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民族?

啊猪啊猪呀


诚邀,如题。在当今中国的56个民族中,壮族是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壮族主要聚集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东南部,广东、贵州和湖南与广西交界地区。与蒙古族,藏族,回族,维吾尔族不同,壮族在历史上彷佛没有明确的来源,以至于部分无聊之徒戏称“壮族是建国后硬拼凑出来的”,那么壮族的起源究竟是哪呢?

实际上壮族在历史上也是有明确记载的。壮族祖先在古代曾先后称为獠蛮、俚蛮、溪峒蛮、乌浒蛮等。宋代始为“獠”、“撞”、“僮”、“仲”,明清有称为僮人、良人、土人等。在民国时期的广西地方志中就有“僮族”的记载,1949年建国,为了方便记载改“獞”为“僮”,1965年又改“僮”为“壮”。这就是壮族名称的由来。

至于再往前追溯,壮族的历史就更久远了。

据《礼记注》记载云:“仓吾于周南越之地,楚吴起南并蛮越,遂有洞庭、苍梧”。实际上这些人壮族先民之一。说白了,秦汉时期的越人就是壮族的起源,西瓯、骆越这两大部落就是壮族文明最开始的地方,但是由于古代壮族文字的不成熟,很多事情都没有得到详细的记载,这就是为何人们对壮族不了解的原因吧。值得一提的是壮族能歌善舞,热情奔放,广西更是风景秀丽,桂林山水甲天下,有机会的朋友不妨去广西旅游一番,也能更好的体会壮族文化的魅力。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电视剧里看历史


本人就是纯正的壮族子弟,会说地道的壮语。那么壮族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民族呢?

壮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其先民属于古代百越族群,壮族的称呼因地而异,有布爽、布壮、布侬、布曼等20余种,我所在的地区属于壮族里面的侬族支系,说实话要怎么区分谁是哪个支系的,我自己也搞不清楚,主要的区分方式应该是根据地域的划分和说话的语言来区别吧,不同地方的壮语在语调上会有很大的区别。

地区分布:壮族主要聚居在广西和云南省文山州境内,少部分分布广东、贵州、湖南四川等省份。也存在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2000年以前交通和经济还不发达,一般来说,壮族会一整个村寨的聚居,村子里面清一色的壮族,没有其他的民族,现在的话也没有其他的民族迁进去,但是村里面的小伙子们现在娶了一些其他民族的媳妇进来。壮族村子会比较团结,哪家有事大家都会自动去帮忙,我小的时候村子里有个老人喝酒落水死了,找不到尸体,附近三四个村子的男女老少手拉着手从河流上游到下游地毯式的搜索,最终第三天在河流的下游找到了老人尸体。

还有壮族人一般来说会找有河、湖的地方聚居,我们这有句谚语叫:汉族占街头,壮族占水头、瑶族占山腰、苗族占山头的说法,这跟早期的部族争斗有一定的历史关系。

壮族普遍淳朴而热情好客,有客人来必然好酒好菜招待,而且壮族的酒量都比较不错,早些年劝酒很厉害,现在国家出台政策也就好了很多。



民风、民俗方面,壮族应该是被汉化的比较严重的民族之一了,现在很多壮族的孩子已经完全不会说壮语,也听不懂壮语了(特别是城镇里面的孩子),但是还是保留了一些自己的节日,比如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赶花街节就是壮族比较盛大的传统节日。原本三月三是壮族青年男女对山歌的日子,他们用歌声向情郎或阿妹表达自己的爱意,倾述自己的钟情,对歌结束,阿妹会送给相中的情郎自己做的花鞋垫之类的定情信物。现在的三月三由旅游协会来主持,人们会穿上壮族的服装,表演对山歌和其他节目,也是很热闹的,而且还有很多壮家的特色美食,比如花糯米等。



宗教信仰方面,壮族主要信的是道教,我小的时候大人会告诉我们大年初一不能去串亲戚,不能大别人(会送力气给别人),不能用嘴吧吹东西等等各种,现在已经没有太多了忌讳了,和壮族人打交道只要大家相互尊重,有基本的礼节那就很好相处。

希望全国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吧,想了解更多壮族的知识和民风民俗,欢迎来我们云南文山壮乡做客😄😄


怪诞先生生


欢迎打开历史宝藏,一起来读壮族那些事儿。(约400字,阅读需2分)


壮族是我国人口数量最多的一个少数民族。拥有近两千万的人口,是我国多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我国的云贵及周边地区,生活着一群有着自己特殊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的族群,旧称僮(zhuàng)族。壮族这个名字,是根据原来的读音,在建国后统一命名的。

广西是壮族自治区,但是并不限于此地,周边其他省份都有分布。

我们知道,壮族的内部,分为无数的小的分支,这就是古代所称的“百越”。

至今在壮族,除了“布壮”之外,还有“布傣”、“布侬”、“布饶”、“布土”、“布曼”、“布央”、“布雅伊”、“布越”、“布沙”等等称号。这里的“布”,在壮语中就是人的意思。这些名字,其实就是各个群类的人。

即便是在交通条件改善很多的现在,壮族里面不同的“布族”还是一块一块的分布着。由此而知,在我国漫长的古代,这里就是一块一块的民族分散而独立的居住着。

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语言分布图

广西这样的密集块状民族聚居区,和其地理环境息息相关。

广西位于云贵高原的东南边缘,山地、丘陵占广西面积的近一半,当地人称:地无三尺平。山脉交错,给人们的交流造成阻碍,人们就生活在山间的小平地,河流沿岸地带,当地人称坝子的小块地上。

不仅交通不便,外出不易,古代的汉人也很难进入这里,从春秋时期,人们就知道这里生活着百越,然而直到清代改土归流,才正式将这里纳入中央王权的管辖范围。其实在历史上的绝大部分时间,这里实际上就是一种自治状态,一个部落有一个部落的首领,一个区域有一个区域的土官。

一方水土造就一方人情,广西独特的地理环境,才有了壮族这个拥有丰富地方文化的独特民族。


两分钟走近历史现场,更多历史类原创内容,欢迎右上角关注@历史宝藏。

历史宝藏


作为一个壮族人,如果大家都不能很好地回答这个问题,那么壮族的前途是渺茫的。

首先,壮族是一个经过多次民族融合之后形成的民族(汉族也是如此)。曾经,在中国南方,有西瓯、骆越为代表的百越,既然说“百越”,那一定是很多的“越”,不是一个纯血统民族,其实就是各个非常分散的部落,有的用龙图腾,有的用蛇图腾,有的用牛图腾,有的用蛙图腾,等等。

后来,各民族之间交流多,人口迁移,壮族学汉族,汉族逃难融入到壮族地区,其他少数民族也互相学习,经过多次民族融合,大家形成了类似的风俗习惯、思想观念等,形成了一个命运共同体。国家在识别时,根据风俗习惯、思想观念、家庭意愿等多种因素统一划分分为壮族。

注意,是“类似”,而不是一样,因为广西山多,老虎出没,各村寨分散,很长时间才串一次门,所以风俗习惯不可能一样。

第二,壮族是一个以文化结合的民族,不是以血缘(汉族也是如此)。我国在划分为民族时,各项指标都是文化性质的,不是看血缘,所以在中国没有血缘形成的民族,不像犹太人那样。比如,壮族人去北京定居,风俗习惯都改了,基本会被划分为汉族;北京人到壮族地区定居,风俗习惯和周围人一样,基本会被划分为壮族。

第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壮族的文化主要是稻作文化。壮族在中国最早驯化了野生稻,以生产水稻为主,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稻作文化。现在的壮族的文化特色是农民在稻作生产时形成的。

比如,和农业生产有关的动物成了远古部落的图腾,青蛙,牛,蛇;为了稻谷丰收而产生了各种祭祀礼仪、节日习惯、歌舞;为了保存稻谷而做的糯米饭、米粉、糍粑,还有酿酒;为了祭祀,把糯米饭做成五色,把粽子做成超大个;绣球里面是放稻谷的;壮锦是为了重大节日做成衣服穿的,或者做成被套;生产生活中产生了很多壮族民间故事;农业劳动时形成了很多山歌,刘三姐的山歌几乎句句讲农,什么开花节节高?什么结籽半中腰?

第四,壮族是一个热情好客的民族,同时又是家国意识很强、能征善战的民族。壮族人再穷,他家的土鸡、糯米一般不卖,就为了有东西招待客人。壮族人关心国家大事,也参与国家大事,抗击法军、太平天国、国民革命、百色起义、援助越南、自卫反击等等,在历史上发挥重大作用。

第五,壮族是一个有特色的民族。什么是民族特色?民族特色就是大部分民族没有的东西。我国发展几千年,民族融合了几千年,汉族、壮族、瑶族等的民族特色不再单纯是一个民族最原始的样子,都互相借鉴、互相影响。

中国的特色,大家耳熟能详,如京剧、太极、功夫等;壮族的民族特色,大家同样耳熟能详,如山歌、绣球、壮锦、五色糯米饭、大粽子、各种节日等,但是为什么有人认为那不是民族特色?为什么有人认为壮族完全汉化了呢?是因为传统的东西离大家远去,

不在生活中,只在舞台上,不在大街小巷,只在旅游景区,不独壮族如此,不独汉族如此,全中国都如此。

第六,世界在变,壮族跟着变。说“汉化”“壮化”“西化”只会让人不舒服,因为我们实际是在近代化、现代化。根源是我们的经济基础变了,我们主要的生产方式从稻作生产,转变到家庭手工业,再到大工业,再到互联网经济、金融经济。远离了乡村,渐渐少过乡村的节日;靠近了互联网,渐渐过网络节日(购物节)。但是,民族文化的灵魂并没有变。北京人到广西生活,广西人到北京生活,生活的形式可能一样,但是风俗习惯、言行举止所表达出的文化内涵一定不会一样。

传统文化渐行渐远,各民族都迎来了巨大的考验。壮族何去何从,我也不知道。


精灵小贺


壮族是越人后裔,是珠江流域、岭南土著民族,目前总人口估计2千万人左右,是中国第一大少数民族。

主居地: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洲,云南师宗县五龙壮族乡,其它…;广西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广东怀集下帅壮族瑶族乡;湖南江华县小圩壮族乡,其它…;贵州从江县刚边、秀塘壮族乡,其它…

信仰崇拜:布洛陀是壮族的人文始祖,先祖骆越王,所以壮族人是布洛陀子孙!骆越后裔!摩教是壮族的原始宗教,但尚未成系统体系

语言:壮语分为南北两大方言,南部有送气音,北部没有。壮语大同小异,听习惯对方口音经常交流便听得懂,现以武鸣双桥音为标准。由于受到外来人的阻力,壮语卫视无法开通

语系:砖家把壮语归类于汉藏语系,这是完全错误、不严谨的,是出于某种政治目的。壮语和汉语都是独立的语言,是平级关系!(有人把壮语当成汉语方言更是很愚蠢的认知)已遭争议反驳很大,至于属:壮侗语系、南岛语系、澳泰语系,待重新定义

文字:现出土有骆越刻画文,但尚未破译。古壮字,用汉字偏旁与字音合成,繁杂加上各地口音不一,所以并没有普及,只有少量师公、山歌手传承。现代壮文,用拉丁字母拼写方案,由于受到外来阻力也没能普及推广,99.999%的壮族人不识壮文,甚至不知道有壮文。

与其它民族关系:1.汉族,壮族与汉没有渊源关系,汉是秦国征战岭南壮族先民的骆越西瓯国之后才开始陆移民来的,壮族人和汉人现是同国关系,邻居关系!2.布依族,壮族和布依族其实是同一个民族,被一条河分成两个民族。3.黎族、侗族、水族、毛南族、仫佬族和壮族是同根同源的兄弟民族。4.越南的壮族第二大民族。泰国泰族,老挝国老族和壮族有一定的渊源关系

壮族部份历史名人:

译吁宋——秦国入侵岭南战争时期,带领西瓯越人抗击秦军的首领

桀骏——秦国人侵岭南时的壮族先民军事首领、闻名中外的山地战开山鼻祖

黄乾曜——西原黄峒壮族首领

黄少卿——唐代西原农民起义领袖

侬智高——反抗压迫,曾建“大历国”南天国

瓦氏夫人——明代带领6800多壮族俍兵抗倭女英雄

陆荣廷--武鸣县人,旧桂系军队首领,两广总督

韦拔群——东兰县人,中国现代农民运动领袖

韦国清——东兰县人,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开国上将


我不是炎黄子孙华夏族


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壮族,到底是怎样的一个民族?刚要睡觉时但是面对这个问题我欣喜若狂,因为我有个又臭又长的想法,无耻想要给大家普及一下!我们今天就用倒叙的方式回看壮族的人文历史,追溯壮族人在岭南大地上创造过的事迹,走过的传奇。本回答深度解析,请做好长时、舒适的阅读准备。



灵动优扬深耕南方人文历史经济发展——值得让你马上甩手一个关注哦!↘点击关注获取更多深度干货!

了解壮族就要了解广西壮族自治区,自治区怎么来的?刚解放前广西还没有壮族自治区的称号,当时新中国民族委员会研究调查广西民族结构时,发现广西民族人口构成当中,普遍存在形容当地人的词汇“峒氓(柳宗元含恨被贬柳州时给当地人起的)”、“獞(tong)人”、“狼人”等词汇,而这些字眼都带贬义,而用壮音来读“獞”字却念“chong”,民族委员会的人不会壮语啊,壮语也不能用汉字书写,肿么办?想来想去,便给壮族人联想了一个最好听的“壮”字作为民族名称。

壮举!壮哉!壮阔!被封建文人含恨贬称上千年的壮族人终于等到了正名日。民族大团结就此拉开序幕,不对啊,好像广西还有很多侗族、瑶族、傣族、水族、布依族、仫佬族等少数民族啊,为什么壮族就这么壮大,有两千多万人?

这要从刚才说过的“狼人”勾起回忆,这又是一起封建文人的翻车事故:广西狼兵打仗勇猛人尽皆知,狼兵是什么兵呢?狼窝里出来的?不,是从“俍”寨子里出来的兵。

干栏式房屋是壮族人的原始住宅,二层住人,一层养牲畜。南方潮湿,一层不宜居住,所以西南少数民族房屋样式多为干栏式,大都源于壮族。壮族主食米饭,复旦大学教授最新研究稻米发源于广西。在青铜器时代,壮人祖先就用蔬果、稻米、象牙、桂花与汉人交换青铜用品。

“俍”是壮族寨子里大众对头领土司的称呼,封建官员接触壮族土司就直接称呼土司为“俍头”,寨民就直接称他们为“俍民或俍人”,而寨子里面的卫兵——“俍兵或狼兵”。壮族大寨有很明确的社会分阶模式,一般德高望重的长者担任族长,负责评断寨子里的纠纷事物。族长也会组织村里的年轻力壮者,学习基本的武术招式、训练武器熟练度,用来打猎、驱匪、防御外敌,这就是狼兵的来源。

在汉人与壮人接触深入后,汉人对壮族人的评价多为淳朴、老实,而封建王朝在广西的政权体现,就必须是以当地壮人土司首领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土司衙门。

而土司衙门里的俍兵,经常以特种兵的身份为汉人扫清西南匪患,因为广西山高水险,汉人平原走惯了,钻山里不迷路就算好的了,何况还要统治广西全境。
梧州府志记载大藤峡猺患土匪,经常拉起树藤横于江面,拦住过往船只拦路抢劫



,汉官府运兵船一到,土匪们立马上岸隐匿于两岸崇山峻岭之上,汉兵无奈却又抓不到人,而不得不请俍兵出动。俍兵一来,直接从两旁山顶由上而下夹击土匪,匪患即除!

广西花山岩画不仅体现了壮人高超的攀爬技巧,更体现了壮人活动的盛大规模及庆贺胜利或丰收时的由衷喜悦。

而俍兵的名声大噪,始于明朝的瓦氏夫人抗倭,东南沿海倭寇盛行,明朝军队疲于休整,经常大败于倭刀之下,又不得不请出俍兵土司夫人——瓦氏。瓦氏其子年幼而丈夫刚亡,从小习得一身武艺的瓦氏,也一直帮丈夫井井有条的打理着土司大寨,而为了此次出广西,瓦氏夫人做足了一番准备。


俍兵要面对的是你打他就散,你一散他就攻的狡猾倭寇,瓦氏夫人不再使用山地围攻游击战术,而采取了多兵种小队配合,而且在武器选择搭配上也非常讲究,更厉害的是每一个俍兵都擅长近身作战(与泰拳同宗),由此倭寇大败。以至于明朝大将戚继光从瓦氏这里继承战术衣钵,同样大败倭寇。

俍兵真有那么厉害?秦始皇大将屠睢应该最有发言权!秦始皇统一七国以后,自信心膨胀要把百越之地(福建、广东、广西等地)也收入秦帝国的版图之中。

屠睢号称派遣了五十万大军攻占百越,说来也容易,福建、广东等地面对秦朝大军无人能敌,迅速对始皇帝束手称臣。百越之地的几大小方国一路倒戈,最后一茬好割的麦子在今梧州止步,从梧州、永州进入桂林后三年,屠睢是真的再也没有后悔药吃了。




为什么,因为大将军总算进入了壮人的领地。壮人大部落—西瓯,壮人在桂林一带紧紧咬住了秦军,使其“三年不解甲驰弩”(与西殴君主译吁宋打了三年仗,每日都不敢卸下盔甲,不敢松开弩弦,就怕壮人突然袭击。),陷于“旷日持久,粮食绝乏”和“宿兵无用之地,进而不得退”的地步,虽然译吁宋战死,但是新推举的首领终于在一日战斗当中以毒箭射死了大将屠睢,“秦乃使尉佗将卒以戍越”。秦始皇不得不让人开凿了灵渠,联通了湘江和珠江水系补给军需,并命赵佗再率领五十万囚徒与流民,再次开赴广西!壮人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战役之中败下阵来,最终臣服于大秦帝国。



灵动优扬深耕南方人文历史经济发展——值得让你马上甩手一个关注哦!↘点击关注获取更多深度干货!


灵动优扬


答:这里是覃仕勇说史,为您讲述真实、有趣的历史。

首先,民族是在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

人类最早的社会集团是原始群,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的需要,逐渐结成稳定的集体——氏族。

由于最现实、最方便的纽带是血缘关系,所以,几个亲属氏族又结合成胞族。

不同的胞族会在地缘上的相接组成部落,而部落因为生产和合作的需求量加大又组成部落联盟。

最终,在基于共同地域、共同语言、共同经济生活以及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同感等因素上,结合成规模更大的共同体——民族。

民国时期一度鼓吹“五族共和”观念,这五族(满、汉、蒙、回、藏)的划分很粗,是中国人作茧自缚的叫法,容易易成为帝国主义分化中国的借口。

民族研究大家费孝通于1935年以体质人类学为视角,从体质、文化、语言、心理等方面进入广西大瑶山研究特定民族,最后确立以共同的心理特征作为作为划分民族的最重要标准。

实际上,1953年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汇总登记上报的民族有400多个,最后,就是在有充分科学依据的条件下,尊重民族集团的意愿,以共同的心理特征作为作为划分民族的重要标准,再经过长期、大量的科学调查和甄别,最终确定为56个民族,其中有就“僮族”。

说起来,这个“僮族”又作“撞族”、或“獞族”,但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广西学者马君武建议当时的广西桂系政府将“獞改为“僮”,桂系政府发布《奉令禁止滥用夷猺等名称》的训令,其中规定禁止用:“含有侮辱性质之蛮,番,夷猺,猓,獞之称谓”,而在1951年也出台有《政务院关于处理带有歧视或侮辱少数民族性质的称谓、地名、碑碣、匾联的指示》,所以,“獞族”已经被改成了“僮族”。

不过,话说回来,“僮族”或“撞族”、“獞族”都是宋以后才有的称呼,主要指岭南地区(即后来的两广地区)的土著民族。

如:《宋史·蛮夷传》上说:“广西所部二十五郡,与蛮、僮、黎、蛋杂处。”

《续资治通鉴》卷一百一十记岳飞入广西灭曹成得杨再兴的战争:“会张宪与撞军统制王经皆至,再兴屡战,又杀飞之弟翻。”这里的“撞军”就是广西土著士兵组成的军队。

《元史•五行志第二》:“至正十一年,广西庆远府有异禽双飞……其一飞去,其一留止者,为僮人射死。”

明人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二十二《府县》:“宣德以后,猺、獞不靖。”

清人李绂修的《广西通志》:“僮者撞也,粤之顽民,性喜攻击撞突,故曰撞。”

……

那么,“僮族”或“撞族”、“獞族”在宋以前的称呼是什么呢?

查史料可知,周秦时期称岭南地区(即后来的两广地区)的土著民族为西瓯、骆越。

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也说:“徭乃荆蛮,僮则旧越人也”。即僮是瓯骆的后裔之一。

从东汉到魏晋南北朝,史书则称瓯骆的后裔为“乌浒”、“俚”、“僚”或“俚僚”。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在柳州为官,其散文屡有提到柳州土著居民是“峒民”。

可见,“僮”或“撞”、“獞”之音来自于“峒”。

按照《明史》对广西僮人的描述:“广西僮居多,盘万岭之中,当三江之险,六十三山倚以巢穴,三十六源踞其腹心,其散布于桂林、柳州、庆远、平乐诸郡县者,所在蔓衍……种类滋繁,莫可枚举。”

其实,这些被官方统称为“僮人”的人,他们在心理上的认同感并不强。

他们自称为布侬、布土、布样、布斑、布越、布那、侬安、布偏、土佬、高栏、布曼、布岱、布敏、布陇、布东、布越、布雅伊、布衣、布沙、布央、布饶、布傣等等等,并不认为自己是僮人。

这,也让我们明白为什么1953年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时,汇总登记上报的民族会出现有400多个的原因了。

心理认同感虽然不强,但地理分布却足使这些人统归“僮人”之中。

1953年民族成分确定后,国家于1955年帮助僮族创制了一种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僮文,并加以推行。

有了民族文字,民族文化就有了质的提升。

僮的本意是有“未成年人”的意思,如《说文》记:“僮,未冠也。”后引申又为“奴婢,僮仆”,如《史记·司马相如传》记:“而卓王孙家僮数百人。”又或形容“无知,蒙顿,低贱”,如《国语·晋语》:“僮昏不可使谋。”

所以,1965年,根据周恩来的提议,国务院作出《国务院关于更改僮族及僮族自治地方名称问题给广西僮族自治区人民委员会、云南省人民委员会、广东省人民委员会的批复》,正式将“僮族”的译法修改为“壮族”。

紧接着,国家又对壮文(即1955年创制的僮文)做了适当修改,并进一步进行推广。

据说,上世纪八十年代回广西工作的壮族大学毕业生,还必须脱产突击学习3个月的这种拼音壮文。

现在100元人民币上所印的四种少数民族文字中,最后一种就是壮文“中国人民银行 100元”。

在国家的关怀下,壮族人的心理认同感大为增强。

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壮族人口数为有1617.88万,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是民族!


覃仕勇说史


壮族是一个人口组成极其多元化的民族。

壮族的文化特质较为模糊,这是特殊的历史和政治原因造成的。

或许一些人知道,壮族名称的产生时间是1965年。

在此以前,壮族都被称作僮人。原来,民国时期流行的“五族共和”观念,意味着社会只承认满、汉、蒙、回、藏五个民族,其余少数民族均不被承认。因此,广西的桂系军阀政权一直都称当地的土人为僮人、苗人或瑶人。

僮人在古代文献中,也可以写作獞、 撞人、僮、仲等,这些都是一类人。

僮人是分散于广西各地的。根据《明史》对广西土司分布的记载:

广西僮居多,盘万岭之中,当三江之险,六十三山倚以巢穴, 三十六源踞其腹心,其散布于桂林、柳州、庆远、平乐诸郡县者,所在蔓衍……种类滋繁,莫可枚举。

因此,虽然都被官方称作僮人,但是不同地区的人群有各自的文化特性,这是由于不同的地理分布和生活经历所致。

1952年,费孝通先生在广西进行民族调查时,发现僮人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民族认同,很多都是各个支系的认同:

有些人认同自己是僮人;有些人虽然认为自己跟苗人、瑶人不同,但并不认为自己是僮人;还有些人认为自己就是汉人,只不过不说汉语。

于是,这些人口被统一识别为僮族和壮族。在壮族内部,就这样呈现出了多元的文化构成。


HuiNanHistory


壮族人,费孝通同志给取的名字,我在上一篇网文提到他们来自中原、湖北、湖南,最好是叫中华民族, 全国人民都叫中华民族 多好啊。省了很多矛盾和纠纷。连广西搞什么自治区,真是有些搞笑 。笑壮族人为壮牯老,其实就是笑自己。壮族人就是汉族人,他们从中原等地来广西,为适应环境和生产劳动的需要,对服装进行改变,更符合生产生活的需要,说明他们有智慧。铜鼓上太阳放光的图案,在古老中原人的乐器中也有。这是他们向往光明,向往幸福的追求。广西是全体广西人民的,也是全中国人民的广西。勤劳智慧的广西人民,已经创造了很多辉煌,他们正在走向另一个高峰——幸福美好的未来。


环中佳丽


文史工作坊!分享有趣的历史。

壮族主要居住在南方,在中国少数民族之中人口最多,给人壮壮的感觉。壮族自称有“布壮”、“布越”、“布依”、“布土”、“布沙”、“布曼”、“布傣”等20多种,而在古代文献中还有“俚”、“乌浒”、“僚”、“偎”等称谓。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皆视此地为南蛮之地,分而治之,所以壮族在新中国成立以前就像它的名字一样,从未出现过政治、经济、文化上的统一,内部比较分裂。

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务院的民族识别。中国对广西、云南、广东三处的民族进行了识别,这时候大多数的民族名称叫僮族,中国便以“僮族”先做一次统一的名称命名。不要小看民族命名,这样的做法有利于防止民族分裂,增强民族本身的向心力,维护民族团结。

国务院最终的名称决定。“僮族”这个名字虽然不错,但“僮”这个字出了点问题,因为很不巧它是一个多音字,有人把它读作“tong”,有人读作“zhuang”,这样还是不完美,不够简单了当,容易产生歧义,所以1965年国务院作出批复,办公厅发出文件通过了改名字的决定。所以壮族就这样诞生了。

其实,笔者认为壮族这个名称也挺用来打趣的。笔者以前班上一个白族女生,胖胖的,当别人问她的时候,她总是说自己虽然长得像壮族的,但是自己实际上是白族的。还有好吃的竹筒粽就是壮族的,笔者很爱吃。

喜欢请点赞!欢迎关注文史工作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