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区赵国就能把匈奴“打趴下”,为何匈奴却消耗汉朝100多年?

陈韬


赵国北有林胡匈奴等异族,南有强魏西有秦国,东有齐东北有燕,真正是处于四战之地,中前期还有一个腹心之患中山国,这种处境,不想束手待毙就得奋发图强,赵雍的胡服骑射把赵国带出绝境,还开辟了新天地,在北方,异族大敌主要是林胡楼烦,那时的匈奴还在东胡的控制下,部族与战力与后期不可同日而语,就算如此,赵国面对异族也不是绝对强,还修了赵长城防备。比较著名的有李牧大破匈奴之战。


匈奴的真正强大,是在经过冒顿整合之后,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当南边的农耕民族走向统一时,北方的草原游牧民族也同步走向统一,在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时候,北方草原也出现难得一见的雄主冒顿,冒顿是头曼单于的太子,后来头曼单于所爱的阏氏生了个小儿子,头曼单于就想杀冒顿而立小儿子为太子,于是便派冒顿到月氏去当人质。(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冒顿刚到月氏,头曼马上急攻月氏,欲借月氏的刀杀冒顿,冒顿逃回来后便训练身边武士,听响箭指处便乱箭齐发,以这一招杀了其父自立,开始整合北方草原。


又以骄兵计击败东胡,西逼走月氏,南吞楼烦,并夺了蒙恬抢走的河套之地,占领了秦朝北部的部分地区,经过一系列的征伐,北方各族无不臣服匈奴,竟然给冒顿建立起史上最强大的匈奴帝国,匈奴其疆域十分广阔,最东达到辽河流域,最西到达葱岭即现帕米尔高原,南达秦长城,北抵贝加尔湖一带。此时的南方农耕民族,中原大地正进行大起义和楚汉相争,历史就是如此诡异。(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等到汉朝建立,匈奴也达到顶峰,号称控弦之士三十万,后来的白登之围,硬是凑到了四十万骑兵射住四面,光听数字已让人目眩。(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游牧民族的长处是善骑,由此衍生出骑马牛羊等牧物,熟能生巧,骑射技术应运而生,赵武灵王虽学了胡服骑射,在赵国也执行得很好,但它有一个潜藏的前提是赵国是四面受敌的地方,恶劣环境养成善战的人民,如仅是胡服骑射而没有这种环境,是不会有赵劲卒这个名称的,连廉颇后来到楚国,还痛惜楚兵不如赵兵精锐。但汉朝时却没有这种恶劣环境,初期虽也有百战之兵,对上骑兵却弱势明显。

汉朝前期匈奴的为祸甚烈,在于速度,农耕民族多步兵,骑兵稀罕,游牧民族的人自小便熟悉各种骑乘,有先天优势,不同的环境造就不同的军队,匈奴对汉朝的威胁主要是侵扰烧杀抢夺,农耕民族依城池而居,进而休养生息繁衍家业,游牧民族则逐水草而居,他们来去如风,有利则来无利则走,追都追不上,所以汉朝并不是打不过匈奴,是速度不如,就如白登之围,四十万兵围住刘邦主力,汉兵固守,骑兵也啃不下,其时还没有马蹬,没有后来重骑兵的威力,只能望坚城兴叹,随着技术的发展,北方游牧部族凶悍的一面才得以展现,但这是在汉朝之后的事了。汉武帝的多次出击,也是因为摸索出一条以步遏骑的道路,李陵几千兵便能阻挡匈奴单于十万骑兵便是明证。


南方鹏


说这问题,首先要说当时赵国和匈奴的形势其实差不多!

中国并没有经历秦朝大一统,还是诸侯纷争时期,战国七雄割据没日没夜打仗,而当时匈奴也差不多,还处于东胡控制之下,自身也经常进行部落战争,没日没夜也在打仗,都没有形成整体!

于是,无论秦,赵,燕也好,需要面对的都是跟自己接壤,实力最强大的游牧部落而已,而不是统一的匈奴。

实力差距并不明显,而且赵国可不是小国,而是战国时军事实力最强国,我一直认为赵国战斗力比秦国强,只是综合国力还有战略位置限制了赵国的发挥!

更何况当时中原纷争,各国为强大,无不励精图治,变法图强,民众也尚武之风盛行,特别燕赵大地,人人习武,只要成年就是好战士,那有丝毫文弱之风?

而这才是古汉人最早的民族气质!

至于为什么这么强大的赵国还要修筑长城来防备分散的游牧民族,则和游牧民族于农耕民族不同的生活还有战斗方式有关!

一个社会的生产方式决定了它的社会形态,中原文明和北方游牧民族之间的冲突,本质上在于两者的生产方式不同。

作为农耕民族的中原文明,因土地禁锢,必然无法进行流动战,而且不能脱离后勤补给长距离作战,那么面对拥有骑兵优势的游牧民族,打追不上,只能被动防守,伺机反击!

这就是长城的由来,也是中国无数朝代面对游牧民族的办法!

而作为游牧民族的塞外文明则不同,他们随水草而居,哪里草原肥美哪里就是家,一个帐篷几匹马就可以搬家,对他们而言,后勤补给是什么?

不存在啊,于是他们的作战方式就是来去如风。

草原食物充足他们就不会过多的侵略中原文明,草原如果受灾那就只能南下打秋风!

这也是为何每次游牧民族活动最频繁的时候,都是地球小冰河期时候的证明!

五胡乱华为何发生?就是小冰河期在后面捣鬼!

以上分析完了大趋势再说说赵国和西汉的不同!

之前说过赵国虽是诸侯之一,但当时的草原民族也不是铁板一块,这就让双方实力对比没有了太大的差距,没有太大差距也就有了一战之力!

那么赵国能一举搞定匈奴,除了赵国本身实力不弱外,还有就是名将光环!

赵国大败匈奴是在长平之战后的国力贫弱期,当时的赵国经历连番大战。(长平之战,邯郸保卫战,燕国伐赵战)

国家经济困难,于是国君赵孝成王不得不放权,让边郡自治,当时主政赵国北方的就是李牧。

李牧即是战国四大名将,也是个治理地方的天才,在他治下,赵国边地代郡,一改颓势。对内发展畜牧业和农耕,吸收流民,对外积极防备匈奴,还利用处于交通要冲的条件,不断发展贸易业!

农耕畜牧业给代郡带来了粮草马匹,吸收流民带来了兵员,发展贸易带来了财富!

一时间,赵国北地代郡兵强马壮,拥兵近20万,其中骑兵7万,步兵13万!

这就是赵国北方当时的实力,那么以这样一只强悍的部队,打败游牧民族匈奴的一个部族?

有什么可奇怪的?

况且李牧还指挥得当,也能集中力量战斗,这都是他的天然优势!

那么为何后期强大统一的西汉,面对匈奴要鏖战100多年,还没彻底消灭,这原因涉及实力对比,政治经济还有权利集中度等各个方面!

首先是实力对比:

西汉完成了统一,而当时的匈奴也完成了统一!

草原和中原统一时间差不多,都是秦汉时期,统一匈奴的就是著名的冒顿单于,那个用响箭杀父夺位的单于。

他在夺得单于宝座之后开疆扩土,先是打败了一直控制自己的东胡部落,后来又打败月氏部落,逼其远走西域,之后又南下吞并楼烦,还夺走了秦始皇开拓出来的河套地区,建立起疆域辽阔的大匈奴帝国!

这个时候,以统一的大匈奴帝国,对抗统一的汉帝国,鹿死谁手就不好说了!

其次是汉朝初期经济困难

刚刚建立的汉帝国其实是元气大伤的!

按史料说法:贵为天子的刘邦居然连四匹一样颜色的马都找不到,由此可见有多穷困!

可刘邦还是发动了对匈奴的战斗,就是著名的白登之围,最后50万大军被匈奴骑兵追的鸡飞狗跳,要不是陈平计策,估计要全军覆没!

在这场大败之后,才有了汉朝前期对匈奴的和亲政策出现!

其实汉朝初建时,人口约1300万人,而匈奴人口约200万!

看上去综合国力汉朝依然对匈奴有巨大优势,可是人口和动员率还有兵员是没法比的!匈奴200万人口,可以动员最多50万军队,还都是精锐!而汉朝1300万人口,却分布在全国各地,无法集中,在局部地区的战斗力甚至不如战国时期赵国在边境的兵力?

那就没法打仗啊!

攻击习惯于游击战的匈奴人,最关键的就是战争资源的高度集中。

你这一分散就没法打仗,如何集中战斗力?

最后是君主权威没有完全集权:

汉初时,君主权威其实是分散的,在当时的汉朝内部,刘邦时期还有无数的异性诸侯王,之后虽被刘邦铲除,却还有无数的同性诸侯王!

这都让汉朝战斗力无法集中!面对这样的情况才有文景之治时,除了发展生产力,还不断打压诸侯国这样事情发生,所有的目的其实都是为了中央集权!

中央集权的目的就是集中全国力量做大事!

而这个大事,在汉武帝时期,就是雪耻匈奴,扫百年屈辱!

时间到了汉武帝时候,所有的准备都已就绪,经济状况随文景之治励精图治,国库丰盈,财帛充足,政治上,随文景两代帝王的努力,平定七王之乱后,到汉武帝时诸侯国已不成气候,然后汉武帝施行推恩令,诸侯国烟消云散。

随着经济发展,政治集权而来的必然是军事的强大,汉朝终于可以集中全国力量对抗匈奴了!

而这就是为何汉匈斗争持续百年的关键!

首先:匈奴变的更加强大,铁板一块的他们实力雄厚

其次:汉朝需要恢复期,需要经济发展期。

最后:恢复和发展经济后要在政治上解决力量无法集中问题,于是诸侯国就必须要消灭!

做好以上所有准备之后,才能集中力量,真正发挥优势打败匈奴!

然后就是汉武帝时期对匈奴的不断用兵,不断胜利,不过汉武帝打了一辈子仗,还是没有消灭匈奴,也是可惜了,匈奴问题的彻底解决还是在汉武帝孙子,汉宣大帝时期才解决!


阿斗不傻


战国时期的赵国把匈奴“打趴下”和汉朝时期对匈奴的战争性质是不一样的,赵国是战略防御为主,它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消灭匈奴的有生力量,只要你不来侵犯我边界就行;而汉朝对匈奴的以战略进攻为主,要主动出击消灭匈奴的有生力量,彻底消除北方边患,汉朝的目的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打趴匈奴。

赵国对匈奴战争

战国时期,赵国由于其地理位置北面就和匈奴相接,这造成了匈奴随时都有可能会南下侵犯赵国。而赵国当时东面有燕国、南面有魏国、西面有秦国,造成了它不可能有太多精力去对付匈奴,只能采取战略防御的手段,御敌于国门之外。面对经常南下的匈奴赵国派了当时的大将李牧前去抵御匈奴,李牧对待匈奴的策略就是以逸待劳,只要匈奴来犯,就让士兵防御为主,不能主动出击,而且还下令谁要是主动出击就以违抗军令斩首处置。这给匈奴造成了假象,让他们以为李牧这个人不行,于是就会产生轻敌的思想。李牧这计策是好的,可惜把自己人也给骗了,国内有人看到李牧带兵觉得他不行,就向当时的赵王建议换掉李牧,赵王当时也觉得李牧老是龟缩打法不行就把他给换掉了。

赵国这边换了人,打法自然就和李牧不一样,以后每次匈奴一来犯边,赵国将领就主动带兵出击,可是每次都是损失惨重,损兵折将。赵国边境也是屡次被匈奴突破,被匈奴掳掠一番扬长而去。赵国这时候才想起李牧的厉害,虽然他场面上难看但是至少能守得住,不会有太大损失。于是又去请李牧继续带兵防御匈奴,李牧回去之后又是按老办法来对付匈奴,以此来迷惑匈奴,私下悄悄训练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等待时机到来。匈奴一听李牧带兵就轻敌大意,带着十几万人马又要来侵犯赵国,李牧将计就计趁匈奴大意轻敌的时候,布好埋伏,一战就消灭了匈奴十几万人马,趁势灭了襜褴(今山西省朔县北至内蒙古一带部落),降服林胡(今鄂尔多斯高原东部一带部落),随后又打败东胡。匈奴经此一役元气大伤,十几年不敢再犯赵国。

汉朝对匈奴战争

第一阶段战略防御为主,通过和亲方式维持双方和平。公元前200年,匈奴冒顿单于率三十多万大军南下进犯汉朝,攻太原,围晋阳。当时汉朝初立,刘邦意气风发也带了三十来万汉军北上,由于匈奴一开始故意放一些老弱病残在后面,让汉军轻敌,刘邦也自得起来,脱离大部队,轻率一支精骑追击匈奴,没想到被匈奴围在白登,七天七夜刘邦差点就被人给包饺子了,辛亏陈平用计,才让刘邦得以脱围。经此一战,刘邦对匈奴有了害怕后遗症,所以基本策略就是以“和亲”来维持双方的和平。在文景事情也基本采取和亲的策略。

第二阶段战略出击为主。汉武帝刘彻继位后,由于文景之治积攒了丰厚的家底,再加上武帝性格上不允许别人欺负到他头上,为了彻底能够消除匈奴这个北方隐患,于是武帝就对匈奴有想法了。

元朔二年(前127年),匈奴骑兵进犯上谷(今河北怀来东南)、渔阳(今北京密云西南)等地。汉武帝就派当时的年轻将领卫青反击匈奴盘踞的河南之地。卫青沿黄河西进攻击河套一带的匈奴楼烦王等部落,全部收复被匈奴占领的河南地。一下子铲除了匈奴进攻中原的跳板,至少第一步解除了对长安的威胁。

元朔五年(前124年),武帝派车骑将军卫青出朔方,反击匈奴;派李息等出右北平,牵制匈奴策应卫青行动。此次军事行动卫青长途奔袭,打了右贤王一个措手不及,汉军俘敌1万余人。

元朔六年(前123年),武帝派大将军卫青率精锐骑兵出定襄(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又斩获匈奴一万对人,继续扩大对匈奴战斗的战果。

元狩二年(前121年)春,汉军大将霍去病率精骑万骑出陇西,翻越乌鞘岭,攻击河西走廊一带的匈奴。随后又翻越焉支山,出其不意长途奔袭于匈奴后方,连战连捷,歼敌近9000人,俘虏了浑邪王子及相国、都尉多人,凯旋而还。

元狩二年(前121年)夏,武帝又派霍去病出击河西走廊一带,要彻底消灭此地的匈奴势力,同时还派张骞、李广等人率偏师出右北平,攻打左贤 王,以策应霍去病主力的行动。霍去病出北地郡,绕道河西走廊,又是一个长途奔袭1000多公里,大破匈奴各部,在黑河(今弱水上游)一带与河西走廊一带匈奴主力决战,杀敌3万多人,终于取得了河西走廊的统治权将匈奴势力赶出此地。汉朝随后在河西走廊一带设置了武威、酒泉、张掖、敦煌 四郡,移民戍边,边戍守边生产。

元狞四年(前119年),针对匈奴还是屡次南下侵袭的活动,汉武帝为了彻底解决这个难题,决定对匈奴采取更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他派卫青和霍去病各率领一支5万余骑的骑兵部队分别出定襄和代郡,沿东西两路北进,决心在漠北与匈奴进行会战。匈奴问讯早已远远逃到草原深处,卫青这部横跨大漠,北进数百公里,企图寻找单于主力决战,同时命令李广、赵食其率所部从东面迂回策应。在遭遇单于主力后,卫青下令用武刚车环绕为营,以防匈奴的袭击,另派5000精骑向匈奴发起攻击,双方激战一天不分胜负,此时卫青乘势分轻骑从左右迂回包抄。单于见汉军人多势众,知道无法取胜,遂带数百精骑突围,向西北逃遁。这一仗歼俘匈奴军19000人,大军挺进到寘颜山(今蒙古杭爱山南端)的赵信城,这里有匈奴囤积的大量物资,于是卫青就尽烧其城和匈奴积粟而还。霍去病这部出代郡和右北平,北进几千里,横穿大漠,遭遇匈奴左贤王,尽歼左贤王部,俘获屯头王、韩王以下7万余人,霍去病乘胜追杀,直抵狼居胥山(今蒙古乌兰巴托东),霍去病在此举行祭天仪式(封狼居胥)然后凯旋回师。这一役是汉匈间规模最大,战场距中原最远,也是最艰巨的一次战役,此役共歼灭匈奴9万余人,大大削弱匈奴力量,而且在长期和汉人战争中消耗太大,此后已经无力再大举南下,所以就造成了“是后匈奴远遁,而幕南无王庭”的局面。

第三阶段战略调整,重新回到和亲策略上来。汉宣帝时期,由于匈奴内部分裂,几大势力争权导致内部互相火并,这时候呼韩邪单于先是被哥哥打败,为了得到汉朝支持,决心和汉朝和好,并向汉称臣,请求和亲,得到汉朝同意。到汉元帝时,呼韩邪单于再次向汉提出和亲汉元帝把宫女王昭君嫁给了他,昭君出塞,使汉匈和睦相处长达60年之久。

赵国与汉朝两个时期对匈奴不同政策分析

一是赵国对匈奴的政策。赵国由于其身处在战国时期,但是各国战斗纷争不止,而其处于东有燕国、南有韩魏两国,西有秦国,北有匈奴。这使得它必须有一个战略重心,而这个重心就是要对付好西面的秦国、南面的韩、魏。因为当时这几个国家实力太过于强大,赵国不得不进行重点防范。而北面的匈奴对于赵国来说,只要匈奴不南下侵袭赵国就行了,至于你在草原上发展的怎样,赵国都没有时间和精力来对付,再则匈奴所在的地方基本都是苦寒之地,赵国也看不上这些地方。所以,李牧一仗把匈奴打怕了之后,赵国对北面基本也就是做好防御就行。

二是汉朝对匈奴的政策。由于当时汉朝已经是一个大一统的王朝,而面对经常要南下骚扰边境的匈奴,汉朝的策略就是要彻底消除这种边患。如何消灭一种是采取和亲方式,就是汉初时期的和亲,但由于当时和亲是汉朝被打怕了才采取的手段,因而匈奴总是有一种轻视的意思在里面。等到经过汉武帝时期打趴匈奴一次之后,再采取和亲,匈奴态度就和汉初不一样,他们为了能够巩固自己的势力和得到汉朝支持,不得不向汉朝提出和亲。一个是主动一个是被动。另外一种消除方式就通过战争来解决问题,这个就是汉武帝时期对匈奴几次用兵,虽然汉朝也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是相比较来说,匈奴消耗的更大,因为他们本身基数就小,经过汉武帝一朝的用兵,匈奴可以说是消耗了将近三分之二的力量,再打下去基本就是灭族了,所以匈奴会远遁逃到北方,要恢复生产才能有力量再南下。

汉朝对匈奴的策略可以说基本是达到目的了,恢复边境的和平环境,推动西域和中原的交流,促进各族人民的通商和友好往来,推动了边疆少数民族的发展和民族间的融合, 也使中国同中亚、西亚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比较通畅地开展起来。


山中茅店



我一直认为,赵国七雄中,赵军的战斗力强于秦军。

一是李牧率领戍边的赵军(还不是全部主力)。消灭匈奴十余万。

二是在阏与之战中,赵奢率赵军对抗秦军。斩首八万。阏与地形狭窄。任何迂回包抄的计谋都用不上,将军只有正面硬碰硬。阏与之战,赵奢率领的赵军大破秦军。斩首八万。

三是长平之战中,赵军陷入包围中,粮草箭矢用尽。没有后勤补给,才被全歼的。在赵军被围前,秦赵两军正面硬碰硬。赵军只损失几万人,消灭秦军30万。

四是长平之战后。赵军45万主力全军覆没。燕国20万大军伐赵。廉颇率5万赵军抵抗。斩首15万,杀燕军主将。廉颇反攻燕国。燕王求和,廉颇不许。燕国割让城池。廉颇才同意求和。

正因为赵军强大的战斗力,李牧才能斩首匈奴十几万。灭匈奴三国。


杨朱学派


简单来说,赵国并非区区,而汉朝时的匈奴也不是赵国所面对的匈奴。

先说赵国,它绝非题主所说的区区之国,而是位列战国七雄的天下强国,且其实力还在七雄中相当靠前。

赵国最为出名的就是军力强大,这是三晋的特点,韩赵魏都是从晋国分出来的,晋国在春秋时期是最强霸主,三家分晋后,魏国是战果前期的绝对霸主,赵国是战国后期的军事强权,韩国菜是菜,可兵器制造业非常发达,天下劲弩,皆从其出。

赵国军力本就不弱,在赵武灵王进行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后,军力进一步增强,以至于攻灭中山国、北击戎狄等,将赵国带入全新局面,远远甩开曾经的老大魏国。

赵武灵王击败了北边的林胡和楼烦等游牧部族,将赵国疆域推进至阴山山脉,建九原城,设云中、雁门和代郡,并且修建了长城,赵国跟匈奴的故事,就发生在雁门郡。

雁门郡的长官是李牧,他长期镇守赵国北部边境,对边境物资储备和士兵训练都下了大工夫,但却一连数年不出战,匈奴一来就躲起来固守,不仅匈奴以为他胆小,就连下属也认为他是不敢出战。

直到数年后,李牧一战大败匈奴,杀死十多万人马,顺势北征,匈奴远遁。

赵国军力虽然强,但是一战就打得匈奴抬不起头,是不是太夸张了点?之后汉朝可是被匈奴打得抬不起头。这是因为,赵国面对的匈奴跟汉朝面对的匈奴不是同一个等级的,经过几十年的修炼,匈奴已经从当初林胡旁边的一个小部落成为雄踞草原的游牧帝国。

雄踞草原是从头曼单于开始的,头曼单于是史书上第一个出现的匈奴单于,他统一了匈奴各部,按理说应该带领匈奴走向强大,的确有这么点苗头,趁着长平之战后赵国衰落的良机,匈奴往南杀了点,直到亲灭六国后,他们遇到了新兴的秦帝国。

蒙恬北击匈奴,匈奴功夫还没练到家,被打得半死,灰溜溜地跑了。此后蒙恬守边十余年,匈奴依然不敢南犯,直到秦朝灭亡。

秦末这段时间,中原陷入灭秦和楚汉争霸的战争动乱,匈奴内部也在发生着巨大变化,其中一个,就是头曼单于死了,凶手是他的儿子冒顿。

头曼单于统一了匈奴各部,但没有统一草原,在匈奴东边有强大的东胡诸部,西边有月氏部落,实力都比匈奴强,匈奴的势力被限制在阴山至河套以北地带。

冒顿是头曼的长子,但头曼有了新欢后想改立幼子,于是被冒顿灭了,冒顿自立为单于,并东并东胡,西逐月氏,统一草原,控弦之士三十余万,而这时候,中原还在楚汉争霸,刘邦和项羽打得不可开交。

等到汉朝建立,匈奴已经足够强大了,而汉朝却经历了长久战乱,国力疲弱,硝烟还未散去,长达百余年的汉匈战争就要拉开帷幕。

匈奴是游牧民族政权,很多东西他们自己不能生产,需要靠中原地区才能获得,和平年代,当然是用做生意的方式获得,可是匈奴发现汉朝有点弱啊,直接抢不就好了,无本买卖,稳赚不赔。

匈奴屡屡入寇,为了抵御匈奴,刘邦派出了韩信,当然,不是那个国士无双的韩信,而是韩王信,韩国王室后裔,他坐镇晋阳,指挥对匈奴的作战。

韩王信的人生就没打过几场胜仗,能够封王实在是因为资历老,所以很正常的,他跟匈奴作战是屡战屡败。

韩王信觉得这不是自己指挥失误,而是因为晋阳离边境太远,指挥不及时,于是他向刘邦请求搬家到马邑,上前线指挥。

刘邦同意了,结果韩王信一到马邑,就被匈奴包围了。刘邦赶紧发兵援救,结果韩王信跟匈奴讲和了,这让刘邦暴跳如雷,我这个皇帝还没发话,你就敢私自求和,有没有把皇帝放在眼里?

刘邦写了封信指责韩王信,韩王信吓着了,干脆就投降了匈奴。匈奴士气大震,顺势南下,进逼晋阳。

韩王信太让刘邦失望了,没办法,手下这些将领,太强的如韩信,刘邦放心不过,如韩王信这些,又弱了点,刘邦只好亲自出马。

刘邦一出场就打了一场胜仗,韩王信直接北逃,他的部将曼丘臣、王黄等人拥立赵王后裔赵利为王,向匈奴求援,冒顿单于派出万余骑兵,同王黄等人一起对抗汉军。

刘邦发起进攻,匈奴大败,再战,再败,刘邦抵达晋阳。但这是已是隆冬,汉军准备不足,被冻伤者十之二三。

刘邦听说冒顿单于离晋阳很近,骤胜之下,带着三十二万大军发起了进攻,结果在平城附近的白登山被冒顿单于包了圆,数次突围而不得。

七日后,粮草耗尽,又值寒冬,汉军饥寒交迫,危在旦夕,这时汉朝建立不过数年,如果刘邦被俘或被杀,受影响的将不仅是汉朝,而是整个中国历史。

所幸刘邦最终逃脱了,史书记载他用的方法是给冒顿单于宠爱的女人送金银珠宝,并威胁要送美女,冒顿单于考虑到客场作战,担心汉朝援军到来,自己反而被包围,也就开了一个口子,放刘邦逃走。

刘邦回去后,冒顿单于转攻代国,刘邦的哥哥代王刘喜逃回洛阳。

经过白登之围,汉朝再不敢贸然与匈奴开战,开始了长达数十年的固守和亲政策,一方面休养恢复国力,一方面防御匈奴进攻,但不主动出击,直到汉武帝时期,才主动挑起数场大战,将匈奴的势力驱逐出漠南和西域。


平沙趣说历史


我一直认为,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最尚武的时代,即便是后世的汉唐,也无法与春秋战国相比。赵国的土地,不足西汉的七分之一,在经历长平之战后,在损失四十五万精锐部队后,为何仍然能取得歼灭匈奴十余万的伟大战绩呢?与之相比,汉朝与匈奴的战争却持续三百年之久,这又是为什么呢?

下面我来分析一下几个因素:

第一,当时的匈奴,尚未进入全盛时代

对于战国后期的匈奴,我们知之甚少,不过应该可以认定,此时的匈奴尚未进入全盛时代。首先,匈奴并未打败周边的东胡、月氏等势力;其次,匈奴对赵、燕的边界并没有发动过特别大规模的进攻。匈奴真正进入全盛时代,是从冒顿单于开始,基本上与西汉开国的时间是吻合的。

第二,赵国打败匈奴,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李牧一人

赵与匈奴之战,能一战平定边患,主要归功于李牧。尽管赵国在实力上是比匈奴要强,瘦死的骆驼还是比马大,但是并没有绝对的优势。李牧以一场大战就解决匈奴之患,然而在一战的背后,却是十几年的伪装与欺骗。没有长达十年的战略欺骗,就不可能捕捉到一次“诱敌深入,聚而歼之”的良机。李牧做到了,十年隐忍之功,只为关键一战,一战消灭十万敌军。故而赵国之胜,不是以国力胜,而是以谋略胜。

李牧的战法,与汉武帝初期的“马邑之谋”很接近。马邑之谋,集中三十万大军,诱敌深入,倘若成功,就是李牧的翻版,可惜失败了。此后,就没有诱敌深入的机会了,双方只能硬碰硬。

第三,赵国并没有真正把匈奴打趴下

其实不能说赵国把匈奴打趴下,李牧虽然消灭十万敌军,只是让匈奴人不敢南下,并没有打到大漠,把匈奴逼到绝境。后来秦始皇北伐匈奴,同样没能打匈奴打趴下,只是打到北方去了。作为游牧民族,匈奴逐水草而居,来无影去无踪,很难将其势力连根铲除。汉武帝时,发动漠北之战,这是最深入的一次打击,仍然没能把匈奴打趴下。因为匈奴还可迁到更北的荒凉地带,顽强生存下来。正因为匈奴有广阔的回旋空间,才能屡败屡战、屡仆屡起,如果不是匈奴自身分裂,恐怕汉匈战争还要拖得更长。


君山话史


首先要标明的是,战国时期赵国打匈奴和汉朝打匈奴不是一个等级的战争,所以才会出现这么大的差别。

理论上来说,匈奴与在中原的赵国同源,不过赵国的王族是赢姓赵氏后裔,而匈奴族则是履癸(谥号桀,即我们俗称的夏桀)后人,在夏朝覆灭后北逃成为匈奴族。

而赵国在前期也并不是最强的军事国家,对于北方诸胡仍然是修长城防御为主,更是在与中山国的交战中大败,所以才有了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这次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全国士兵改变传统的宽大战服改为紧小为特征的胡服,改变传统的步兵为主体的军队结构改为骑兵和弓弩兵为主体的军队构成。

而公元前四世纪左右的匈奴,则是在东胡的影响下处于劣势的,从地图上看,此时的匈奴与赵接壤部分既不是各自势力范围的主攻方向、匈奴本身也只是东胡势力范围下某个大部落的体量。

因此在赵国进行军事改革后与匈奴作战才能连占上风。一直到战国末年,赵国名将李牧出动战车1300乘、骑兵13000人、步兵5万、弓箭手10万,与匈奴会战,大破匈奴十余万骑,可以说是以赵国的强国军事力量攻击相对弱小的匈奴,有此战果才是正常。

—————分割线——————

在几十年前匈奴虽然接连被赵国、秦国击败,甚至被驱逐出河套与河西走廊,但是冒顿单于(前234年-前174年)在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杀父自立后,先大败东胡疆域向东控制到辽河,后乘胜击败月氏重新占领河西走廊,并控制部分西域国家,重新占领河套,疆域南北从阴山到贝加尔湖、东西横跨辽河到葱岭以西,达到了匈奴控制疆域的巅峰。

而这个时期的中原,连年战乱使得人口凋零,先有韩网信被迫投降匈奴被封为“自次亡”又有汉太祖白登之围,从此开始了汉对匈奴几十年的和亲政策。

这个时期据《史记》记载:(匈奴)控弦之士三十余万。

匈奴巅峰时期一直持续到了军臣单于时期,在公元前133年,汉武帝采纳王恢的建议,派遣李广、公孙贺、王恢、李息、韩安国五将军,率30万汉军,埋伏在马邑附近。又派聂壹出塞与匈奴交易、诱敌。匈奴军臣单于发现这是诱兵之计,便立即引兵撤退聂壹出塞与匈奴交易、诱敌。这使得汉与匈奴的和亲再次变成战争关系,然而聂壹的破绽使得军臣产于引兵而返,聂壹的后人也因此改姓张。

公元前127年,匈奴攻打上谷、渔阳,但被汉武帝派出卫青,此战汉朝攻占河套、设朔方郡与五原郡,并修复秦长城派民屯垦。从此汉武帝开始了一系列对匈奴的胜利。

公元前124年,卫青因功升任大将军。

公元前123年,说出“匈奴未灭,无以家为”的霍去病获封冠军侯。

公元前121年,霍去病两次西征,大汉设立“河西四郡”,打通了与西域连接的通道。

公元前119年,霍去病给匈奴致命打击,封狼居胥,使得匈奴“漠南无王庭”。

一直到公元前87年,汉武帝去世才暂时停止了对匈奴的攻击,此后随着匈奴与汉之间此消彼长,打打停停,总体来说汉朝因体量较大而占据相对优势。

到西汉覆灭,东汉建立,匈奴已经失去了草原霸主的地位,加上天灾人祸不断,公元48年,匈奴八部族人共立呼韩邪单于之孙日逐王比为单于,后比为单于降汉,匈奴被分裂为南北两部。后来北匈奴被迫西迁,逐渐消失在历史中,南匈奴也因为战乱后来四分五裂而消失了。






中国历史小事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 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李白的《侠客行》虽然是歌颂侠客的,但确是对赵人逞勇豪迈很好的写照。



一、赵国是七大“战国”之一,这时的战国,真的是能战、尚战之国,但说已经把匈奴"打趴下"却有点言过其实

战国时期,天下纷乱,国家最重要的,最频繁的就是战争。全国的民力都是攥紧拳头打战,因此赵国虽小,但是这个国家确有一支带甲百万的军队。战争就像练把式,经常打战,将士实战经验强,也就不畏战,敢打战。

赵国胡服骑射改革后,吞并了中山国,并向北拓地千里,改进作战方式,吸纳了大量游牧民族的骑兵,极大提高了战斗力,是战国版“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成功范例。

汉帝国经过汉初六十年代的休养生息,人民富足了,但是耽于享乐,也往往怯战、厌战。而且汉朝疆域广大,幅员辽阔,虽说国防纵深空间大,但军事力量也分布广而散。边境万里的防御负担很大,难免有点顾得了东,顾不了西,因此边境经常遭受匈奴侵扰。



战国时期,秦赵燕与匈奴接壤的边境,对匈奴作战奉守的主要还是防御:修长城防御;不主动出击。

(一)赵长城

赵武灵王打败了林胡、楼烦,开发了燕、代、云中、九原这些地方,并修筑长城,东起于代(今河北张家口境内),经云中、九原(今内蒙包头市境内),西北折入阴山,至高阙(今内蒙古乌拉山与狼山之间的缺口),长约一千三百里。

据《史记·匈奴列传》记载:“赵武灵王变俗,胡服,习骑射,北破林胡、楼烦,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

(二)秦长城

宣太后在甘泉宫诱杀了义渠戎王,吞并了义渠国。于是秦国占有了陇西、北地、上郡,修筑长城抵御匈奴

(三)燕长城

燕国也修筑长城,从造阳修到襄平 设置了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来抵御胡人。


战国四大名将李牧,就是赵国边境防御匈奴的有名守将,长期驻守代地、雁门郡。他每天宰杀几头牛犒赏士兵,教士兵练习射箭骑马,小心看守烽火台,多派侦察敌情的人员,对战士待遇优厚。匈奴进犯时,他始终奉行坚守壁垒不出战。

李广在边境防守时,带兵秉持的就是李牧的风格。

那时匈奴认为李牧怯战、胆小,李牧借助匈奴轻敌的契机,布下奇兵,张开左右两翼包抄反击,大败匈奴,此后十多年,匈奴不敢侵扰赵国边境。



二、汉武帝最大的功劳就是把匈奴“打趴下”,解除了匈奴对汉帝国北部边疆的威胁。

汉朝几次大规模对匈作战,打击了匈奴的嚣张气焰,夺回河套地区、打通河西走廊,使匈奴进犯中原失去跳板。

在对匈作战中卫青、霍去病居功至伟,卫青夺回河套地区,设置朔方郡,霍去病开河西酒泉之地,开拓了汉朝防御匈奴的地理屏障。

御驾亲征,耀武边境

武帝是个性情中人,在征西南夷,收吴越之地后,汉朝的文治武功达到鼎盛时期。

公元前110年(元封十年),汉武帝亲率十八万骑兵巡视边境,到达朔方郡,然后派使者向匈奴单于示威,很豪气地挑挑衅道,匈奴单于呀,南越王的人头已经悬挂在汉朝京城的北阙之上。朕亲帅十八万大军在这等着你,有本事来决一死战,没本事就俯首称臣,远远躲到沙漠苦寒的地方,算怎么回事!

《史记.匈奴列传》记载,汉武帝派使者对匈奴单于说:“南越王头已悬于汉北阙。今单于能战,天子自将待边;不能,即南面而臣于汉,何徒远走亡匿于幕北寒苦无水草之地,毋为也!”

乌维单于听了使者的转述,气的得把使者囚禁起来,却不敢来应战,之后屡次派使者到汉朝服软,请求和亲。

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汉武帝死后的五十年,汉元帝时期的西域校尉陈汤假托圣旨,胁迫西域都护甘延寿出兵,攻杀与西汉王朝相对抗的匈奴郅支单于,事后他在上书皇帝的诏书中写到:要让天下各国知道,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这个时期真的是汉民族最剽悍的时期。


开涮历史


赵国地理位置不好,西边是强秦,北边有匈奴,东边有齐燕等国,其次两个领居魏韩虎视眈眈。

赵国名将李牧长期驻扎北部边疆抵挡匈奴,赵国从来没有真正意义上主动出兵到匈奴腹地去讨伐匈奴,李牧那么厉害的名将也只是抵挡而已,从来没有说匈奴被李牧斩首十余万就是真正被打趴下。

李牧打战有一个特点,只守不攻,天天好酒好肉厚待将士,待匈奴兵至,他先撤退,佯装败走,引诱匈奴骑兵到他的包围圈,然后一举歼灭!这个打法和后来白起在长平之战中打赵括是一样的。

再说长平之战,秦军先锋最初是王纥,赵军先锋最初是廉颇,廉颇采取的办法也是坚守不出,与王纥耗了三年!秦军长时间深入赵国腹地,后勤补给快跟不上了,使得秦军伤亡很大,于是秦国用反间计拿掉了廉颇,换了赵括,秦军主将撤了王纥换了白起,赵括本来就没有参加过一次实质性的战争,所以当他人生中第一次带兵打战就遇见了杀神白起,一下子45万赵军被秦军坑杀。赵军战败消息传到赵国后,举国震惊!那个时候赵国也没有粮食了,赵国向燕国借粮,燕国不但不给还派兵打他们,于是李牧只好再次把燕国打败……

好了,再说说汉朝。西汉刚刚建立之初,因为秦末大起义全国都乱成一锅粥,十多年不断的内乱,使得匈奴有足够的时间休养生息,等到刘邦灭了项羽,统一天下以后,全国各地已经是一片狼藉了,根本就没有实力去对付匈奴。再加上那个时候西汉缺马,匈奴又善于骑马,所以匈奴骑兵经常骚扰西汉边疆,西汉当年以步兵为主,骑兵打步兵就像切西瓜一样,所以伤亡惨重。

自汉高祖到汉惠帝到汉文帝到汉景帝,这四代帝王都是以和亲为主,休养生息,积蓄力量,再到汉武帝时期,国库充盈,马匹众多,才有了武帝几十年与匈奴不断战争的实力。这也是为什么汉朝忍了匈奴100多年才和匈奴决战的原因。


男儿本色——


战国未期,赵王派李牧屯守北部边防,抵抗匃奴。匈奴人专思抢劫,抢了就跑。由于匈奴人是骑在马上的部落,机动灵活,行动迅速,而且熟悉当地的地形地貌,草原气候特点。赵军大举进攻,匃奴人分散逃走,赵军撤回,匈奴人迅速集结,穷追猛打,这样,赵军以前和匂奴的战斗,都以失利而告终。李牧总结这些教训之后,制定了引狼出动,关门打狗的计划。为了实现这个计划,李牧作了充分的准备,打造了一千辆战车,训练了十万名优秀射手和五万骑兵,然后故意在匈奴人面前示弱,匃奴单于以为有机可乘,亲率二十万骑兵南下,李牧且战且退,终于引诱匃奴人离开草原,进入了赵国群山峻岭之中,李牧首创古代中国“车、马、兵”联合战法,布置奇特灵活的“口袋阵”,将匃奴骑兵团团包围,以战车将敌人骑兵围困,以十万名优秀弓箭手放箭,又以五万骑兵纵横穿插,终于尽歼匂奴骑兵,匃于单于只剩二十余骑突围逃出,此战后数十年,匃奴人一直不敢南下。汉朝建立后,匂奴人元气渐渐恢服,于是旧病复发,汉朝边境人民再次饱受其苦。为了解除边患,汉高祖带兵亲征,深入匃奴境内,反被匃人双骑兵包围,后果通过贿赂匈奴王后才得脱。此各汉朝和匈奴之间爆发了几次战争,汉朝都以失利告终,于是专思防守。汉武帝时候,决心扭转这种局面,于是大量采购西域产马匹,训练军马,后来,汉武帝派大将卫青、霍去病、李广等分几路主动进攻匈奴,通过几次战争,终于彻底铲除了匃奴的威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