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1942》里张国立饰演的东家为什么要逃荒?

蛋疼儿的不得了


历史与影视作品有重合,更有差异,我们单就《1942》电影本身来说。

电影的背景,是我国1942年,河南省发生大旱,进而出现了大饥荒,画外音是一个没经历过饥荒,但他娘差点被饿死却又侥幸活过来的人,“一九四二年,因为一场旱灾,我的故乡河南,发生了吃的问题。”

影片中了的老东家,由张国立老师饰演,名叫范殿元,老东家一家生活在深宅大院之中,外面的人已经吃不上饭了,甚至自家的长工家里也已经揭不开锅了。但是老东家家里不仅有钱,更有余粮。但是,一个错误的决定,让一件必然发生的事情提早发生了。

村民佃户们,已经被饥饿变成了饿狼,但人都是自私的,老东家没有心怀天下的胸怀,饥民就嗅着粮食的味道围堵到老东家的门口,称要借一口吃的。

看东家自己有数,这借了不换,就是要,不给?那就会变成抢。于是派出自己的家丁去请官兵,自己假意邀请饥民。万万没想到,派去的家丁是个二愣子,当着众多饥民的面,发生叫嚷着,官兵没请到!!!

这下可把饥民气炸了,居然要请兵来,结果不顾老东家的解释,直接动手砸人抢粮。最终这场战斗以人多势众的饥民胜利告终,满仓的粮食被抢得只剩一车,可怜的少东家,才开个头就死了。虽然戏份少,但那一句“扎着心了”,可真是让观众害怕,这声央求多么无奈和绝望。

就这样,老东家带着剩下的这点粮食,和家里剩下的几个人,一挂马车,逃荒去了。

下面我们分析一下老东家逃荒的原因:

逃荒是因为这里活不下去了,早走,去一个能养活人的地方。本来家里有粮食的,坚持一段时间一点问题都没有,可是却会饥民给抢了个空,自己的儿子也死了。人到了岁数,活的就是一个希望,像老东家一样,存粮是一样,儿子和儿媳还有未出世的孙子是希望,远走他乡也是希望。当粮食被抢了,这一个希望破灭了,儿子死了,另一个希望也磨灭了。剩下的还有自己未出世的孙儿,可没有了粮食,怎么才能保证孙儿能够平安出生,健康长大?没办法,全家人只能奔着最后一个希望前进,那就是跟着难民逃荒,也许逃到地方了,孙儿就能出生,就能长大了!

我们再分一下,如果那晚的悲剧没有发生,老东家能保证不去逃荒吗?

首先,饥民在外面叫阵,老东家如果坐视不理,能阻挡住大批饥民吗?答案很明显,是否定的。地主家的墙,不是城墙,虽然比百姓家的墙更坚固,到它也只能够在平日里挡住小偷小摸的贼人,因为那是是贼人,就算人数较多,但却不统一,就算贼人也打算强攻,佃户也会帮着防御。到饥饿的民众却团结一心,不顾生死背水一战,所以老东家防不住饥民的。

其次,就算在请兵的时候,请来了官兵,但饥荒的年头,官兵一样没有饭吃,而且武器精良,赶走了饥民,先不论他们是否还会再来,这些兵来容易,送走可就难了,搞不好动起手来,家里人一个都剩不下了。

再次,就算没青来官兵,到家丁稍微正常一点,不那么楞,没把请兵的事宣扬出来,老东家就可以安枕无忧了吗?不会的,饥饿是对人类和其他动物最大的考验,它能让任何一个人丧失理智,饥民吃过一顿,下次还来,这是一定的,你不让吃?那上一次请吃饭的恩情就会瞬间烟消云散,重新攻入大院,重新上演一出抄家灭门。

最后,就算兵也不抢,民也不偷,就能安于一隅吗?别忘了,河南不长粮食是因为旱灾,没有谁,植物都过不了,人更活不了。

总的来说,老东家全家逃荒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必然的,到像我开头说的一样,一个派二楞的家丁去报信,让必然发生的事情提前发生了。

1942年河南大旱,大饥荒惨不忍睹,那时候有树皮能吃,就非常幸运了,逃荒的人,就像是蝗虫一样,席卷大地上能看到的所有能吃的东西,包括别人家的小孩,没钱买,可以拿自己的小孩换!!!

干旱是造成饥荒的原因,但却不是全部的原因,1942年,战争的人祸加上干旱的天灾,终究完成了这场我国历史上的大悲剧!

画外音把“丘吉尔感冒”和河南大饥荒相提并论,实在调侃人名,在政治家的眼里不过如此而已。

你有什么想说的,欢迎在下方这就要给我,也可以关注『电剧』,给你分享最好看的电影、电视剧!







电剧


在1942年的河南大灾荒中,逃荒已经不分阶层了,即便是地主出身的老东家,也要随着逃荒大军一块逃走,因为他也是灾荒的受害者。

在灾荒最开始发生的时候,以老东家的家底本来还可以维持,至少剩余的粮食和钱也足以支撑老东家度过整个1942年,但在灾荒年代里,尤其是在战乱环境下,光凭这点资本是支撑不到最后的,问题已经不在于他有多少钱和粮食,而是在于他所处的地域都充满着十足的危险。



首先灾荒发生之后,就算老东家能够保住自己一家,可同村的数百位乡亲和附近村落的乡亲呢?他们可没有这样丰厚的家底,对于他们来说,要么选择逃跑,要么选择留下,但他们没有资本留下,就算想留下,也没有足够的粮食来支撑,想留下就只能走向另类的道路,例如像刺猬这样的“刁民”,直接带领乡亲们四处吃大户,说好听点叫组团蹭吃蹭喝,说难听点就是组团去抢劫,因为所在区域里的地主大户是唯一可以找到食物的地方,他们如果不愿意给那就只能选择抢,也正如后来县长的介绍,本县几十家地主悉数被抢!自然也包括老东家。



所以老东家再接待刺猬等乡亲们吃饭的同时选择让拴柱去叫兵,这个做法并没有做错,刺猬表面上说度过了 灾荒再还回来,可问题的重点已经不是在于他们能不能还的问题,而是他们能不能走的问题,如果成百上千人在这里赖吃赖喝,过不了多久也会把老东家吃成贫困户,这样的结果是老东家不能接受的。



哄抢爆乱发生之后,老东家虽然损失惨重,死了儿子并且大部分粮食被一抢而光,但毕竟还能剩下少量粮食和钱,也足可以度过这一家的生计,但问题是,首先老东家手里还有粮食,同村的乡亲们至少还能通过借粮维持自己的生计并选择留在那里,可现在连老东家都没有了物资的支持,周边的人自然也失去了生存的空间也不可能留在原地等死就只能一起向陕西方向逃荒,在同村乡亲们纷纷逃走的情况下,老东家又岂敢一家留在孤零零的村子里守到明年,早些有粮食还可以雇佣乡亲们守卫自己的家,现在周边人一哄而散,自己如果在留在老家,就只能等着二次被抢。

所以在自己马上成为孤家寡人的环境下,老东家自己也只能随着逃荒大军一块逃到陕西,只要躲过这个灾荒,第二年安全返回,凭借着自己剩余的钱和老家搬不走的土地,老东家一样可以翻身,只可惜随着路上的二次被抢,家人的不断去世和离开,老东家也迎来了自己一生最悲惨的时刻。


辽宁资深球迷


你知道1942的时候河南有多惨吗?别说话我带你看几组图片。


啃树皮是笑话吗?
饿死的,被饿死的感觉会是怎么样的?

东家,也就是当时的地主范殿元算是当时比较富有的人了,有粮食吃,可以带着干粮逃荒,当时耕地干旱战火四起,逃荒的人没有什么吃,碰到一棵树就啃树皮,见到一棵草就吃草根,更有甚者交换孩子吃,两家交换不懂事的孩子分食,恶心吗?死掉的人躺在路边被野狗围着咬食。在这种情况下地主的余粮显的多么微不足道,他的粮食没有被抢完就不错了,加上当时战火连天,土地干旱不长农作物,说白了就是没有指望了,才去逃荒。
讲一段真事,我爷爷当时就经历了1942,当时家里没有粮食吃的都是干子土(观音土,)拉屎都拉不出来,因为观音土会膨胀,很多人因为拉不出来还一直吃被胀死。逃荒去山西给地主家干活挣粮食,翻过太行山就是山西,在太行山路上死尸数不胜数,因为一个台阶上不去没劲了,就会摔下来。


王的青春


三年的干旱,中国地主最大的特点是粮食储备。这些谷物通常主要用来卖钱,但在饥荒时期它们可以拯救生命。事实上,种植谷物的人自己储存了大量的谷物。如果一个人想要活下去,他每年需要两三百斤粮食来弥补。这二三百斤,不过是一亩地的出产。地主的定义通常需要200多亩土地。所以,即使地主家里有十多人,只要一年的收成,就够全家吃十年了。

1942年大饥荒据宋仁穷回忆,他在冀南的军区、山西、河北、山东、河南的根据地,据据南宫、巨鹿、隆平县统计,有524个村庄被蝗虫完全吃掉。人们遭受着灾难和疾病。巨鹿县有5000多人死于饥饿,3000多人死于霍乱。在清河县王石公村,一天之内有400多人死亡。当时,冀南区数很多人死于饥饿和疾病。

范殿元,当时的地主,是一个相对富裕的人。他有吃的,可以带干粮,脱离饥荒。那时候,农田处于干旱和战争中,被遗弃的人们没有东西吃。他遇到树就咬树皮,看到草就吃草,甚至用孩子换食物。两家交换了孩子吃,是不是很恶心?那个死人躺在路边,被野狗吃了。在这种情况下,地主剩余的粮食是微不足道的,如果他的粮食没有被偷就好了。此外,土地是干燥的,没有种植作物。换句话说,没有逃走的希望。

灾难发生之初,原房主的家庭基础本可以维持。至少剩余的粮食和货币足以维持老主人1942年的生活。但在饥荒时期,尤其是在战争环境下,仅靠这座首都是无法支撑最后一座城市的。问题不在于他有多少钱和食物,而在于他的地区到处都是这些东西。呆的地方充满危险。

1942年,有些人家里没有吃的东西都是干子土(观音土),大便拔不出来,因为观音土会膨胀,很多人一直在吃,因为拉不出来而胀得要死。逃到山西为地主打工挣钱糊口。穿越太行山是山西。在太行山路上有无数的尸体,因为如果往上走没劲,就会掉下来。

如果不逃荒活路都没有了,看电影的时候我觉得我们现在是多么舒服幸福的日子。


小迪仔了


可以从两个方面分析

一、战争的爆发。1937年战乱开始,中原地区也作为中日对决的战场。对于军队的粮草问题,在当时都是“就地解决”,地主、财主更是首要目标,所以为了活命也只有一起逃荒了!

二、天灾。在1942年7月开始到1943年春发生了大旱灾,之后,又遇蝗灾。没有了粮食、没有了种子,只能逃荒。就算东家有粮食,也会被军队和群众瓜分掉。
总而言之,为了活命而逃荒。

国家绝不会允许再次发生!欢迎评论留言!


蜗牛综艺


其实电影里面已经放出来了!当时那些饿得要死的村民来抢粮食的时候,叫家里的长工去城里请保安队来镇压,长工回来说发现日本人经过,而且正好当时地主家在交战区的交界地,所以在家里粮食被抢完后,怕日本人来才会和那些难民一起跑走的!而且电影里将当时省长回来后自己想办法来凑粮,当时河南大部分都是灾区又是交战区,有国统区和日占区,国统区凑粮只能向地主和有钱人凑,同时还要保证战区国军的粮食供应。然而在很多灾区的中小地主的存粮绝大部分都被灾民抢了或者地主自己施舍了,已经没有任何存粮上缴政府,而大地主都是有一定武装的和有关系网的难征的多少,直到事态越发严重大逃荒后,被美国的记者发表出来,中央政府才从各方未受战火影响的各个后方凑粮救灾!但是在当时那个又是战乱又是腐败和大逃荒已经成形的时期,那些赈灾粮已经无足轻重了,灾民已经没有能力再返回家乡生产。

同时再补充一下,当个没有化肥和农药的 原始农业时代,小麦产量超过200斤的都算高产了,玉米亩产三四百斤也算高产了!而那时普通农民生产量还要减少三分之一到一半。


鳑鲏1


《1942》虽说是一部电影,但也真实的反应了,当时河南地区的情况,蝗灾,旱灾。数百万人的逃亡。

当时的人们,真是到了一种无法形容的状态,什么道德、伦理、人性都没有了,只要是能获得一点口食,什么事情都干的出来。

如果地主不逃荒,他根本就护不住他那些粮食。兵匪饥民,那一个会放过他。再说他是有粮食的,他可以带着粮食逃荒,还不至于那么难过。更何况战争年代什么没有?饥饿的情况下什么都做得出来,如果他不出逃就意味着他在等死。


倾城不忘未知情


《1942》虽说是一部电影,但也真实的反应了,当时河南地区的情况,蝗灾,旱灾。数百万人的逃亡。

当时的人们,真是到了一种无法形容的状态,什么道德、伦理、人性都没有了,只要是能获得一点口食,什么事情都干的出来。

如果地主不逃荒,他根本就护不住他那些粮食。兵匪饥民,那一个会放过他。再说他是有粮食的,他可以带着粮食逃荒,还不至于那么难过。



不负石卿


1942年河南人为什么要大逃荒?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饥荒?具体死了多少百姓?

展开图片

我来答

6条回答

lovelqczy

LV.2 推荐于 2017-12-16

1942年日本人做出攻击河南北部的态势,国民党政府调集大军集结河南,并由河南省承担国民政府军在河南驻扎,作战期间的所有军粮供给。在1942年以前的一到两年时间,河南遭受到了较为严重的旱灾,再加上河南是中国产粮大省,一直承担着国民政府较重的赋税,所以本来就没什么底子了,到1942年又遭遇了大面积的蝗灾,可以说是赤野千里。国民政府河南省府在饥荒发生初始,已经没有能力进行赈灾,再加上传言日本人将会发动河南战役,占领河南,所以以豫北为先,河南人开始向陕西方向逃荒。据国民政府不完全统计,在综合基督教设在中国一些机构统计,1942年河南饥荒总共造成300~350万人口由于缺乏营养导致的非正常死亡。我老家也是河南的,我家那时候也只剩下我爷爷和我太奶奶两个人,悲痛的历史。


阿波菲斯110455581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扯淡的,为了拍马屁连基本的逻辑都不顾了。

三年大旱,饿不死厨子。

三年饥荒,饿不死地主。

即便长春围困战死了很多人,死的人都是穷人,有钱人没听说有饿死的。

作为地主,最低程度比贫民要有家底。

如果贫民开始逃荒要饭,最低程度地主还可以坚持一段时间。

而中国地主最大的特点是会存粮。这些粮食平时主要是卖钱,但饥荒时候就是救命的。

其实种粮食的,自己存粮都是很多的。人如果要活命,一年要二三百斤粮食就凑合了。

这二三百斤,无非是一亩地的产量而已。而地主的定义,一般都要有200亩以上土地。

那么,地主全家就算有十多口人,只要能够收获1年,就够全家人吃10年。

地主就算再惨,不可能连这点存粮也没有。

再说,1942年大饥荒军费只在国统区,日战区和八路军根据地也是一样严重。

据宋任穷回忆,他所在的晋冀鲁豫根据地冀南军区:据南宫、巨鹿、隆平三个县统计,有524个村的庄稼完全被蝗虫吃掉。……冀南人民灾病交加,苦不堪言。巨鹿县因饥饿而死者5000余人,因霍乱而死者3000余人。清河县王世公村曾在一天中死亡400余人。垂杨县段芦头镇一个集日因饥饿、疾病倒街而死者30人。当时,冀南区饿死的、病死的共有几十万人。

所以,但指责国民政府是没有道理的。

1942年,只是不懂历史的刘震云,污蔑抗战军民,尤其是河南抗日军民的手段。

关于日军对灾民的救济,出现在刘震云的纪实作品《温故一九四二》中,但延津1938年就沦陷了,1943年,日军没有“开进河南灾区”,此一时期,国军的防线并未有过大幅度的后移。沦陷区的灾情同样严重,日军没有主动放粮的记载,伪省府也无力救灾。

然而刘震云却污蔑河南抗日军民因日本人放粮,就协同日军去打中国人,实属无耻诽谤。

别的不说,仅仅土匪出生的河南本土部队第15军,就在洛阳和日寇血战半个月。最终15军1万多人仅存官佐316人、士兵1795人,付出巨大牺牲,毙伤日军近万人。

洛阳民众,在日军的轰炸中被炸死近万人。而洛阳保卫战,只是河南军民无数抗战战斗的一个而已。

而河南军民的英勇抗日行为,被刘震云轻易的就污蔑了。

拍马屁是个人自由,但不应该擅自扭曲污蔑历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