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日本独爱《枫桥夜泊》这首诗,这首诗被写入日本教科书,几乎人人都会,你怎么看?

跨境电商意语Silvia


在中国的历史之上,出现过很多的灿烂的文明,而这些文明有很多也辐射到了周边的国家,比如说日本、韩国,而说到日本这个国家,它更多的受到的是来自于唐朝文化的影响,比如茶道、围棋等,都是来自于中国的熏陶,而当时的中国的诗歌也流传到了日本,获得了很多日本人,尤其是当时贵族的喜爱,在当时能够作出一首好诗是检验其是否具有文采的重要标志,同样作诗也是一个贵族必备的技能。



唐诗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众多体裁之中的一座高峰,本来唐朝文化对日本的影响就很大,更别说是唐诗了,在那样一个崇尚唐朝文化的时代里,众多的唐诗传入日本也不是一件让人感觉到难以理解的事情了,而在中国的众多唐诗之中,《枫桥夜泊》这一首却格外的让日本民众喜欢,甚至于因为喜欢,它还上了日本的教科书,为什么它能够独得宠爱?


接下来我们就来好好探究一下。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首先这首诗十分的通俗易懂,虽然说日本从古代的时候就一直在学习中原文化,但是毕竟还是不及中国的历史悠久,看一些诗歌还好,如果真的要拿一些有太多的典故的诗歌给他们看,除了一些真的对中华文化了解很深入的人,真的很少人能够理解诗歌中的含义,而这首诗不一样,景色写的极好,但是却又很通俗易懂,十分的适合初学者鉴赏。

除了诗歌的优点之外,日本人喜欢这首诗还有另外的一个原因,那就是诗歌之中提到的寒山寺,寒山寺传说由著名的僧人寒山做建造,所以才叫做寒山寺,寒山和拾得两位大师的故事直到现在也流传下来了很多,而在当时的日本,因为鉴真东渡,日本人对于佛法的热爱也达到了一定的高度,而其中他们很喜欢的僧人列表之内就有寒山。


日本人喜欢寒山可不只是说说而已,除了学习寒山的诗歌,甚至于还在日本仿照中国的寒山寺建造了一个寒山寺!而这首诗正巧写的便有寒山寺,自然也能够博得日本人的喜爱了,而说到日本人喜欢寒山寺,就不得不提到一件和它很有关的事情了。

寒山寺里面有一块石碑,上面刻的就是这首诗歌,日本的天皇很喜欢这首诗,就想着把这块石碑给运回日本,那个时候正好是日本侵略中国的时候,胳膊扭不过大腿,寺庙只能找人仿制,只不过这个仿碑的人不久就去世了。


而这并不是第一起因为仿制石碑而去世的事情,在历史之上一共有五个人想要重新刻碑,结果都在刻碑不久之后就去世了,不管怎么样,这还是吓住了日本的天皇,他不敢载把石碑运回日本,也保住了这块石碑。

不管怎么说,中国的文化能够被其他国家的人所认可,也证明了中华文明的璀璨,而这值得每一个中国人感到骄傲!


羽评郡主


这没有什么好奇怪的,主要原因是两点。

第一点,《枫桥夜泊》这首诗表达的情绪和意境,高度契合日本的民族审美偏好;第二点,日本人对于这首诗中描述的苏州寒山寺,拥有长达千年的历史情感。

下面分别阐述这两个原因。

第一点,《枫桥夜泊》这首诗表达的情绪和意境,高度契合日本的民族审美偏好;

《枫桥夜泊》这首诗,是诗人张继落第之后,路过苏州写下的一首伤感失意的诗歌,即使不是专业的文学评论家,我们也能从诗歌的字里行间,体会到一种淡淡的伤感和哀愁。那漫天的秋霜,寂寞的渔火,苍凉的乌啼,孤独的钟声,无不在渲染作者那一唱三叹的伤心况味。著名唐诗研究大家刘学锴教授说这首诗幽寂清冷。

巧得很,日本民族就是喜欢这种哀伤清冷的味道。日本是一个喜欢哀伤的民族,虽然说起来有点不可思议,但是你认真体会一下接触到的日本文学艺术,便知道铁锤所言不虚。别的不讲,就拿日本的国歌《君之代》来说,几乎是全世界国歌里面,曲调最哀伤的歌曲。日本流传最广的33首歌曲里面,24首歌曲里面有“泣”,17首有“泪”。

更有代表性的是一位美国人在日本观察到的现象,他说,美国人去看电影是为了笑,日本人去看电影是为了哭。好莱坞电影《魂断蓝桥》,到了日本的名字是《哀愁》。日本的确是一个多愁善感的民族。

说到唐诗,不仅仅是《枫桥夜泊》被选入日本的中学课本,还有另外两首诗也是日本学生必须熟悉,也深受喜爱的诗歌。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还有一首诗,更加具有无边的苍凉与忧伤,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日本江户时代的国学大师本居宣长有一部著作,中文翻译为《日本物哀》,本居宣长认为,以物语与和歌为代表的日本文学的创作宗旨就是"物哀",尤其强调对思恋、哀怨、忧愁、悲伤等刻骨铭心的心理情绪有充分的共感力。

《枫桥夜泊》无疑是非常对日本人口味的一首唐诗。


第二点,日本人对于这首诗中描述的苏州寒山寺,拥有长达千年的历史情感。

这要从寒山寺里面的和合二仙说起,和合二仙,一个叫寒山,一个叫拾得。关于他们俩的身世有很多不同的版本,这里只说一个吧。寒山,据说曾经是个富二代,后来沦落为穷,“前度是富儿,今度成贫士”。虽然才华出众,可以长相丑陋,无缘做官仕途,最后剃度为僧。因为人生坎坷,所以经常口出疯癫言语;拾得和尚呢,原本是个孤儿,被和尚收养长大,一个无父无母的可怜人。这二位后来一同在寒山寺的厨房里面做厨师,由此成为一对好基友。我相信很多人都看过寒山拾得的这段著名的对话录:

寒山问拾得:“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

拾得:“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看了刚才对寒山拾得身世的描述,你会觉得寒山问这个问题很自然,拾得如此回答也很自然。

但是就是这段自然而然的对话,不但打动了无数失意中国人的心,也让日本人大为欣赏,这种精神状态非常对他们的胃口。

这还不算完。后来拾得和尚漂洋过海去了日本,在日本弘法传道,现在日本还有拾得寺。

这还不算完,后来日本人也建立了一个寒山寺。他们的寒山寺里面就有一块石碑,上面就镌刻着张继的《枫桥夜泊》。所以说日本人对于《枫桥夜泊》这首诗歌的熟悉程度和喜爱程度都是我们无法想象的。

据说但凡有一点文化品位的日本人家里面都会有一张《枫桥夜泊》石碑拓片。我铁锤看过一篇中国人写的散文,说的是他到一个普通日本人家里面做客,他们家热情招待了中国客人,还拿出了一张从中国苏州寒山寺买回来的《枫桥夜泊》书法拓片,用录音机请求中国客人用汉语诵读一遍《枫桥夜泊》,因为日文翻译过去的诗歌不押韵,少了很多唐诗的味道。

总之:《枫桥夜泊》这首唐诗之所以在日本广为传颂,首先是它的意境符合日本人的审美,第二点是因为,诗歌里面出现的寒山寺,和日本人的渊源特别深厚。


铁锤历史


国内妇孺对《静夜思》倒背如流,然而我们的熟悉的静夜思却是后人增改的。在日本保留的原版的内容是“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福垊要说的是,日本人能倒背如流的诗歌却不是《静夜思》而是《枫桥夜泊》。《枫桥夜泊》几乎是日本的国诗,三尺孩童都能朗朗上口地吟诵。

那为什么日本独爱《枫桥夜泊》这首诗呢?

日本人超级喜欢《枫桥夜泊》的原因有二:

第一、这首诗浅白晓畅而又意境深远。日本虽然倾慕唐朝文化,但如果写得深奥,他们就不会喜欢。例如白居易写诗妇孺白丁都能听得懂,用词简单却又能很好地表达出诗歌内涵,让人引起共鸣的诗,就是好诗。而张继这首诗不仅有白居易的风格,更关键的是诗中有寒山寺三个字。

第二、比寒山寺三个字,更关键的是有“寒山”二字。寒山是什么山?寒山不是山,而是人。正是诗中有寒山这个人,才让日本人爱人及诗(化用爱屋及乌)的。寒山不仅在日本神一样的存在,就是在美国也被嬉皮士奉为先行者。

寒山到底是何方高人呢?我们怎么都没听说过他呢?

寒山出身富二代,最后弄得像乞丐。寒山除了富以外不高也不帅,考上秀才后,就像后来的苏轼他爹苏洵一样,怎么都考不中进士。他流浪街头,没脸见人(亲人),大概有了罗隐那种“我未成名君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跑到江南天台山附近的一个叫寒岩的地方,说的是归隐山林,实际上是自我放逐,故成为寒山。满满地衣不遮体,形容枯槁,疯言疯语,而又哲理很强。这不整个一个犀利哥,一个沈魏嘛!沈魏成为今天的大师,而寒山却成为了诗僧。没错,他出家了,但形象却跟后来的济公一样。他云游,他化缘,诗与远方他都兼得了。后来,在国清寺结识了刷碗和尚拾得。他们曾经说过这样两句千古哲学名言。


寒山问拾得: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之乎?拾得回答: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如何?

寒山后来告别了拾得,继续流浪,最后死在了苏州枫桥镇的枫桥寺。后人为了纪念他,就将枫桥寺改成了寒山寺。他所写的诗也被他的好友,台州刺史闾丘胤所整理——《寒山诗》。有人说,为什么他有这个强大的好友,还会潦倒穷困,以至于早亡呢?主要还是他有傲气,习惯于自由自在,流浪吟诗的生活。

寒山的成功除了感谢刺史大人外最该感谢的就是拾得。

拾得带着寒山的诗走向更远更远的远方——东瀛。在拾得的宣传和推广下,大概是一生穷苦,遭遇太多的挫折,寒山的诗在日本引起了共鸣,引发了追捧。日本建起拾得寺、寒山寺,还把两人的诗统称为《寒山诗》。两人在日本和我们国内神一样的存在。所不同的是寒山是大圣,拾得是二圣,叫“和合二圣”。雍正皇帝追封寒山为和圣,拾得为合圣,两人寓意欢天喜地。在日本被称为“和合二仙”,主掌爱情婚姻——东方的丘比特,貌似国内也有这种说法。

寒山的影响

他们虽然穷困,却活得超然,放荡不羁,自由自在。寒山的不仅影响力当时的日本甚至在今天还深深地影响着日本人。在日本家具、美酒、饭店、文房四宝、甚至技术学校都会命名寒山。而且日本朝野一些人,也来国内“朝圣”。在日本各行各业都对寒山非常推崇。就连美国的嬉皮士也对寒山那种生活方式非常地推崇,认作他为他们的“祖师。”

福垊的看法

物质贫瘠不可怕,可怕的是精神贫瘠,只要能坦然面对生活,只要心态好、乐观向上,即使改变不了状态也能改变心态。更何况一旦改变了心态以后,改变状态也就不远了。寒山这位唐朝的沈魏,虽然过得悲苦,但他活出了自我,而且他的影响流传至今,传之后世。


福垊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曾经看到一篇文章是关于寒山寺的那口钟的,那声音浑厚,敲一下几公里都可以听到。后来鬼子侵略中国,就有个鬼子头领迷上了那口,然后看到那钟上刻着那首诗之后更是喜欢的不行,弄回去可以卖个好价钱。再后来就真就被鬼子得逞了,弄到日本去研究一通还真是个好东西,它的音域极其宽广,那个脆!那个响!敲一下,比听他们的马兰士、雅马哈、索尼还享受,可把小鬼子美坏了!

现在我们姑苏城外 寒山寺的那口钟是后来叫国内的大师做的仿品,音域什么都达不到原装货的水平。我们同样把《枫桥夜泊》写进教科书,但寒山寺供的钟却是仿制品,这是我们的耻辱!!!那为什么小鬼子也把《枫桥夜泊》写进了他们的教科书呢?这是一种挑衅,是在告诉我们不要让我们忘记那段耻辱的岁月!!!


暗夜里的烟火


日本独爱《枫桥夜泊》这首诗, 确与寒山寺相关和寒山和尚有关。张继之所以能写出《枫桥夜泊》,大抵源于几分禅意的灵感,日本人大概恰恰喜爱此联想。

对于张继,国人自是更多联想。

没有张继,寒山寺不可能名动海内外。而寒山寺又使张继声名远播海外包括东瀛。

也许张继本人压根儿就没想到,江南水乡的一夜闲愁让他红了一千多年。 这是典型的相得益彰式连锁发酵:一诗三鸟,人,作品,背景地,自此声名鹊起,使一桥一寺常年吸引着追寻千古风情的八方游客,每年的进项该是丰厚岁赋也可观吧。如果要论一首诗的版税排行榜,张继绝对拿金牌。这个落第书生做梦也绝想不到的。

苏州人应该荣幸,湖北襄阳人张继来到了这里,凭着几句羁旅诗,平添了一张中国历史文化响当当的名号。身置烟波枫桥寒山寺,无须再言价值几何。

我们深感庆幸,那一年考官没有录取张继。不然我们今天哪能读的到这旷世之七绝。殊不知,春风得意时,断写不出这心事苍茫藴含几分禅意的千古佳句。

名落孙山却一不小心名留千古,也正是没能看尽长安花,书生踟蹰独行泊舟枫桥。失意彷徨,略带醉意,迷离星星渔火,彻夜无眠,乍然水面漂来阵阵钟声,或许上苍抚着他的灵台,刹那间跳出了天籁般意象群:月落,乌啼,钟声,客船……

正是这美丽隽永的意象让人们记住了,而且传吟了一千二百年。此殊遇远非十年寒窗中第所能企及。

而那年佩花骑马的状元,没人记得起。张继后来也终于中第进士,那是天宝十二年的事儿了,却已经不重要了。

一生一诗,足矣!

改写自本人拙文2016年10月18日《寒山寺断想》





掌上三言两语


《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由于唐朝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国家,便成为了周边国家学习的对象,特别是日本,日本文化如今都还有十分明显的唐文化。而唐文化最出名的诗作为我国伟大的文化作品之一,不仅影响了我国的文化发展,也对周边国家产生了很大影响。日本人特别喜欢唐诗,而在中国这么多唐诗中,日本人独爱张继《枫桥夜泊》,这首诗到底在日本有多火?

枫桥夜泊,全诗意境为静,动中也显静,静的深沉,静的悠远,仿佛把人带入了天边。这首著名的唐诗的作者张继深感唐朝的动荡不安,而自己一人却客居他乡,由此写了这首羁旅诗。

而这首诗本来在灿烂的唐诗中并没有什么特色,在中国算的上好,但是却还未到达顶端。但是在日本,它却火得一塌糊涂,几乎家喻户晓,还被编入了日本教材。从日本首相,到市井小民,都能够背诵熟读这首唐诗。

清代国学大师俞樾在《新修寒山寺记》中说:“凡日本文墨之士咸造庐来见,见则往往言及寒山寺,且言其国三尺之童,无不能诵是诗者。”可见这首诗在日本的火爆程度。

日本版《枫桥夜泊》:

楓橋夜泊(張継)

月落ち烏啼いて霜天に満つ

江楓漁火秋眠に対す

姑蘇城外の寒山寺

夜半の鐘声客船に到る

2006年5月,日本前首相森喜朗曾经到访苏州,说过“苏州和苏州寒山寺是我向往的地方”。苏州也赠与了日本复刻版的“寒山寺诗碑”,据说这个石碑是张继写了这首诗出名以后,唐朝皇帝在寒山寺立了一块碑以纪念这位诗人。


至于为什么日本人独爱这首诗,其实很简单。它符合日本人胃口。

《枫桥夜泊》简单,明了

要说在中国很出名的诗人那就是李白杜甫了。按道理说,日本受到中国的影响,李白杜甫的影响力理应十分大。但是现实却不是这样,日本人最受欢迎的唐朝诗人是白居易。

为什么日本人最喜欢白居易呢?那是因为白居易的诗简单,明了不用花很多精力就能明白。而日本人对汉字的理解初期比较浅,那李白杜甫等人的诗传到日本去,很多人都看不懂,而白居易的诗简单易懂,由此受到了日本人的追崇。

而这首《枫桥夜泊》也是如此,这首诗简洁明了,日本人的汉语水平能够理解这首诗。所以也就成为了日本人最喜爱的唐诗。

寒山寺的影响

这首《枫桥夜泊》让当时不出名的寒山寺一跃成为了名寺。而日本人跟寒山寺的渊源却十分深。据说方面苏州寒山寺刚建成的时候还叫“妙利普明塔院”。后来由于两个和尚的到来才改名为寒山寺。这两个和尚一个叫“拾得”,一个叫“寒山”。当时两人是得道高僧,让寒山寺名气大增。


▲寒山和拾得

而关于他们两人最出名的便是“寒山拾得问”:

“寒山问拾得:世间有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拾得曰: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敬他,不要理他,过十年后,你且看他!”

这一问一答给我们展现的便是宽容,也可以说是佛家的宽容。世人总是浮躁的,你只需要宽容他,你会发现,自己又升华了一步。关于这两人,江浙一带还有一个传说:

传说两人是由天上两位大仙转化而来,被称作为“和合二仙”。他们来到人间以后,便从小是好朋友。寒山的父母在寒山到了结婚年龄的时候,给他指了一门婚事,无奈,这名女子却喜欢拾得。寒山由此陷入了十天的痛苦思虑期,最后他决定将这名女子让给拾得,自己遁入空门,去“妙利普明塔院”出家。在临行前他留了一封书信给拾得,没曾想拾得看完信以后,也决定去“妙利普明塔院”出家。

他辗转多地,在前往苏州的时候,看到路旁池塘里盛开着一片红艳艳的美丽绝顶的荷花,便一扫多日来心中的烦闷,顿觉心旷神怡,就顺手采摘了一支带在身边,以图吉利。终于在到达苏州寒山寺以后,他碰到了昔日好友寒山。寒山见到拾得,内心十分开心,急忙用双手捧着盛有素斋的篦盒,迎接拾得。而拾得手中的荷花却并没有枯萎,依然那样芬芳。后来两人一起在寒山寺教化民众,寒山寺也因为他们二人而改名。

▲和合二仙

这一段传说在苏州一带的江南广为传唱,苏州一带的江南,旧时门神所粘贴的便是拾得、寒山两位“和合二仙”。

后来,据说拾得还曾经漂洋过海到了日本。日本由于原来的鉴真大师的影响,对佛法十分痴迷。而拾得的到来,更是激起了日本人的喜爱。拾得在日本不仅将佛法的广阔都教给了日本人,还将寒山和尚的诗也带来了,寒山和尚是有名的诗人。他的诗,最突出的特点也是简明,深得日本人喜欢。日本人为了纪念两位伟大的和尚,便在日本模仿苏州寒山寺,建起了日本“寒山寺”。

▲日本寒山寺

现如今,寒山寺也成为中日之间友好的象征。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日本人慕名来到寒山寺听张继诗中那缥缈顾忌的钟声。


藤树先生


这与日本独特的文化审美倾向有关。

一、诗歌本身的魅力

先来看一下这首诗《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一个漂泊在外的游子,在晚秋时节,独自躺在江中孤舟上,耳旁传来寒山寺的钟声,衬得这夜晚格外寂静,陪伴诗人的只有浓浓哀愁。

这是张继的一首羁旅诗,此诗精确而细腻地描述了一个客船夜泊者对江南深秋夜景的观察和感受,勾画了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有景有情有声有色。

此外,这首诗也将作者羁旅之思,家国之忧,以及身处乱世尚无归宿的顾虑充分地表现出来,如果说全诗扑面而来的究竟是什么,那自然是“愁”和“寂”。

这就是诗歌所说的意境,而这种意境,恰恰和日本独特的文化审美倾向有关。

二、日本独特的文化审美倾向

(一)残缺美

日本是一个很独特的民族,关于日本文化形成原因的研究几大本书也说不完,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残缺”是日本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意象。飘落的秋叶、樱花,即将消失的晚霞,残荷……都是日本的审美偏好,甚至我们可以据此了解到日本的恐怖片为什么是那种“残缺”的风格,像短腿断手啊等等……而《枫桥夜泊》这种晚秋天,不圆满的孤眠之夜,就很符合日本人的审美。

(二)寒意

日本对寒也是很情有独钟的,寒代表着萧瑟、静寂,我们看日本电影的时候常常会感受到这种情绪,像《情书》,欲言未言的沉默的魅力就是这种文化审美的体现。

而《枫桥夜泊》最不缺的就是寒意。

三、浅显易懂

对的,《枫桥夜泊》就是浅显易懂,甚至与中国其他名作相比,它简直就是大白话。这也是中国流传到国外的许多诗作并非我们认为的精品,而是在中国浩瀚诗海中仅能称得上尚可的作品的原因之一。

毕竟中国是诗的国度,我们早已浸润其中,随口一吟就是千古名作,光李白一人就足够照耀整个大唐,而最好的诗词,也早已被我们的祖辈们所说尽了,因此对于中国诗的文学修养,中国人当之无愧是居于各国第一的。因此其他国家的选择和我们不同,也不是什么特别值得惊讶的事。

四、寒山对于日本人的吸引力

寒山是一个中国人,寒山诗是中国那么多诗派中,对日本影响最大的一派。敦煌文学的发现使得学界对寒山的研究更近了一步,而寒山为日本人所喜爱的原因有两个——

(一)白话诗

是的,寒山诗是唐代白话诗的代表。而白话诗的魅力,上文已说明。

(二)禅意

寒山是诗僧,他的诗虽然语言浅显,但是由于佛教哲理的思辨,他的诗也是具有韵味的。正如其诗所写:“有人笑我诗,我诗合典雅。不烦郑氏笺,岂用毛公解。”

而日本的佛教是发展得比较好的,日本对于佛是比较尊崇的,因此对于寒山诗这样的诗作,很容易在日本风靡起来。

结语:每个民族对于文化的选取是不同的,各有各的历史机缘。《枫桥夜泊》的确是首好诗,但和中国无数顶峰诗作相比,终究逊色了些。


若我的回答对你有用,请不要忘记点赞哦~喜欢请关注我,带你体会专业文学的魅力。


亭林文学


日本非常注重汉诗教育。

在日本游览,见一水库坝上,镌刻有两句唐诗:

谁知万里客,怀古正踟蹰。

当时,我就想,教育,不只是课堂上、书本上的。生活,才是最大的教育。你看人家,在石头上整两句唐代陈子昂先生的诗,立马让人俗虑顿消,而渐生怀古之幽情,达到了提升人生境界之良好效果。这比起那些空洞无物大而不当的标语口号来,高明很多。

唐代诗人白居易诗传入日本,因其明白晓畅,一时传诵。另一唐人张继先生的《枫桥夜泊》诗,在日本尤为知名,大约从天皇到平民、从丈二和尚到三尺童稚,无不倒背如流。此诗似已成该国之“国诗”也。张继诗固然极佳,而《枫桥夜泊》在日本的流行,还有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即日本尊崇寒山和尚。



张继《枫桥夜泊》“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让寒山寺名声大振。“寒山寺”的“寒山”,实是唐代著名诗僧寒山子。自从大唐鉴真大师东渡弘法,佛教文化在日本影响深远,而寒山和尚的诗流传日本,早被奉为经典。

寒山和尚的诗,比白居易还要通俗易懂,加上佛法中的无常精神,隐逸的风度,以及对凋亡、破败之美的赏音,都很符合日本人的胃口。比如这一首:

吾家如隐沦,居处绝嚣尘。践草成三径,瞻云作四邻。助歌声有鸟,问法语无人。今日婆娑树,几年为一春。

日本人崇敬寒山和尚,历史上不乏日本僧人来华搜求寒山诗作,甚至最后在日本仿建了寒山寺:

(日本京都西北御岳溪谷的寒山寺)

张继《枫桥夜泊》名世后,据说唐武宗御制了诗碑,立于寒山寺内。后来北宋的王珪重刻,明代文徵明又刻,清人俞樾再刻,而这三位,都在刻碑后不久即撒手人寰。更离奇的是,民国元老,有一位张继先生,与唐代写诗的张继同名,当时受吴湖帆之邀,重新写刻《枫桥夜泊》诗碑,此诚文坛之佳话也。不过,第二天,张继先生就离世了。于是,人们传言,诗碑被唐武宗下了诅咒……

据说,抗战时期,日本天皇因极爱《枫桥夜泊》诗,也掂记上了寒山寺的诗碑。松井石根欲将诗碑运回日本,寒山寺僧无奈,找人制作仿品,不料那人随后也暴尸街头……最后,诗碑终于保住。

2006年,时任日本首相森喜郎参观了寒山寺。2009年,苏州赠与日本《枫桥夜泊》复制诗碑。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经典诗词,中国之美!


莫安排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月亮落下去了,乌雅在枝头啼叫,天空中秋霜弥漫。江边枫树摇曳,船上渔火忽明忽暗,思乡的愁绪让我难以入睡。半月里苏州城外寒山寺响起的钟声传进了我的客船里。

我也不大清楚日本人为什么祟尚这首《枫桥夜泊》的中国古诗,并把这首诗当作日本国的教科书。但我从一些杂书上看到过:说日本人非常敬畏神灵宗教,他们礼拜一切的寺院`禅院,对于古庙寺院不敢越入雷池一步。也曾偶尔听老辈们说过,日本人侵华时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等三光政策,但他们就不敢闯入寺庙行凶,所以当时很多手无寸铁的妇女孩子都躲在寺庙里避难,很多躲过一劫。

在这首诗题里的"姑苏城外的寒山寺",可能是日本人对这寺情有独钟吧。


刘楚云817


都说大唐文化的精髓在日本,日本的文化中处处都有大唐的影子,唐代诗人张继写的《枫桥夜泊》这首诗成为日本妇孺皆知的国诗。《枫桥夜泊》这首诗中有一股淡淡的忧伤,他意境优美而精神悲伤,正是这种忧伤成为了日本人最喜欢的唐诗。日本人孤悬大洋,四周除了他们就没有别人,要与别人相见,则需要冒险跨过大洋,因此日本人天生有一种孤独感;日本国内火山频发,有朝不保夕的感觉,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他们都落后于中华,因此内心也是颇为落寞的。

《枫桥夜泊》这首诗写的是羁旅之思,家国之忧,这也正是日本文人常有的心态。当时日本文人都需要跨越大洋来大唐取经学习,他们离家万里,忧思家乡,而这《枫桥夜泊》正好表达了他们的思乡之情。这首诗语言通俗易懂,读来朗朗上口,于是日本的文人骚客们将这诗带回国内,广为传播,日本的小孩子读书识文都从这首诗开始,于是有了妇孺皆知的效果。

除了忧伤、落寞外,《枫桥夜泊》中的“江枫渔火”跟日本人的生活状态十分接近。日本人除了耕田外,还经常下海捕鱼,鱼是日本人常见的食品;日本人经常结伴出海捕鱼,一出海就会离家数日甚至更久。晚上日本人在海边烤鱼吃,明月星稀,海风阵阵,这会让他们想家思念亲人,而这时《枫桥夜泊》就能充分表达他们的思乡之情。日本渔民会在饮诗吃鱼时想自己的家人:漫漫长夜,无卿相伴,何以成眠;辗转反侧,忧思成疾,归家似箭,拥卿如眠。

寒山是位富有神话色彩的唐代诗人、僧人,他的诗通俗易懂,表现山林逸趣与佛教出世思想,蕴含人生哲理,讥讽时态,同情贫民。后人将他的诗作辑成《寒山子诗集》3卷,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起,寒山诗远涉重洋传入美国,受到美国人民的热捧,而寒山诗在元代时就传入了日本;日本人与美国人都喜欢寒山,这是他们沟通的一座桥梁。清朝皇帝雍正甚至把他与他的好友拾得封为"和合二圣",成了老百姓礼拜的婚姻神和爱神,到了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嬉皮士运动中寒山被封为祖师爷。《枫桥夜泊》中出现了日本人喜闻乐见的寒山大师,他们自然更加喜欢这首诗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