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電商背後的3個底層思維

據統計,截止到2018年底,我國網民規模接近10億,互聯網普及率達到57.7%。其中移動端的網民佔整體網民規模的98.3%。

手機網上用戶支付規模接近5.7億,網民中手機網上支持使用率(移動支付覆蓋率)達到71%。

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我國移動互聯網發展得如火如荼,移動支付逐步完善,移動購物用戶飛速增長。


社交電商背後的3個底層思維


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前景一片大好,為社交電商的誕生以及順利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條件。

社交電商的本質是以人為核心出發點,以分享經濟作為有利武器的一種電商模式。比如社交電商的典型代表拼多多,就是以人為核心發展的。

社交電商相對於傳統電商的優勢

1. 成本低:用戶推薦用戶是成本最低的一種獲客手段,而恰好社交電商就是利用的這一點。

一般來說,傳統電商的獲客成本約佔15%,而社交電商才約佔3%。


社交電商背後的3個底層思維


2. 轉化率高:社交是基於熟人之間的關係,從傳統電商的漏斗模式轉變成了裂變模式。

這兩種優勢使得社交電商得以在傳統電商逐漸陷入困局的當下,反而能逆勢崛起,成為最耀眼的電商風口。


社交電商背後的3個底層思維


那麼,如何才能藉助社交電商,在2019年創造更高的事業高峰呢?我們首先必須理清社交電商背後的思維。

“流量思維”轉化為“粉絲思維”

流量思維就是前端捉大流量,流量進來之後用一個暴利產品去轉換,幾乎是根本不考慮用戶是不是有二次購買、三次購買。

因此復購率往往不高甚至過低,這就導致了產品往往很難實現持續性的增長。

粉絲思維又是怎樣呢?

社交電商的消費者通常深受周圍所在的節點性人物影響(親戚朋友或同學同事的推薦),以社交關係為基礎,以信任為背書,所以很容易形成以粉絲和用戶為核心的擴展邏輯。


社交電商背後的3個底層思維


所以客戶往往復購率、留存率都會比較高,甚至會形成一定的購物思維習慣。

以最近很火的社區拼團為例,它基於線下小區,通過微信群進行開團預售,把同一個小區的人群需求統一湊團集起,微信支付後,再統一發貨,然後到社區門口統一自提。

社區團購通過發展團長建立社區微信群,再利用微信群實現諮詢、討論、互動,最後通過小程序鏈接實現下單購物,這種模式下的獲客成本非常低。

而輕運營模式、易於規模化複製正是這個市場快速“燎原”,受到電商巨頭青睞的重要原因。

“轉化思維”轉化為“裂變思維”

過去拿到了流量之後,要想辦法從泛流量中挖掘出潛在用戶,再把這些潛在用戶轉化為真正能產生消費的客戶。

經過了這一系列複雜的過程,最後的轉化率卻可能只有5%甚至1%。


社交電商背後的3個底層思維


而社交電商則依託於人與人的社交關係,以信任為背書,當顧客產生購買行為後,自然而然地出現轉介紹,從1到10再到100,這就是社交式裂變模式。

社交電商基於信任為核心的社交型交易模式,是電子商務和社交媒體的融合,社交電商的實踐者們正在通過社交裂變打造流量資產。

裂變其實就是自傳播,也是複利思維的一種表現。

“競爭思維”轉化為“共贏思維”

之前的商家經常進行低價競爭,這樣的思維導致的是什麼?是惡性循環和互相虧損。

而對於如今的社交電商來說,大量的企業和品牌在同一個平臺上資源共享、互利共生,社區拼團就是最好的案例。


社交電商背後的3個底層思維

2019是社交電商風起雲湧的一年,電商終於在社交平臺上巨大流量的催逼下走向這個新模式。

不管是傳統電商品牌還是以拼多多為代表的年輕電商,紛紛入場社交電商,在流量聚集的下沉市場跑馬圈地。

2019年已經到來,相信在新的一年社交電商還將爆發出更大的魅力和商機,創新和變革也將繼續不斷地湧現,我們所需要做的,其實就是順勢而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