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林妹妹究竟美在哪里?她究竟忧伤什么,她又在隐喻什么?

一个人,只要深深地哀痛过伤心过,甚至迷惘彷徨过,然后走出来再回头获得一种释然,或许就是最好的答案。因为你终将明白,假如毕生不得而知的东西,也许就并不是真那么唯一且重要了。


林黛玉林妹妹究竟美在哪里?她究竟忧伤什么,她又在隐喻什么?


一个人美到了极致,大概就是数不胜数的人年复一年对她念念不忘这种感觉吧。

在我的印象中,大凡喜爱《红楼梦》的读者,大概情之深处,在心里都会有一个漩涡,而这其中很可能就是为着一个藏着幽怨、蕴含秋思,柔婉而忧郁,叫做林妹妹的空灵娴静的姑娘,不时吹过一丝淡淡的风韵,似乎散发出某种千年文化的光泽。

为何如此?

因为林妹妹她身上或明或暗地体现了一种深厚的文化传承的美,一种纯粹的穿越时空的美;这种美冰清玉洁,而又对人世惺惺相惜;国色天香,超凡脱俗却又孤标傲世,怀才难遇;明明楚楚动人,却又无尽婉丽悲切,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总是难免不牵动世人心魄,然后步步惊心,然后再难将息。

她是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绛珠草一株,一出场就带了仙气;

她在诗社别号“潇湘妃子”,因小心含泪、爱哭,又有了娥皇、女英的遥远因子,而又时时间夹着些离骚美人迟暮的悲哀;

她婀娜苗条、转盼含情、忧郁多病,“病如西子胜三分”,似乎尽得西施颦眉之风流;

她轻盈袅娜,似风轻移,犹如汉代赵飞燕;

她忧愁、憔悴、柔婉、清瘦,似乎又类比李易安;

就连演员陈晓旭,一旦与她挂上钩沾了点风情,即使不幸斯人已去,可是至今却仍令人有一种销魂的美丽在,一个瘦弱的身影总在心头晃动。


林黛玉林妹妹究竟美在哪里?她究竟忧伤什么,她又在隐喻什么?


曾经不解的是,林妹妹的忧伤和她的美一样动人心魄。

林黛玉究竟因何而忧伤?

我想大概是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对时光流转、红颜易老、生命无常的感叹

这原因,大概是林妹妹其自身自幼体弱多病,因而常常对生命思考比常人更多一些。例如,当她看到听到《西厢记》《牡丹亭》的词曲,“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原来奼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你在幽闺自怜”时,便会如醉如痴,站立不住,心痛神痴,眼中落泪。

再有,她在葬花吟中触感更是淋漓尽致,“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透过落花、流年类似情景,林妹妹仿佛总是能看到生命的短暂易逝。

第二,对寄人篱下身世的忧患。

黛玉自出生后,目睹身边至亲骨肉连二接三去世,不能不说这种痛苦和忧患深入骨髓。红楼梦里所有的悲伤,似乎也绝不是一时空穴来风。像她,先是弱弟去世,接着母亲一疾而终,很快父亲又身染重疾身死。或许无奈,外祖母带在了身边,即使也有万般疼爱,也只是稍稍减少了她一些伤疼,随着时间流逝,难免产生寄人篱下的感觉。何况这种悲剧,无论何时何地搁在任何一个人身上,都将是不可承受之重。这应该就是林妹妹身世忧患最重要的现实原因。

第三,对于爱情的不自信。

林妹妹学识渊博,人格独立,内心刚强坚毅。然而她也太坦率直接,太渴望听从自己内心的呼唤,保持真我。可是在她的时代,爱情不仅仅是两个人的事情,而是两个家族之间,而且已经逐渐演变成了一种盘根错节的社会化行为。她越渴望,就越是感觉难以掌握自己的爱情,越是难以掌握就会越是害怕。由此推及自己的命运,她越是深深忧思,就越难以自信。

在《红楼梦》中,有两处令人记忆深刻,其一是她悲哀自己和宝玉,“你我虽为知己,但恐自不能久待;你纵为我知己,奈我薄命何!想到此间,不禁滚下泪来。”

其二是她感叹《西厢记》崔莺莺命薄时,说道,“双文,双文,诚为命薄人矣……今日林黛玉之命薄,一并连孀母弱弟俱无。古人云‘佳人薄命',然我又非佳人,何命薄胜于双文哉!”

每次读到这里,似乎眼前总是一副林黛玉风雨中摇曳零落的样子,令人心碎。


林黛玉林妹妹究竟美在哪里?她究竟忧伤什么,她又在隐喻什么?


宝钗其实是林妹妹的另一面。

《红楼梦》出版后两百多年来,很多人纠结于既生黛玉何生宝钗的困惑?在有些人眼里,似乎薛宝钗已经成为林黛玉悲剧的一个直接原因。

我也曾经一度困惑不已。我甚至想,黛玉宝钗最终的“悲金悼玉”,是不是就是暗示了爱情和现实,理想和现实,难以兼得的无奈?毕竟一个是艳冠群芳的牡丹,一个是袅袅婷婷的芙蓉;一个是姿质丰艳、妩媚温顺的“杨妃”,一个是腰骨纤细、身姿轻盈的“飞燕”;一个侧重长远精神,一个注重当下现实。

但是我越是思考,越是深感忧郁。

后来,忽然有一天,我感觉“金陵十二钗正册”,薛、林二人合一幅画,合一首判词,或许就是某种伏笔。

又看到脂砚斋曾评语道:“钗玉名虽二个,人却一身,此幻笔也。”而俞平伯先生也在《红楼梦辨》中讲道:“书中钗黛每每并提,若双峰对峙,双水分流,各极其妙,莫能上下,必如此方极情场之妙,必如此方极文章之妙。”即“钗黛合一”论。

顺着俞平伯所说,黛玉直而薛宝钗曲,黛玉刚而薛宝钗柔,黛玉热而薛宝钗冷,黛玉尖锐而薛宝钗圆浑,黛玉天真而薛宝钗世故……一个是封建家庭的孤臣孽子,一个是它的肖子宠儿。我逐渐明白,如果独立的林黛玉是纯洁的美和刻骨的忧伤,那么代表另一种圆融练达,温柔敦厚的薛宝钗,则是作者另一种时空维度的探索,很可能就是作者尝试为这种至清至纯的诗意寻找过的一种现实慰藉的过程。出路在哪里?因而看上去截然相反的两种走向的审美,很可能都是为了延展了黛玉那种不可救药的美和忧伤而已。换句话,也许宝钗就是另一个黛玉,或者是黛玉的另一个方面,写宝钗其实是在进一步拓写黛玉的美和忧伤。


林黛玉林妹妹究竟美在哪里?她究竟忧伤什么,她又在隐喻什么?


从少年到中年,从听老人讲故事到看电影电视,从听专家阐述到自己默默领悟,豁然才发现,看和了解的过程,自己其实也已经不断成长过来了。

我越来越强烈地认识到,林妹妹,或者就是那个朦朦胧胧而又无限美好的青春本身,可见而又不可及。真诚纯洁而又并不真实,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只是一场梦境,终究梦醒曲终人散去。试问,谁的青春可以永恒呢?如果这是一道难题,什么是答案?

或许红楼梦充满隐喻和象征意义,林妹妹一样充满了隐喻和象征?

我忽然醒悟,或许整部红楼梦,就是在说明,最好的,其实就是青春。

对于一个人而言,林妹妹越是品质卓著、空灵娴雅,越是超凡脱俗、风姿绰约,就越是能体现出青春的美好,也越是体现出对于青春已逝后的无奈和悲壮。

之前看红楼,大都是因为语言优美。现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有时候随手翻开红楼梦,看看林妹妹的句子,往往就引我我心潮起伏澎湃,自问却又并不知道心底所激起渴望的究竟是具体的什么。

有一段时间,我忽然想起民国的美女兼才女林徽因,虽然作家李健吾曾经说过她:“几乎妇女全把她当作仇敌。”梁思成的外甥女吴荔明在她所著的《梁启超和他的儿女们》一书中也说:“林徽因和亲戚里众多女性相处不谐。”然而这些都无损于她幸福而浪漫的一生,一个人似乎极尽了一个时代,出众的才,倾城的貌,童话般的爱情。

老天是公平的吗?或许是因为时代的局限吧。

我心有所动,我甚至反过来,想倘若这样,有哪样的世间,有哪样的男子,可以承受得住红楼梦里林妹妹的爱?

不过,或许犀利敏捷、聪慧绝伦的林徽因就是红楼梦林妹妹众多隐喻和象征中的一种吧。

如果说林徽因所爱的建筑,其三要素是适用、坚固、美观。那么红楼梦里林妹妹的隐喻和象征里,又究竟暗含了哪些因素?

我在想,林妹妹的隐喻里究竟有没有一个美丽、坚固而适用的时代?

流年似水,我们也将老去,

关于林妹妹,我想,一个人,只要深深地哀痛过伤心过,甚至迷惘彷徨过,然后走出来再回头获得一种释然,或许就是最好的答案。因为你终将明白,假如毕生不得而知的东西,也许就并不是真那么唯一且重要了。

我在这里等你,为了那千年一次回眸的承诺。


(如喜欢,请加微信jingjingfeibababa或者关注于凡诺说 )坚守一个梦想不易,请顺手转发、分享、点赞或者赞赏⋯

其他文章推荐:

1、遇见西伯侯之前:姜子牙的七个问题

2、 那个项羽,为何每个男人成熟时都应为他哭一场

3、 从西施、王昭君、貂蝉到杨贵妃,为何白娘子至今仍然是多数人心中最理想的媳妇

4、屡挫屡战,一代战神吴起从小国平民到大国公卿逆袭战国人生的启示录

5、临危受命,司马穰苴2500年前的答卷,说透了职场暗藏的秘密

6、今生应追求一份怎样的爱情?长成武大郎这样,选择潘金莲就是错吗

7、这尘世间最美的人是谁?不懂美人,谈何懂历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