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莫言說願意用所有的作品換一部《阿Q正傳》?

王老吉96


眾所周知莫言在2012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是:通過幻覺現實主義將民間故事、歷史與當代社會融合在一起。自此,中國掀起了一場狂熱的莫言熱,獲獎五年以來莫言的生活更加多樣化,參加各類展覽、演講、沙龍等社會活動的頻率高了很多,生活的變化對文學創作產生影響。五年後記者對莫言先生對五年來是生活和寫作狀態進行訪問,以當時華山先生畫人物,吳悅石先生畫上風景,莫言題詩的《翰墨三人行》展覽為起點。而這句話就來自於這段訪問,莫言對記者"之前有記者說您這五年沒怎麼出過作品,然後您就說,其實您一直都是在寫,能跟我們說下這五年來您的寫作狀態嗎?"的提問作如下回答:

莫言:我覺得要求一個作家年年出作品這也不現實,而且我想一個作家年年出作品也沒有意義。我現在也越來越體會到,與其發表十部一般化的作品,不如發表一部比較好的作品。所以我願意用我全部的作品換魯迅的一個短篇小說,換他一個《阿Q正傳》,如果我能寫出一部類似於《阿Q正傳》,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那我願意把我所有的小說都不要了。所以可見一個好作品跟一般作品的這種含金量、重量。這五年之所以沒有發表作品,寫好作品是一個重要的原因。

從回答中可見莫言的寫作觀念和態度,也展示了近期狀態和未來的期望。

緣由

莫言先生一直對作品的質量有著高要求,尤其在獲諾獎之後對作品的完成就更加追求完美,認為創作一部好的作品遠勝於十部一般的作品。那什麼才是好的作品呢?莫言以魯迅的短篇小說《阿Q正傳》為例,甚至說願用自己所有作品去換類似的一部作品。這句話主要因為一下兩方面:

一方面是莫言對自己創作質量的要求比獲獎前更加慎重,畢竟光環加身的作者不願辜負讀者的高期待。從這個回答也可看出莫言是在安撫對那些期待長篇小說新作的讀者,告訴讀者不要著急,他一定會認真寫,且一直在做著充分的準備。從後來陸續發表一些短篇小說、詩歌、散文、劇本等作品可看出,莫言也想在其他領域和形式中突破,追求高質量的作品。獲獎後的首部作品《盛典——諾獎之行》出版,書中莫言以生動樸實的文筆,俏皮調侃的語言,談到獲獎後所受爭議,謙和沉穩的大家風範可見。

一方面是因為《阿Q正傳》類的小說在文學史上的地位高,其原因在於這是魯迅對舊中國病態國民性的一次集中展示和系統的大清算。用魯迅的話解釋精神勝利法:"中國人不敢正視各方面,用瞞和騙,造出奇妙的逃路,而自以為正路。在這路上,就證明著國民性的怯弱,懶惰,而又巧滑。一天一天地滿足著,即一天一天地墮落著,但卻又覺得日見其光榮。"魯迅棄醫從文,用筆和文字赤裸裸地揭露精神勝利法就是維繫奴隸的心理平衡,用自欺、瞞自己、騙自己的方式使自己麻木。他毫不留情地揭示和批判國民劣根性,指出中國社會難以發展進步,中國人民的愚昧可笑的癥結所在。該短篇小說主題思想的力度和強度展現劍走偏鋒和一招致命的影響,利於人民和社會的進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在文學史上的地位自然不可等閒視之,被視為經典之作。莫言所言,不僅是要向魯迅學習,更是要向寫出經典之作的作家們學習,他是向自己和讀者表明,他為自己的創作水平和質量樹立楷模,提出更高目標。

社會要想進步,不只靠經濟的高度發展,社會文明和國民素質必須跟得上,而真正的思想解放會直擊社會病態的要害,將其醜惡和腥臭公佈於眾,為對症下藥指明解決方向。這也是現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斷更新完善、大眾化的目的所在。社會要進步,人們的精神文明面貌必須緊追時代主流和歷史要求。


莫言的這句話也提示我們在網絡發展迅速的今天,文學形式日益豐富,文學的閱讀方式更加便捷,文學作品汗牛充棟,現代人更應該學會閱讀者重視經典作品,重視細讀的重要性。莫言的創作強調質量,讀者的閱讀也應有提高審美水平和鑑賞力的追求意識。

· 筆者在此推薦幾部與《阿Q正傳》相關類似的作品:

魯迅的《祝福》塑造了苦難婦女祥林嫂的人物形象,揭露舊社會社會依賴的封建制度對人民的毒害,以及批判像"我"一樣袖手旁觀的"幫兇"的懦弱。

老舍的《我這一輩子》、《月牙兒》、《陽光》以第一人稱主人公的敘述視角呈現人物內心的掙扎與對社會的較勁,其中不乏揭示和諷刺精神勝利法的自我灌輸,不過這類小說以底層人物掙扎一生的苦難為重點揭露人物的悲劇命運。

克萊爾-麥克福爾《黑石之墓》,小說呈現出精神病醫生和法律逼迫無辜的 "我"承認連環殺人案的無情和可恨,引導讀者對主人公深表同情、憎恨逼迫主人公的反派以及為主人公的沉冤昭雪松口氣,小說最後幾段話卻徹底顛覆讀者對小說人物的所有認識,震驚之餘還要捂著悸動的心臟去直麵人性的黑暗真相。


一往文學


我覺的莫言說的這話一方面是對於魯迅《阿Q正傳》的高度評價,也有一點謙虛意味。

作為一個漢語言文學畢業的人來說,對於魯迅和莫言還是比較熟悉的。莫言和魯迅寫的文章我認為都是很好的,甚至我感覺莫言的寫作功底還要高魯迅一籌,那莫言相比魯迅不足在什麼地方呢?我覺得是文章的高度,也就是他站在什麼立場。魯迅的年代是風雨飄搖的民國初年,各種矛盾,各種鬥爭,而魯迅的率性和正義成為了那是的旗幟,引領著人們向光前進。

莫言是個人仇恨的抒發,對生命偉力的張揚,對民族精神的讚揚。莫言與魯迅的的差別,不是文筆,而是是否代表那個時代的最強音。這種深邃的性質完全可以對比兩人作品得出結論。

《阿Q正傳》是魯迅創作的一部小說,它有力的批判了當時中國社會的封建,保守,庸俗,腐敗等社會特點,有力地揭示了舊中國人民的生活場景和其處在水深火熱之中的病態。

魯迅以思想家的冷靜和深邃思考,以文學家的敏感和專注,觀察、分析著所經歷所思考的一切,感受著時代的脈搏,逐步認識自己所經歷的革命、所處的社會和所接觸的人們的精神狀態。這便是《阿Q正傳》基本的寫作背景。

《阿Q正傳》的深刻之處在於它不僅暴露了二十世紀初中國國民的弱點,而且也揭示了民族衰敗的根源。阿Q的失敗不僅是國民性的失敗史,也是民族的失敗史。通過阿Q這個典型,魯迅揭示了辛亥革命時期中國社會的基本矛盾,同時也滲透了作者對民族和人民偉大的愛。

《阿Q正傳》具有豐富的思想內涵。魯迅寫作這部小說的目的,就是要揭露“國民的劣根性”,因此,阿Q的性格就是現代中國國民性的象徵。小說特通過阿Q身上的“精神勝利法”揭露了中國的民族劣根性,揭示了病態社會人們的病苦,“以引起療救者的注意”。 阿Q時代屬於過去,但阿Q性格包含的內容並未絕跡,所以現在阿Q是現代中國國民的靈魂。魯迅對阿Q性格的揭露,意在對整個舊社會的批判,對整個舊的意識形態的批判。這體現了魯迅深刻的啟蒙主義的思想。


我瞭解到莫言比較出名的一部著作《紅高粱家族》,這是莫言向中國當代文學奉獻的一部影響巨大的作品,被譯成近二十種文字在全世界發行。他在《紅高粱家族》中創造了他的文學王國“高密東北鄉”,通過“我”的敘述,描寫了抗日戰爭期間,“我”的祖先在高密東北鄉上演了一幕幕轟轟烈烈、英勇悲壯的舞劇。“我”的家族裡的先輩們,爺爺、奶奶、父親、姑姑等,一方面奮起抗擊殘暴的日本侵略者,一方面發生著讓子孫後代相形見拙的傳奇般的愛情故事。書中洋溢著莫言獨有的豐富飽滿的想象力、令人歎服的感覺描寫,並以汪洋恣肆之筆全力張揚中華民族的旺盛生命力,堪稱當代文學中劃時代的史詩精品。



坦白的說,兩人都是有深刻感悟的人,黑洞一樣的深邃。魯迅先生處在一個整個民族不幸的時代,一個為改變這種不幸而湧現出很多巨人的時代,太多不幸讓他有觀察感受事物的豐富多面性,在雜亂中找到方向,這就註定他的陳述是有高度的,有力量的,又有隱蔽性的,純粹的為引人自醒的正能量。莫先生出生在他認為的伸出手掌看不見五指的時代,一個被太陽灼照的年代。而那個年代離我們並不遠,一個不能藏汙納垢的時期。一個政治,經濟,軍事,自然都相當嚴峻的年代,綜合這麼多嚴峻的因素的年代,而把這些因素的作用歸結給一個人,他仇恨這個人,這種仇恨變本加厲日積月累成為他堵塞良心與客觀的視角,如同癌瘤,他又把這癌瘤歸結為那個人強給予他的。魯迅與莫言的深邃本質區別在於魯迅是率性的正義,莫言是積慮的個人仇恨。一個是光明的吶喊,一個是黑暗的扭曲。這種深邃的性質完全可以對比兩人作品得出結論。


歷史青櫻


一車狗屎能換多少人心?,莫言說的是真話,想自比魯迅,然,自己力不從心。

莫言,知識不如魯迅,魯迅按現在文憑算,高級研究員,而莫言,小學五六年級。儘管也站在大學講堂上,但應該是馬戲團找到的猴子。

莫言,人品不如魯迅。魯迅先是愛國,在民族大義面前,鐵骨錚錚,儘管魯迅譏諷了國民,但那是救人的需要。莫言,按農民出身,本質應該愛國,但莫言沒忍耐住貧困,被小人奴化,被西方妖化,一個窮人家的孩子,外人給他塊糖,給他錢,讓他罵爹他罵爹,讓他罵娘他罵娘,再給他一個獎,讓他罵祖宗,他罵祖宗,家裡人喜歡嗎?所以他換的不是作品,而是想當人。





鄂罕牧營


  1. 莫言很謙虛,說的也是心裡話。作為一個諾獎獲得者,他深受魯迅作品影響,深知在魯迅面前是渺小的,無法望其項背。莫言最懂魯迅,魯迅恨的是“正人君子”,對祥林嫂,潤土這樣愚昧無知的受害者給的是愛。《一件小事》中的車伕,雖地位卑微,但具有質樸的善良和愛,在車伕面前,魯迅自感渺小,“正人君子”會恥笑魯迅先生的。莫言也恨“正人君子”,但他沒有拿出“匕首”和“投槍”。莫言也有超強烈的愛憎,讓人熱血沸騰。魯迅對“正人君子”不報希望,一個也不饒,莫言卻沒有讓“正人君子”深惡痛絕。我理解莫言愛的深沉,我也知他在咬牙切齒的恨,他的“匕首”和“投槍”按住不發,正在“俯首甘為孺子牛”,莫言知道要想獲得魯迅首肯,必須要交投名狀的!

覓光282


為什麼莫言說願意拿所有作品換魯迅的《阿Q正傳》?

1.魯迅是批判現實主義的文豪,而《阿Q正傳》是其巔峰之作。

2.別說莫言的所有作品,即使是魯迅的其他所有作品,在《阿Q正傳》面前都黯然失色。

3.《阿Q正傳》全世界文壇都影響極大。曾被被翻譯成幾十種語言出版發行。

4.文學作品的核心價值和歷史意義,

在於啟迪智慧和揭示人性,並且能夠對所有人有指導意義。

5.幾乎所有世界級別的文學名著,都具有啟迪智慧,揭示人性的價值。

6.那麼莫言先生酷愛文學,並且筆耕不綴,還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他當然知道,魯迅先生的《阿Q正傳》的價值和地位。

不過,莫言先生也是英雄惜英雄吧,或者也有點遺憾在裡頭。


用戶72902096647


還算這個少言先生有點兒自知之明,知道自己作品幾斤幾兩。說句本心的,不倚輕倚重的,不靠邊站的,客觀的公正的大實話。這個先生的大部頭,長篇贅述的大作,實在沒有魯迅短篇小說那麼耐人尋味,回意無窮。一個阿Q,多有特色,讓三,二代國人不忘其形象。我上中學,偶爾讀到《魯迅短篇小說集》,竟五十多年記住。一說近代大家,便知魯迅;一道魯迅,腦海忽而浮現阿Q這個底層人物,活龍活現,極有個性。建國初時,甚至文革歲月,讀書人盡知這個阿Q。

其實,魯迅筆下平民形象,不只阿Q,還有孔乙己,還有潤土,還有祥林嫂……。個個栩栩如生,形象豐滿,有血有肉,寫的自然,並不牽強附會。不怕不識貨,只怕貨比貨,少言先生紙上人物會相形見拙矮小多了,經不住歷史洗煉的。潤土多好,多可愛,多憨厚。聽說其後裔孫子章貴從家鄉《魯迅紀念館》退下來。繼續幹文化營生。

現時社會,不知什麼緣故,人的口袋倒是充盈鼓鼓。但審美觀可就偏頗了,不敢苛同。對魯迅稍有微詞,一味鼓躁。對那些不三不四的,通章寫性,整篇充滿銅臭味的文心雕龍,反倒吹捧有加,唯恐說慢怕無讚美之詞,實在可悲。依我個人看法。在現代,還未見有魯迅一般的人物。但話又說回來,只怕有了,文章在今天大約也不受用。魯迅的話,多麼犀利,有錢有頭面俱是厭惡的,三言二語會刺痛他們的短板,脆弱的心。

少言先生的語言情節,符合外國人的舌尖,特別是大獎評審老爺。我思想,或許其間有某些政治的文化屬性,為了文化浸透或者侵入,藉助小說,也未可知。然而,國人心明眼亮,是盡知的,糊弄是糊弄不去了的。

說來說去,作為世界性的諾獎得主,不管外國老爺打什麼主意,本土的人,終於第一個衝上領獎臺,到底還是爭足了顏面。也旦來旦去,一個大獎者說願意用所有作品換未得過什麼獎魯迅先生一部《阿Q正傳》,勇氣實在夠大。這就值得什麼來著,流行語:點贊。

文學這東西,很奇怪。魯迅先生承前啟後,加冕文化旗手。他倒是真正少言,誰見過他長篇了。只知短小精悍,一篇篇,一章章,入骨入木三分,句句推敲,力圖將可有可無的東西刪去,留下精華去閃光。人道說,胡椒一粒,冬瓜一個。莫言先生或許知道說多了,與其魯迅莫言卻是演說包場,滔滔不絕。少言先生筆下,無不充斥性的敘述大惹眼球,故土的一方,白茫茫一片真乾淨;一群鄉民掙扎著,陽光不待見。所以說此等自我菲薄之言,世界之大,無奇不有。以一個站在光環之下的名人,說出這番話,值到深思,至於什麼用意,就難以推測。權且聽聽看看,不須在意上心。


鄭犍銘


阿Q正傳,的確是魯汛先生的頂巔之作,是魯汛先生小說中最長的!它通過末莊辛亥革命前後的動態,反映了民主革命的不徹底性,根本上沒有喚性麻木的國民!阿Q作為一個成功的藝朮典型,如此深揭示了二三十年代,普通民眾的無知愚昧得過且過,殺頭了,二十年後又是一條好漢的心理暗示!阿Q的藝術形象是不朽的,它會永久地紮根於這片土地中!

莫言說這話絕對不是自謙,他的紅高梁家族座標雖然是山東高密,但那種文學傳承,對人物血性的描寫及愚昧落後的表現,我們可以看有魯訊先生的傳承,哀其不幸,怒氣不爭!

因此,莫言同志這種說法,也是對塑造小說人物典型的崇拜與無奈,——是的,我們現實生活到底有多阿Q?誰又能再寫出可與入之相比的藝朮人物?

我相信莫言的這句話!





萬里雪飄74


魯迅是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毛澤東曾評價: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魯迅一生,在文學創作、文學批評、思想研究、文學史研究、翻譯、美術理論引進、基礎科學介紹和古典校勘與研究等多個領域均有重大貢獻。在國際上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佔最大領土的作家"。《阿Q正傳》是部中篇小說,創作於1921年底,是魯迅小說的代表作。它的發表,有著特定的政治、經濟和文化背景。

《阿Q正傳》,以辛亥革命前後中國的農村為背景,以流浪僱農阿Q為人物典型,批判了當時中國社會的封建、保守、庸俗、腐敗等特點,有力地揭示了舊中國人民的生活場景和其處在水深火熱之中的病態。《阿Q正傳》的寫作特點有:一是深刻逼真的心理表現。為此,作者採用了多種多樣的寫作手法,使阿Q這個人物更加豐富多彩,入木三分。二是巧妙運用象徵手法。他把末莊寫成一個全中國的縮影,把阿Q的遭遇更寫成了無數貧苦農民苦難命運的象徵。因此,象徵的形式便是貫穿整部小說的一個基本因素。三是犀利的幽默和諷刺。主要體現在魯迅擅長的"議論"文風,在這部小說中恰到好處地得到發揮和運用,使主題更為突出,人物形象刻畫更為生動。

《阿Q正傳》列為我國現代文學的經典之作,亳不為過。莫言說願用他的所有作品換一部《阿Q正傳》,一方面充分表達他對中國現代文學奠基人魯迅先生的崇敬和尊重;充分表達他對《阿Q正傳》這部作品的至高評價。另一方面也充分顯示莫言本人的謙謙君子的風度;充分顯示莫言在文學領域將以"百尺竿頭,更上一層樓"的姿態,寫出更好作品的決心。其實,魯迅與莫言就小說創作而言,是各有風格,各有其長的。而且由於各自寫作的時代背景不同,各自的人生歷練不同和各自的文學素養不同,寫出來的小說,在思想高度、文字力度及作品深度上會有差異存在的。這是在所難免也是不能簡單類比的。本人認為,莫言為我國現當代文學巳經作出了重要貢獻,而且也堅信莫言將創作更新更好的作品,為中國的文學寶庫增光添彩。





玉堂行佛人


另類君開講;-)

莫言所有的作品捆成一捆,也不及魯迅《阿Q正傳》之萬一。

以魯迅之文筆,無論思想性、文學性還是綱舉目張,收放自如的文字張力,都非莫言所能比擬。

莫言文字中那種濃郁的魔幻現實主義手法,簡直就是《百年孤獨》的山寨版,另外他對卡夫卡《變性人》的模仿也讓人如鯁在喉。僅從這一點來說,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不假,但若想成為當之無愧的文學大師,即便是模仿,也要以開宗立派為方向。

諸君請看,那些靠模仿紅起來的諧星們,有幾個成了大師?

反觀魯迅,則是當之無愧的洪鐘大呂,《狂人日記》中的心理描寫,《故事新編》中不可勝數的冷幽默和揶揄吐槽,《傷逝》中涓生度子君那軟弱無力卻情意綿綿的愛意……

可以說,無論思想性、文學性、情節掌控和人物塑造,魯迅都能甩莫言好幾十條大街,能從王府井甩到山東高密的高粱地裡……

最後,另類君體諒一下小學生莫言的心意吧,或許莫言所有的作品加起來,能換魯迅先生的一篇《範愛農》吧


另類文史


幸好他無意於諾獎,沒有坐在那殿堂之中,而仍然在他真實的處身之地,穿過歷史,還能看見他的思想幽深而刺亮的毫芒,還能嗅著那些血腥與汙垢,還能感覺到他筆尖的鋒利與精準。他的無奈,勇氣,與堅韌。如果有個諾獎,哦,原來是為了諾獎,為了文學,原來這裡是終極。大功告成於此,此,魯迅所無意。

事實與歲月,證明了魯迅的追求,用另一種說法,也證明了他的睿智。他深深明白自己的所求所為。就像一個嗜好白酒的人,在一瓶百年紅酒面前,依然酒鬼本色地選飲白酒。

馬未都也不必孜孜於一個大學文憑。一個道理。那些在他面前牢牢地以自己的職稱職位(如講師教師教授)與學歷文憑(如碩士博士專科)自帶優越感的人,渾不知三言兩語間已讓自己眼界學識及人品的狹促淺薄與俗穢,極不諧調地大白於雅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