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水化合物究竟为何让人又爱又恨?

流泪谷


  1. 获取便利,自然界存量丰富,分布广泛,获得容易,因为获取的成本很低,所以很容易就可以吃到。
  2. 能够快速为人体供能,当我们减肥的时候,处于饥饿状态的时候,最想吃的一定不是高蛋白的肉类,而是含有碳水化合物最多的主食,我在减肥期间最想吃的就是一大碗面条。因为碳水化合物可以快速进入人体血糖系统,缓解我们的饥饿感。

  3. 因为获取碳水化合物的成本低廉,制作方法多样。人们可以大量的无限制摄入,这就增加了人体总热量的摄入,也就更加肥胖了。
  4. 碳水化合物在人体内存量有限,一旦摄入的过多,就会变成脂肪储存起来,但是当我们的活动量比较大的时候,碳水化合物在体内的存量减少,人体就会出现明显的饥饿感,而不是侧重于消耗人体脂肪。人体产生的这种饥饿感让我们很难受,在消耗脂肪的同时就会更倾向于去找碳水来吃。这实际上就是人体血糖的一个变化规律。
  5. 另外有研究证明,影响我们意志力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我们的血糖水平,而影响血糖水平的是我们摄入的碳水化合物的量。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碳水化合物摄入太少,血糖降低,意志力不足,于是放弃减肥摄入更多的碳水化合物。

所以,碳水化合物存量多,获取方便,能够快速为人体供能,缺少的时候人体会出现不舒适感,所以我们对它又爱又恨。


James振龙减脂



甜被赋予的含义


一起出差的学妹总是随身带着一些糖,在这个把减肥当做个人修养的时代,这种古典的爱好显得格外真性情。


不过现代人获取甜的方式实在太多,蛋糕,奶茶,巧克力,甚至是糖醋排骨,何必特意吃糖?

有一次我还是忍不住问她,她说在挨老师骂后含一根糖果可以快速满血复活——她吃的是安慰



跟她有同样爱好的还有鲁迅先生,在北京任职期间,每月拿到工资之后要去法国面包房买四十个奶油蛋糕,奶油蛋糕一银元20个,根据20年代北京物价一银元可以买到三十多斤上好大米折算,这蛋糕的价钱可谓不菲。


不过据说这是他孝敬母亲的,鲁迅先生自己喜欢更加简单粗暴的满族甜食沙琪玛——他吃的是消费能力



甜味的获得在久远的岁月里被赋予了更多含义,写出70多万字《糖史》的季羡林先生曾经对制糖工艺和糖的传播发展做出了严谨的推论。


糖在上古时期称“饴”或“饧”,《 诗·大雅·緜》中有诗句“周原膴膴,堇荼如饴”,意思是在周原(周先祖开国之地)这片肥沃的土地上,连苦菜都甘甜。


不过鉴于一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高粱饴还是过年才能吃到的奢侈品,在遥远的周代,甜绝对不是有钱就能尝试到的野,甜是权力,是对祖宗开国之功的赞颂,是君临天下开疆扩土的威严



饴饧后来泛指麦芽糖,西汉科普读物《急救篇》说,“枣杏瓜棣饊饴饧”,饴饧制作的前提必须有丰富的粮食,用它来加工的甜点仍旧只是宫廷和高级官员的特权,写进书中的意图大概跟今天时尚播主教我们学习Hermès的正确发音一样充满善意和慈悲。


糖在历史上的重要角色


明《天工开物》说“凡饴饧,稻、麦、黍、粟皆可为之。用稻麦之类浸湿,生芽暴干,然后煎炼调化而成。色以白者为上,赤色者名曰胶饴,当时宫中尚之,含于口内即溶化,形如琥珀。南方造饼饵者,谓饴饧为小糖”。讲的就是饴饧的制作过程。



宋代范成大有诗句“宝糖珍粔籹,乌腻美饴饧”,意思是甜点里面最好吃的是粔籹(据说是一种类似甜甜圈的东西),糖果里最好吃的是乌腻(这名太难听了,大概是黑漆漆滑溜溜的糖)。


当时还有一种甜食叫“一窝丝”,很像现在的龙须酥,许多旅游景点还有卖,味道令人心有余悸。



除却麦芽糖还有蔗糖,甘蔗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是珍贵稀有的水果,《楚辞·招魂》中称甘蔗汁为“柘浆”(想想能入屈原法眼的都是些什么品种),《三国志》也中记载有小官进献甘蔗汁的记录。


甘蔗糖在东汉张衡著的《七辨》中,有“沙饴石蜜”之名。季羡林认为石蜜一词后来用来翻译唐代梵汉字典中sarkara一词,而“糖”这个字在整个印欧语系中都是来自sarkara,英文是sugar,德文是Zucker,法文是sucre,俄文是caxap,精通英文、发文、德文、俄文、梵文、巴利文甚至吐火罗文的季先生认为这些词读起来发音都差不多。



名字的同源说明在交通极其不发达的一千多年前,就作为重要的物资在各个国家间交流,许多学者从糖贸易入手去研究历史上的国际贸易和国家经济科技实力。


贞观二十一年,唐太宗曾遣使者去印度学习制糖技术,糖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频繁登上各类药方,《千金要方》、《千金翼方》、《证类本草》、《饮膳正要》等医书上时常有需要白糖来炼的方子,不过差别就是在元以前,药方里的白糖最多不过二斤,元代的《饮膳正要》里动不动就让人“樱桃煎,白沙糖二十五斤”,“紫苏煎,白沙糖十斤炼净”,读之令人胆寒,吃这种方子的得是什么家庭,肯定有矿。


甜味在自然界只存在于蜂蜜和少数植物中,在提炼过程中需要丰饶作物和先进工艺的支持,一直到最近十几年才变得不那么稀有而珍贵。



说来有趣,在1947年季羡林去济南走亲访友时,国民党高级将领王耀武邀请他回山东工作,并派人给他家送去了面粉、白糖等礼物,王的车队惊动了佛山街,季氏从此名声大振。



把白糖或者糖果作为礼物、特产馈赠的习惯也是进入21世纪之后才逐渐消弭。现在的人们虽然不送糖,但跑到国外旅游还是会带来一堆榴莲酥凤梨酥送人吧。


糖的使用被赋予许多附加的意义


甜是那么美好令人难忘,如同毒品营造的幻境,让人短暂地远离生活的哀愁和焦虑,所以人们一不留神就吞下大量高糖的食物饮品,也吞噬了自己的健康,而戒糖并不比戒毒容易(不信你试试一个月不吃糖)。


吃糖的嗜好仿佛被写入了全人类的基因,极端的例子是《三国志•魏志•袁术传》:“时盛暑,欲得蜜浆,又无蜜,坐床上叹息良久。……乃大咤曰:“袁术至于此乎!”因顿伏床下,呕血斗余而死。”袁术称帝后离心离德横征暴敛,又接连败仗,江淮地区衰草连天民不聊生,吃蜂蜜而不得成了压垮袁公路的最后一根稻草,悲惨程度堪比打开外卖app发现喜茶超出外送范围在家发神经的我们。


美国人西敏司说,“(糖)使得繁忙的生活不再是那么的不堪;在人们恢复元气的间歇中,它使人感到放松,或者说看起来像是放松了在工作与休息之间辗转所带来的烦躁;比起复合碳水化合物,它提供了更为迅速而充盈的满足感;它可以轻易地与许多其他食物相混合而被食用(茶与饼干、咖啡和小面包、巧克力和果酱面包)。



而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它在象征意义上充满了权力,因为它的使用可以被赋予许多附加的意义 。不足为奇的是,富豪与权贵会如此喜爱它;因为不足为奇的是,穷人们也学会了去热爱它。”


糖会成为健康的拖累


糖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百搭,它可以跟各种各样的食材甚至是水幻化成令人愉快的存在,而百搭似乎也很符合今天这个充满挑战和危机的社会对人们提出的要求。


累经数代人用糖和各种食材混合发明出来的食物很多都流传了下来,在食物丰沛的今天,有的如月饼、汤圆被世代流传成为民俗的一部分,有的如荷花酥、杏仁茶停留在古籍上被人们逐渐研究复原,还有许多新奇的事物如翻糖蛋糕、可口可乐被发明出来,累积成为巨大了总量无处不在。



在21世纪之前生活的人类,根本想不到他们梦寐以求的甜可以来自人工合成出四十几种甜味素,而甜有一天会成为健康的拖累。



甜食的主要成分为碳水化合物,当碳水化合物进入胃里,经消化就可以变为葡萄糖供能,能迅速补充身体所需热量,超出身体需要的会转换成脂肪储存。


大量的甜食在不知不觉间流进了我们的胃,给心灵带来慰藉的同时,也会给身体带来负担,成为心脏病、糖尿病的病因。


今天的富人已经不会像17世纪那样宴会摆个糖雕或者是厨房用糖水洗碗作为炫富的手段,但保持食物原味的有机产品价格昂贵,平民们为了获取便捷廉价的能量和心灵安慰吞下了过量的糖分,和古代那些一生疲于劳作勉强温饱甚至一次糖都没吃过的普通百姓一样被疾病困扰。


下次当我们吃糖的时候,要好好想一想,我们到底吃的是什么。

碳水化合物,是由碳、氢、氧组成的物质,因为其中所含氢和氧的比例是二比一,跟水的氢和氧的比例一样,所以会称之为碳水化合物。

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包括人体能够有效吸收利用的碳水化合物(如单糖、双糖、多糖)和不能被直接消化和吸收的无效碳水化合物(如纤维素)。

碳水化合物的主要来源包括,所有的糖类,粮食(比如大米、小米、面粉、玉米、大麦、燕麦、高粱等)、水果(甘蔗、西瓜、香蕉、葡萄等)、根茎类蔬菜(比如土豆、红薯、藕等)、豆类等等。


【对于普通人来说】


摄入一定量的碳水化合物对身体有好处,可以调节脂肪代谢、提供膳食纤维、增强肠道功能。但当饮食中的碳水化合物过多时,就会转化成脂肪,引起肥胖、高血脂、糖尿病等代谢类疾病。


【对于糖尿病人来说】


对碳水化合物的选择需要更为慎重,因为自身身体机能的原因,低纤维的碳水化合物如精米精面和含有较多淀粉的蔬菜(如土豆、藕)都会迅速转化为单糖,造成血糖的快速升高和波动,对身体十分不利。



早在一百多年前,一个叫做威廉-邦庭的肥胖英国人就通过低碳水饮食的方式成功减肥,后来他出了一本叫做《给肥胖人士的信》的书在民众中间引发轰动。


上个世纪70年代,心脏病专家罗伯特-阿特金斯博士证明碳水化合物含量高的食物会刺激胃口、增大食欲,使人产生对糖分的依赖,还会引发2型糖尿病。他认为低碳水化合物饮食可以在短时间内减少体重,调节血糖,减少血糖波动。



现在的中老年人很注重养生保健,许多人对自己的饮食很克制很有规划,早晚清粥小菜,午餐少肉少油,但是去医院一查,甘油三酯指数还是那么高,血糖指数在糖尿病边缘疯狂试探,这又是为什么呢?

人每天要摄入足够的热量以维持身体的正常运转,当你减少脂肪的摄入,必然就会增加其他食物来替代它们。



按照中国人的饮食习惯,人们对蛋白质和脂肪的摄入都不是首选,很多人会觉得素食更健康,这就意味着你精心设计的食谱中营养结构并不真的健康均衡,因为你吃下去的基本都是碳水化合物,这也就是为什么一些看起来很胖或者有代谢类疾病的人去医院一查,医生会告诉你营养不良。


碳水化合物是不是都不能吃呢?


当然不是。碳水化合物是人体最重要的营养素之一,但糖尿病人和许多指数不太“漂亮”的“三高人群”可以更为“策略”地选择进食碳水化合物,比如含有较多纤维素的碳水化合物。

富含糖类和淀粉类的碳水化合物

一定少吃,而高纤维素的食物可以放心食用。


这是因为高纤维素的碳水化合物消化的比较慢,这样血糖就不会快速升高,同时还可以增强饱腹感调节肠道消化,对于排便困难和消化不好的中老年人是很好的。



天然食物中的膳食纤维素还有清理血管保护心脏的作用,膳食纤维和胆酸结合,可以是胆酸迅速排出体外,并促进胆固醇向胆酸转化,降低胆固醇水平,减少血清中高胆固醇含量带来的冠心病风险。


推 荐


碳水化合物包括糖类、淀粉和纤维。


高纤维素的食物主要是大多数蔬菜(除去土豆、红薯、藕等)。

无论谷物、薯类还是豆类,加工的越精致,纤维素含量越少,越不宜食用。


如果你喜欢吃精米精面,或者觉得自己蔬菜吃得不够,可以选择我们逆糖工坊的主食粉。


逆糖计划


小宇虽然健身三年多,但是是一个只热爱健身的知识小白,我从一个不专业的角度分享一下,我作为普通的健身爱好者对于碳水化合物的看法:由于小宇本身是河南信阳人,平时大多以吃大米为主,而大米是有有名的碳水化合物,含糖量非常高的,所以小宇在刚开始健身减肥的过程中,就把大米饭给断了,但是当我坚持半个月以后,闻着邻居做的大米饭香味,就感觉给我一碗白米饭,我也能一口气把它吃完,真的是太香了。所以到最后还是没有把大米饭彻底给戒掉。毕竟已经吃了20多年,已经成为了骨子里必吃的主食,所以对它特别热爱。

但是,当我18年过完年准备开始减脂塑形的时候,我对大米饭是恨之入骨,每次好不容易把体脂率给减下去,身体的肌肉块出来点了,但是一回到家家里做的白米饭,然后家人不分青红皂白就给盛了一碗米饭,结果自己在家人的爱护和自己内心恶魔的诱惑下。体脂率到现在迟迟刷不下去。所以说现在的我对这种碳水化合物的主食,是恨之入骨。可是坚持个几天不吃,又想的要死。

总之碳水化合物确实是让人既爱又恨。爱它是因为能给我们身体带来很多身体必须的营养元素,以及满足自己的口欲。恨他是,吃得过多的情况下,让我们好不容易保持的好的身材,毁之一旦。还有就是能给我们的身体带来过高的含糖量。这样会导致身体产生其他疾病。

我是搞笑小小宇,一名热爱健身的90后,创业者。如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记得点赞和关注啊。





搞笑小小宇


碳水化合物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也就是糖分。

在中华大地上,从古至今,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的理念就深入人心,因为我们中国是大粮食产量国,所以主食依然是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中最有分量的一个,而主食主要是提供我们碳水化合物,因为只要吃饱了主食,我们就不会饥饿,是因为粮食含有淀粉,淀粉为多糖,经过吸收变为单糖,给我们提供了能量。

以前大家都是吃粗粮,基本没有甜食,零食,可乐,蛋糕等这些精制糖的食物。所以基本很少听糖尿病,而现在糖尿病比比皆是,比如现在的一盘鱼香肉丝里就放了很多的精制糖,中国营养学会建议每人每天25克糖,最多不要超过50克,这里所说的就是精制糖。当精制糖摄入过多,血管的糖分很快升高,导致我们的胰岛素大量分泌,当分泌不够时,身体就会慢慢得糖尿病,进而引发多种问题,如肥胖,高血脂,心脑血管疾病。所以好的碳水化合物我们要接受,我们要爱,如含有膳食纤维丰富的粗粮,红薯,土豆,而膨化食品,饮料,甜食,等等要控制,甚至要杜绝,这样会让身体更好更健康!谢谢!

题主 :袁天炜营养师,临床营养师,注册营养师,国家二级营养师,中国营养学会会员,中国医学会会员,致力于营养健康事业!


营养师袁天炜


碳水化合物让人爱,因为在三大能量供应物质中,碳水化合物供应能量最快速最直接,人体在摄入碳水化合物之后,经过消化水解后成为单糖葡萄糖,然后可以在氧气的帮助下代谢产生ATP能量,被身体细胞使用。也就是说,碳水化合物是最快速能够弥补身体能量亏空的食物,所以在体弱、需要抢救的病人被送到医院、会静脉注射葡糖糖,同样是这个原理。虽然在身体内部、缺乏了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可以通过糖异生的方式、转化成葡萄糖来为身体供应能量,但是从身体的代谢转化成本上来说,碳水化合物会更加高效和经济。因此我们可以确定的是,人体一定需要碳水化合物、满足在应激状态的能源需要,身体也有这样的机制,例如血液中稍微过量的葡萄糖,就会被运送到肝脏以及肌肉中,形成肝糖原肌糖原被暂时的储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

碳水化合物让人恨,根源在于碳水化合物的过量问题。因为碳水化合物充斥在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并且在今天的食物、饮品中广泛被添加了白砂糖,包括米饭、面条、馒头、米粉等主食,每一天的饮食中,很可能不由自主、不知不觉就摄入了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并且存在着碳水超标的风险。人体需要碳水化合物,但是根据身体的生理特点来看,少食多餐,不多不少刚刚好才是核心,并且最好的方式,碳水化合物应当配合着膳食纤维一起摄入,才能够保证不会引起血糖的剧烈波动,但是一大碗米饭、一碗米粉、以及一杯加了糖浆的饮品、或者是一大碗面条,这样的饮食内容,会快速升高血糖,带来的风险会包括增加胰腺代谢负担、引起胰岛素抵抗,从而形成肥胖,增大糖尿病患病的风险。并且在前沿的研究上有一个词叫做糖化,糖的过量会引起游离葡萄糖攻击正常的氨基酸及脂肪酸分子,葡萄糖与氨基酸的混合会导致衰老、斑块和老化,葡萄糖与脂肪会形成粘住血管壁的垃圾胆固醇,从而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缺了糖(碳水化合物),人体会面临低血糖风险,但如果糖(碳水化合物)过量了,同样存在巨大的疾病隐患。确保饮食碳水化合物来源的多样性,确保碳水化合物种类的优质,并且能够满足不多不少的原则,就是饮食摄入碳水化合物的最佳方式。


营养师王璞



mjf781025


之所以说碳水化合物又爱又恨,其实都是时代和历史的变迁,是不是听着很宏大很那啥,那就听俺慢慢道来^_^

  • 远古时代

之所以现在对于我们食物的研究很多人都喜欢追述到远古时代,就像心理学里面研究人类的大脑和情绪都喜欢研究脑结构的形成顺序一样。

早前我们的祖先可不是吃素的,茹毛饮血在各种影视剧里面屡见不鲜,男同志们出去打猎,女同志们在家带娃,那时哪有什么精细的碳水化合物,只有肉啊,哪有什么鲜美可口的蔬菜,只有吃起来特别费劲的野生品种。在这种情况下,好吃的碳水化合物,就变得格外珍贵,物以稀为贵是不变的真理。

平时吃上肉已经不容易,可是至少还能主动追逐,而对于高品质的碳水化合物,比如水果,稻米小麦之类的东西,在没有种植技术的远古时代,简直就是像满汉全席一样难的的存在。

你说,远古人类能不爱之深么?我们的大脑又有很多本质的结构根植于远古人类,毕竟文化、科学等等只是近几千年才发生的事情,比起生存本能,吃喝,安全,生存之类的那都是婴儿对于我们的大脑。

  • 最近十年

对于碳水化合物的批判实际上只是最近十年的事情,虽然随着营养学的发展,对于食物和能量获取方式的研究在不断深入,一度呈现百家争鸣的状态。

历史上一度流行过各种健康饮食法,比如高碳水的方式一度在运动员群体很流行,高脂肪的阿特金斯方法对于减肥和儿童多动症有奇效,又比如最近健身圈运动界流行的高蛋白饮食等等。

但是很可惜,一旦一个饮食方法成为流行,研究机构就会蜂拥而至,研究的重点往往可不是证明这个方法有多好,给流行加油助力,而是不断在各个角度尝试发现这个方法的弊端。

而正因为高碳水饮食方法流行最早,相比于其他方法,所以现在出来的负面研究日积月累下来也最多,而其实当我们一点点树立这几年的研究可以发现,针对高脂肪或者高蛋白饮食方法的弊病,这几年也是层出不穷了。<strong>

所以,这种对于碳水化合物的又爱又恨其实是当下的流行与大脑原始本能之间的冲突,也是各个流行饮食方法之间周期性流行的演化产物,也许几年之后,就会有一篇同样的文章“为什么对于蛋白质又爱又恨了”。



白领健管师二五零


这话题很棒!一直想写关于碳水化合物的内容,这个问题又爱又恨的确正中“靶心”

三大供能物质,碳水化合物,脂类,蛋白质身体功能效率最高的就是碳水化合物,储存在肌肉,肝脏随时可以被征用。各个系统的能量供给最终都是以糖类为原材料。长时间运动脂类会分解提供能量,蛋白质也在必要时转换成能量功能。因此碳水化合物类必不可少。

碳水化合物来源在食物中无处不在,常见形式我们所谓的主食,五谷杂粮,蔬菜水果,以及米面制品…等,但糖的消化吸收速度有极大的不同,含有纤维丰富的蔬菜水果,五谷杂粮类虽然也有同等高热量每克4千卡热量,但让血糖升高的速度远低于五谷杂粮(GI值我这里只说你能听懂的内容,俗称“说人话”)因此如果选择碳水化合物类的食物也一定选择让血糖升高速度比较慢的,含纤维高的食物。

我们习惯于主食,副食品之分,所以吃饭不吃主食就会觉得没吃饭,零食中又含精致的米面类高而快的能量来源,运动消耗又比物资匮乏年代少很多,摄入能量很容易转换成脂肪堆积在皮下,内脏,血管内形成肥胖,高血脂等。而消化吸收的过程也更容易对胰腺产生足够的压力最终导致高血糖,糖尿病。

结论:碳水化合物是能量主要供给营养非常需要。摄入碳水化合物,要选择非精致的食物如五谷杂粮,蔬菜,水果类等,避免大量精致米面和精致米面制品。

我是健康教练张天正,慢性病预防与康复,妇幼健康,运动损伤,减脂塑形,欢迎关注,分享。




健康教练张天正


碳水化合物是我们的热量的一种补充方式它是化合物里含有一些微量元素,对身体非常有益!以前古人发发现了稻米和小麦并且不断的训话,所以我们才有了今天高质量的碳水化合物,但是碳水化合物吃多了,对血糖血压的影响也是很大的但有人那平时饭量就大,不吃那就会饿,所以说最后得了糖尿病当然基因的遗传也有很大关系,有的人喜欢吃肉,有的人喜欢吃碳水化合物,蔬菜那那也是不亦不可少的,不吃蔬菜水果,身体是会有毛病的,据科学家的观点,他得化合物吃到占到食量的50%左右蛋白质那是每天150克足以脂肪那可以适当的吃一些!老年人有一些脂肪,能够抵抗疾病的侵犯过廋的老人,往往没有胖一点的老人,寿命长!碳水化合物那个米饭的糖原值比较大,容易消化,容易获得淀粉酶糖,小麦类的面粉类的主食不太容易消化特别是荞麦类或者是粉条也可以当主食冻豆腐可以当主食和土豆都可以当主食土豆当主食的时候,你小麦类,或者大米少吃一些甚至可以不吃!这要是你可以减点肥!


行走的筷子59499437


碳水化合物,简单来说就是给我们供能的物质,他能够提供能量,满足我们日常所需,但是会使人发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