瞎子阿炳墓丨如泣如诉二泉月,道尽心中无限事

瞎子阿炳(1893-1950),原名华彦钧,江苏无锡东亭镇人。阿炳是其父亲的私生子,年幼时母亲便离开了人世。

八岁那年,随父亲华清河在道观做小道士。年幼的阿炳不仅天赋聪颖,而且具有过目不忘的能力,无论任何乐曲,听几遍就能倒背如流。

瞎子阿炳墓丨如泣如诉二泉月,道尽心中无限事

二十六岁时,阿炳正式接替父亲的职业,成了雷尊殿的当家道士。由于年轻交友不慎,很快便染上了嫖娼、吸食鸦片的恶习,生活开始走向下坡路。

三十岁那年,阿炳离开了道观,成为街头卖唱的流浪艺人,以演奏乐器和卖唱为生。三十五岁那年,阿炳双目失明,为了能够维持生活,便开始了长达三十年之久的流浪卖艺生涯。

瞎子阿炳墓丨如泣如诉二泉月,道尽心中无限事

艰苦的卖艺生涯,使阿炳深深感受到人生的不易和生活的艰辛,更激发了他将人生疾苦用于音乐创作的念头。他大胆创新音乐技法,勇于突破传统音乐风格,用于音乐创作。其生命中的大多数乐曲,便是在这个时期完成的。

1950年中央音乐学院教授杨荫浏先生在南京艺术学院无意间听到了琴童拉的一首二胡曲,便问他是什么曲子,琴童回答是民间艺人阿炳教的,没什么名字。

瞎子阿炳墓丨如泣如诉二泉月,道尽心中无限事

同年九月份,杨荫浏先生带着进口钢丝录音机在无锡找到了阿炳,并要为他的演奏录音。阿炳知道先生的来意后,这样回答:“我已经两年不演奏乐器,我的技术荒疏了,让我在家里练上三天再演奏吧。”

三天后,杨教授和他的同行为阿炳录制了《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三首二胡曲和《大浪淘沙》《昭君出塞》《龙船》三首琵琶曲。并与华彦钧协商将其中的一首命名为《二泉映月》。

瞎子阿炳墓丨如泣如诉二泉月,道尽心中无限事

当杨先生再次拜访这位音乐天才时,这位饱经沧桑的民间艺人早已吐血而亡。阿炳去世后,后人将其葬在无锡西郊璨山脚下的“一和山房”璨山道士公墓内,可惜墓碑在文革中遭到破坏。

1979年5月,阿炳旧墓碑被无锡知名书法家韩可圆先生在一农户的猪圈内找到。将其清洗后捐赠给无锡市博物馆。1983年10月无锡市政府将其改迁到锡惠公园的半山坡上。

瞎子阿炳墓丨如泣如诉二泉月,道尽心中无限事

如今的阿炳墓,位于锡惠公园内,墓地占地面积742平米,主体由幕墙和翼墙构成,状如音乐台,碑上写着“民间音乐家华彦钧之墓 杨萌浏 题”。

瞎子阿炳墓丨如泣如诉二泉月,道尽心中无限事

墓前立有阿炳的铜像,铜像睁着失明的双眼,一袭长袍难掩岁月侵蚀下的嶙峋瘦骨。膝上搁着一把二胡,左手牢牢握住,右手指关节根根凸起,刚劲地拉动弓弦,恰似如泣如诉的《二泉映月》正低回萦绕缓缓流出。(图片源自网络,如侵联系删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