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破離:民藝的融合

在騰衝這塊漢文化的飛地,手工藝的水準維持和香火傳承,遠比別處更脆弱和艱難。民藝之路的方向,在守望傳統的同時,也許得“不破不立”。

不像其他邊陲小城或少數民族地區那樣有當地特色,騰衝傳統民間手藝一點也不特別,諸如油紙傘、皮影戲、土陶、竹編或手抄紙,都是漢族人最熟悉的物件,全都能在內地找到。

騰衝甚至比中原地區還傳統,無論這裡的山水地理,還是生活,都被隔斷了。

騰衝市文化館館長段應宗把這種情況稱之為“孤島效應”——“我們所有的民俗傳統跟中原都是一樣的。當年那幫人來了,他們不屑於學當地的落後文化,而因為高黎貢山和怒江的阻隔,他們又回不去,加上漢族有這個傳統——祖宗傳下來的東西我們不輕易改——所以我們過年是從臘八開始一直到正月十六。中原有些地方都不知道小年這個概念了。”

然而,手工藝的水準維持和香火傳承,在這裡卻更脆弱、艱難。

守破離:民藝的融合 | 在騰衝


守破離:民藝的融合 | 在騰衝


守破離:民藝的融合 | 在騰衝


守破離:民藝的融合 | 在騰衝


守破離:民藝的融合 | 在騰衝


做了一輩子油紙傘的老人鄭映海,今年已經90歲,整理傘骨這種需要眼力和手力的細活兒,若非擁有數十年的熟練靈巧,很難想象鄭大爺能依靠他那又厚又朦的老花鏡去做點什麼。

他喜歡畫花草圖案,每次他坐在四合院一角沾著顏料畫傘時,和他一樣老的老伴兒就坐在火爐旁看著。

鄭大爺的油紙傘有不同規格,從兒童傘到太陽傘的尺寸齊全,最便宜的40元,最貴的300元。

對於普通來客而言,這樣一把基本不具實用性的油紙傘,最大的賣點是蓋了一個“鄭映海”的章戳——這是手藝和藝術的區別,後者總有署名,總是強調個性,它的價值正是通過這種個性獲得肯定。

守破離:民藝的融合 | 在騰衝


守破離:民藝的融合 | 在騰衝


守破離:民藝的融合 | 在騰衝


固東鎮上更出名的還有劉永周皮影戲。這位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70 多歲的劉永周已經很少參加皮影戲演出,“以前一個晚上演三四小時,現在一般兩個小時,很多都記不住了。也只是有的地方廟會、有人家裡有病人請去演一個晚上,其他時間都是孫子他們去演”。

《說唐》、《說岳》是劉永周演得最多的劇目,還有《楊家將》、《施公案》、《彭公案》、《封神演義》,都是他的拿手好戲。

如今,家族的第六代傳人、劉永周的23歲的孫子劉朝侃,在跟隨祖父學習4年後,已經可以登臺表演。

守破離:民藝的融合 | 在騰衝


守破離:民藝的融合 | 在騰衝


守破離:民藝的融合 | 在騰衝


守破離:民藝的融合 | 在騰衝


守破離:民藝的融合 | 在騰衝


守破離:民藝的融合 | 在騰衝


守破離:民藝的融合 | 在騰衝


守破離:民藝的融合 | 在騰衝


馬站鄉的孫成宗說自己是家裡第19代土陶手藝人,但按族譜他應當是第23代了。他的話不多,手裡的大湯碗一個接一個成型,似乎想表達的意願比它們的製作人更強烈。

孫成宗的父親在一旁沉默地抽水煙,二兒子則在等著一批祭祀用的小碟子從電爐出窯。他們是從今年剛開始改用電燒。

“以前柴燒一批碗要24小時,現在電燒只要7小時,而且廢品率減少了一半”。其實柴燒的色澤比電燒好很多,但是大多數買來吃飯喝湯的當地人不介意,覺得只要便宜耐用就好。

和順漢文化基地的老陳熟悉當地的老藝人,但他也在趁著開客棧人來人往的契機,不斷物色有想法的年輕設計師,希望他們能把新想法與老手藝結合,看看能不能碰撞出新的藝術品。

孫成宗就是他挖掘的合作伙伴之一。老陳會拿一些陶器的設計圖給孫成宗,讓他做幾個出來看效果,如果合適就批量柴燒,在漢文化基地裡出售。

老陳是深圳來的生意人,眼光很高,他並不滿足於騰衝當前的民藝水準,所以他上山下鄉地去收集(他認為是收藏)明代以來各種古董,想要找到歷史上代表當地手藝最高水準的一個樣板,先“回溯”到這個水準再談創新。

當下提到傳統手藝,更多人會讚歎工藝之精美、傳統之偉大,而少有人思考“傳統”何以成為“傳統”,或者為何不能用“現代”思路去替代一部分的傳統方法和材料,來創造更易於令今人接受的新手藝?

被稱為茶聖的千利休有一句關於“守破離”的誨世名言,意思是:首先要完全遵循既有的規矩方法,進入突破、創新階段以及融會貫通開始超越的階段時,也不能忘了根本。

這或許是騰衝民藝之路的方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