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城文化」诗话佛图关——夜雨寺究竟在大石化哪里

「母城文化」诗话佛图关——夜雨寺究竟在大石化哪里

夜雨寺

夜雨寺所在地佛图关位于重庆主城区,地势高险,海拔388米,两侧环水,三面绝崖,自古有“四塞之险,甲于天下”之说,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相传李商隐于大中九年从巴州前往梓州任职途径佛图关,在此处借宿时写下了流传千古的七言绝句《夜雨寄北》。

随后古人又在佛图关上修建了夜雨寺、秋池等寺院亭阁,并沿路刻著《佛图关铭》、《佛图关》、《清正爱民》等多种记事碑铭,使得在佛图关夜雨寺听巴山夜雨成为了原巴渝十二景中不可或缺的一景。


「母城文化」诗话佛图关——夜雨寺究竟在大石化哪里


拥长江、嘉陵二水环绕的重庆城三面临江,唯有西南一线佛图关与陆路相同。正是因为地势险要,风光旖旎,旧时的佛图关成为文人墨客笔下的巴山奇景,最为人所熟知的就应该是: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一直以来,晚唐诗人李商隐的这首《夜雨寄北》一直被后人所称道。古时,佛图关上就有一座古刹夜雨寺,原巴渝十二景中的“夜雨佛图”指的就是此寺。

「母城文化」诗话佛图关——夜雨寺究竟在大石化哪里


据考,夜雨寺始建于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坐落在佛图关的最高处,大部分建筑毁于古时战乱,早已荡然无存。《陪都要览》记载道:“巴渝十二景之一的浮图夜雨,以关内有夜雨寺,昔年寺门壁间有青石一块,虽亢旱经月,侵层视之犹津润若夜雨然。”如果要问及夜雨寺何以叫“夜雨”?其实源自一块石头,这块石头就是夜雨石。相传寺前有一块笋状青石,曾有圣人抚摩过这块石头,后世逢月夜便有雨水渗出,地气蒸腾,使佛图关烟雨朦胧。大旱之年,井水山泉枯竭,这块青油油的夜雨石却仍在夜间浸润滴水,被老百姓视为灵物,夜雨寺也成了重庆城的祈雨之地。

有了这块镇寺之宝,夜雨寺的名声大噪,香火旺盛。一时间,这夜雨寺与城里的崇因寺、罗汉寺一样,成了重庆府的名刹。

据考证,李商隐身居巴蜀时,就因为夜雨留宿寺中内,遥寄妻子一首《夜雨寄北》,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而当年的夜雨寺,就在佛图关山顶附近,如今已经修建为渝中区职教中心的实习操作楼。昔日的夜雨寺虽已不复存在,但千古佳句《夜雨寄北》却一直流传至今。

「母城文化」诗话佛图关——夜雨寺究竟在大石化哪里

《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驻军佛图关》

军驻严关扼上头,凭栏百里望皆周。

群山翠点高低列,两水清涵上下流。

地险我何妨进退,城孤彼自受羁囚。

一时纵目还生喜,釜底游鱼可待休。

《佛图关纪事》

当年先业树蚕丛,奕叶何堪振父风。

自信承家惭长子,敢云报国绍元戎。

儿童旧颂平蛮绩,父老新传剿播功。

武烈谬叨绵世泽,孤忠一脉贯长虹。

东逐西驰岁又深,凯旋驻马漫开襟。

三巴兵革龙泉迥,六月烽烟雁字沉。

关塞自惟怜白发,庙廊谁为暴丹心。

良弓鸟尽应无用,缓整鱼竿钓海浔。

《诗题佛图关》

凭眺古渝州,浮图最上头;

四围青嶂合,三面大江流。

破壁来清磬,凌云度壑舟;

身轻无住著,俯仰信沉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