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維真的是諸葛亮的繼承人嗎?莫再人云亦云了!

若提到姜維,很多人第一印象會是:"諸葛亮接班人",然而,姜維真的在諸葛亮死後就順利接掌所有權力嗎?

姜維真的是諸葛亮的繼承人嗎?莫再人云亦云了!

《三國志˙蜀書十四》記載姜維最初加入蜀軍陣營時的官爵:"亮闢維為倉曹掾,加奉義將軍,封當陽亭侯"。隨 後"遷中監軍徵西將軍"。 建興十二年諸葛亮死後,"為右監軍輔漢將軍,統諸軍,進封平襄侯。"此時姜維手上已握有實兵指揮權,但還不是最高指揮官,所以,可說其為諸葛亮努力栽培的"接班 人"」,卻非"立即的接班人"。 延熙元年,"隨大將軍蔣琬住漢中。琬既遷大司馬,以維為司馬,數率偏軍西入"。姜維協督漢中兵馬,從屬於蔣琬,算是西征隴右諸郡的將軍。延熙六年,"遷鎮西大將軍,領涼州刺史",成為涼州區域的最高軍事指揮官。不過,以當時蜀漢政權的勢力範圍來看,涼州並非屬其治下,所以與其說是涼州區域最高指揮官,不如說是"攻伐涼州區域"的最高指揮官。這個部分最有趣的是,蜀漢政權一直把涼州看做自己的領地,所以從劉備在位時候,就虛設有涼州的指揮官,馬超、 魏延都待過這個官位(馬超為涼州牧,超死,魏延繼之,為涼州刺史),但因為實際的控制權在曹魏手上,所以曹魏也派有涼州刺史等官,成為"一個地方,一個官位,同時有兩個政權,遣派兩個不同的人出任"的奇特現象。當然這是個題外話。

姜維真的是諸葛亮的繼承人嗎?莫再人云亦云了!

延熙十二年,劉禪授與姜維使節。當時,姜維雖不是最高軍事首長,但已成為地位極高的軍事領導,經過長期的歷練,幾次和魏軍將領、外族部落交手,也算小有成績。不過,受到費禕的限制,姜維雖有出兵平復涼州的計劃,卻不能付諸實行,"每欲興軍大舉,費禕常裁製不從,與其兵不過萬人。"延熙十六年,費禕再也不能限制姜維,因為,這年年初的"歲首大會",費禕遇刺身亡。姜維既然掌握兵權(當時軍階仍低於魏國降將-車騎將軍夏侯霸),自是興兵大展抱負,與夏侯霸合作,相繼對南安、隴西等郡用兵,幾次差點攻破狄道,但因魏軍將領陳泰(陳群之子)前往救援而功敗垂成。 延熙十九年,"遷維為大將軍"。姜維正式成為蜀漢政權的最高軍事首長。但是,這個"大將軍"頭銜並未久掛,因為同年,姜維計劃與胡濟會師於上邽,胡濟卻沒有如期到達,造成姜維軍慘敗於魏將鄧艾之手,軍心大挫。姜維為了平息眾怒,自貶數級,領"後將軍"之銜,而行大將軍之權。

姜維真的是諸葛亮的繼承人嗎?莫再人云亦云了!

景耀元年,姜維恢復大將軍的軍階。在復位前兩年期間, 魏國諸葛誕叛變,姜維本以為有機可趁,出兵攻至芒水,但因魏將鄧艾、司馬望堅守不出(頗似當年諸葛量和司馬懿的對陣),無功而返。 此後,姜維休兵數年,實行"圍守策略"":""不若使聞敵 至,諸圍皆斂兵聚谷,退就漢、樂二城,使敵不得入平, 且重關鎮守以捍之。有事之日,令遊軍並進以伺其虛。敵 攻關不克,野無散谷,千里縣糧,自然疲乏。引退之日, 然後諸城並出,與遊軍併力搏之,此殄敵之術。"亦即以胡濟守漢壽,蔣斌守漢城,王含守樂城,平時收兵聚糧,嚴守城池,使敵軍不能進入平地;遇到戰事,藉由遊擊軍隊,襲擾敵軍;敵軍若攻城不下,城外又無糧食,必無法久峙,等其撤退之時,則城中兵馬盡出,與遊擊軍隊合力追擊。另外,在西安、建威、武衛、石門、武城、建昌、 臨遠等地,也同時駐兵防守,互為後備。 景耀五年,姜維再次出兵,旋為鄧艾所破,退還沓中,從此再也沒有建功。加上黃皓於朝中弄權,計劃以親信閻宇 取代,內憂外患交至,更讓姜維舉步維艱。 景耀六年,魏軍兵分多路徵蜀,姜維雖力阻魏軍,終究寡不敵眾。待鄧艾取道陰平,由景谷道入川,劉禪請降,蜀政權滅亡,當時姜維正在劍閣,與諸將抵禦鍾會軍。 姜維聽聞劉禪請降之後,知道大勢已去,依劉禪敕令往投鍾會軍營。不久,鍾會叛魏自立,姜維協同起事,但是很快就被敉平,自己也喪命於這場事件,得年六十三歲。

姜維真的是諸葛亮的繼承人嗎?莫再人云亦云了!

諸葛亮生前十分器重姜維,也致力培養為 "接班人",但姜維並未在諸葛亮死後立即接掌兵權。其原因有三:一為年紀太輕,二為經驗不足,三為輩份太低。 姜維降蜀時為廿七歲,至諸葛亮病死不過六年時間,姜 維以卅三歲年紀要接掌一國的軍事大權,應當難以服眾,況且姜維在魏國雖為天水郡中郎(負責該郡軍事),但實戰經驗不多,不可能單憑六年隨行在諸葛亮身旁,就學盡諸葛亮精髓。而最重要的一點,姜維並非諸葛亮的"唯一接班人",早在諸葛亮北伐之前,就安排了蔣琬、費禕、 董允等人主掌朝政,軍事上也還有吳懿、吳班、鄧芝、向 朗、向寵等,姜維完全沒有掌權的機會和地位。等到姜維真的完全成為"諸葛亮接班人",那是諸葛亮死後第廿二年的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