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6工作制,扯到了民众的哪根神经?


996工作制,扯到了民众的哪根神经?


最近关于996工作制出现了很多讨论,京东创始人刘强东以及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先后对于996工作制的发言,让这一广受诟病的制度再次成为全民热议的焦点。

作为一个自主选择996工作制度的人,我对此事的看法跟众多自媒体的一味批判有别,因为我从不认为996制度可以用对错衡量。

所以千万不要落入别人为我们设置的对错的语境中去。

在我看来很多人所犯的错误都是把价值观问题,当成了是非问题。

换句话说,对996工作制度的分歧仅仅代表人们在价值观上的不同,并不涉及对错这种大是大非问题,但很多人显然将两种问题混为一谈。

今天就来详细聊聊996,以及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件事,或许会有所收获。

996工作制,扯到了民众的哪根神经?


为什么是这个时候成为全民焦点?

996想必很多职场人士都不陌生,具体来说就是早上九点上班,晚上九点下班,一周工作六天。

对于工作制度逐渐完善的当代而言,其实基本上许多企业都实现了965工作制度,即便加班呢,也不会到晚上九点之后。唯有一线二线城市拥有如此高的通勤时间。

就之前的社会发展趋势而言,996几乎都是朝着965制度迅速发展,企业内部的福利保障制度也都日趋完善。即便放在当下环境,一个企业只要处于正常的增长期,其工作制度都会向着企事业单位看齐。

这里有一个重要前提,企业发展正常,外部环境稳定。

而我们反观京东,甚至整个互联网行业就会发现,京东陷入了增长危机,整个互联网行业也进入了调整期,这就意味着大环境的恶劣,以及自身生存环境的恶劣。

那么当此之时,作为企业管理层而言,就一定会想法设法去激发企业的潜力,如何去激发?最直接的手段就是改变工作制度,更重视工作成果,提升工作时长,鼓励投入更多精力,让员工以更多精力换取的工作成果,来保障企业的生存能力。

京东就是这样做的。

实际上很多互联网企业心照不宣也都有这样的类似制度,只不过这种制度可以允许其存在,但不能将之强行列为常规制度。

除非迫不得已。

不巧的是,刘强东就处于迫不得已的阶段。

如果仅有刘强东,这个话题依然无法成为全民持续热议的理由,但是互联网领域的又一个教父级人物——马云,也参与了这个话题的讨论,并且明确肯定了996的积极意义。

于是炸锅了。

996工作制,扯到了民众的哪根神经?


996扯到了民众的哪根神经?

但凡能够引发民众大讨论的话题,基本上都跟道德标准有关,996制度也不例外。

网上有个短句流传甚广,叫“工作996,生病ICU”。对于996的控诉可以说入木三分,也很能代表职场人员对于996工作制度的深恶痛绝。

而究其根本原因,真的只是996工作制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甚至对身体健康构成了巨大威胁?

我倒更认为这是一种群体防御心理的作用:如果我们都默不作声,996会否迟早降临到每个人头上?重要的是,996来了,工资却并未见长。

而在具体的环境中,情况可能更复杂。

也许是最初创业阶段确实每天996,但后来企业发展壮大后变成了965,现在再变回去就会很难接受;也许是工作不能带来足够的收入,却耗费了几乎全部的精力,得不偿失所带来的愤慨和无奈;也很有可能看到了生活和工作的平衡点,将之视为原则不容侵犯,说白了,工作可以再换,但生活无法更改。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反对的声音几乎都来自于职场人员,而不是创业者、企业主等。

996工作制变成了另外一种角色——企业管理者压榨员工剩余时间的工具,这种认知上的转变必然加剧情绪上的对抗。

再加上对于工作认知的改变——很少有职场人员会将工作当成事业去做,所以内心缺乏驱动力,那么这种心态下,996就会变成一种形式主义。

人们必然会嘲讽这样的形式主义。

所以说,996工作制引发争议的最大原因,在于它侵犯到了人们的舒适区,并且还试图把人们劝离。

996工作制,扯到了民众的哪根神经?


996工作制的三重标准

如果想要厘清996工作制的根由,就必须先知道三个概念:道德标准、法律标准和现实标准。

古人有个说法叫“情理法”,其实这就是三种标准的一种简称,“情”指的就是道德标准,“理”指的就是现实标准,而“法”则是法律标准。

在古人处理事情的思维中,情理法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模式,遇到了一些涉及是非的问题,一般会先从道德标准上进行定性,当道德标准呈现两极分化时,现实标准基本上也会浮现出来,而最终起作用的是法律标准,它能够出一个结果来定性。

而对于996工作制度而言,整个社会同样存在着三种标准。

我们先说道德标准。

这个基本上普通人们都反感加班,尤其是薪水无法同等上涨的时候,996在道德上绝对是一种应该人人声讨的制度。

但随着社会理性声音的增加,以及人们对于社会本质的认识的加深,现实标准,或者说更接近事情本质的标准也会出现。这个标准是不带有感情色彩的客观现实的反映,法律也无法改变这种标准,因为它显示的是本质。

996的现实标准是什么呢?

这个社会整体而言还是多劳多得、多思多得,这是基本规律。

所以996比965普遍的更具有竞争力,更具有生存能力。

尤其是对于中国这个人口众多、生存压力巨大、大型城市人才竞争激烈的背景而言,这个现实标准所呈现出来的图景尤其让人觉得冷酷而真实。

这个标准不会因为道德谴责或者法律制裁又有所改变,因为事实如此。

如果普遍的多劳者不能多得,那么这个社会会失去最基本的一个准则——公平。

所以996问题不是应不应该倡导的问题,而是所有成年人里,都谁真正意识到这个制度所代表的真相,并且明白其残酷。

刘强东不过是把这个明白人眼里已经习惯的事情公开化了,包括马云也是。

法律标准

而至于法律标准,它的作用在于维护多劳多得这一准则。法律并不禁止加班,它需要做的是当企业对于员工的使用达到一定程度时,它要保护员工的公民权益和经济权益。因为公民不仅仅是某家企业的员工,它也是服务这个国家的一分子。

法律不鼓励加班,但不会禁止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它也知道现实标准的存在,它只是作为现实标准的一个底线。

996工作制,扯到了民众的哪根神经?


996工作制的错误,在于它被强行塑造成为一种标准

有很多人都在践行着996工作制,只不过这是个人层面上的996 ,而非企业层面。两者的区别在于,个人层面的996中有一部分工作时间是自己可以支配的,而企业层面则全都要归企业支配。

就像学习一样,有的人能考及格就好,能顺利毕业就好,而有的人追求卓越,非要拿满分。更有一些人,卷子的分数会束缚他。

一个企业中,普通职员一般就是及格就好,上进的员工要追求发展,就必然会付出努力争取考高分脱颖而出,他所付出的精力必然也会增加,并且我相信他自己不会有任何的心理上的不满。

而很多时候,这类有着内心驱动力的员工工作时长都超越了996。

但是996工作制不能成为一种明确标准,因为大部分人的能力和心态(尤其是心态)都不足以支撑他们习惯这种制度,更不要说依靠这种制度成为人上人。

这是一种事实。

事实决定了我们大多数人都很难明白自己的内心和未来的方向,很难获得内在的驱动力,也就无法走出舒适区,去适应一种高强度的工作制度。

但这种事实不能被强制改变,这就是996工作制犯众怒,但那些创业者和企业主们却赞同的根本所在。

996工作制,扯到了民众的哪根神经?


结语

可能表达的有所遗漏,所以再次强调,我对996工作制是对是错这一点不予置评,但我确实认可它的积极意义。

如果你明白这三个标准,再来看刘强东、马云甚至年前有赞商城总裁白鸦所说的996工作制度,你就会发现他们所宣扬的其实很符合一部分不甘于现状的奋斗者的价值观,只是大部分人,如你如我,都在舒适区里待了太久,我们很难接受现实标准,更不要说去改变自己的看法,所以我们只能徒劳地用道德标准甚至法律标准来妄图改变现实标准。

但是朋友,现实标准就意味着客观现实。

如果我们还想改变些什么,那就必然需要付出点什么代价。

人间更悲惨的不是“天天996,生病ICU”,而是即便生病ICU,却没有钱去治。

现实就是这么残酷啊,你可以骂,可以嘲讽,但如果你想改变自己的现状,你还是要通过这样的方式去改善境况。

事实上996早就成为了常态,那些获得财富和地位比别人多的人,几乎都比我们这样的平凡人更努力,甚至包括富二代,他们并不是每天闲的刷刷抖音炫炫富,花天酒地夜夜笙歌。总体而言,社会很公平,996只是代表一种我们不理解的人群的常态。

真的,996没有对错,你可以不接受,因为我们无法成为那种拼命工作的人,但我们应该理解并尊重那些选择996的人,并且应当承认这些人的成功并非侥幸。

996工作制,扯到了民众的哪根神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