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冯骥才的《俗世奇人》到我写作《百姓逸事》,感恩读书

2016年,我的小说集《百姓逸事》在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追忆整个写作过程,难忘阅读冯骥才先生的《俗世奇人》,受这部书的启发,才有了《百姓逸事》的出版。

从冯骥才的《俗世奇人》到我写作《百姓逸事》,感恩读书

细读冯骥才的《俗世奇人》,当我长舒一口气,静静地合上书本的时候,内心深处顿感丰盈。《俗世奇人》共收录了36篇安身天津卫,以“绝活”立命的百姓俗事,其中《酒婆》《大回》在初中作为课外阅读细究过,《泥人张》是选入小学课本的名篇。当时只知文重,不明作者,现在系统这些内容,才发现冯骥才了不起。

从冯骥才的《俗世奇人》到我写作《百姓逸事》,感恩读书

这种了不起,可不是《珍珠鸟》映现出来的悠闲品性,也非《酒婆》醉死于冷漠社会的理性思考,而是一种写活内心画尽百态的阅历与技巧。

从冯骥才的《俗世奇人》到我写作《百姓逸事》,感恩读书

我把36篇小文归类整理,发现他写绝活,涉及各行各业;写社会,反应多种层面;写人性,把握不同角度。如果冯骥才没有社会体验,怎么可以写得这样深刻?如果冯骥才没有绝活,怎么脑瓜儿里装得下天下绝技?冯骥才,真了不起!

从冯骥才的《俗世奇人》到我写作《百姓逸事》,感恩读书

三篇写医生的文章《苏七块》、《神医王十二》、《认牙》各具情态,苏七块正骨有绝活,却活在古板的规矩中;王十二面对五花八门的疑难杂症能够急中生智当下拆解,体现了人的智慧;看一眼牙齿就知病因的华大夫不是眼神不好,记性太差,而是专注与专一成就了他的大名。

从冯骥才的《俗世奇人》到我写作《百姓逸事》,感恩读书

技艺高人一筹的《刷子李》刻意一身黑衣粉刷白墙,《泥人张》把天津最繁华的戏楼酒楼当做写生场所,无意中“贱卖海张五”,留下了千古笑谈。用一颗黄豆一段细绳一截笔帽偷鸡你见过吗?《钓鸡》绘声绘色的描述告诉我们有才固然好,切莫德行差,德才兼备才是立身之本。

从冯骥才的《俗世奇人》到我写作《百姓逸事》,感恩读书

影射商界“解释权归公司”的潜规则,可苦了那个力举石锁的《张大力》;《蓝眼》识画真伪本领再高超,终抵不过舆论山大的灭顶压力,只能远走他乡;义气人该有一个好结果吧?那要看看你生活的年代。律师刘道远大包大包的雪花银子救济穷人不留名姓,却因好奇替“活着”的自己操办丧事,上演了一场《活出槟》,这让他看尽世间百态,嘘唏之余,感叹世情凉薄,人心难测。

从冯骥才的《俗世奇人》到我写作《百姓逸事》,感恩读书

喜欢讨好上司的人应该以《死鸟》为戒,奉迎官场辛苦换来的官位却因一只八哥的口头语让贺道台前功尽弃,这是口无遮拦惹得祸,戒之!还是学习《陈四送礼》吧,投其所好,不显山水,却步步高升;喜欢口才,就来学习杨巴,卖方只有熟悉买方心理,才能在天津码头立稳脚跟。皮大嘴形象逗,做买卖是把好手,金市立足,不仅是三寸不烂之舌的功劳,更有头脑的灵光。

从冯骥才的《俗世奇人》到我写作《百姓逸事》,感恩读书

生活中,占位错了,就出《洋相》,你看《背头杨》,一个挺漂亮的女娃子,干嘛剪了长发留马桶盖?害得自己出门都入不了厕?技艺不精莫悲叹,自以为怀才不遇的小文人有两位,一曰青云楼主,一曰黄金指,前者诗书画样样门清,却不被内行人看重,自视怀才不遇,赋诗“人在青山里,心卧白云中”,依然还是落魄。后者被人家请去做了清客,那就幸运的专职你的指画吧,偏要自大,暗中害人,反落得无立锥之地,只好逃之夭夭了。36位奇人,衍射了全方位的人类社会,冯骥才是作家,也是画家,他笔下的人物,在他写的时候就已经跃然纸上了,寥寥数笔,形神毕备,与文字相得益彰!这与美编笔下的人物应该是大相径庭的吧。

从冯骥才的《俗世奇人》到我写作《百姓逸事》,感恩读书

我佩服冯骥才,《俗世奇人》不仅给我们展示了光怪陆离的世界,形形色色的凡人俗事,也告诉了我们立足天下的绝活是精通专业,方可无人能比。他写人叙事擅长短句,善于铺陈。比喻排比白描大篇幅运用却不雷同,丝毫没有冗长之感。字里行间有情趣,事里事外见真情。郭沫若曾这样评价蒲松龄: 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我借用郭老的评价赞叹冯骥才:写尽人间专技事,针砭时弊了不起!

从冯骥才的《俗世奇人》到我写作《百姓逸事》,感恩读书

受这部书的启发,2015年七月,我写出第一篇小小说《熬熬》贴在新浪博客中,接下来是第二篇、第三篇、第四篇,不断刷新创作的纪录。“百姓系列”,历时七八个月完成,四十多个人物,每人一篇,十几万字一气呵成。他们或男或女、或古或今、或文或武、或官或民、或富或贫、或雅或俗、或忠或奸、或正或邪、或善或恶,四十多个形形色色的乡野、市井小民,俱是些接地气、有故事的传奇人物。

从冯骥才的《俗世奇人》到我写作《百姓逸事》,感恩读书

我先后在文化馆、政协、宣传部、电视台工作,于赵州文化的滔滔大河里一个猛子扎下去,深水浅滩,无不关涉,三十多年间新闻、散文、戏曲、故事、民俗、历史兼容并包,在知天命之岁,依然沉醉痴迷,笔耕心牧,一日不曾懈怠。

不夸张地说,赵州的通衢阡陌、村村落落、犄角旮旯,都留下了我的足迹。为发掘、抒写、传播家乡优秀历史文化,我隔三差五,总能在旁人不曾留心之处,发现璞玉一块、奇木一方,并精心雕琢成器,为读者捧出惊喜。

从冯骥才的《俗世奇人》到我写作《百姓逸事》,感恩读书

我学习冯骥才先生的笔法,以小角度写大情怀,常为平民百姓树碑立传。龙牌会头、丝弦艺人、捏泥模的、打烧饼的、卖驴肉的、跳广场舞的,赵州百工,贩夫走卒。或许正是这些现实生活中多姿多彩的赵州人,锤炼了我的“民间情结”,启发了我创作赵州百姓逸事的灵感。沿着时间的轴线,从当下移动到解放初期、民国时期、清末民初,甚至雍正、乾隆年间,纵横三百载。

从冯骥才的《俗世奇人》到我写作《百姓逸事》,感恩读书

气死猫、王二指、疯物件儿、张可家、吹破天、邢白写、马三黑、糟茬儿、瞪眼虎、战神、牙子,能人、怪人、异人、英雄人物、畸零者,不同的时间剖面中,不同的时代背景下,这些人物玩着不同的绝活儿,演着不同的故事,个性鲜明。

从冯骥才的《俗世奇人》到我写作《百姓逸事》,感恩读书

在博客分类中,我为“百姓逸事”冠以小小说的名分,以白描手法入笔,短小精悍,不蔓不枝,却常常出其不意,言有尽而意无穷,颇得《俗世奇人》神髓。故事来源,有我从小耳闻目染压包袱底的素材,另一部分则是为民间讲述者“代言”。为搜集赵州诸般奇人妙事,我没少费鞋底、费口舌,更没少费酒水茶点。好话央着,好茶奉着,耄耋者终于出场开讲,我赶紧点滴记录。

从冯骥才的《俗世奇人》到我写作《百姓逸事》,感恩读书

《百姓逸事》,可当传奇、故事读,也可当真人真事读。这一个个人物,有模有样,有血有肉,有脾气有性情,读罢掩卷,一群历史风云中的赵州男女如在眼前,活灵活现。以人物带出地域风貌、风土人情、民俗风化、时代背景,一本书,可谓是一部赵州三百年风情画卷。它见证了赵州大地的性格、性灵,算得上一本纪传体的近现代赵州民间史志。我把对于家乡的赤子之情,对于父老的拳拳之心,皆化作了汪洋恣肆的笔底烟岚。

从冯骥才的《俗世奇人》到我写作《百姓逸事》,感恩读书

冯骥才在谈小说创作时曾说过:“小说之所求,不就是创造人物吗?小说成功与否,往往要看掩卷之后,书中人物能不能跑出来,立在书上。” 先生所言极是。写作《百姓逸事》的时候,我一直朝这个方向努力。至于能不能达到这个水准,还是由各位读者评判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