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席世明】“援疆两年,他只回过三次家”

他是天津市第九批援疆干部,援任新疆和田地区于田县招商局副局长;他曾是天津市静海区工信局技术管理科科长,领导眼中的好同志,同事眼中的好搭档;他是80多岁老母的儿子,11岁独子的父亲,更是妻子心中的顶梁柱。2019年1月14日,他因突发脑溢血在抢救了8天之后终因病情严重去世,年仅43岁。他,就是席世明,“天津市优秀共产党员”和“天津市模范公务员”。4月16日,记者来到天津市静海区工信局,席世明生前在天津工作过的地方,见到了他的领导,同事和爱人,听同事追忆席世明生前在津的点点滴滴。

【追忆席世明】“援疆两年,他只回过三次家”

领导眼中的他:心中有大爱

“小席在局里算是年轻干部,作风正派,道德高尚。对工作更是达到了忘我的境界。记得有一年我们搞‘千企转型升级’,他夜以继日的工作。正巧那阵子他爱人出车祸住院,我们当时都劝他把家里安顿好了再回来工作,但是他觉得‘千企转型升级’正在攻坚阶段,不能因为自己的家事影响工作的进度,于是他白天上班,晚上去医院看护爱人,最终圆满完成了那次任务。”席世明生前的老领导,静海区工信局调研员杜洪明说。

静海区组织部副部长商铁明告诉记者:“我们对于援疆干部的选拔主要是看岗位需求,当时需要选拔一位科级干部到和田地区于田县担任招商局副局长,需要有招商方面的经验。席世明同志业务过硬,不但招商经验丰富,而且还懂技术,是非常合适的人选。当时我们有询问过他家里的情况以及他本人的意愿,他说‘家里没有负担,接受组织安排,一定圆满完成任务。’”

上有80多岁老母,下有11岁独子,还有一位在职的妻子,席世明的家庭并非没有负担。但是,正是因为带着一份内心深处浓烈的家国情怀,使他克服困难,义无反顾的去了新疆。

妻子眼中的他:家里的主心骨

“他是家里的主心骨,儿子最听他的话。” 妻子马艳玲心中的丈夫永远是那个为自己撑起家的男人。

“在援疆这件事上,他很坚决,他觉得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工作,他必须去。”马艳玲说。

临走的那天,天津去往北京转车的路上,席世明哭了一路。这是席世明同行的同事后来告诉马艳玲的。“他就是把什么都憋在心里,其实他是惦记着我们这个家的。”在妻子眼中,席世明从来没有哭过,也不是个轻易向困难低头的人。

2017年2月到2019年1月,两年的时间里席世明只回过三次天津,其中有两次是因为招商工作回来,但是大多数时间也都是在外边,回到家里已经凌晨了,和家人说不了几句话转天就走了,已经熟睡的儿子甚至都没有见到爸爸。

席世明平时话不多,也很少在家里谈论工作上的事。但2018年春节回家的时候,席世明却给家人带回了新疆的特产,还给妻子看在新疆老乡家里的照片,和他们分享小石榴的故事。“他向我们讲起这些的时候,眼里是温柔的,我知道他是真的想为援疆做点事情,看到他帮助当地村民后开心的样子,我们也为他感到高兴。”马艳玲回忆。

【追忆席世明】“援疆两年,他只回过三次家”

家人在整理席世明的遗物时,发现有一条红领巾。那是他从天津出发时从儿子的几条红领巾中拿走的,而他并没有告诉儿子。席世明走的时候正是临近过年,儿子在视频里还在问爸爸过年回来能给他带什么礼物,但是却等来了爸爸去世的消息。面对爸爸的突然离世,11岁的儿子还不能理解,他不明白爸爸为什么要去那么远的地方,而且都没能回来。马艳玲强忍着心中的悲痛告诉儿子:“爸爸去那么远的地方是为了帮助更多的人,爸爸的生命是有价值的,你应该为有这样的爸爸感到骄傲。”

同事眼中的他:乐于助人 原则性强

东永珍在静海区工信局和席世明共事20多年,也是和他一个办公室的同事。说起席世明,东永珍还是抑制不住对这位“小老弟”的怀念。

“席世明在科里最年轻,又是男同志,而且他特别巧,尤其是涉及一些电路的东西,他都特别精通。不仅如此,他对我们这些同事也特别关心,谁家里有苦难都去帮忙。”东永珍说:“家里有一次电器坏了,别人都看不出是哪里的问题,无奈之下只好请小席去帮忙,结果小席到那没多久就解决了问题。像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小席永远都是把最热情地一面留给大家,有什么困难却从来都不跟大家说。”

东永珍说:“小席对于小事上从不计较,但在大事上却绝不含糊。那次援疆选拔,小席的家里上有老下有小,她们是需要他的,但是他安顿好家里之后还是义无反顾的去新疆工作,刚到那里的时候还经常通过微信向我们讲述着那边的工作,能够帮助到当地的村民他是由衷的感到幸福。后来随着他的工作越来越忙,联系也少了许多,没想到再听到的竟然是他走了的消息。”

【追忆席世明】“援疆两年,他只回过三次家”

在席世明的工作日记里有这样一句话:“谋事讲守恒,创业讲守拙,做人讲守诚。”而他,也正是用心用情诠释着援疆的真谛,促进着民族大团结大融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