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鹏:作品拍卖动辄上百万的书法家,为何一幅作品错字连篇


沈鹏:作品拍卖动辄上百万的书法家,为何一幅作品错字连篇

沈鹏先生,书法爱好者、美术评论者、诗人、编辑出版家。曾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中国美术出版总社顾问以及《中国书画》主编。近年来沈鹏的书法渐渐走入国际拍卖市场,早在2014年沈鹏作品拍卖《 2006年作 沁园春·雪 镜心 水墨纸本》最终以495万人民币成交。

沈鹏:作品拍卖动辄上百万的书法家,为何一幅作品错字连篇

然而沈鹏先生的《沈鹏草书》,可以说争议不断。其作品共29页,几乎每页都有草法错误的字,至于行笔不合乎规范的字更是不胜枚举。如果我们将其一一列出,那么不仅这篇文章会晦涩枯燥冗长难解,而且所提出的字法对诸位书法爱好者应该具备不同的专业知识修养提出更高的要求,这样便会带来不必要的争论。单从运笔技巧而言,若是尚不具备深厚的楷书基础,点画用笔张弛有度,达到运斤成风,不分手笔的境界,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书写草书,则不过是信马由缰,“逛驰则形势不全”,也就是结体必然支离凋疏,没有美感可言。可见楷书的基础对于写草书而言是何等重要了。

沈鹏:作品拍卖动辄上百万的书法家,为何一幅作品错字连篇

研习书法,需要极大的精力和长时间的练习形成肌肉记忆,让自身对字法、文法、笔法研究更加熟悉,再在此基础上形成自身的书法风格。所谓“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同样适应于书法研究与学习。书法艺术在古人看来是一门艰深且不能够苛求成败的学问,即“非高人志士难以言其要妙也”,决心在书法一途探求书法艺术的高峰,非付出毕生精力而不能致也。米芾说:“学书须得趣,他好俱忘,乃入妙;别以一好萦之,便不工也。”研究书法,不仅对写书人的境界要求相当之高,包括心境、志向、学识功底、道德思想以及勤奋密切相关。少了这些,想要在书法上取得较高的成就,这很难了。

沈鹏:作品拍卖动辄上百万的书法家,为何一幅作品错字连篇

回头再看沈鹏先生的草书运笔技巧,显而易见,其草书水平也仅仅是贻笑大方,尚不具备成熟的运笔技巧。如其作品《前后赤壁赋》,第9、13页中的“也”字,其结体造型及运笔中的牵丝,均写得稚弱无力,毫无美感可言。对比祝允明的几个“也”字,其草法笔法多变,笔势强劲,其连笔间的牵丝也极优美,全然是“二王”的风格。沈氏与之相较,霄壤之差也。再如沈鹏先生的草书作品《一剪梅》碑拓,正文不过六十余字,不合文法乃至严重错误的字体就占了六字之多。

沈鹏:作品拍卖动辄上百万的书法家,为何一幅作品错字连篇

此书据称是笔者20世纪80年代的作品,单从草书之审美标准来讲,实在是没有任何可圈可点之处。至于现代学者这份作品的评述,认为此书与房教授所指出的错误存在较大的出入。试问,如此极有争议性的作品(至少是沈鹏先生尚不成熟的小作)竟堂而皇之地附在相关的参考文献上,难道不是对现代书法爱好者的一种误导吗?如此不负责任地将之附在文献当中,实在避免不了阿谀奉承、溜须拍马之嫌。

沈鹏:作品拍卖动辄上百万的书法家,为何一幅作品错字连篇

书法的形成不过是追求个人修养、让自身修为达到一定水平的产物,其发展历史相当悠久。历代书法名家无一不是学富五车、博览古今的大学问家,其思想境界在自身知识渊博到一定程度后就已经达到了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度。古人的书法作品流传到今天,每一幅作品大多都似浑然天成。即便刻意追求字形的流畅自然,也是自己的志趣所在,而并非像今天一样为博诸君一笑而下的苦功。这样的想法,不仅对研习书法无益,而且功利性颇重,有沽名钓誉、附庸风雅之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