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岁“愚公”凿壁修路 要带村民走上致富路

近年来,曾经交通不便的少云镇大佛村因为一条路有了新变化。沿着这条新修的路开车上去,可以看到蜿蜒的公路、翠绿的农田、静谧的大佛寺。

这条路多亏了村里的“邓宝儿”。“邓宝儿”就是堪称“现代版愚公”的邓恒奎。邓恒奎自掏腰包33万多元,凿开陡坡上的石崖,为村里修建公路。2019年,邓恒奎被少云镇推选为“新乡贤”。

邓恒奎的老家在少云镇大佛村4社。包括大佛村4社在内的大佛村1至5社,以前与外界联系的仅靠一条泥巴小路。

72岁“愚公”凿壁修路 要带村民走上致富路

邓恒奎和家门前的公路。

3月20日,记者从少云镇出发去少云镇大佛村4社邓恒奎的家。在村干部王华的带领下,车子左转右转,爬上一个陡坡,在一条“之”字形盘山路的尽头停了下来。“我们刚刚走的路就是邓恒奎带头捐钱修的。没修路之前,村民要从“背垭口”(大佛村一个地名)绕道一公里。”王华说。

当记者见到72岁的邓恒奎时,他头戴一顶白色帽子,身着红色唐装、藏蓝色裤子,手拿锄头正在菜地里劳作。虽年过七旬,但邓恒奎身体硬朗,耳聪目明。一位普通的老人,何来30多万元的修路钱?

这要从邓恒奎年轻时说起。邓恒奎30多岁到黑龙江、吉林一带打工,挖水沟,修水库、公路,包煤矿,辛苦打拼几十年,攒下了一笔钱。2009年,从吉林回到铜梁后,邓恒奎原本可以在城里颐养天年,但他却没有这么做。

2010年,因怕家人反对,邓恒奎瞒着两个儿子拿出33万元辛苦钱作为大佛村4社的修路资金。在他的带领下,村民们共筹集资金40多万元,向大山、向闭塞、向贫穷发起了挑战。

修建公路耗资很大,为了节省支出,邓恒奎不仅亲自上阵当技术员设计图纸,还自己上山打炮眼……没日没夜地泡在工地上,与村民们一起凿石修路。一些青壮年得知村里修路的消息后纷纷返乡参与,可谓男女老少齐上阵。

72岁“愚公”凿壁修路 要带村民走上致富路

邓恒奎带头捐款修的公路。

“一共2公里的山路,其中有500米是在悬崖绝壁上开凿出来的。特别是3社庙坡那个地方,是一个整石头形成的悬崖,最高处有100多米,打通那条悬崖上的路光用炸药炸都炸了半个月。”邓恒奎说道。

为修路,一捐就是30多万,但邓恒奎对自己和家人却很“吝啬”,连儿子结婚的钱他都“舍不得”出。邓恒奎回忆说,担心两个儿子反对,他开工的时候偷偷瞒着儿子,但开工后没多久,儿子儿媳还是知道了,为此,当时不理解父亲的两个儿子还和他起了争执。

2012年,邓恒奎和村民们终于在山崖上打出了一条长约2公里的石结路,1200多名村民受益。每逢赶集,村民便可通过这条路去场镇卖农副产品,外来商客也可以进村收购了农副产品。

“现在收割机也来得到了,车子可以直接开到家门口。”望着屋前新修好的水泥路,邓恒奎的脸上露出了笑容。

其实,当地很多人对邓恒奎的行为在钦佩之余也感到迷惑,为什么他这么大年纪了还要把自己的积蓄拿出来修路?

“在城里住不惯,还是老家安逸,现在农村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想吃鸡就吃鸡,想吃鱼就吃鱼,不愁吃不愁穿。”面对记者的采访,邓恒奎笑呵呵地说。其实当初选择回到老家,除了在农村生活自由自在外,邓恒奎的心里还藏着一件心事。

邓恒奎13岁丧父,母亲是盲人,他还有三个妹妹。“老汉死的时候,最小的妹妹还在地上爬,是党和政府帮了我们一家人。”邓恒奎说,那时候,他家是全村最穷的,村里经常帮扶他们,后来父亲去世,家里还欠账2000元钱。有了政府和村里的帮助,母亲才能独自在那个贫穷艰难的年代里拉扯他们兄妹四人成人。

1982年,在贫困中徘徊了30多年的邓恒奎终于下定决心离开家乡去外地闯荡,开始了他的打工生涯。

离开家的时候,邓恒奎在镇上的信用社贷款80元,留下10元给老婆,花了10元买东西,用剩下的60元去了黑龙江。

“刚开始在外打工的日子,是真苦啊。”邓恒奎说,因为自己不懂技术,只能干些体力活,挖过水沟、下水道,修过公路,开过煤井,多苦多累的活都干过。

1991年,邓恒奎到了吉林长春,他当上了包工头,到处包活做,一年能挣五六万。手头宽裕了,他首先想到的是把账还了。“欠生产队的2000元钱和父亲在世时贷的款,一共8000元,全部还清了。”邓恒奎说。

2009年,邓恒奎回到家乡,决心要为家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要想富,先修路”,村里没有像样的路,晴天尘土飞扬,雨天一片泥泞,直接影响着乡亲们的生产生活,制约着村里的经济发展,邓恒奎决定要修建一条路。

“我是一个乡下娃,没有党和政府的帮助,我走不到这一步。如今,能有机会回报养育我的这片土地,无论花多少钱,我也愿意。”邓恒奎说,这是他自掏腰包修路的初衷。其实,不单单是修路,村里不少困难老人也都得到过他的资助。

路修通了,年过七旬的邓恒奎仍然壮心不已。勤劳肯干的他,喂了三头大肥猪,承包了两个鱼塘,还将自己的房子翻新了,两个儿子也渐渐理解了邓恒奎。站在家后面的山坡上,邓恒奎坚定地说:“只要我还能动,我就要把好事做到底。”

这几年,少云镇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采取“村集体经济+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实施农村“三变”改革。2018年,大佛村开始发展艾草种植,全村种植了300多亩艾草,越来越多的村民走上了致富路。

放弃舒适的生活,回乡为民修路,邓恒奎老人的所作所为看似有些傻气,但这种传递爱心、乐善好施、甘于奉献的“傻”却是一种崇高的道德力量,是温暖,是感动。 (记者 郝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