


昨夜雨疏风骤!为什么不“风疏雨骤“?关健句中“疏”字的用意是否合义,这里的疏:另散,距离大的意景。雨疏风骤:天空飘逸着另星小雨,似有似无。忽然又刮起大风!如果”风疏"多少有些别扭,风!只能风爽、风梳树柳、风晴、~等!



用户1984715465118润


淅淅沥沥的小雨点下着,突然狂风骤起,说明雨点稀,突然刮起了大风,就是这么简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