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昭燏:南京博物院五十年代的掌门人

2019年是女博物馆家、考古学家曾昭燏诞辰110周年,这位曾国藩家族之后裔,是中国为数不多的专业考古学家,而女性从事考古工作更是非常罕见,她为何终身未嫁?她为何从南京灵谷寺跳下而谢幕人生,都曾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在其诞辰100周年的时候,曾有一批关于撰写她的文章,之后她又渐渐淡出了公众的视野。

曾昭燏:南京博物院五十年代的掌门人

曾昭燏

曾昭燏(1909—1964)湖南湘乡人,1909年1月27日出生于湖南省湘乡县一个官宦之家,她是曾国藩胞弟曾国潢之曾孙女,曾氏家族是中国近代不折不扣的名门望族。

曾昭燏父亲曾广祚是晚清举人,曾任江苏候补道,母亲陈季瑛是湖南巡抚陈宝箴之女,夫妻俩十分重视对子女的启蒙教育,在曾氏家族文化传承和熏陶之下,其子女从小都受过良好的私塾教育。

1921年,曾昭燏入读长沙私立艺芳女子学校,这所学校是曾国藩曾孙女曾宝荪和其堂弟曾约农于1918年9月在自家花园“浩园”创办的,“浩园”占地百余亩,内有亭台楼阁,树木郁郁葱葱,湖水碧波涟漪,甚至还有游泳池,可见校园之美,曾宝荪和曾约农都是留学英国的海归,姐弟俩都毕业于伦敦大学,而曾宝荪还是中国近代女性获得理科学士第一人,这二人都是终身未婚,而在曾氏家族涌现出的许多巾帼才女中,终身未嫁者不在少数,而曾昭燏之所以终生未婚,是否也曾受到这位堂姐的影响呢?

曾昭燏:南京博物院五十年代的掌门人

曾宝荪和曾约农合影

1929年秋,曾昭燏在三哥曾昭抡的鼓励下考入国立中央大学外文系,翌年又转入中国文学系,成为系主任胡光炜教授的最得意女弟子,在文学史、诗词、书法等方面深得胡光炜的真传,当时中国文学系就有胡光炜、王伯沆、吴梅、汪东、黄侃、汪辟疆等著名教授,学术氛围浓厚,曾昭燏正是在这种氛围中潜心做学问,大学毕业之后又在金陵大学国学研究所继续学习。

曾昭燏:南京博物院五十年代的掌门人

曾昭燏书法

1935年3月,曾昭燏在堂兄俞大维的资助下远赴英国伦敦大学自费留学,俞大维时任国民政府军政部兵工署署长,他的母亲曾广珊是曾国藩的孙女,而俞大维的妹妹俞大絪嫁给了曾昭燏的三哥曾昭抡,这种亲戚套亲戚的关系,还真一时难以理清。

曾昭燏学习考古纯属偶然,她是随机旁听艺术学院考古课时才决定学习考古专业的,并仅用一年时间,就以论文《中国古代铜器铭文和花纹》拿到了伦敦大学的硕士学位,随即入德国柏林大学研究院实习,当年俞大维就曾在这里学习,曾昭燏有幸参加了柏林地区及什列斯威格田野考古发掘,也由此成为她一生的专业方向。

曾昭燏:南京博物院五十年代的掌门人

曾昭燏(居中者)与德国同事合影

1938年,曾昭燏结束在德国的工作后返回英国,在伦敦大学考古系担任助教,而此时的中国正值大片国土沦陷,中华民族的抗日烽火正燃遍四方,在这国难当头之际,曾昭燏毅然放弃了在伦敦优越的生活而返回战火纷飞的祖国效力。

1939年初,曾昭燏辗转来到西南大后方,应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主任李济之邀出任专门设计委员,她与李济等人将从南京、北京转移出来的文物进行登记造册,并在西南地区寻找可靠的安身之所。

曾昭燏:南京博物院五十年代的掌门人

曾昭燏写给李济的信

1939年3月至1940年9月,曾昭燏参与了马龙遗址、佛顶甲乙二遗址、龙泉遗址等项目的发掘,她依据在英国和德国所学的田野考古法,获得了大量珍贵的文物资料,这也是中国考古学家第一次采用国外先进技术和科学方法而进行的“锄头考古”,并将云南地区的文化面貌定为“苍河文化”。

1940年6月,中央博物院筹备处辗转迁移至四川宜宾的古镇李庄,与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社会学研究所及国立同济大学、中国营造学社等科研教育机构,构成了战时李庄独特的文化现象。

1941年2月,曾昭燏以其出色的考古组织能力被任命为中央博物院筹备处总干事,曾与吴金鼎、王介忱等人主持了四川彭山县东汉崖墓的考古发掘,并撰写了《以彭山陶俑中所见汉服饰》等论文,仅考察报告就有将近百万字。

曾昭燏:南京博物院五十年代的掌门人

曾昭燏与李济、夏鼐等人在彭山合影

1942年,曾昭燏与吴金鼎合著了《云南苍耳考古报告》,这是研究云南地方史的珍贵资料,而她于1943年与李济合著的《博物馆》一书,更是中国博物馆学的奠基之作,第一次叙述了博物馆工作各方面的基本知识。

1946年5月至1947年3月,抗战前夕西迁文物全部运回南京,曾昭燏也随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回到南京,继续主持文物整理工作,还主持了中央博物院大殿主体工程的复建工作,她克服了许许多多的困难,充分展示了她处理行政事务的能力,其工作业绩得到学界和政界的肯定。

中央博物院还曾先后举办了汉代文物展览和院藏青铜器展览等活动,蒋介石也曾莅临中央博物院参观考察,曾昭燏还于1948年参加了联合国博物馆协会,使中国成为联合国博物馆协会9个会员国之一。

曾昭燏:南京博物院五十年代的掌门人

曾昭燏(前排右二)与恩师胡光炜等人在玄武湖合影

上世纪四十年代末,蒋介石拟将中央博物院和北京故宫博物院紧急转运台湾,并任命杭立武主持这项任务,遭到曾昭燏的坚决反对,她曾致函杭立武:“主持此事者,永为民族罪人”,她甚至与徐森玉、王家楫等人联名发表公开信,呼吁将已经运往台湾的文物再运回大陆。

新中国成立后,国立中央博物院更名为国立南京博物院,曾昭燏被任命为副院长并实际主持工作,由她带队主持了对南唐二陵等古代遗址的发掘,她撰写的《南唐二陵发掘报告》、《沂南古画像石墓的发掘报告》等,至今仍是南京博物院存档的最重要的学术著作之一。

1955年,曾昭燏被任命为南京博物院院长,由此成为中国第一位女博物院院长,同时还兼任江苏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副主任、江苏省社联副主席等职,并于1956年加入了九三学社。

曾昭燏:南京博物院五十年代的掌门人

曾昭燏

曾昭燏命运的转折应该起始于1957年的反右运动,她的三哥曾昭抡与费孝通、钱伟长、陶大镛、吴景超、黄药眠等五位教授被打成右派,这让她倍感精神上的巨大压力,而让曾氏家族骄傲的曾国藩也被定为镇压太平天国的刽子手和汉奸,这一定性更是让整个曾氏家族蒙羞,因为当年的家庭出身可是个重大问题。

在长期有形无形的政治压力之下,曾昭燏也许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她从三哥曾昭抡的命运中,也清楚地意识到了自己未来的命运,这一天早晚会来,似乎只是时间问题,长痛不如短痛,曾昭燏遂于1964年12月22日在南京郊外的灵谷寺纵身一跃,以这样一种惨烈的方式告别了人间。

曾昭燏:南京博物院五十年代的掌门人

曾昭燏之墓

对于曾昭燏之死,无论是当时还是其后,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都是一件讳莫如深的事件,人们唯恐避之不及,只有远在岭南的表哥陈寅恪惊闻噩耗之后,写下了一首七律《乙巳元夕前二日,始闻南京博物院院长曾昭燏君逝世于灵谷寺追挽一律》:论交三世旧通家,初见长安岁月赊。何待济民知道韫,未闻徐女配秦嘉。高才短命人谁惜,白璧青蝇事可嗟。灵谷烦宽应视哭,天阴雨湿隔天涯。

2019年是曾昭燏诞辰110周年,谨以此文记述曾昭燏这位杰出女性的存在,因为她是中华民族优秀的儿女,曾为中国的考古学和博物馆学做出了许多开拓性贡献,前人的业绩不应该被岁月湮没,更不应该被人为的忘却,而她也确实是一个不应该被遗忘的历史人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