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大眾蜜月期剛過就要“涼涼”?

自2018年年底,江淮大眾新能源乘用車研發中心開工至今,外界已經鮮有聽到有關江淮大眾的新聞了。不過近期發生的兩件事兒,又把江淮大眾重新拉回到人們的視線中。

江淮大眾蜜月期剛過就要“涼涼”?

自2018年年底,江淮大眾新能源乘用車研發中心開工至今,外界已經鮮有聽到有關江淮大眾的新聞了,這個被大眾集團寄予期望的在華第三家合資公司似乎在喧囂中“隱形”了。不過近期發生的兩件事兒,又把江淮大眾重新拉回到人們的視線中。一是迪斯有關調整在華合資公司股比的言論,二是大眾寶馬奔馳三巨頭達成的電動化共識。兩個事件的相繼發生,也讓人們對於江淮大眾的前景產生了一絲聯想。這個集寵愛於一身,同時又被稱之為“改革試驗田”的合資公司,在波詭雲譎的市場中,在政策風向不斷變化下,自身的定位似乎也在悄悄的發生著改變。業內人士表示,隨著大眾集團全面開啟電動化的腳步,江淮大眾此前的地位將下降,邊緣化或已經不可避免。

“ALL IN”電動化戰略下 先發優勢縮小

2017年6月1日,江淮汽車發表公告,宣佈與大眾汽車(中國)投資有限公司共同出資成立江淮大眾汽車有限公司。雙方同意利用各自在傳統內燃機汽車和新能源汽車領域的技術和商務優勢,在符合中國法律法規和國家政策的框架下,深入探討合作模式。

在當時,這可以說開創了一個先河,首先它打破了外資公司在中國只能創辦兩家合資公司的傳統;另一方面它也成為跨國汽車廠商應對中國系列政策法規的一種方式,它也為後來長城與寶馬成立光束汽車提供了借鑑和參考。

此後的時間裡,江淮大眾順利的拿到了《營業執照》,首款純電動汽車SOL E20X下線,先後在國家級領導人的見證下籤署諒解備忘錄,直到去年年底新能源乘用車研發中心開工,江淮大眾項目一路走來可謂順風順水。上至國家,下至地方政府,江淮大眾都享受著關照。

江淮大眾蜜月期剛過就要“涼涼”?

“大眾汽車在中國年銷量在300多萬輛,隨著雙積分政策的實施,大眾的新能源積分缺口巨大,而江淮大眾的最主要功能就是緩解這一壓力”業內人士向新浪汽車表示。

雖然江淮大眾及寵愛與一身,但是不容否認的是,它藉助了政策的東風,更是電動化時代的受益者。而隨著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將電動化提上日程,江淮大眾的先發優勢已經開始逐漸縮小。在中國市場學會(汽車)營銷專家委員會秘書長薛旭看來,大眾集團此前並沒有將電動汽車當做重要的戰略,只是為了中國市場做了適應性的應對策略,但是現在已經完全不同了。

今年3月12日在大眾集團年會上,大眾集團CEO赫伯特·迪斯提出了全新的電動化目標,包括在未來十年內,在原定推出50款電動車行的計劃上,將這個數字增加到70款;在未來十年內,基於電動汽車平臺生產的汽車數量的目標從原先的1500萬輛增至2200萬輛。

時隔8天后,迪斯又與寶馬集團CEO科魯格、戴姆勒集團CEO蔡澈進行了電話會議共商汽車行業未來,他們一致認為電動化將是未來。需要注意的是,三巨頭達成的共識將直接影響德國汽車工業乃至全球汽車的走勢。據報道德國工業協會已經在制定相應的支持計劃。

合資股比博弈成X因素

而在中國,大眾汽車在國內的另外兩家合資公司上汽大眾、一汽-大眾也已經開始全面向電動化轉型。去年10月19日,總投資170億元的上汽大眾新能源汽車工廠在嘉定安亭正式開工建設(大眾汽車集團全球範圍內首個專為MEB純電動車型生產而設計建造的汽車工廠),該工廠計劃於2020年建成投產,規劃年產能30萬輛。工廠建成後,將投產包括奧迪、大眾、斯柯達等品牌的多款全新一代純電動汽車。

同樣是在去年,一汽-大眾華南基地(廣州佛山)全面建成投產儀式上,大眾集團表示,到2020年,該基地將會成為一汽-大眾電動汽車戰略的樣板工廠, MEB純電動汽車模塊化平臺將被引入生產線。

為了展示電動化的決心,今年3月大眾集團還舉辦了一場新能源汽車新品發佈會。其中高爾夫·純電、寶來·純電、朗逸·純電、大眾I.D等系列車型依次亮相,並且除了大眾I.D外,其他三款車型分別將由上汽大眾和一汽大眾在年內推出。

江淮大眾蜜月期剛過就要“涼涼”?

相比於上汽大眾與一汽-大眾在電動化領域馬力全開,反觀江淮大眾卻顯得有些原地踏步。自去年推出江淮iEV7S“換標”車型SOL E20X以來,就再也沒有新車型發佈,在大眾介紹未來新能源戰略藍圖時,江淮大眾相比起上汽大眾和一汽-大眾也顯得不那麼重要。除了產品層面的滯後,有消息稱江淮大眾已經成為大眾集團在華打破合資股比限制的突破口,在迪斯單方面表示將在今年或許明年調整在華合資公司股比後,上汽大眾表現的最為激烈。但是,在業內人士看來,迪斯此言更像是針對江淮大眾。此外,也有媒體曝出,大眾集團已經與江淮大眾就股份佔比展開交涉。

“江淮大眾目前的處境與騰勢頗為相似,騰勢品牌在發展過程中並沒有藉助戴姆勒以及比亞迪的優勢形成合力,眼下德國大力發展電動汽車,而奔馳擺在脫對對比亞迪電池技術依賴後,開始創造和發展自己電池技術,騰勢的邊緣化就不可避免了。” 薛旭表示,騰勢做的不好不是某一方的問題,而是它們都沒有把它當成核心戰略。江淮大眾合資雙方在度過了蜜月期後,眼下的問題也隨著國際形勢以及政策導向變得更為複雜,已經不簡單是產品層面的問題了。

不過也有聲音表示江淮大眾在未來大眾的定位中仍然將佔據很重要的位置。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向新浪汽車表示,儘管上汽大眾和一汽-大眾在積極佈局新能源汽車,但是短時間內很難形成規模效應,而且江淮大眾車型定位更低,在小型車市場仍然非常具有競爭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