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打败建文帝朱允炆以后,明朝后来的皇帝对待建文帝朱允炆是什么样的态度?

听历史说话


建文皇帝朱允炆这位明太祖朱元璋钦点的皇帝最终在靖难之役中被燕王朱棣推翻,甚至连其最终的归宿都成为了不解之谜,这一话题五百多年来几乎成为了史学家们街头巷议的热点,由于之后的明朝皇帝都是朱棣的后代而非朱允炆一脉,所以为了掩盖其祖先朱棣得位不正的真相,明朝的历代皇帝和史官们对待朱允炆通常是选择性失忆。建文一朝四年的事件被尽数抹去。

成祖时期积极抹杀:

明成祖朱棣通过靖难之役夺取政权后,对于建文一朝的的史实采取了全部抹杀的做法,甚至将明太祖洪武的年号延长了四年,建文元年至建文四年变成了洪武三十二年至洪武三十五年,并且,朱棣还将建文朝的所有史料、实录和相关记载全部毁掉,甚至连民间关于建文时代的记载也全部销毁,朱棣这种做法,是典型的欲盖弥彰,其目的是为了将自己的谋反行为掩盖起来,进而让自己的篡位行为合法化。

仁宣时代有所放松:

仁宗即位后,一改成组时期对建文帝及的抹杀和对忠于建文帝的旧臣及家属们的迫害,他甚至提出要为方孝孺平反,甚至要寻找被灭十族的方孝孺的后人。宣宗朱瞻基即位后,对于建文一朝的往事也并不忌讳,甚至当着满朝文武大臣的面说建文帝是好皇帝。建文帝提倡的儒家关于文官政府的原则,在永乐一朝没有落实,但是在在洪熙和宣德两朝取得了具体结果。

英宗复辟善待后人:

明英宗“夺门之变”后二度为帝,因为曾经有过被景泰帝软禁七年的经历,所以英宗朱祁镇对于同样被软禁的建文帝后人抱有同情之心,他不仅下令将早已经废为庶人的建文帝之子朱文圭释放,同时还为他娶了妻子并且赏赐了钱财物品,朱文圭死后,英宗和后来的宪宗对其后代也都非常照顾。

万历皇帝恢复帝号:

建文帝的年号自从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被废除后,一直没有被明朝官方恢复,这样的选择性遗忘经历了一百五十多年,直到1595年才被万历皇帝恢复。南明建立后,弘光帝朱由崧为朱允炆上了”惠宗”的庙号,谥号为”让皇帝”。这后一个尊号之所以被选用是为了适应民间传说,即朱允炆并未死于宫中大火,而是为了解除内战的普遍苦难而自愿逊位给他的叔父的。

建文帝朱允炆在明朝经历了一个从承认到不承认再到承认的过程。这里面既有明朝历代皇帝态度变化的缘故,同时也有明朝文臣据理力争的缘故。


历史课课代表


实际上来说,朱标朱允炆一脉,算是朱元璋的嫡子嫡孙,大儿子朱标没有好福气,朱允炆以孙子辈直接继朱元璋的大明江山,在中国古代的继承道义上并没有错误。但错就错在朱允炆着急削藩,在叔叔辈没有明显犯错的情况下,或杀死或囚禁各位叔叔,这就导致在孝道上已经德行有亏,其实有时我就在想,当时朱允炆为什么不采取汉武帝的“推恩令”? 历史证明推恩令的政策是成功的。

剧照,朱允炆

朱棣在被逼无奈之下,三年反抗,成功上位,直接就抹去了朱允炆三年的“建文”年号,继续以朱元璋的“洪武”年号为记(1399年—1402年),就是不承认有朱允炆继承大统的意思,对朱允炆的后代赶尽杀绝,对朱允炆的生死也是一直秘密追查到朱棣身死前的那一刻,就是为了防止死灰复燃,或者有人以朱允炆的名义造反。

那么在朝廷上,就说是朱允炆为奸臣所误才犯错,最后刚烈自焚人亡。

朱棣登位后在给朝鲜国王的诏书上亦曰“不期建文为权奸逼胁,阖宫自己焚燃“(《明实录·太宗实录》)

所以,不管朱棣私下里怎么秘密寻找朱允炆,在官面上已经宣布朱允炆死亡,朱棣继位的合法性。

万历二年(1575年),万历与张居正讨论建文皇帝之事,这是朱棣的后代第一次有记载的谈论建文生死的问题。

万历十六年(1588年),王祖嫡为补修国史,率先提出了要为建文正名,恢复建文纪年和补写建文朝历史等建议,但是没有下文。

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礼科给事中杨天民再次给万历请奏,请求改正建文年号,

“诏以建文事迹附太祖高皇帝之末,而存其年号”,就是说正式恢复建文纪年年号,但是同时要求编写国史时,将建文朝事迹附在朱元璋之后,而没答应给建文帝单独立个本纪。

直到1644年,南明皇帝福王朱由崧为了适应当时的民间传说,“就是朱允炆自焚而死,而是为了停止内战自愿逊位给朱棣”,才正式承认朱允炆的庙号为”惠宗”,谥号为”让皇帝”。


最后总结来说,朱棣的后代对朱允炆的态度是不闻不问不提但估计还是会暗中搜索留意,应该是想以时间来冲刷走建文的一切。事实证明朱棣的策略很成功,建文足足等了242年,才等来了一个“让皇帝”的名号。

欢迎大家关注指正,谢谢.


梦回伍千年


靖难之役后,建文帝便失踪了,朱棣为了消除天下人的怀疑,便说建文帝已经自焚而死,其实各种缘由不是我们后世随便猜测就能明白的,但是朱棣尽力抹除建文帝的存在却是不争的事实,首先是废除了他的皇帝身份,改变了庙号,建文帝四年直接改成了洪武35年,建文帝时期的大量书籍全部焚毁,甚至还动了对朱棣一直很好的哥哥朱标的谥号,可见朱棣其人心狠手辣到何种程度。


朱棣死后,他的后世子孙是怎么对待建文帝的存在呢,中间的很多皇帝都是遵循着朱棣的行为不管不问,当做不存在。一直到万历皇帝的时候才勉强恢复了建文帝皇帝年号,而到大明王朝灭亡后,南明弘光帝才给建文帝“惠宗”的身份,谥号为“让皇帝”。可见建文帝有多惨。


历史小迷哥


中国历来的游戏规则为“成王败寇",大明的皇家也如此。朱允炆的皇帝合法但不合理,所谓合法是指其为活着的“长房长孙",是朱元璋亲立的皇太孙,皇位来源合法。所谓不合理是指其父朱标因劝朱元璋施仁政,遭朱元璋打驾,落下病根早亡。朱元璋的儿子多得很,朱标死后,按理应该立其它有能力,有德操的儿子为新太子,因为当时大明建国时间并不长,仍需要有魄力,有能力的人当皇帝。但朱元璋不按常理出牌,弄了个不伦不类的皇太孙,中国历史上极少有的奇葩就这样出现了。

朱允炆当皇帝还真不错,施仁政,重视民生。但几个迂腐的大臣却急着建议朱允炆削藩,齐泰、方孝孺、黄子澄等一帮儒生为朱允炆出了不少馊主意,乱建议。朱允炆皇位还没捂热,便动叔叔们的奶酪,下手狠,动作麻利。这些王叔们其实并无大的过错,但朱允炆将其削藩,入狱,废为庶人等等,一时人心惶惶,各位王爷草木皆兵,风声鹤唳。朱棣当时准备不足,造反的旗号还不明朗,也只好装疯卖傻。朱允炆皇位四年多,被朱棣靖难就折腾了近四年,朱允炆当太平天子实际不到一年时间,是个短命皇帝。

朱允炆失踪后,朱棣继位。朱棣是铁腕人物,防朱允炆及儿子们防了一辈子。但朱允炆的皇位来源合法,又是亲侄,为显仁慈,为政治需要,同时也告诉天下人,朱允炆死了,我把他埋了。朱允炆丧事办完后,朱棣立即将朱标的儿子们看押起来,朱允炆的这些儿子们便开始了在监狱免吃免住模式。

朱棣死后,朱高炽继位,称仁宗。他比朱棣仁慈,为政治需要解放了一大批朱允炆的旧臣,被朱棣诛杀的给予平反。方孝孺诛杀了十族,也找了个漏网的来封了爵位。同时改善朱允炆儿子的监狱条件。朱祁镇继位后将朱允炆的儿子们彻底放回民间,这时朱允炆的儿子有的死亡,有的痴呆傻,连牛羊等都分不清,没有最惨,只有更惨。

一恍一百多年,到万历年修明史,朱允炆这段怎么记述的问题又出来了。朱允炆是合法的皇帝,坐了四年多的江山,怎么办?这时人们已不再纠结朱允炆是正统,朱棣夺江山非法的事了,便恢复了朱允炆的建文年号,这样大明初期就有了年号不乱辈份乱的怪事,即爷爷洪武、孙子建文、叔父永乐,其辈分如过山车一般。

到了南明时代,朱由崧在南京与大清对峙,朱由崧为得到老百姓的支持,大力宣扬朱允炆“让皇帝“。从此朱允炆生死不明的各种猜测,各种离奇的说法很多,朱允炆的生与死的传闻满天飞。分析一下这些故事有什么特点呢?那便是生命不死,贵人相助,异想天开。说白了大明不死,大家来共保大明,最好上天天天掉馅饼,不偏不倚的都砸在大明的脑袋上,纯属自我安慰。其实朱允炆在朱棣临死的前半年被找到了,朱允炆出家为和尚,被找到时,其生命已进入倒计时。找朱允炆的胡英很辛苦,找了二十多年。

此时朱棣皇位稳固,国力强盛,郑和下西洋,万国来朝,小小的朱允炆早已不在话下了,这叫自信。况且朱允炆是和尚,其太祖朱元璋也当过和尚,和尚是万万杀不得的。但出于政治需要,朱允炆的一切都要抹干净,包括建文年号,朱棣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干的。


书华36


史书是胜利者写的史书,失败者在史书也只能任人宰割了。明成祖朱棣打败建文帝朱允炆后,朱允炆的去向成了一个谜团,这让朱棣寝室难安,直到他去世还在找寻。不过明朝政府修的史书上朱允炆可就惨兮兮了。(建文帝剧照)

朱棣在史书中抹黑抹杀建文帝。

在史书中对皇帝姓名一般是忌讳的,不能提,不过建文帝下落不明,朱棣手下的史官们也要遵照皇帝的旨意编纂有关建文帝的记载了。在《明实录》中史官直接称建文帝为

允炆,(主要在朱元璋的实录里面)根本没有什么避讳,明朝其他皇帝的名字一般都进行避讳的。后来又把建文帝称呼为“建文君”或者“建文”(主要在明成祖朱棣的实录)代指建文帝。(朱棣剧照)

建文帝在位四年,按照惯例应该称“建文几年”,在朱棣的实录里面,开始的时候只用了建文元年,后边就称二年、三年、四年代指,后续的明成祖朱棣实录改的更厉害了,直接用

洪武32年至洪武35年代替了建文帝执政的四年,没有了建文帝的年号,而洪武32年是根本不存在的,那时朱元璋已经死了,朱棣直接抹杀了建文帝的年号。

在《明实录》中,建文帝个人执政和性格描述上更是予以抹黑。建文帝是个锐意进取,削藩王来控制整个明朝的稳定,算是一个守成的君主。在史书中将建文帝描写称骄纵、贪恋美色,上朝时都晕乎乎的,根本没有君主的样子。在削藩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时,建文帝任人摆布,完全是个傀儡,像齐泰、黄子澄等都是奸臣,他们是操纵建文帝的幕后黑手。

在史书中做了这么多的改变,无非是证明朱棣“靖难之役”是正确的,清君侧是为了大明的江山,自己坐上皇帝位置也是顺天应命。朱棣的做法给后世的明朝君主做出标杆,谁要是承认建文帝的正统性,就是抹杀自己皇位得来的正统性,直到崇祯皇帝时期都没有承认建文帝的正统性。

建文帝消失很久后,历代的明朝皇帝也没有给建文帝庙号和谥号,宗庙祭祀是没有了。(明神宗万历皇帝剧照)

明朝后期对建文帝认识的变化和认可。

万历皇帝做皇帝时,只有10岁,明朝的大臣和年幼的君主给建文帝时期追随建文帝的大臣平反,他们都是忠臣,并命令各地地方政府为这些忠臣建庙祭祀,这也就是万历皇帝年幼吧,成年的万历皇帝不会这样做。只不过年幼的万历皇帝突然对建文帝对的下落感兴趣了,让张居正把建文帝的诗词作品都收集上来,他要看。大臣们都想着为建文帝建设宗庙祭祀他,因为建文帝是嫡孙(朱元璋认为是嫡长孙)继承皇帝位置,奏请万历皇帝,万历皇帝只有两个字等着:不准!这时候,大臣们称呼建文帝为“建文皇帝”,不过记载也非常少。这是大臣和万历皇帝斗智斗勇呐,因为万历皇帝想立郑贵妃的儿子朱常洵为太子,他不是长子。

有大臣在明熹宗时期又上奏为建文帝建立宗庙祭祀,回答同样是两个字:不准!

1644年,崇祯皇帝在北京自杀,福王朱常洵的儿子朱由崧被明朝的大臣拥立,建立“弘光政权”,为了拉拢当时江南的民众,将建文帝重新上了谥号和庙号:

庙号:惠宗:谥号:嗣天章道诚懿渊功观文扬武克仁笃孝让皇帝。

这个“让皇帝”,看出其中的端倪来,不是抢的,而是让出来的,欲盖弥彰,弘光政权也没几天就被清军攻灭了。(南明弘光政权图)

实际上在建文帝死后(一说),驸马都尉梅殷(1405年去世)在军中曾经为建文帝发丧,追谥为孝愍皇帝,庙号神宗,后来很快废除。梅殷在入朝的时候被锦衣卫等挤入水中溺死,这也是朱棣搞得阴谋吧!


穿越再现彼岸


首先来跟大家介绍一下靖难之役,朱标死后,朱元璋悲痛万分,他自己一意孤行,将孙子朱允炆立为皇太子,这一下子就遭到了各位藩王的反对,但因为这是朱元璋的决定,又不能说什么,只好就此作罢。


朱允炆上位后,虽然他的叔叔们勉强的认可了他,但是他却不这么想,他非常担心藩王们的势力,担心日后会对他的统治造成威胁。于是在朝中大臣的建议下对藩王们穷追猛打,甚至还逼死了几人,当灾难落到了朱棣头上后,他终于被逼急了,打着"清君侧"的名号起兵造反,最终结果我们也知道,朱棣成功取代了建文帝朱允炆,成为了新一任帝王。

但是朱棣搜便了皇宫也没有发现建文帝的下落,至此,建文帝的下落成为了千古迷题。朱棣为了秘密寻找朱允炆费劲了心思,但还是没有结果,只好就此作罢。

随着时间的流逝,明朝的后代帝王是怎样评价建文帝朱允炆的呢?其实,后代帝王对朱允炆并不算友好,相反对其只字未提,成王败寇,谁让自己是朱棣的子嗣呢?一直到了万历年间,有大臣上书建议恢复建文帝的皇帝尊号,并补写建文帝年间发生的史料,虽然得到了皇帝的统一但是没有了下文,这是朱棣之后的帝王第一次重新提到建文帝。

时间到了南明朝,当时的民间广为流传建文帝的故事,南明弘光皇帝便给了这么一个说法"先祖朱棣的皇位是朱允炆自愿让给的",不久之后,弘光皇帝封了建文帝一个"让皇帝"的尊号。


汤姆猫谈历史


朱棣是打着清君侧的名义发动的靖难之役,因此在取得帝位后,为了保证帝位的合法性,篡改了历史,将洪武三十二年延长到洪武三十五年。后期的皇帝大都采取默认的方式,直到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恢复了建文年号,将洪武三十二年至三十五年去掉。后来在弘光年间,帝国才最终给建文上了一个完整的庙号、尊号、谥号,入继太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