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將至,冬至為什麼要吃餃子呢?按習俗,你家裡吃什麼美食呢?

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或“亞歲”等。冬至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冬至為“冬節”,所以被視為冬季的大節日,在古代民間有“冬至大如年”的講法。冬至這天是北半球白天最短,夜晚最長的一天,乾巴冷,所以有了“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俗語。

冬至將至,冬至為什麼要吃餃子呢?按習俗,你家裡吃什麼美食呢?

各地在冬至時有不同的風俗,中國北方多數地方有冬至吃餃子的習俗。冬至經過數千年發展,形成了獨特的節令食文化。吃餃子成為多數北方中國人冬至的風俗。當然也有例外如在山東省滕州市流行冬至當天喝羊肉湯的習俗,寓意驅除寒冷之意。

古人喜賀冬至,今人雖多不以為節,但冬節再怎麼說也是“年時八節”之一,吃貨們還是不會放過這有著各種冬至特色美食的節日的:如北方水餃、潮汕湯圓、東南麻餈、台州擂圓、合肥南瓜餅、寧波番薯湯果、滕州羊肉湯、江南米飯、蘇州釀酒等。


今天跟大家裡說說吃餃子的來由,冬至為什麼要吃餃子呢?

冬至將至,冬至為什麼要吃餃子呢?按習俗,你家裡吃什麼美食呢?

東漢時候,南陽有個張仲景,是個名醫。他醫術很高,不管什麼疑難病症,都能手到病除,人們稱讚他是妙手回春的醫聖。

張仲景在長沙做官,那年告老還鄉,正是冬天,寒風刺骨,雪花飄飄。他走到白河岸邊,看到那些為生活東奔西走的窮鄉親們,面黃肌瘦,衣不遮體,有好些人的耳朵都凍爛了,他心裡很難受。

冬至將至,冬至為什麼要吃餃子呢?按習俗,你家裡吃什麼美食呢?

張仲景一到家,登門求醫的人很多,他雖然很忙,可心裡總掛記著那些凍爛耳朵的窮鄉親。他叫他的弟子在南陽東關的一塊空地上搭個棚子,盤上大鍋,在冬至的那天開了張,給窮人舍藥治凍傷。舍的藥叫“祛寒嬌耳湯”,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藥材放在鍋裡煮熬。等煮好後把羊肉和藥物撈出來切碎,用麵皮包成耳朵樣子的“嬌耳”下鍋。然後分給來討藥的人,每人一大碗湯,兩隻嬌耳。人們吃了嬌耳,喝了祛寒湯,只覺渾身發暖,兩耳生熟。

冬至將至,冬至為什麼要吃餃子呢?按習俗,你家裡吃什麼美食呢?

張仲景在長沙做官的時候,經常為當地百姓治病,受到那裡的百姓愛戴。他告老還鄉後,長沙的人們,每年推選幾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帶著鄉親們的心意去看望他。那年,張仲景身染重病,長沙的老人說,長沙有一穴好地,想叫他壽終時葬於長沙。南陽的人哪裡肯依?兩下爭吵起來。張仲景說:“我吃過長沙水,不忘長沙父老情;我生於南陽地,不忘家鄉養育恩。我死了,你們抬著我的棺材,向長沙方向走去,靈繩在哪裡斷了,就把我葬在那裡算了。”眾人一聽,也不再爭論了。

那年冬至,張仲景壽終了,長沙來了許多人弔喪,你一挑,我一擔,把張仲景的墳壘得很大。又在張仲景的墳前修廟供奉,這就是現在的醫聖祠。

張仲景是冬至這天壽終的,又是冬至這天開張舍。祛寒嬌耳湯”的。為了紀念這一天,每年冬至家家戶戶都包餃子吃,並說冬至吃了餃子,耳朵就不會凍掉了。


冬至將至,餃子必不可少,按當地習俗,你們家冬至吃什麼美食呢?來分享下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