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旁边的神秘小院儿,它叫皇史宬!

在故宫东边儿有条南池子大街,南池子大街南口有个“不起眼儿”的“小院儿”,从外面看,只能看到红墙黄瓦、朱漆大门,从斑驳的痕迹来看,这是一座古建筑,时间应该不短了。

故宫旁边的神秘小院儿,它叫皇史宬!

仅从外观上就能看出,拥有这样的建筑形制,而且离紫禁城如此之近,级别应该很高,只是门口写着游人止步,显得颇为神秘。说是小院,其实这里有八千多平方米的面积,绝不能算小,但是分跟谁比,跟占地72万多平米的故宫博物院相比,当然算“不起眼儿”了。

故宫旁边的神秘小院儿,它叫皇史宬!

这个小院儿一般人没进去过,笔者本人当然也没进去过,甚至有人从此经过,压根儿就没注意到它。它叫皇史宬,又称表章库,建于明嘉靖13年,即公元1534年,至今已有近五百年历史了!宬,这个字念chéng,原指古代藏书的屋子,后专指皇室藏书的地方。皇史宬,顾名思义就是皇家保存史料的地方,也就是明清两代的皇家档案馆,也是我国保存最为完整的皇家档案馆。

故宫旁边的神秘小院儿,它叫皇史宬!

别看它如今显得不起眼,其实这是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古代也是非常重要的建筑。看屋顶就知道,使用的是庑殿顶、黄琉璃瓦、吻兽相向,这在封建社会是级别最高的建筑,由此可见古代帝王对此地的重视。

皇史宬的由来是有历史传承的,沿袭的是秦汉时期的“金匮石室”制度。《汉书·高帝纪下》记载:“丹书铁券,金匮石室,藏之宗庙。”所谓“金匮”,即是铜制的柜子;“石室”,就是用石头砌筑的房子,用以保存珍贵档案,既防火又防潮,让保存时间更加长久。

故宫旁边的神秘小院儿,它叫皇史宬!

自秦汉之后,历代皇家档案库,均沿袭此制,同时也有所发展。各朝代都建有这类档案库,但多数已毁,像皇史宬这样完整保存下来的,可以说是独此一家,这就越发显示出这组建筑的珍贵。

故宫旁边的神秘小院儿,它叫皇史宬!

然而在明初,北京并没有建专门的皇家档案库,于是在弘治五年(1492年),内阁大学士丘濬给皇帝上疏,提出仿照古代金匮石室制度,在紫禁城文渊阁附近,建造一所石质重楼,上层用铜柜存放各朝皇帝的实录和国家大事文书,下层用铁柜保藏皇帝的诏册、制诰、敕书及内务府中所藏可用于编修全史的文书。

故宫旁边的神秘小院儿,它叫皇史宬!

丘濬的这一建议,即是皇史宬的雏形,但由于种种原因,此建议未能付诸实施,而且一耽误就是42年。嘉靖13年,皇帝下令重修累朝皇帝的实录,并令大臣筹议建阁收藏皇帝的“御像、宝训、实录”之事。华盖殿大学士张孚敬等这才重申前议,经嘉靖批准,金匮石室的建造开始付诸行动。

地址选在南池子大街,这样,既可以和其他宫苑建筑相成一体,又离紫禁城不远,方便档案的保管和查阅。不过新的建筑在丘濬建议的基础上有了很大改变,不是重楼而是和南京“斋宫”相同,内外用砖石团,阁上敬奉历代皇帝像,阁下存放累朝皇帝的实录、圣训,整个建造工程,用了两年时间。

在工程建设之初,原本拟定的名字并不叫皇史宬。因为初衷是为敬奉皇帝像而建,所以定名“神御阁”。但是在完工后,嘉靖皇帝又决定改为存放皇帝的实录和圣训,皇帝画像则另修“景神殿”恭奉,因此更名为“皇史宬”。皇史宬占地8460平方米,建筑面积3400平方米。主要建筑有皇史宬门、正殿、东西配殿、御碑亭等,四周围以朱墙。正殿门首悬挂着由满汉两种文字书写的“皇史宬”匾额(满文为清朝加上去的)。

故宫旁边的神秘小院儿,它叫皇史宬!

按照“石室”的旧制,皇史宬以石头为主要建筑材料,正殿建在高1.42米高的石台基上,绕以汉白玉护栏,面阔9间。中国传统建筑以砖木结构为主,按说盖房不用木料几乎不可能,如此巨大的殿堂不用一点儿木料,更让人难以置信。但是皇史宬确是一座地地道道的石头宫殿,全用砖石砌筑而成,无一根木料。整个殿身是无梁建筑,屋顶为拱顶,南北墙厚分别为6.4米,东西墙厚也达到了3米多。

额枋、斗拱、门、窗均用汉白玉雕成,额枋上施描金旋于彩画,五洞殿门,均为两重,室内有高2米的汉白玉石须弥座,现存的151台雕云龙纹镀金铜皮楠木柜整齐的码放在上面,也就是所谓的“金匮”:其中明代20台,清雍正时增至31台,到同治时为141台,光绪时达到151台。

山墙上有对开的窗,以使空气对流。整个建筑、包括器具设计精美,制作精良,高贵华丽而又经久耐用,且功能齐全,具有防火、防潮、防虫、防霉的作用,兼具恒温的效果,堪称冬暖夏凉,十分适宜保存珍贵档案文献,是一座艺术性、科学性、实用性三者兼备的重要文物建筑。

嘉靖十五年八月二十日,皇史宬正式投入使用,重修后的皇帝实录、圣训奉旨入库。封建社会,皇帝至高无上,代表国家,历朝皇帝又都要修实录圣训,并标榜为“不虚言,不溢美”的真实记录。所以用以存放实录圣训的地方,既是保藏中华文化的总汇,又是保存皇家正史的殿堂。皇室的家谱称作“玉牒”,也要贮存于皇史宬的金匮中,《永乐大典》的副本在明朝也曾在这存放。

清朝入关后,仍将皇史宬作为保藏皇家档案之所,只是将门额的字形做了改变,改成了左汉右满两种文字合璧。清代除了在皇史宬保存实录、圣训、和玉牒之外,还另贮《大清会典》、《四库全书》等,以及107颗将军印信,两侧配殿还保存过内阁题本的副本。

清朝政府被推翻后,皇史宬最初仍归溥仪小朝廷的内务府管理;1925年溥仪出宫,皇史宬由北平故宫博物院接管;解放后,北京市政府把皇史宬列为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55年成立国家档案局,皇史宬移交档案局管理;自1956年起,国家陆续拨巨款对皇史宬进行了多次修缮;1982年,皇史宬又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如今,皇史宬归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管辖,所存明清皇家档案,已移存第一历史档案馆存放。皇史宬则成为展览、展示中华古老档案建筑和文化的重要景点,而且是免费的。不过听说要想参观,需由集体出面联系相关部门批准,并不接待游客(仅仅是听说,并未求证,如果您想参观,不妨去咨询一下),开放的也仅是正殿,配殿、碑亭等暂未开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