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索姆河战役中,一些德国机枪手向英国士兵大喊:撤退!不要来送命!这是真的吗?

我喺村姑


时间与历史的螺旋永恒不朽、无法回转。然而唯有子弹能穿透时间,唯有战争能毁灭人类的历史与文明。

拥抱和平、铭记历史,谈一谈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为血腥的战役——索姆河战役。


厚积成石的乌云,笼罩在19世纪末的欧洲,德法、德英、奥俄五大资本主义强国之间的矛盾越演越烈。

最终在一九一四年六月二十八日,奥匈帝国皇室在萨拉热窝被刺事件,成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引雷针,彻底使战争的雷电撕破了漫天的乌云!

德奥意三国组成了以德国为核心的战时同盟。俄法为了对抗三国同盟,拉拢与德国有着矛盾的英国与其对峙,就此拉开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序幕,战争的火雨落满了整片欧洲大地。索姆河战役,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第二阶段。

德奥意与英法俄在西线进行了长期对峙之后,双方都极力期盼着一场决定战局的战斗到来。


1916年6月,英法联军将索姆河作为战略要地,集中86个师,80万大军向索姆河以北的德军展开歼灭式的进攻!在索姆河战役中,英法联军在兵力上稍占上峰,但是作为防守方的德国具备将英法联军拉入阵地战的优势。


德军利用索姆河地区地势复杂、易守难攻的特点,在索姆河以北的村庄中构建了三线防御力极强的阵地,前沿阵地由机枪堡垒和多道铁丝网组成,第二道防御线为斜纵梯式战壕链接着前沿阵地与第三道防线,第三道防御线为坑道工事。



由上图可见,德国在索姆河布置的防御工事十分严密,在机枪堡垒的掩护下,

德国的步兵由第二道梯式战壕中可自由出入战场,进可攻退可守,另外第三道防线则可以起到供给弹药与后方支援的作用.

7月1日清晨,英国第四集团军将军罗林斯以3500门火炮和300多架飞机为筹码,与德军在索姆河展开了一场豪赌。



德军在英法联军强力的攻势下,失去了第一道阵地,企图向前推进的英军受到了德军坑道工事的阻挠,德军在坑道工事内对成一点进攻的德军采取了密集的炮火返攻,打了英军一个措手不及,一时间被炮火化为焦土阵地上,6万多具英军战士长眠于此。


6万多具被炮火烧焦的尸体泡在血河中,令美丽的索姆河变为了一片人间地狱。


德国人的死守阵地,使得这场战役变为无比残酷的换命战,此后的交战中几乎每一天英军的伤亡数字都在5万以上,而德军死在阵地内尸体躲到无法处理,逐渐发臭。

9月3日,英法连军队德再次发动大规模进攻,英军使用了坦克对德国阵地展开了猛烈的炮火进攻,德国军队利用坑道的防护性,配合着大炮机枪扫射拼死抵抗,两军交战所耗费的弹壳已经堆积成了小山。

有传言,在英军拼死进攻德军阵地时,德国机枪手向进攻的英军士兵大声警告“不要来送人头!撤退!”

网络上的这种说法虽然有些夸张,单也侧面的证明了这场战争的残酷。


索姆河一战,英军损失兵力42万,法国损失兵力20万,德军损失兵力约46.5万,百万人的尸体堆积在索姆河两岸,每个战士都有他的家庭,每个战士的父母妻儿都在等他们回家,可他们却永远长眠了在这片异国的土地。


白话历史君


索姆河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一场战役,参战双方为英法联军和德国。这场战役也被称为是一战中最血腥的战役,甚至传说有一些德国机枪手向英国士兵大喊,让他们撤退,不要上来送命,这是真的吗?

(索姆河战役)

首先我们先来谈谈为什么说这场战役最为血腥。

这场战役持续了近5个月,英军死伤45万余人,法军死伤34万余人,而德军则损失了54万余人,参战双方共计死伤高达134万。纵观整个人类战争史,这样的伤亡数字也依然让人感觉心惊。

在战役的第一天,英军死伤就近6万人,才推进了仅仅3英里。这也被称为英国陆军历史上最为血腥的一天。

德军为什么这么厉害?他们是凭什么能在一天之内灭掉6万人?

实际上,恐怖的6万伤亡,几乎都是来自于同一种武器。讽刺的是,这武器还是英国人自己发明的。

德军在索姆河战役中共动用了200多挺MG08式马克沁重机枪,这种重机枪最早是英籍美国人马克沁在1884年发明,当时还是采用黑火药作为弹药。1891年,英国殖民军在罗德西亚和祖鲁人战斗时,这种重机枪就发挥了神奇的作用,英国一支仅仅50人的小分队,利用4挺马克沁重机枪竟然击杀了3000名敌军,马克沁重机枪名噪一时。

(正在使用马克沁重机枪的德国兵)

随着科技的发展,这种机枪不断地改进,就成为了一战中德军大规模使用的MG08式马克沁重机枪。其采用了7.92MM口径子弹,和每分钟450发的速率,配合上德军堑壕、坑道,铁丝网等防突进工事,在那个坦克还没有被大范围运用的年代,这种武器简直就是战场上肆意收割人命的死神。

英军在战役开打前,本来还非常乐观的。从6月24日开始,英军就对德国阵地进行了长达一周的炮击,共消耗掉了恐怖的150万发弹药,这几乎摧毁了德国人的整个第一阵地,德军死伤惨重。

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很多英军在发起冲锋突击前,甚至表现得兴致缺失,他们大概以为自己只是上战场去清理德军尸体罢了。

当英国人真正走上战场时,才真切感受到了战争的恐怖,200挺重机枪,速率450发,意味着每一分钟就有9万发子弹向自己的军队射击。英国士兵就像麦子一样成片倒下,轧在一起,堆成小山。

那么,是不是当时真的有德国机枪手喊着让英军不要来送命呢?

(一战中的士兵)

我认为这是谣传。

在纷乱的战场上,炮火轰鸣,枪声震天,德国士兵的喊话不可能传到英军的耳朵里。即便传到了,英国人也没有办法听懂德语。

虽然德军的重机枪所向无敌,但实际上在开战前一周的炮击中,德国也有不少士兵死在英军的炮火下。哪怕在战役开始后,也陆陆续续有德国机枪手被炮弹炸死,因此德军本身就带着仇恨情绪,怎么可能喊出让英军撤退的话呢?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传说流出,在我看来,实际上是在传达一种反战精神。

德国士兵大部分都是二十出头的年轻小伙,他们不明白政治,不明白战争的意义,仅仅是凭着满腔的热血豪情,就告别心爱的姑娘,背枪上了战场,他们也许根本不知道为什么要打仗,但他们终归还是普通人。

生命是上天给每个人的平等权力,在看到那么多条鲜活的生活像草芥一般消散后,德国士兵会本能希望敌人不要再来送命,那也许是对于美好生命,对于和平发自内心呐喊。


张生全精彩历史




(索姆河战线上的德军机枪阵地)



(索姆河战役中的英军伤员)

查了一下资料,感觉还是谣言,唯一查到的一句来自德国机枪手关于此役的回忆是“我们只要开枪,装弹,再开枪,再装弹。他们成百上千地倒下,我们不需要瞄准,只要朝着密集冲来敌军扫射就是”

索姆河战役的作战方案,原本提出于1915年底,主力是英国新组建的第四集团军,作为助攻的是人员大大不足,由埃米尔.法约尔指挥的法国第六集团军。第四集团军总司令亨利.罗林森仿佛就是协约国陆军中的法金汉,他称自己的战略为“咬住不放”(bite and hold),同样主张设定进攻目标应当有限,但关键在于大量杀伤对方的有生力量。皇家苏塞克斯步兵团的H.比德少校在日记中说,部队中弥漫着一股快乐,期待的情绪,黑格手中拥有1500门大炮,比凡尔登攻势开始时的法金汉还多300门,他告诉手下的士兵:“你们只要把步枪拿在手里当做拐杖就行了,当你们抵达赛普伟村(首日攻击目标)时,你们会发现德国人都完蛋了,连一只老鼠都没有。

而在协约国军对面,是已经严重减员的帝国第二集团军,指挥官是顽固的比洛将军。德军的依靠主要是复杂巨大的防御工事,纵深达到7公里,由3道战壕组成,地下工事深达9米,包括藏兵洞,弹药库,拥有发电厂,自来水,通风设备,1916年7月1日,工时发动,首先是震天动地的炮击,150万炮弹倾泻到了德军阵地上,炮火准备完成后,英军步兵背负着人均30公斤的沉重装备缓缓开始前进,队形整齐,像“排列密集有序的保龄球瓶”,当他们按照演习中的指示,寻找带刺铁丝网工事上被炮火轰开的缺口。罗林森将军认为,在德军防御火力已经被炮击基本消灭的情况下,这样的密集队形也可以接受,因为新兵之间距离足够近,会给彼此勇气和信心。

然而,德军主力在地下工事内没有收到大的损害,炮击一过,他们立刻进入阵地,多达200多挺的MG08式马克沁重机枪被迅速布置完毕,处于密林和后方炮兵阵地中的德国大炮也就位,由于索姆河战场视野开阔,地形平坦,只有少数起伏的丘陵,德军的火力对密集前进的行军呈现出“收割”的状态,机关枪密集的射击声压到了大炮的轰鸣,混杂了受伤者的呻吟和叹息,以及濒死前的尖叫,英军的攻势如同海浪撞上了岸边的岩石。到了天黑时分,英军有6万人受伤,2.2万人战死,攻势变成了屠杀,在博蒙.哈默尔,一个英军步兵营在发动冲锋后,半个小时之内,90%的兵力非死即伤。在入夜后,少数德军本着人道主义精神停止了射击,允许英军伤员们在战友和军医的协助下离开这片屠场,而剩余的少部分残兵则龟缩在弹坑里,精神崩溃,再次证明,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没有任何指挥官有良策,能够在面对对方修整完备的野战工事时,能够顺利突破四英里还能让部队的伤亡率和士气保持在一个可以继续作战的水平。

出乎意料的是,索姆河攻势中,原本作为配角的法军却取得了一些进展,原因是法军采用了福煦元帅的战术,所有步兵轻装前进,以排级规模机动前进,利用炮弹坑作为掩护,交替前进,法军以损失2000人的代价,推进了几英里,占领了几个村庄。

尽管索姆河战役断断续续地打到了11月,但攻势第一天就为整个战役定了基调,英军损失了50万人,法军损失了20万,德军损失23.7万,正如英国著名历史学家A.J.P泰勒的话说,1916年是绝望,僵持的一年,战场上只有两种人人,勇敢而无可奈何的士兵,顽固的将军,他们的努力只落得一个下场,徒劳无功。


晴天有时下猪


索姆河战役中的德军动用了号称“死神收割机”的马克沁重机枪,扫射一番后,看到满山的尸体,突然对着敌军大喊“撤退”!原因竟然是……德军重机枪手,也从没杀过这么多人,当场精神崩溃。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索姆河战役,在1916年的7月1日爆发。这场战役是法国元帅约瑟夫·雅克·塞泽尔·霞飞发动的,英、法军的目的是突破德军的防线,最终目标没有实现,但还是有效为德军进攻凡尔登拖延了时间,并进一步削弱了德军的实力。

▲约瑟夫·雅克·塞泽尔·霞飞,法国元帅和军事家

这场持续了将近五个月的消耗战,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血腥之一的战役,双方参战的伤亡人数也高达134万。

索姆河地区属于丘陵地带,在这个地方进攻德军,英、法军并不具备任何优势。德军在地势上依托地形构造形成号称“最坚强的”防御阵地,这三道阵地包括第一道阵地堑壕,即是沿阵地正面挖掘的供战斗用的壕沟;第二道则是坑道,甚至在前沿阵地还铺设多道铁丝网。德军完全可以以少打多,即使进攻方有炮火支援,效能也远远不如平原区。

▲索姆河战役英国士兵跃出战壕

更何况德军还有以“死神收割机”马克沁重机枪,已经在阵地中恭候英军的到来。1888年,马克沁重机枪经过改进,枪弹改成用无烟药枪弹,威力更加强大。马克沁重机枪发明后,在战争中只要有其身影,则意味着尸横遍野,血流成河。重机枪出人意料的杀伤性的威力,能让英法联军被撂倒一片,但是英法联军却信心十足地向德军进攻。

▲马克沁重机枪

一切看似很平静,在英法联军进入德军预先设好的范围,德军突然架起了他们的致命性武器——马克沁MG08重机枪,对着英法联军疯狂扫射,几乎上百发子弹就会从枪管射向指定目标,顿时正在进攻的英法联军的官兵们被成片成片地扫倒,似乎进攻者无一幸免。在哪个地方发起冲锋,哪就会留下一堆尸体,当时不在意机枪用途的英法联军根本无法进行火力压制。让这场原本英军并没有什么战略目标的转折战,在一天内却伤亡近6万人。


据说现场的惨状让巡视战场的英国官员痛心疾首:这哪是战争啊,分明就是一场屠杀。


当时德军重机枪手,也从没杀过这么多人。这些军人也是人,战前就是平庸善良的农夫或者工人,人心毕竟是肉做的,没有谁生来就是冷血的,如此尸横遍野的惨状,或许德军也是第一次见到,毕竟都是生命啊!德军当场精神崩溃,这里有虔诚的信徒,试图祈祷这不过是一场梦,甚至有的在内疚忏悔。重机枪手看到这满地的尸体动了恻隐之心,不忍再进行厮杀而向英军高呼“快撤退,不要来送死”!


即使喊出来,在这喧嚣的战场,真的能听到吗?


WarOH协虎


在美国网飞公司拍摄的美剧《王冠》中,放弃皇位的爱德华八世在二战后回到伦敦,面对着皇家的大管家说:“你们难道就不能忘记过去的事吗?!”。皇家大管家回应:

“不能,先生,就像每一个英国,都不可能忘记索姆河战役。”

索姆河战役和凡尔登战役,在英国乃至整个欧洲人心中留下的阴影,是几代人都挥之不去的。

在一战之前,从来没有任何一场战争,能够用工业化的方式来收割人命。短短一百多天里,八十万英法联军和五十万德军付出了性命,这在过去的战争中是绝对不可想象的。

不要忘了,欧洲人口并不多,有行动能力的年轻人几乎全部上了战场。索姆河大战结束后,英国国内几乎处处是哭声。

索姆河战役之所以能够造成如此巨大的伤亡,根本原因在于当时的军事战术没有跟上技术的变化。

在索姆河战役中,造成最大伤亡的是什么?

马克沁重机枪。

虽然重机枪早在1884年就发明出来了,而且很早以前就已经列装部队,但欧洲各国主要将他投入到殖民地战争中去,在列强间的战争中,并没有因为重机枪而改变战法。

一战初期,各国军队有一部分居然还在使用拿破仑时期的冲锋方式!

拿破仑时期是什么样的?

军官穿着蓝裤子白手套走在前面,士兵穿着白裤子走在后面,拍成密集的队形向前进,后面跟着军乐队。

真的有军乐队,早知道,“进行曲”的形式本来就是为了给战场上的士兵冲锋用的。

这种队形,这种战术,面对重机枪的火力,无异于集体自杀。

马克沁机枪虽然跟后来的机枪比射速不算快,但是也超过了每分钟六百发子弹。重机枪组成的复杂火力网面前,一战的英法联军完全没有遮蔽,死亡几乎是他们唯一的命运。

由于没有合适的防御武器和机动能力,索姆河战役打成了添油战术——英法联军整建制的被消灭,德国人只需要用机枪收割敌人的生命。

这对于德国士兵来说,并不是什么好的体验。





除了极个别变态以外,没有哪个人类是享受杀人的感觉的。有统计,在二战中只有15%的士兵会在近距离射杀敌人,因为对一个同类开枪会让人面临巨大的心理压力。

而英法联军在投入进攻的第一天里,仅英国就伤亡了六万人!这个记录一直保持到现在。如果统计德国机枪手的战绩的话,那一天每个机枪手都消灭了几十个甚至几百个的敌人。

无论是英法联军还是德军,都是从本国临时征召过来的普通人,本身也不过是平民百姓,这种可怕的杀戮,也摧毁了德军的心理,所以有记载,在英军进攻失败撤退时,德国士兵并没有用机枪追杀。

整个一战,上千万的士兵为了帝国主义的利益而无辜失去了生命,欧洲失去了整整一代年轻人。所以后来人们说,应该一开始就让德国皇帝和英国首相决斗,何必搭上百姓的性命?


小约翰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首先我们对题主的这个问题剖析一下。

能对整个世界挑起两次世界大战,又以严谨古板而著称的德国人对敌人大发仁慈?显然不是,战场上哪可是你敢骂娘,娘希匹老子就弄死你的地方,对待敌人更是不可能手软,所以唯一的解释就是,德国机枪手对自己手中武器的极度恐惧。

这恐惧应该就是来自于手中机枪下,搅屎棍英国佬的巨大伤亡和哀嚎。所以问题的核心就是德国人手中的MG-08式马克沁重机枪。

那么我们可以从马克沁重机枪的发展的本身和发明者马克沁来对这挺机枪了解一下,到时候题主的问题就会有一个清晰的答案。

发明者马克沁

马克沁是英籍美国人,其实老梁第一次知道马克沁是英籍美国人的时候,揉着眼珠子就很好奇这货为什么好好的美国人不做,当起了搅屎棍英国人的呢,他的美国良心哪去了。


原来马克沁家庭贫寒,只有小学文化程度,十几岁就当了马车厂的学徒。当时在美国那个电气化的时代,发明创造是一个赚大钱的行业,而马克沁有着很高发明创造的天赋。

好吧,这个马克沁一股脑搞出了50项发明专利,这让他一时之间成为了美国佬里的风云人物,可扯淡的是没高兴多久,就被发明创造的先行者爱迪生给盯上了。

我想要告诉大家伙的是,爱迪生这货绝对是一个小心眼,这个时候他已经有了自己的公司,而且在美国佬中的地位很高,更加要命的是,这货严重排挤其他发明者。

马克沁作为紧追其后的二号人物,一个佛山无影脚外加两大耳光子就将马克沁从美国佬的地盘给挤走了,并让马克沁发誓放弃对电灯的研究,一辈子都不能回到美国。

马克沁扣着脑门子那叫个憋屈,恰好搅屎棍英国佬得到了消息,这么大个发明家怎么能浪费了,两万美元的年薪,将马克沁给请了过来。

马克沁蹲在伦敦的街头上,吸着纯净英国佬的雾mai(老梁在这里多一句嘴,这个时候处于高速发展的英国佬,他们的空气都快成红色的了,这就是工业化进程所必须付出的代价),搓着两块大鼻屎,思考人生。

当时的两万美元不是个小数目,就这么耗着也不是他马克沁想要做的事,怎么也得做点事不是,趁人不注意一狠心将鼻屎糊在凯旋门的墙角,打算在爱迪生不插手的枪械领域发挥一下特长(没有办法爱迪生在英国佬这里影响力也是大大的存在)

马克沁重机枪的前世今生

1882年,戴着小礼帽,拄着小拐杖的马克沁在英国瞎转悠,忽然发现戴着飞碟帽子的大头兵用的枪后坐力很大,一枪打出去,真个肩膀都要红肿起来,这一场仗下来一个没拿过枪的新兵一条胳膊就要养好几天。

俗话说的好,这机会总是留给细心观察的人,马克沁摸着浓密的白胡子,像个傻子一样的笑了。马克沁就利用枪械这个巨大的后坐力所产生的能量发明了,将退壳上弹一口气就可以自动完成的装置,并把这套装置用在了,马克沁重机枪上。

为了保证这头注定要成为人类历史上吃人野兽,有着足够的发泄欲望喷吐出最多的弹药量,马克沁还为这挺机枪准备了6.4米长,可容纳弹药360多发的帆布子弹带。

造好了之后,马克沁撸着大袖子,摸了一把鼻涕,推着自己像小钢炮一样的马克沁重机枪就上了射击场,准备进行一场秘密的射击实验。

但没有想到消息走漏了(老梁严重怀疑,这他娘的绝对是一场有预谋的变相宣传),好吗英国剑桥公爵搬了一把小椅子,呼朋唤友一大帮子人就挤进了试验场。

不成功别成人,马克沁没有了刚才的潇洒,添了添舌头:“娘的,上了!”

“哒!哒!哒!……”子弹不要命的就冲出了枪管,一条火舌就吐了出来,像飓风一样将对面的障碍物撕成了碎片,马克沁重机枪这才在屁股后面吐出了一口蒸汽,将马克沁整个就笼罩了云雾之中。

十几分钟的时间,所有的人都鸦雀无声,公爵大人吐下了口水,哐当一声咖啡杯掉在了地上,单片眼镜也掉在胸口上了,零星的掌声这才响起,接着就是暴雨般的掌声。

这他娘绝对是个奇迹,但奇迹就是奇迹,让那些个在殖民者战争中得到很高爵位的保守派将领,去购买这种枪械,他们的榆木脑袋还没有想好,这玩意该怎么用。

与其琢磨这东西,还不如用老旧的东西去应付战争,所以马克沁的重机枪只能当个工业时代的奇迹摆设在展台上而无人问津。

当然让他们举步不前的还有一个原因,这马克沁重机枪一分钟600发子弹,在他们榆木脑袋中想到的是成本,这一分钟都够100个士兵发动一场小规模的战斗了,不划算。

还有一个原因,没有亲眼看到的,用他们自己的大脑壳想了半天都认为,这是编造的一个假消息,纯属扯淡,好吧,这么一件超级武器虽然出生在英国,但没有一个英国把他当回事,就当是一股引流的臭气,过去就过去吧。

这不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打到最后的德国人,看到了马克沁重机枪,宝贝的不得了,心说这世界怎么会有这么个东西,一口气购买了好多好多。当时都快当裤子才能吃饱饭的马克沁那个哭哟,并与当晚吃了一顿梅菜扣肉好好的招待了一下自己的胃,随后以极快的速度完成了账单。

好吧,这批重武器很快就应用到了索姆河战役之中。

马克沁重机枪的成名战——索姆河战役

42千米长的战线上,丧心病狂的德国人布置了240挺马克沁重机枪,全部躲在了铁丝网的后面,配上防炮阵地严阵以待。

英法联军撸了整整七天七夜的大炮,10万英法联军冲出了战壕。而作为马克沁宗主国的搅屎棍英国人,还排着密集的战斗队形,戴着蝶形帽子,扛着有着巨大后坐力的步枪,挑着刺刀,冲了上去,准备在200米的地方接受德国人的考验,然后和德国人拼刺刀,最后再用骑兵干掉德国人最后一口气。

他们想错了,不用200米,再更远的距离,这些重机枪就将英国佬拦了下来,密集的弹网配上英国佬和法国佬找死的密集队形,那叫屠杀。

英国佬像木头桩子一样到下了,在倒下的一瞬间就被能将大腿粗细的树木打断的马克沁,又将这些已经死亡的人,撕成了一片一片的。

而不在意机枪用途的英法联军,拉上来已经过时的维克斯重机枪和哈奇开斯重机枪,进行火力压制,屁事都不管用,6万多具尸体就被仍在了战场上。

这是恐怖的,大家想想,这场战役的子弹量有多大,一个一万人生产子弹的厂子,忙碌一个月,只够这帮钢铁猛兽射击一天的。

这场战斗被德国人称为对wawa兵们的屠杀,索姆河战役其实就是地狱的大门。

所以题主的问题是很有可能的。

此后针对重机枪的反击,就出现了坦克和突击队作战模式,最后德国人在这些新技术和新措施,还是败了。

最后说一句,坦克战和突击队作战模式,被德国人整合之后,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有名的闪电战。而且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再签署《凡尔赛条约》的时候,协约国禁止德国人的拥有重机枪此类武器的装备,这绝对是被打怕了。

好了就写到这里,喜欢的话,关注一下,顺手点个赞呦!


梁老师说历史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确实有这么个情况。

索姆河战役是第一次世界打仗中,最为惨烈的作战。

特别是进攻的第一天。

早在多年前的日俄战争中,欧洲列强已经见识到了俄军重机枪的厉害。

在俄军重机枪的扫射面前,日军伤亡极为惨重,甚至一天伤亡7000人之多,竟然让日军指挥官误认为伤亡数字写错了,多写了个0,应该是700。

而一战前德军的演习中,也发现了重机枪的强大威力。

德军曾用2挺MG08重机枪交叉射击阵地前的100个气球。谁都知道,晃动且很小的气球是非常难击中的。但经过几十分钟的扫射,100个气球被击破了99个,可见重机枪的面杀伤能力。

在索姆河战役之前,英法联军并非不知道重机枪的厉害,但他们错误的判断了形式。

在总攻击之前,英法进行了7天的饱和炮击,使用了成吨成吨的炮弹,几乎将德军一线坚固阵地全部摧毁。

英法联军认为阵地既然被摧毁,德军重机枪肯定也被摧毁大半,才开始了总攻击。

没想到,德军早已做了充足的准备,重机枪多藏在防炮掩体中,或者躲在二线阵地。

在英法联军发动总攻之时,德军所有重机枪全部从掩体中取出,迎头猛击。

以英军为例,他们在炮火的掩护下,排成一列列的横队,向德军盘踞的战壕冲锋。

遗憾的是,人总比气球大得多。在重机枪交叉火力的扫射下,英军士兵一排排的倒下毙命。

而当年的火炮以曲射为主,直瞄跟随步兵火炮极少,更没有迫击炮。

英军面对德军重机枪火网,根本无计可施,只能自杀性的一波波冲锋。

1天内,英军损失近 6 万人。

当时德军重机枪手,也从没杀过这么多人。这些军人也是人,战前就是平庸善良的农夫或者工人,很多还笃信基督教。

见到无数英军被杀,有的重机枪手扫射期间,突然精神崩溃,自杀身亡;有的重机枪手,则泪流满面,不断念圣经忏悔;有的重机枪手杀得手发软,只能对英军高呼“快撤退,不要来送死”!


索姆河战役中,英法联军伤亡高达80万人,仅推进 5~12 公里。


萨沙


想想都觉得不可能,索姆河战役中英军在向德国阵地冲锋的时候,不要忘了之前是对德国阵地进行过为期5天的猛烈炮击,共发射炮弹100多万枚,致使德军损失惨重。

(看看这些炮弹壳)

不妨换位想一想,假如你是一名德国士兵,被对面的英国人连续炸了5天,你身边的战友被炸死、炸伤,你整天躲在战壕里担战战兢兢,不知道什么时候一枚炮弹就落在了你的身边。5天后,英国人又发射了25万枚炮弹之后,才端起步枪冲向你的阵地,准备将侥幸的你杀死,而你终于可以将机枪架起,反击对面的敌人。

所以,当英国士兵开始冲锋的时候,德国人所射出的每一颗子弹都代表了他们强烈的怒火,射出的这些子弹是复仇的子弹。只有大量杀伤敌人,才能体现出它的价值,德国人可不会以德报怨!

另外,在当时各国军队使用机关枪进行扫射的时候,并没有把它们当成普通的枪械来使用,而是类似于火炮的射击方式进行战斗。所以,在英军距离德国阵地还有2000多米的时候,无数子弹就已经雨点般的倾泻过来,从2000多米之外一直到德国阵地之前这段距离,成了英军无法逾越的死亡之地,一天之内,数万人在这片阵地中被射杀。

(正在冲锋的英国兵)

在这场厮杀中,交织着枪炮的声音,士兵的杀喊声,受伤后痛苦的呻吟声。所以,也许有一名德国士兵用德语高喊不要过来送死,但是你觉得有人能够听到吗?即便某些英国士兵能够听到,在这混乱的状态中,也难以准确判断出这些外国佬喊的是什么吧!

所以,德国人不会喊出:撤退,不要来送命的话。

哪怕喊出来,英国人也听不懂。

还有就是,在这一天德国人的损失也非常大,估计有1.2万人阵亡,虽然比英军损失轻,但也是很惊人的。

索姆河战役中,英国是可以避免造此巨大伤亡的。

早在马克沁机枪研发出来之初,英国人对其优异的性能就大为赞赏,并最早装备这种武器。

此后,在历次殖民战争中,马克沁机枪所创造的战果也非常惊人,比如1894年,50名英国士兵依靠4挺马克沁机枪成功击退了5000名祖鲁人的攻击。

在1898年的恩图曼战役中,英军使用100多挺马克沁机枪在几分钟之内就歼灭了2万苏丹骑兵,堪称战果惊人。

(恩图曼战役)

作为机枪的受益者,在索姆河战役中,当英军向德国阵地冲锋的时候,却忽略了对方同样布置了威力强大的机枪。

结果,这种曾经给英国带来无上荣光的武器,在他们对手的手里变成了屠杀英国士兵的利器。

究其原因,一战之前英国的对手都是第三世界弱鸡,所以在武器应有方面变得非常粗糙。而他们的对手德国正好相反,德国一直以英法为假想敌,希望通过战争将这两个对手击败,完成其称霸世界的野心,于是他们在武器应用方面精益求精,最求最大杀伤效果。

于是,在索姆河战役中德国人给英国人好好上了一课!

所以,如果当时英国人能好好重视这个对手,是可以避免如此巨大伤亡的!


历史风暴


这种鬼话都能相信,估计也就是“以德报怨”的国人了,世界上除了我们是善良的,还哪有什么好人!

标题中的这个故事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索姆河会战,因为在这一场会战中,德国使用马克沁重机枪,一天就射杀了六万名英军,成为一战中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战斗,大概是射杀英军的时候,德国士兵实在看不下去了,那些拿着马克沁重机枪的机枪手,一边按着扣板,一边大喊:撤退!不要来送命!你认为这可能吗?

但是纵横来告诉你,为什么这是不可能的!

首先是能听到吗?

马克沁重机枪的性能不是一般的优秀,有效射程800-1000米,在战场上正常的交战距离也要在三百米以上,而且马克沁重机枪的噪音特别大,战场上的噪音也特别大,双方开火的时候,别说是和对面交流,即使是自己人交流很多时候也得用手语,在如此远的距离下,你就是喊破喉咙,对面估计啥也听不见!

其次是能听懂吗?

双方交战的士兵是德国人和英国人,在那个年代很少有人会两国语言,而且德语和英语有着很大的区别,你认为一个德国佬用德语对着英国士兵喊,不要过来,英国人能听懂吗?

即使能听到、听懂,德国人也不会去警告他们

实际上这款马克沁重机枪并不是德国人发明的,而是英国人在1883年发明的,对于这款机枪,英国人比德国人还要熟悉。

在1884年的博览会上,英国向全世界展示这款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机枪,当时李鸿章正在欧洲访问,看到刚刚研发出来的马克沁重机枪一分钟打600发子弹的时候,惊得下巴都要掉了,嘴上还说“太快了,太快了”。

连李鸿章都知道这款机枪的厉害,难道发明这款武器的英国人会不知道吗?

英国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就将马克沁重机枪应用到殖民战争中了,1891年英国在罗得西亚,仅仅用50个人4挺重机枪就击退了5000名祖鲁人,并且击毙了3000人;在日俄战争中,沙俄用马克沁机枪收割小日本就跟割韭菜一样。

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已经面世了超过三十年的机枪而且还是他们自己发明的,英国人会不知道?

其实一天射杀六万人,在这场战役中根本就不算什么,在索姆河会战中,双方伤亡共计130万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惨烈的阵地战。

1916年6月英法联军为了减轻凡尔登方向的压力,决定穿过索姆河,打击德军,索姆河战役爆发,英法采取攻势,德军采取守势,英法因为炮兵和空军占据优势,因此采取逐次攻击战法,不断消耗德军,说白了就进行炮火覆盖,从6月24日开始,英法连续气团进行炮火打击,从7月1日开始,在炮火支援下进攻,只有英军左翼没有突破德军阵地,反而因为密集队形前进,遭到德军机枪的疯狂扫射。

德国士兵什么心态我不知道,以前玩CF的时候有个僵尸模式,可以拿加特林机枪打僵尸,当一群一群脆皮僵尸向你涌来,你拿机枪扫射,那种感觉,太尼玛爽了。

对于一些要杀了你的敌人,你会心慈手软?算了吧!真正的心慈手软也不是体现在战场上。


史论纵横


按照人性来说,我觉得德国机枪手肯定对着英军喊过类似的话。但是,距离太远,枪声太吵,英军肯定是听不到的。

英军在索姆河战役首日的进攻,是非常失败的。

第一,英军在进攻之前,对德军阵地发动了自以为很猛烈的炮击:3500门火炮,进行了长达7天的炮火轰击。但是,其使用的高爆弹占比少,多用榴霰弹,对德军阵地杀伤有限。也是因此,德军的重机枪损失很少。

第二,在索姆河战役之前,部队的进攻方式还是步兵列队冲锋。撤退的时候,也要保持阵型。这在战术上并不比拿破仑时期先进多少。而英军在索姆河首日,也采用了这种战术,对德军阵地发动了集群冲锋。而且,此次进攻的英军,有很多是新军士兵,没有战斗经验。

第三,英国对重机枪的威力认识不足。早在1912年,英国就定型生产了维克斯机枪,理论射速达到500发/分钟。但是,英军并没有意识到重机枪的威力。他们觉得重机枪太过于笨重,再加上进攻之前长达7天的炮击,英军以为基本摧毁了德军阵地。

当英军迈着绅士的步伐通过“无人区”时,被德军的重机枪成排的扫倒。

德军装备了数百挺“马克沁”机枪,这种枪属于水冷式,只有有水,一挺机枪据说能打4个小时以上。其理论射速600发/分,一条弹链容弹量为333发6.4米长,持续火力输出能够压的步兵抬不起头。而且,由于其有效射程达到2000米,德军完全可以在英军步枪射程之外悠然扫射。

看着远处英军成群的被“割韭菜”,德军射手应该也是崩溃的。一战没有正义可分,士兵也不知为何就打了起来。在没有“正义理由”的心理支撑下,如此屠杀敌人,内心的人性肯定会被拷问。

但是,距离太远,枪炮声太吵,德军的话英军是听不见的。

最终,英军损失57470人(19240人死亡),也没有碰到德军铁丝网和战壕。在整个战役中,英、法联军共计伤亡 79 万 4 千人,也未能突破德军防御。

(文|勇战王聊历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