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積仁:生態是使技術變成價值的土壤

任何一個技術的成長都需要土壤,就像農民的種子撒在地上,能不能長出作物,不僅取決於你多辛勤,很多時候跟環境有很大的關係。所以生態是使技術變成價值的土壤,對於生態的認識更是對社會發展趨勢的認識,更是對我們自身的認識,以及對我們技術創造價值的空間的認識。

——劉積仁

劉積仁:生態是使技術變成價值的土壤

東軟是一家軟件技術公司,從創業伊始,就將技術、應用與生態進行了完美的融合。不久前,東軟集團創始人、董事長兼CEO劉積仁博士在一場關於產業生態的演講中,對技術與生態之間的關係,做了系統的詮釋。以下為部分內容摘錄:

把握好技術的命運才能有所收穫

劉積仁:生態是使技術變成價值的土壤

技術的應用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包括市場成本、客戶體驗、法規、技術環境,許多的因素不是由自身所能控制的。很多的技術概念會引起大量資本的湧入,但是一個過程走下來,收穫者卻寥寥無幾。其實這不是技術不好,也不是不努力,而是技術的命運沒有把握好。

我們要清楚信息技術的命運或者說生態有了什麼樣的變化。

第一,要看到應用基礎環境上的變化。跟過去相比,技術越來越便宜,平臺也越來越豐富,信息資源的成本更低、更準、更實時。

其次,技術的表達方式也發生了根本變化,免費的技術與工具越來越多。

最後,應用場景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軟件更加碎片化,走向掌上。

洞察技術背後的規則與生態

劉積仁:生態是使技術變成價值的土壤

談到大數據,過去更多的是在談有什麼樣的存儲能力,有什麼樣的方式管理數據,而忽略了大數據後面的規則。數據本身的關聯往往跟容量沒有關係,而是跟各個行業的知識結構有很大的關係。

談到人工智能,會率先想到算法、策略、能力,不斷探討如何算得準。算法的核心來自更精準的數據,更精準的數據來自於更精準的知識,更精準的知識來自於技術以外的行業,而對這些行業的理解是需要通過生態合作來解決的。

談到智慧城市,大家往往會忽略智慧城市的核心是數字經濟,如何利用各種應用為社會創造價值,真正把智慧與城市發展進行結合,從而推動數據社會治理和數字經濟創造。

談到互聯網醫療時,很多人在爭奪入口、流量和數據,其實互聯網醫療仍是醫療,其背後往往不是技術,而是安全、質量和支付。

在新生態形成的過程中,我們要認識到以下幾個方面的變化:首先,技術進入了在生態、融合中創造價值的時代;其次,非技術方正在成為技術創造價值的重要組成部分;第三,單一的技術提供者難於引領新應用的構建;第四,技術開始越來越趨向於平臺化、開源化、普及化;第五,營建、融入生態的知識和能力是技術擁有者的必備條件;第六,新技術的文化就是合作、開放、包容、跨越。

只有認識到這些變化,才能夠更好地構建技術生態,利用技術創造出巨大的社會價值,成為收穫者。

東軟是構造技術生態的實踐者

劉積仁:生態是使技術變成價值的土壤

在這個生態中,東軟一直是實踐者。

東軟主動投身到生態,不是為了將技術賣得更有價值,而是這個時代已經發生了變革,它讓技術獨立的存在空間越來越少,讓一個專注於某個行業的企業不得不投身到這個生態。所以這個生態不是一個選擇項,而是任何一個企業都要面對以實現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未來,東軟會更加積極的融入新生態,與合作伙伴共同繁榮生態,創造新生態下的商業模式,形成開放、融合、合作的新技術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