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命”的深圳暴雨,天災還是人禍?

事發時,因施工單位對降雨存在僥倖心理,未及時下令停止施工,反而迎暴雨而上,逆洪水而行。雖然目前停工進行全面整改,但一意孤行“施自己的工”的代價,是賠上了原本不該逝去的生命。

文 | 董小姐

截至4月12日23時,共有10人死亡、1人失聯,目前搜救工作仍在進行中。

事發於4月11日21時40分許,深圳市羅湖區桂園、黃貝片區遭遇瞬時強降雨,短時暴發的洪水衝入正在作業的暗渠。22時10分、22時55分警方先後接到兩處清淤作業工人躲避不及被雨水沖走的警情。一處西湖賓館施工段,一處在東湖公園施工段,雖全力搜救,但事故遇難人數已從2人增至10人。

“致命”的深圳暴雨,天災還是人禍?


暴雨洪水來襲,多數人本能反應認為“此乃天災,不可避免”。但也有另一種聲音發出“逢雨必澇,恐不僅是天災”。天災還是人禍?尚無定論,但小編通過搜索發現了部分佐證,事故發生前兩小時,也就是4月11日20時左右,深圳市氣象局先後發佈了4次天氣預警,包括冰雹黃色預警、雷電黃色預警、暴雨黃色預警和大風黃色預警。難道意外發生是因為沒有接到預警?

“致命”的深圳暴雨,天災還是人禍?


據福田區水務局相關負責人稱,深圳於4月初進入汛期,昨晚接到氣象預警後,於19時12分在工作群轉發天氣預報,20時30分轉發了黃色暴雨信息,21時28分要求施工單位阻止人員對鳳塘河施工圍堰進行相關處理。而預警的發出即為提醒市民在極端天氣發生時,儘量減少外出活動,注意加強防範。

“致命”的深圳暴雨,天災還是人禍?


那麼,事發前,接到預警的施工方在做什麼呢?根據福田水務局相關負責人的說法,涉事項目是深圳河灣水質提升的重要工程項目之一,主要負責清淤,讓雨水乾淨地流入深圳河灣,事發時,因施工單位對降雨存在僥倖心理,未及時下令停止施工,反而迎暴雨而上,逆洪水而行。雖然目前停工進行全面整改,但一意孤行“施自己的工”的代價,是賠上了原本不該逝去的生命。

“致命”的深圳暴雨,天災還是人禍?


暴雨是自然現象,沒人能夠阻擋,但因其管理鬆散、對氣象預警漠視的“致命決策”,不能姑息。而站在更大的層面分析,下水道不通暢、河道堵塞,如果能未雨綢繆地規整、防範,是否就能最大程度地避免悲劇發生?事實上,深圳作為暴雨偏愛的城市,早些年就提出過大小不等的警告。

2018年,66年一遇的暴雨,導致布吉、羅湖、鹽田多處被淹,積水超1米深,城市停水停電生活中斷。

“致命”的深圳暴雨,天災還是人禍?


2017年5月,又是暴雨,5458輛公交車停運、2000輛汽車被淹、廣深線動車停運、深圳航班取消130班次,全市20多處內澇,而在同年3月30日,深圳的另一場暴雨,帶走了兩個鮮活生命;再往前推,僅2013年一年,深圳就因暴雨發生過10次地陷,6人死亡、多人受傷。

“致命”的深圳暴雨,天災還是人禍?


連年“暴雨傾城”的血的教訓,令人忍不住質疑:這座自稱國際化大都市的深圳,為何連一場暴雨都應對不了?深圳一位規劃界人士指出有其歷史原因,上世紀80年代,深圳將高寒少雨的蘇聯模式複製過來,並未考慮到南方多雨的實際情況,實踐中弊端凸顯、水土不服。一方面,深圳大部分的排水管道按照一年一遇來建設,一年一遇的標準相當於每小時降雨強度約50毫米,自然無法應對更多的降雨量;另一方面,深圳100萬人的原始規劃人口,要超負荷服務1800萬人,顯然是“小牛拉大車”吃不消。

“致命”的深圳暴雨,天災還是人禍?


但歷史“原罪”並非“不作為”的藉口,相比之下,兩個“正在進行時”的問題是可以改善的:一個是城市發展時,必須先解決配套,再著手建設,必須明白一點“快並不意味著好”;另一個內澇最嚴重的地方,往往都在“原關外”的龍崗、寶安片區,改變關內關外“區分管理”,也是改善排澇的關鍵舉措。

與深圳一江之隔的香港,高樓密集、街道狹窄、每年降水量2400毫米,在歷史上曾經多次被暴雨“衝傷”,如今雖然也遭遇過暴雨襲擊,卻未再發生過內澇、房屋倒塌、人員傷亡,這又是為什麼?

“致命”的深圳暴雨,天災還是人禍?


一方面拿出全年財政的十分之一投資雨水排放系統。通過興建雨水排洪隧道,將雨水在山上攔截,通過引流入大海等方式,分流掉市區30%的雨水。比如,2012年耗資34億港元興建的“港島西雨水排放隧道”,可截取港島北部約三成的降雨量,足以應付港島北五十年一遇的暴雨,大大紓緩中環、金鐘、灣仔及銅鑼灣一帶的水浸問題。

另一方面,在特別容易發生水浸的區域,還特別修建蓄水池暫時保存雨水,之後再通過水泵將雨水排走。這個系統可以幫助香港市區抵禦200年一遇的特大暴雨降水量。其中,2015年完工投入使用的香港跑馬地地下蓄洪計劃,容量為6萬立方米,差不多有24座標準游泳池那麼大。

“致命”的深圳暴雨,天災還是人禍?


“致命”的深圳暴雨,天災還是人禍?

跑馬地蓄洪池

此外,香港還綜合國際經驗,因地制宜,聯合12個部門制定了《天災應變計劃》,每當出現水浸情況,香港渠務署緊急控制中心便會激活,除了渠務署和合約承辦商的人員,會24小時值班候命,消防處、警務處、醫院、飛行服務隊各司其職,靈活調配防洪資源。

多年來,雖然香港的高樓大廈越建越多,城市水浸風險越來越大,但是香港水浸黑點卻越來越少。截至2018年3月,香港的水浸黑點只剩下6個了。

“致命”的深圳暴雨,天災還是人禍?


雨果說過,“下水道是一個城市的良心,文明社會中一切卑鄙醜惡的東西,一旦用不到了,就會被扔到下水道。”那麼,深圳的城市良心呢?原因找到了,經驗就在身邊,在認清問題之後,能否真正落實到行動?每一次暴雨過後,“看海模式”還要持續多久?歷史欠賬能否徹底解決?希望這樣的問責,別再以生命為代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