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一直都在招攬人才,連禰衡都不殺,為什麼卻非要殺名士孔融?

我們都知道,曹操可以說是不惜一切代價招攬人才,他曾經三次發佈過招賢令。甚至揚言說,一個人可以品德不好,甚至可以不孝敬父母,但是隻要他有才能,我就可以任用他,這在當時來說是非常的振聾發聵的。

而且曹操為了招攬更多的人才,重用了很多名士,他對名士的容忍度也是非常高的。比如說後來劉備在投降曹操之後,曹操明明知道劉備這個人不會久居人下,但是還是沒有殺他。就是因為劉備當時在社會上名望很高,如果殺了劉備則會讓很多人才寒心。

甚至包括後來的狂士禰衡,禰衡擊鼓罵曹的故事現在世人皆知,他對曹操可以說是百般羞辱,但是曹操為了不揹負殺害名士的民生,還是容忍了禰衡,將她送給了荊州的劉表。但是我們知道,曹操在前期的時候也殺過幾個名士,其中最有名望的就是邊讓和孔融,本篇文章呢我們就來說一下孔融。

曹操一直都在招攬人才,連禰衡都不殺,為什麼卻非要殺名士孔融?

我們有一句古話叫做以小看大,也就是說,從一個人小時候的性格和做事方法,我們可以看到這個人長大之後是什麼樣子的。孔融這個人可以說是以小看大的典型例子,我們從小都聽說過孔融的很多故事,包括孔融四歲的時候就知道讓梨,十歲的時候曾經隻身拜訪當時的大名士李膺,他跟李膺說:"我的祖先孔子和您的祖先老子是師友,所以我和您是累世通家之好",讓李膺感到十分的驚詫。

以當時的社會標準來看,孔融可以說是一個十足的神童,他非常的聰明機警,而且才思敏捷善於應變。但是他同樣有一個致命的缺點,那就是愛慕虛榮而且非常的固執。所以當時的一位太中大夫陳煒就曾經說,孔融"小時了了,大未必佳",這雖然是句玩笑話,但是卻不幸的變成了現實。孔融的這些缺點可以說延續了他的一生,而且最終將它給害死,並且連累了母親和孩子。

我們大致回顧一下孔融的履歷,孔融因為從小就表現出了過人的才華,所以年輕的時候仕途一直都是很順利。在漢靈帝的晚期,孔融進入大將軍何進府中擔任幕僚。後來董卓禍亂洛陽,孔融因為非常的正直,所以很不受董卓的待見。但是董卓當時正好在招攬名士,所以不能隨意的就將孔融撤職。恰好黃巾軍在山東的北海地區復起,於是董卓就任命孔融為北海相,把他遠遠的調離了朝廷。

曹操一直都在招攬人才,連禰衡都不殺,為什麼卻非要殺名士孔融?

後來董卓在長安被呂布殺死,當時中原最大的兩個諸侯就是袁紹和曹操,孔融沒有選擇在他們兩人之間選一個去做官,而是和他們兩個任何一個人都不扯上關係,始終保持著忠於漢室的立場。後來孔融擔任青州刺史,袁譚率領大軍攻打青州,結果圍攻了幾個月之後,守軍還剩了幾百人,而孔融居然還在不慌不忙的讀書。後來城池陷落的時候,他匆匆忙忙的逃生,結果他的妻子和兒女都被袁譚俘虜。從這裡其實我們也能看出,孔融這個人是非常好虛名的,而真正在處理實際事務上他的能力實在是很一般。

後來曹操打敗了袁紹,並且在許昌奉迎了漢獻帝,將國家的中心轉移到了許昌,所以就趁此機會徵召孔融出來做官。結果孔融卻是絲毫不改他的秉性,經常在朝堂上發表一些忠於漢室、還政獻帝的議論,而且多次在公開的場合上侮辱曹操。

孔融本身就是一個狂士,所以行事風格十分的放誕,而且他經常結交很多和他一樣的狂士,在一起議論朝政。其中最有名的一個就是我們前面所說的禰衡,我們都知道禰衡最終死在了黃祖的手中,曹操擺脫了殺害名士的罵名。但是孔融卻因此對曹操十分的不滿,在很多場合下都跟他對著幹,有一次曹操下令禁酒,但是孔融卻非常喜歡喝酒,經常是在府中大宴賓客,而且還多次上書反對曹操禁酒,往往是和曹操爭奪得面紅耳赤。

曹操一直都在招攬人才,連禰衡都不殺,為什麼卻非要殺名士孔融?

像孔融這種不切實際的名士,時時刻刻的在和曹操唱反調,成為了曹操身邊的一顆不定時炸彈,它所帶來的惡劣影響其實是大於它的作用的。所以曹操留這這個人對他的危害很大,但是我們話又說回來了,曹操連禰衡這種狂士都能容忍,為什麼不將孔融直接囚禁起來或者是免官呢?其實對於孔融這個人,曹操是非常難安排的,如果將它放歸鄉里,因為他的名氣很高,他有可能會帶領一大批人才投靠曹操的敵人,而且他還會在民間誹謗朝廷。

但是如果把他關在監獄裡,是絕對不可能長久關住他的,因為這個人的影響力實在太大了,讓它長時間放在監獄裡,則會有可能引起多方面的矛盾,可能會引起一些難以預料的宮廷叛亂,所以曹操只能乾脆將他殺掉。而且孔融之死雖然說是非常的可惜,但是殺他的罪名也是非常充足的,根本不是說曹操在誣陷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