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鄉叫高郵

我的家鄉叫高郵


中國的郵驛源遠流長,郵驛也稱驛傳,是從早期的聲光通信和專人送信演變而來的。從有人類的那一天起,就出現了各種形式的通信活動。原始社會出現了以物示意的通信,奴隸社會發展為早期的聲光通信和郵傳,到封建社會時,中國的郵驛在世界上已居於前列。

驛是指騎馬來傳遞郵件的方式,古時候有六百里加急、八百里加急的說法,說的就是每天要以日行600裡或者800裡的速度傳送文件,當然途中是要更換馬匹的。

因為要更換馬匹,所以有了驛站。

我的家鄉——高郵就是因為郵驛而產生的,也是目前唯一一座以郵命名的城市(聽說河北還有一座郵驛,但沒有以此命名為城市)。高郵又名秦郵,顧名思義就是秦朝的一個驛站。高郵有很多古老的地名:龍虯、卸甲、車邏、氾水等等,據我瞭解車邏、氾水是秦朝以後有的,車邏是因為秦始皇坐車巡視全國各地得名的,氾水和子嬰有關,這裡有子嬰閘。聽說項羽就在這次秦始皇巡視全國各地的時候在宿遷看見秦始皇鵝冠高立產生羨慕之情,才有了以後的霸王行為,估計那時候劉邦也看到了這種情形了,陳勝吳廣的大澤鄉也據我們家鄉不太遠,現在都屬於蘇北地區。

公元前223年,秦王政時築高臺、置郵亭,故名高郵,別稱秦郵、盂城。後人又稱高沙、珠湖、盂城。鄉賢——秦觀(秦少游)的五言詩《送孫誠之尉北海》中有:吾鄉如覆孟,地據揚楚脊。環以萬頃湖,粘天四無壁。

高郵為江蘇省歷史文化名城,有豐厚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文化旅遊資源。不僅歷史悠久,而且文人倍出。宋代的秦觀——秦少游,清朝有訓詁學說的王氏父子、詞人王磐,現代汪曾祺等一些著名的詩人、文學家。明盂城驛、龍虯莊遺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天山漢墓、唐鎮國寺塔、宋文遊臺、宋城牆及奎樓、清高郵當鋪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東湖農林生態旅遊度假區的野鴨放飛為全國一絕。高郵湖風景旅遊區正在興建。特別要說明的是高郵的龍虯莊遺址出土的陶文比甲骨文,該陶文很有可能是甲骨文的起源,還出土了大量的新石器。不僅如此,高郵神居山還是堯(堯帝)文化興起、傳承的重要發祥地。

我的家鄉叫高郵

古盂城驛 盂城驛位於城南館驛巷內,明代南北大動脈(京杭運河)上的一處永馬兼備的重要驛證。原規模宏壯,現存有廳堂、庫房、廊房、馬神祠,前鼓樓等古建築,雖歷經蒼桑,但古風猶存,許多專家學者稱之為“稀世遺珍”。在國家郵電部江蘇省政府、省各級郵電、文化、城建和部門和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下,1993年棗1995年間高郵市人民政府堅持修復盂城驛,並在此基礎上設立了中國唯一的郵驛博物館,使古驛得重光。中國明史學會、中國社科院歷史所、郵電部文史中心聯合於8月17日在高郵召開了於’95郵驛文化國際學術討論會,郵電部於8月17日發行《古代驛站·盂城驛》郵承並在對站內舉行首發式,盂城驛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其中,盂城驛附屬建築還有門廳、皇華廳、駐節堂和鼓樓。

門廳 廳前懸掛“驛”字燈籠一對,門上方懸掛由原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朱學範題寫的“古盂城”橫匾,大門左側的綠字白字“郵驛博物館”豎牌為國家郵電部副部長劉平源題寫。大門西側的獅子盤繡球石鼓造型古樸,形象生動,似乎向唱出古代驛站今又重光,迎接各方遊客前來參觀。兩廳後車廂房為存放迎送器具的轎房,兩廂房為通信,運轎工具的驛具房。 

 

皇華廳 皇華廳又稱正廳,為五開間明代建築,其功能為傳室政令的場所,驛站管理中心。中三間屏門止方懸掛“皇華廳”匾額,下方為“明、高郵州城圖”,兩側懸掛“消息通靈會心不遠,置郵傳令盛德留行”的聯。正廳主要陳列驛、馬、船統計表,值班表,分工職責表,《郵驛律》等,廳中為官是接待場面,東房為籤房,學辦理公文之處,兩房為驛站人員構成雕塑,形象栩栩如生。整個廳堂形象地再現了盂城驛當年的生活原貌,遊可充分領略到郵驛文化的豐富內涵。後在廂房為《乾隆皇帝視高郵》的微編景觀,西廂房為明清小說《醒世姻》盂城驛審廚夫的繳信景觀。  

駐節堂 駐節堂又稱後廳,整個建築的樑柱為明代驛站遺存,是盂城驛的精華所在,雕刻圖案精改剔透,寓意去。本堂為四方賓客接待的地方。屏門上方懸掛“駐節堂”匾額,兩側懸掛中三間為接待官員的晚宴場面,造型生動。東西房為古色古香的寢房。後院為驛卒舍和庫房廚房等地。  

鼓樓 鼓樓為十字脊重兩層的古建築,是驛站值更守夜,站崗望,傳鼓報的制高點,亦是今天盂城驛的形象標誌物。頂層下懸掛由該建築設計者、東南大學教授潘谷西先生題寫的“鼓樓”匾額,二層懸掛著國家外交部副部長邑人姜恩柱題寫的“飛”,中明史學會執行會長劉重日先生題寫的“置郵傳命”等匾額。底層牆面嵌有《捐款紀念碑》《重修盂城驛記》。治樓梯到明代那驛道急促的鼓聲,再望四方,萬千景象盡收眼底。兩覽河湖,漁帆點點,應塔聳立;在觀平疇,禾稼蔥蔥,綠野無邊;南看通衢,車輪濃濃,晝夜不息;北堂皇古城,高樓處處,日新月弄,真令人心曠神怡。 

我的家鄉叫高郵

 

鎮國寺塔 鎮國寺塔是唐代僖宗( 874 ~ 888 )年間新建。清嘉慶十五年(1810年)被大風損壞3層,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修為7層。1956年拓寬運河時,為保護文物,在塔的四周直徑100米以內填土築堤保護,形成運河中的一個小島。塔磚建為平面方形。塔內7層磚百為十八式藻井,在交叉的本樑上立剎百木柱,直至塔剎。塔上為磚砌粉灰色的四角切尖式塔頂,上置覆缽,再上是銅製葫蘆剎頂。3—7層塔門兩旁築小佛龕。外形輪廓大體保存唐代磚塔的風格。高塔聳立在小島上,別具風味。僖宗李儇有個弟弟,大概是看破紅塵了吧,走出宮廷,剃髮為僧。他到處周遊,遍訪名剎。一日行腳到高郵,見西門內城角有一塊平坦的曠地,原是建太平倉(即義倉,谷賤時加價收進,以免傷農:谷貴則減價出售,以利貧民)的地基,環境幽靜而美麗。這裡西倚平津堰,一堤煙柳,鬱鬱蔥蔥,運河流水汩汩,珠湖雪浪滔滔,身臨其境,俗念塵思,頓然消失。僖宗的弟弟看中了這塊地方,便請求他的哥哥在這裡建一座寺廟,供他修行唸佛。僖宗答應了他的請求,並賜給他舉直撣師的稱號。舉直撣師收了一批又一批弟子,專心致志講經說佛。曉晨夜半,鎮國寺的鐘聲在古運河的上空飄蕩,清越剮亮,悠悠揚揚。舉直撣師圓寂以後,安葬在院內一角,並立五級佛塔一座以珍藏舍利(火化後的骨燼)和經卷,這就是鎮國寺塔。

據說,後來有人在鎮國寺塔中挖起了舉直禪師的遺骸,竟全骨不解,聯若鉤鎖,發出異光。或許是這裡是風水寶地吧,或許是舉直禪師修行到家了,人們十分訝異,作為奇談,一直流傳到今天。1956年,大運河拓寬,塔被保存於河心島上。

我的家鄉叫高郵

文遊臺 文遊臺是古秦郵八景之一,始建於北宋太平興國年間,原為東嶽廟(即泰山廟),因蘇軾過高郵與本地鄉賢秦觀(秦少游)、孫覺、王鞏會集於此,飲酒論文而得名,從此,這座本來依附東嶽大帝神韻的廟臺便獨領風騷,歷朝歷代名人雅士紛紛登臺,一瞻風采,並留下千古不朽的詩文。光亭文遊臺西側為明代建造的專為紀念

秦觀、蘇軾、孫覺、王鞏的古四賢祠,祠後是幽靜典雅的秦觀讀書檯,再往西為"映翠園""重光亭"等古典建築。文遊臺前為盍簪堂,四壁嵌有《秦郵帖》,乃清代嘉慶年間高郵知州師兆龍集蘇東坡、黃庭堅、米元章、秦少游、趙子昂、董其昌等名家書法,由著名金石家錢泳勒刻而成,它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在文遊臺初期修葺期間我獨自在這裡讀書聽風。

魁星樓 奎樓亦稱“魁星樓”,位於高郵城東南角的宋代城牆上。始建於明代天啟三年(1623),磚木結構,八面三層,主體結構完好,遊人沿梯拾級可登高遠眺。底層北面開門洞,可沿磚臺階下至宋代城牆腳下。宋代城牆一角和城牆上的奎樓以及護城河、城河水關是一組保存完好的古建築,是高郵古城僅存的標誌之一。高郵城系北宋開寶四年(971年)高郵軍知軍事高凝祐始築,1972年該城基本拆除,唯保留東南122.7米一角。原高郵城周長一十里三百一十六步,高二丈五尺,面闊一丈五尺。聳立在宋城牆東南角,更顯雄偉壯觀。奎樓是奎星的給稱,為二十八宿中主宰文章新衰的神。奎星高照,寓意多出人才。記得高中的時候我曾在這裡躺在草地上享受陽光。

高郵不僅古建築眾多,而且自然景觀也層出不窮。

東湖生態旅遊度假景區 東湖度假村位於高郵市馬棚鎮,擁有水陸森林面積400公頃。馬棚,因古驛道上奔馳的驛馬在此換騎而得名,歷史上有過飲馬東湖的一頁。清初,這裡是濃廕庇日、鬱鬱蔥蔥的水鄉風景勝地,康熙皇帝南巡至馬棚時,鄉賢賈國維在《御試河堤新柳》中雲:“最是鸞旗縈繞處,深林搖曳有人家”,當年景緻可見一斑。東湖度假村自1998年開放接待第一批遊客,現已成為名播遠近的生態度假旅遊景區,並以具有“野鴨放飛、野生候鳥、野生荷花、野生植被”的水鄉原生風光的質樸、自然、和諧之美,躋身江蘇省20個生態旅遊精品的行列。

東湖的四季,迷人的四季。春天,翠色滿湖,綠得清純。槳聲攪動圈圈綠暈。夜宿林中木屋,彷彿回到大自然的懷抱。入夏,修長挺拔的池杉,茁壯秀頎的意楊,婀娜多姿的楊柳,撐起東湖的一方蒼穹。每當秋風蕭瑟,黃葉將東湖鋪就得清幽靜謐,疏朗宜人。凝神屏息的垂釣者,樂園嬉戲的勇敢者,野鴨放飛的觀賞者,都在這兒撿得迴歸自然的奇趣。數九寒冬,池杉披雪,湖結薄冰,鄉村俱樂部和林中木屋依然春意盎然。看到冰上滑翔的野鴨,你會覺得年輕許多。中國原駐聯合國大使、高郵人秦華孫游完東湖,興致勃勃,題詩一首:“水水清清碧碧,林林鬱鬱蔥蔥。鳥鳥嘰嘰喳喳,人人歡歡快快。”如今,度假村旅遊休閒項目逐步配套:古樸的龍舟,輕捷的快艇,迤邐的曲橋,爬滿青藤的客房,密林深處的木屋,還有森林迷宮、鴿子廣場、民俗園、珍禽苑、觀魚池、音樂臺、勇敢者樂園、鄉村俱樂部等,適應著遊客們廣泛的興趣和多方面的需求。

東湖度假村最能吸引人的旅遊觀賞項目非“野鴨放飛”莫屬。中央電視臺、美國華語臺曾播出的專題片《養鴨奇人——陸高中》,把陸高中放飛野鴨的絕活稱為“中華奇觀”。陸高中確是奇人奇招,他能讓野鴨聽話。每當他亮開喉嚨,發出特有的吆喝聲,把成百上千的野鴨從林間、蘆葦叢中喚出來,飛落在他面前的水中,追逐、覓食、嬉戲,或作空中舞蹈,或作“水上芭蕾”。野鴨清晨飛出覓食,日暮,即使飛出幾十裡以外的也能飛回鴨欄。人與野鴨的和睦共處,給馬棚度假村的生態旅遊作了最貼切的詮釋。

蘆葦場 蘆葦場位於高郵湖東北,擁有5.2萬畝灘塗資源,其中蘆葦面積2萬畝,蕩區內河道縱橫交錯,形成“一里橫塘、二里縱浦”的稠密水網。春夏之交,葦葉青青,碧波萬頃;盛夏,滿塘荷花滿湖菱,葦葉沙沙,清香四溢;重陽時節,魚肥蟹壯,數百漁船來往穿梭;深秋時節,蘆花飄白,雲海茫茫。這裡長期以來生態環境保護良好,水質清澈透明,風光秀麗,氣候宜人,生物豐富多樣,素有“水鄉澤國”之稱。  

高郵湖 高郵湖是江蘇省第三大湖,總面積780平方公里。因水位高於運河而稱為懸湖,因位於高郵城西,又稱之為西湖。宋代至明代為若干小湖,其中較大的有珠湖、甓社湖、平阿湖等12湖泊,且湖湖貫通。秦少游描寫高郵湖曰:“高郵西北多巨湖,累累相連如貫珠。”高郵湖是美麗的湖,她既有天賦的自然美,也有許多美麗的傳說,如“甓社珠光”、“耿廟神燈”等。蒲松齡詩中描寫其“蒼茫雲水三千里”,放眼望去,湖面上煙波浩渺,天連水,水連天。秋日裡,在夕陽的映照下,天邊的風帆,水面的野鴨,空中的飛鳥,以及岸邊的蘆花組成一幅幅秀麗的風景畫,讓你如痴如醉,久久捨不得離去。高郵湖,不僅是美麗的湖,也是富饒的湖。其水域寬闊、水質良好,為各種魚類、鳥類和水生植物的生長提供了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盛產青、白、黑、鯿、鯉、鰻等魚類,尤以青河蝦、銀魚、螃蟹更是聞名遐邇;水生植物有芡實、菱角、荷藕、蓴菜等;湖面上水島有鷗、鷺、鶴以及野鴨等常出沒於蘆蕩。秀美的高郵湖不愧為是魚族的世界、鳥類的天堂、水生植物的博物館。

高郵的美食更是天下馳名。

高郵雙黃鴨蛋 高郵市地處江蘇省裡下河腹部,河網交錯,水域遼闊,稻穀滿倉,魚蝦滿塘,素稱魚米之鄉。這裡河流多,小魚、小蝦、小螺、小河蚌隨處可見。人們利用這一優勢,大養雞、鴨、鵝。經過若干的辛勤勞動,培育出了“高郵麻鴨”。這種鴨不但產蛋率高,而且能產“雙黃蛋”,實為華夏一絕。高郵麻鴨生的蛋個頭大,每隻重量有75克至85克不等,雙黃蛋則更大,每隻重量為130克至150克。其外殼色澤有白色和淡綠色兩種,蛋黃金碧輝煌,風味獨特,令人叫絕。因鹹蛋黃顏色近似太陽,有不少冠名“紅太陽”鹹鴨蛋。

高郵香酥麻鴨 高郵鹹鴨蛋已經成了發遍全國的年終福利了,由此可揣想高郵究竟有多少萬隻鴨,由此再揣想高郵人深以為傲的全鴨宴,相信沒人懷疑高郵人對於鴨的每一個部位的完美利用能力。全鴨宴的陣勢現在不太端出,但全鴨宴上的一道名菜香酥麻鴨,還經常會以“壓軸戲”的角色出現在維揚地區的宴席上。所以當地人赴重要宴會,兜裡會自帶一塑料袋,待酒足飯飽,香酥麻鴨上桌,打包回府。

高郵,屬於江蘇揚州地區,煙花三月下揚州,不妨高郵遊一遊。

我的家鄉叫高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