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啟後先生講宋克《書譜》與王獻之《十三行》

魏啟後先生講宋克《書譜》與王獻之《十三行》

魏啟後先生

魏啟後先生講 宋克《書譜》與王獻之《十三行》

魏老:寫宋克的《書譜》很好,裡面有真、行、章草,而且手法統一。寫得很得法,寫好了這個筆意,再學王獻之的《十三行》就能寫好。我剛才看了你臨的一些字有所感觸,想到了《十三行》。這些真書、行書之間的字跟《十三行》一樣,宋克《書譜》裡頭《十三行》的手法很多,但又反映到章草上,運用得很好。宋克的手法不能寫大字。這個寫好了、寫多了,再回過頭來寫褚遂良那就更好了,就能夠和《鐵山摩崖》相合了。

魏啟後先生講宋克《書譜》與王獻之《十三行》

王獻之《十三行》

佳音:寫褚遂良的什麼帖呢?

魏老:《陰符經》是不可不寫了,最好是《伊闕佛龕》。但不要急,因為過早地學《伊闕佛龕》容易把它那個表面上的方整當成主要的東西,方整隻是一個表面現象,內在的東西是跟《鐵山摩崖》相合的。不是墨跡就不大行,《十三行》再好,你得通過學其它的墨跡,墨跡學多了再學《十三行》就好了。這個“豪”字寫得好極了。

魏啟後先生講宋克《書譜》與王獻之《十三行》

宋克章草《孫過庭書譜冊》

宋克章草《孫過庭書譜冊》,是贈送給他的好友俞孟京的,後未署書寫年月,但縱觀此冊作品,熔楷、行、章草於一爐,筆力清勁健古,結字疏宕蕭散,通篇千餘字一氣呵成,無一懈筆,真可謂於精到處見豪放,於細微中見功力,筆筆如入嫌素一般,令人歎為觀止。

魏啟後先生講宋克《書譜》與王獻之《十三行》

佳音:這一張好像寫得特別放肆。

魏老:是放鬆,不是放肆。放鬆、柔韌得統一起來。光放鬆,懈怠就不行了;柔還得韌,柔而韌,在柔韌的前提下放鬆,放鬆不無柔韌,它就不鬆懈、不鬆垮了。這個橫折寫得也好,不是硬折過來的,是方轉。比如方形,這個方形的四個角都是抹角的,所以這邊這一筆是方轉過來的,而這個下邊這一筆又是這樣方轉過來的,圓轉就不行了,就是說不能劃圈兒。市場上造假的,這個“啟後”就畫圓圈了。往這邊(左)就是推了,推過來。鉤是推轉出來的。王羲之的《袁生帖》寫的那個“為”,就比孫過庭的《書譜》裡的“為”寫得好,王羲之是方轉過來又方轉過來,《書譜》就不行了,就是這麼畫圈了。董其昌的方轉是寫得非常好的。如果俗是個核心,就是在這個俗的核心裡不論怎麼努力、怎麼裝飾、怎麼掩蓋,也是沒有辦法的,這就是造假的永遠擺脫不掉的東西。這個“可”字寫得也挺好,一般的寫“可”缺乏什麼?橫折過來之後缺乏最後這一推,往往就簡單化了,一下子就完了。

魏啟後先生講宋克《書譜》與王獻之《十三行》

章草急就章(局部) 紙本 縱20.3釐米 橫342.5釐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本

佳音:我喜歡您平日寫的這一筆,推得特飽滿,好像筆峰就是彈出去的。

魏老:不一定能寫好,只是注意到這一點。這個字把下邊寫得這麼窄,其實挺好,不一定像宋克,不像也就照樣好。這個“崖”字寫得很好,長撇和最後一橫這兩筆很重要,寫得很舒展,推勢很好。

佳音:譽贍寫字的時候我跟他說話他都聽不到。

魏老:這個不集中正是證明了他集中,在寫字上集中。你似乎是對周圍環境比較敏感,但是對寫字本身集中不夠。在待人接物上敏捷,周到是優點,但在鑽研東西上又是個缺點。所以集中的時候也得有,原有的優點也得保持,這樣才是完整的,才是追求完美。什麼叫自我完善?就是你又要集中又不要丟掉原有的優點。他就是能集中還要增加對周圍環境能照顧到的這一個方面,這就叫自我完善。自我完善當中還是要有所側重,所以儘管都力求完美,但還是要有個傾向。過於集中是好,是能深進去,但過分集中了以後往往容易鑽牛角尖,還是要照顧主面,就是說要能出能入比較靈活。人都是在不斷地自我完善。

魏啟後先生講宋克《書譜》與王獻之《十三行》

先學宋克,後學松江本《急就章》,學松江的同時別丟了宋克,然後再結合漢簡,這樣就可以順著這個勁兒學王羲之、王獻之了。還有,別忘了《西晉殘紙》,《西晉殘紙》很重要。你現在學宋克的這條路,好像和《蘭亭序》沒大有瓜葛,先學草書,學一段的時候再寫《蘭亭序》,心裡得有個底兒。《王羲之傳本墨跡》和《西晉殘紙》手法可靠,但是字形、結構還得靠《閣帖》來豐富。(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