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为什么叫“龙抬头”?

帅小火


龙是中国等东亚国家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奇动物,常用来象征祥瑞,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信仰的图腾。

传说中的人类始祖伏羲、女娲,皆龙身人首(或蛇身人首),又被称为“龙祖”。华夏民族的先祖炎帝、黄帝,传说中和龙都有密切的关系,相传炎帝为其母感应“神龙首”而生,死后化为赤龙。因而中国人自称为“龙的传人”。

“二月二,龙抬头”,农历二月初二前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的惊蛰。据说龙经过漫长的冬眠后,到了二月二这一天就被隆隆的春雷惊醒,便抬头而起。

“二月二,龙抬头”此说和古代天文学有关。

中国古代用二十八宿来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的位置和判断季节。二十八宿中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组成一个完整的龙形星座、角宿恰似龙的角。每到二月春风以后,黄昏时龙角星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出现,故称“龙抬头”。

龙抬头节这天可以理发。

龙抬头节为什么要理发?据说在二月二这一天理发能够带来一年的好运,一切从头开始,一年精神到头,神龙赐福,使人鸿运当头、福星高照,一年都顺利、平安、幸福快乐。

三台县老马镇龙抬头节起源于唐朝,是绵阳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老马镇龙头山,传说是中华龙脉之源。每年农历二月初二是"龙抬头"的日子,群众过龙抬头节踏青拜佛,祈求上苍保佑风调雨顺。龙抬头节,以祭龙为载体开展商品交易和文化活动,由民间自发组织,从1993年开始由老马镇政府牵头举办节会。老马龙抬头节既是一项重大的民俗文化活动,也是一次重大的商品交易活动。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一到初三,初一起会,初二正会,初三散会,地点在老马龙头山下。活动期间有民间自发的狮灯、龙灯、马马灯等妙趣横生的表演,商人们把小商店开到了路边,群众也会把挂耙、枷担,以及种子、树苗等春耕急需的生产资料拿到龙头山下来进行交换。

以下图片为老马镇龙抬头节精彩场面


三台县地方志


在我国北方地区,广泛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民谣。那么二月二为什么叫龙抬头呢?关于这个问题,比较流行的说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神话传说说。相传唐朝时因武则天代唐称帝而触怒天庭,玉皇便下令三年内不许向人间降雨以示惩戒。而司管天河的龙王不忍人间生灵涂炭,百姓受灾而活活饿死,偷偷降了一场大雨。因触犯天条,被发到人间压在一座大山之下,并立戒牌:“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凌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一座。

老百姓为了拯救龙王,想方设法到处寻找开花的金豆,直到第二年二月初二,这一天人们正在翻晒金黄的玉米种子时,猛然醒悟,这金黄的玉米粒就象金豆,炒开了花,不就是金豆开花了吗?于是家家户户都急忙爆起了玉米花,并设案焚香上供这“开花的金豆”。龙王看到百姓都在救他,就急忙抬头并大声向玉皇喊说;“金豆都开花了,快放我回天庭吧”。玉皇一看这一情景,只好依诺传谕,诏龙王回天庭继续主管给人间兴云布雨之职。从此以后,每年二月二这一天,人们仍然还会爆玉米花或炒黄豆,以纪念龙王的恩情,并形成习俗一直流传下去。

二,引龙说。明代已有此俗,据沈榜《宛署杂记》记载:“宛人呼二月二为龙抬头。乡民用灰自门外委婉布入宅厨,旋绕水缸,呼为引龙回”。还有明人于奕正、刘侗在《帝京景物略》卷二记载:“二月二曰龙抬头,煎元旦祭余饼,熏床炕,曰熏虫儿,谓引龙,虫不出也。”

三,“春龙节”说。在民间,二月二还有称为“春龙节”的说法。据许慎的《说文解字》一书记载:“龙,鳞中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长能短,春分登天,秋分而潜渊”。这大概就是“春龙节”习俗的最早记载。

其实,二月二龙抬头,是句季节谚语,是预示着春季已来临,蛰龙(百虫)开始苏醒,万物复苏,也预示着一年的农事活动即将开始。人们举行各种活动,无非就是为了祈求新的一年里,能够风调雨顺,粮食丰收,平安吉祥吧了,还有跟人们对龙的崇拜有关。





陈文宗易经协会副会长



农历二月二,民间俗称为“龙抬头”日。这一天,很多人争着去理发,一方面是旧俗农历正月不理发,到二月二时头发已很长,急需整理;另一方面是人们都想讨个吉利,在“龙抬头”这日理发,喻义在新的一年里奋发有为,能够抬起头来,昂首阔步创造新生活。那么农历二月二为什么被称为“龙抬头”日呢?这里除去附会的民间传说,只讲实质的东西。


农历二月二被称为“龙抬头”日,其实质和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五行学说以及农历的节气说有关。根据五行学说,东方属木,季节为春,其星象为青龙。春天又分为三个月:孟春之月、仲春之月和季春之月,大体上讲,农历正月为孟春之月,二月为仲春之月,三月为季春之月。


孟春之月是青龙沉睡未醒之月,天道未改,仍需延续冬季闭藏之道。《礼记·月令》云:“(孟春之月)毋变天之道,毋绝地之理,毋乱人之纪。”仲春之月的节气分惊蛰和春分,惊蛰是青龙初醒而未兴之时,春分则是青龙兴而出达之时。《礼记·月令》云:“是月(仲春之月)也,日夜分,雷乃发声,始电,蛰虫咸动,启户始出。”“日夜分”就是指春分前後,阴阳各半。惊蛰在春分之前,雷欲发声,蛰虫初醒抬头,将启户而出也,而春分正是蛰虫咸动,启户始出之时。季春之月,青龙显于外,正是升腾变化最剧烈的月份。《礼记·月令》云:“是月(季春之月)也,生气方盛,阳气发泄,句者毕出,萌者尽达,不可以内。”季春之月,虫草万物几无内者,皆乘时变化,不断壮大。


农历二月初二,大体在仲春之月,节气为惊蛰,为青龙初醒抬头,但还未出而奋发之时。龙本是一种虚拟的动物,为鳞虫之长,用来象征万物的变化。事实上,龙就是变化当中的万物的象征,无论是屈曲生长的草木,还是蠢蠢欲动的蛰虫,都是龙的形象,是生机和活力在大自然中的一种展示。惊蛰者,蛰虫动而如受惊之状,龙醒而抬头矣。古人以农历二月二为节日,用来纪念这种阴阳调和、万物萌动、生机勃勃的景象,故谓之“龙抬头”。


抬头则气舒,气舒则精神焕发,精神焕发则志存高远。“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乘着“改革创新、奋发有为”的东风,正是撸起袖子加油干的时候,宁为赤兔行千里,不做肥驽卧良槽,大好春光莫辜负,大家努力吧!


子夏故坛


今年的二月二“龙抬头”的日子,正好是3月8日,星期五,恰逢三八妇女节。

那么在这一天是否可以理发呢?

我的答案是非但可以理发,而且在这一天理发是非常有好的,是有吉祥的寓意的。

因为在我们的传统认识中,大家都认为如果在这一天理发,那么这一整年都会红运当头,福星高照。

因此在民间谚语中,也有"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的说法。

其实在我国的民间其实还流传着另一种说法,那就是“正月剪头死舅舅”的说法。

这导致许多人在过年前理完发后,就有一个多月不再理发,直到“二月二”这天再去。

但是根据史料记载,这个说法其实一直是“以讹传讹”。

因为据史料记载:正月剃发是民间之故思及旧君,又曰思旧。

但是传到现在,因读音相同,变为了“死舅”。

这其实是不对的,本为“思旧”,那就是在正月剃发,缅怀传统的意思。

说完理发,我们再来看看“龙抬头”的由来与传统吧。

在我国每年农历的二月初二,就是我们传统的“春耕节”,也称为“青龙节”,“农事节”等。

这是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相传远古的时候,在二月初二这一天,是轩辕黄帝出生的日子,所以就有了“龙抬头”的说法。

而龙在我国一直都是神话中的瑞兽,传说它能腾云驾雾,行云布雨,能消灾降幅,能保佑丰收。

在古代的时候,在这天,国家的可是要举行重要祭祀仪式的。

从皇帝都会亲自下田耕作,而皇后还会去送饭。

到了明清的时候,仪式变得更加繁琐,皇帝还要先召集文武百官祭奠先农,再进行耕种。

至今在故宫博物院里还存有《雍正帝祭先农坛图》。

当然一个民俗节日能够流传至今,除了他的象征意义,肯定还有他的道理的。

因为二月二就是在惊蛰的前后,所以也是土地中的各种虫要冒出来的时候。

于是古人就希望于有神话中最厉害的龙能够出来,镇压住百虫,从而保障农作物的丰收,这也是“龙抬头”的一个说法。

如果你喜欢我的回答,请点赞,加关注,感谢你的鼓励。


<strong>


早晨从下午开始


二月二,龙抬头,又叫农事节,春耕节。

二十八宿,值日周天。周天四象,各司其职。东苍龙,西白虎,南孔雀,北玄武,轮值周天。

角星,亢星,氐星,房星,心星,尾星,箕星,七星组成龙形,为东方苍龙。

东方苍龙七星,在冬天隐没地下,黄昏时不能看见。春分后,角星在黄昏时出现,其它六星也在其后顺次出现。龙有角,角为龙首,故曰二月二龙抬头。

二月二,处于雨水和惊蛰之间,一冬阴重,春始阳生,可阴气还未散尽,阳气已大量上升,阴阳相碰,雷声隆隆。雷声中雨水开始充沛,雷声中万物已经苏醒,花红柳绿,欣欣向荣,美好的一年又重新开始了,二月二便祭社、遊龙,进行大庆。





王兆林0309


农谚“二月二,龙抬头”由来已久,然而源由何在,说法不一,而且“龙抬头”的时间为啥不是二月一或二月三,今天另类君以一己之见,细说端详……

其实“二月二,龙抬头”的前三天,中国古代民间一个最重要的节气【惊蛰】和“三强生物”才是“龙抬头”的根源所在。

在古代,人们认为正月过完,雷公假期结束开始上班,这天雷声渐起,隆隆雷声会把在地下沉睡的蛇鼠虫蚁惊醒,所谓“惊蛰”。

在中国古代,瘟疫肆虐,动不动就来一发,人们不知道咋回事,就归罪于蛇鼠虫蚁这种流动性很强,隐蔽性也很强,繁殖力更强的“三强生物”。

冬天这些生物缺少食物就会蜷伏在地下睡觉,等来年开春后,如果天降春雷,万物复苏,这些“三强生物”(不死生物^_^?)就会醒来,醒来后难免会生出祸害,所以惊蛰这一天人们还有个标准化动作:【驱白虎】

白虎被视为小人的象征。所谓“搬弄是非者,必是是非人”,小人这种东西古今中外都不乏其人,表面上称兄道弟一团和气,背后巧言令色搬弄是非,这种人与蛇鼠虫蚁那些“三强生物”都一个套路,所以惊蛰这一天,因为农忙即将开始,大家都想开工大吉,所以就先虐一把“白虎”吧。

自古“龙虎斗”也是个传统竞技项目。驱白虎怎么少得了队友龙王的加入?惊蛰是元月三十,然后二月初一,再然后二月初二,对了就是这一天!

“天人感应”体系中,天地人是竟然有序的存在,所谓事不过三,天已经有了惊雷,地上万物复苏,“三强生物”蠢蠢欲动,龙王爷,你也赶紧带上红蓝,出场吧!

龙在古代是皇权的象征,也是农事顺利与否的要件。即使是今天,人们对天气的控制也十分有限,所以风调雨顺是农业生产的最最最重要的前提。

《红警2》中爱因斯坦为了对付苏联的原子弹,研究出“闪电风暴”,利用天气瞬间摧毁苏联的核弹发射井,在做这一伟大工程的时候,爱因斯坦心存愧疚的说“我知道人类控制天气不是个好办法,但是要知道我们是在万般无奈的时候才这样的”。

事实上,美国对日本丢下两枚原子弹后,爱因斯坦登报道歉,因为自己的相对论而导致核弹被研发并用来杀死平民,罗斯福知道后当场发飙“是我下的命令,管他鸟事”

另类君扯了个远-_-||

其实另类君要说的是,从古至今,人们都对天气心存敬畏,而龙王爷则是天气的重要掌控者之一,惊蛰之后,蛇鼠虫蚁现身,人间农事繁忙,是非也会增多,而龙王爷在惊蛰的三天后出现,是一种排场,也是一种期望,就是这样。

我是另类君,曾经一言不合被失联,关注我,一大波另类文史正在靠近o(* ̄︶ ̄*)o


另类文史


俗云:二月二,龙抬头。

二月二就二月二了,为何以“龙”的“抬头”来形容呢?这里就不得不普及一下中国古代人民对节气的观察与认知了。我们知道,这里的“龙”,不是真正的龙,而是四方星宿之一的东方苍龙。

龙抬头,便是苍龙七宿的龙头升起。因为星星晚上才能看到,自然是在二月二这一天,太阳下山时,苍龙龙头同时于东方升起。

东方苍龙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

这个苍龙宿的形成,是人们根据四象定下。青龙,白虎,朱雀,玄武。而龙主雨,《传》曰:“龙见而雩。”说的是到了四月,恰是东方苍龙一整条全出来的时候,这时候“万物待雨甚大,故祭天,远为百谷祈膏雨也”。

于是我们知道,“龙抬头”是星象。

可以剃发

因为有风俗“正月不剃头”,所以大家都会赶在年前剃了,过了一个多月,差不多二月二了,也该剃了


隔壁邹juju


“二月二,龙抬头”,我们陕北人也说,而且这一天,尤其是男人,一定要理发,寓意轻发昂首。

这主要是北方汉民族在农耕社会形成的说法。北方缺雨,汉人都是龙的传人,农耕社会雨水最要紧,而龙又是管天上地下诸水的。

进入冬天的天寒地冻,天合水为雪,地结水为冰,似乎是龙王含首低眉,休整去了,暂时不管事了。而到了二月二,九数完了,冰雪消融了,大地复苏了,天也该开始施云布雨了,这既是自然的规律,也是人们的祈盼,祝愿龙王昂首挺胸,威武登台,为民施福建功。

“二月二,龙抬头”,并无多少迷信禁锢色彩,而是充满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望和祝福。他鼓励人们一扫冬天的萎靡,整理身形,振作精神,撸起袖子加油干吧!




大河湾精灵


二月二"龙抬头"是怎回事?

每年农历二月初二,是龙抬头之日,俗称青龙节,是我国一个传统节日。人们庆祝此节,意在敬龙祈雨,让老天保佑丰收。

二月二始,阳气回升,大地解冻,春耕将始,正是送肥备耕缺雨之际。传说武则天废唐立周称帝,玉皇大帝大怒,命令龙王三年不雨。龙王不忍生灵涂炭,偷偷降了一场大雨。玉皇大帝得知,便将龙王打出天宫,压于大山之下。黎民百姓感恩龙王降雨,天天向天祈祷,最后感动了玉帝,于二月二日将龙王释放,于是民间便有了"二月二,龙抬头"之说。

有些地方,包括我们家乡这一帶,要停止一切家务,尤其要停止做针线活,说是免得"伤了龙眼",还不能冼衣,恐怕"伤了龙皮"。我们长安蓝田这一带,还有个传统的讲究,家家抄制玉米花,还有油炒碎面块,也叫炒"棋子豆",这些干吃货除敬献龙王,尚调查不出还有啥用埸?


琵琶嘴


二月叫仲熏⺁那些不知:什么二月抬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