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占位符”,处理孩子的不良行为事半功倍,特别是这6种情形

巧用“占位符”,处理孩子的不良行为事半功倍,特别是这6种情形

01

情景一

乐乐的妈妈下班回家后接了一个公司领导打来的电话,原来是自己提交的方案里有两处数据错误,尽管这是一个礼拜加班赶出来的,可是电话里却是劈头盖脸一顿训,瞬间心情跌倒谷底。挂掉电话,走到客厅看见5岁的女儿乐乐,把很多玩具摆在了沙发上,还穿着鞋子踩在上面玩。瞬间火冒三丈,走过去就是一顿揍,还很生气的吼着,谁让你不脱鞋子的,谁让你把玩具摆在沙发上的。乐乐号啕大哭

情景二

豆豆妈妈接豆豆放学回到家,自己去做饭了,豆豆在桌子上写作业。过了一会儿饭好了,孩子早已饥肠辘辘,坐下来准备吃饭。她去拿抽纸,顺便拿起儿子的作业看一下,发现写的一点都不认真,字歪歪扭扭不说,好几个简单的题目都写错了,而且好几处涂改,居然还在课本上画了一幅画。简直是太生气了,走过去就开始训斥,还让孩子把筷子放下。还饿着肚子的豆豆一下子也生气了,扔掉了筷子哭着说不吃就不吃。妈妈看这个样子更生气了,两个人都很气愤,谁都没心情吃饭了。

上面的场景会不会觉得很熟悉,很多妈妈都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看到孩子的不良行为,急于去纠正,急于去处理,结果却适得其反,除了鸡飞狗跳没起到别的效果。

我们总觉得管教孩子嘛,就得及时。就像我们常说的“热炉效应”,发现问题,立即采取措施,效果才会更好。然而在实际情况中,往往很难做到。我们的目的是希望孩子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反省自己的错误,然后去改正。这就需要去做沟通,就需要情绪稳定,还要考虑孩子的感受等诸多因素。

巧用“占位符”,处理孩子的不良行为事半功倍,特别是这6种情形

02

常见的这6种情形下,面对孩子的不良行为,就很难做到及时,而且即刻处理效果反而不好

1、我们看见了孩子的不良行为,但当前没时间去做沟通,去讨论

比如说我们着急带孩子出门去上课或者我们自己着急出门去办事,这个时候你发现孩子把玩具扔到了卫生间的马桶里,还有洗手池里。如果停下来与孩子沟通,让孩子反省,让孩子去收拾会耽误事情。如果在路上讲,在车上讲又可能会影响孩子的心情,影响后面的上课,或者在车上说孩子的事儿,人多也不好。

2、我们或孩子任意一方正处在负面情绪中时

这个时候我们的道理基本没用,让孩子去反省更难。会让孩子觉得更烦躁,更激动。比如说孩子看了很长时间的电视,还在看,看电视的时间都到了还不关掉。你提醒了一次,也没用。你就走过去直接关掉了电视,拿走了遥控器。孩子正看的起劲,突然断了,特别生气,抓起放在桌子上的鼠标摔在了地上,摔坏了,还嚎啕大哭。

不遵守规则,以及摔东西都是我们要关注的行为,这是不对的行为。可是这个时候如果我们去跟孩子沟通,去告诉孩子他做的不对,他要反省,结果会怎么样,可想而知。他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自己的伤心事儿里,根本听不进去。你越说他还可能会越生气。

巧用“占位符”,处理孩子的不良行为事半功倍,特别是这6种情形

3、我们或孩子正处在疲劳状态时

我们一定有过这种体验,就是在自己特别困或者特别累的时候,就想轻松的躺一躺,如果这时候有人来跟你讲道理,来跟你沟通事情,或者只是想说会儿话,都会觉得不在状态。只想着快点结束,甚至还会想发火。所以,不管时我们自己疲劳,还是孩子很疲劳,这个时候都不是沟通事情的好时机。

4、吃饭的时候也不合适

以前我们还没在意,有几次吃饭的时候说孩子的事儿,结果把他弄哭了,饭自然是吃不好。后来婆婆就跟老公说,让他以后不要在吃饭的时候说孩子,孩子吃不好,影响健康。的确是这样,每次在饭桌上说事儿,孩子都吃不好,要么吃一点就不吃了,要么就是气呼呼的或者哭着吃。

巧用“占位符”,处理孩子的不良行为事半功倍,特别是这6种情形

5、一大清早也不好,容易影响一天的心情

很多妈妈都有过这种感受,因为孩子起床的事情搞得大清早就一家子鸡飞狗跳,谁的心情都不好,甚至早饭都没心情了。一天之际在于晨,早晨的好心情就是一个好的开始,因为一件小事破坏了,也是得不偿失。

6、公共场合,特别注意这一点

有些父母真的是不注意场合,甚至不分场合。殊不知在公共场合训斥、责罚孩子对于自尊心而言是一种极大的伤害。当你感受到伤害的时候,又怎么能心甘情愿的去反省自己的问题,根本不会有这个精力。

这些情况下很难做到及时,做到即刻,而且也不应该着急去反应。可是孩子的那些不良行为也不能无视,也不能因为各种原因就不管了。让孩子觉得妈妈是没有原则,没有底线的,可以挑战,可以继续去做。那我们该怎么办呢?

巧用“占位符”,处理孩子的不良行为事半功倍,特别是这6种情形

03

心理学家艾丽卡.雷斯切尔博士在《优质父母教养实践指南》中提出了“占位符”的概念。就是当我们需要处理孩子的不良行为,但又不适合,不能马上处理时,可以采用的一种解决方法。就是推迟处理,但先要“占位”,要用正确的方式去占位。

“占位符”应包含以下内容,先跟孩子明确3件事

1、指出孩子的错误行为,具体的表达出来。比如说孩子因为生气关掉电视而把鼠标摔在了地上并大哭起来。这个时候我们可以这样跟孩子说,你生气,你不高兴,我理解。但是你不能因为生气就去摔鼠标,就去伤害别人。你摔坏了我的鼠标,让我感到很生气。在事情发生的时候,我们就要告诉孩子这是个错误的行为,是我们不认同的行为。后面推迟处理就不是秋后算账,而且孩子也会做好心理准备。

2、告诉孩子因为什么原因,现在不讨论这件事儿。比如说你现在肯定很饿,先好好吃饭,先把饭吃完。或者妈妈因为工作的事情,现在心情很不好,先去安静一会儿,再来找你沟通这件事情。这样做,

首先是向孩子传递了这样的信息,对于错误的行为,我们不会无视,也不会因为各种原因而不了了之,表明我们坚定的态度,有助于孩子找到界限感,知道我们的底线。就能够更好的掌控自己的行为。

其次,也可以通过我们的行为教会孩子任何时候都不忘了同理心,关心别人的感受,正视自己的感受。教会孩子处理事情要先处理感受,要注意场合和时机。这就是以后处理事情,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

3、明确的告诉孩子,我们什么时候再来讨论,一定是尽快。要让孩子知道。比如说正在外面,处于公共场合,就告诉孩子等我们回家再来沟通这件事儿。如果孩子正在哭闹,就告诉孩子等他哭完了,再来沟通。总之就是要有时间,而且要尽快。

巧用“占位符”,处理孩子的不良行为事半功倍,特别是这6种情形

教育孩子也要注意场合,也有时机,不管你是否在意,在合适的时候处理事情,往往会事半功倍。

同时,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要忽视了人的感受和情绪。在感受和情绪都很糟糕的时候,忽视它们,而去处理事情,往往会适得其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