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孺下陳蕃之榻《世說新語》德行 1

1、陳仲舉言為士則,行為世範,登車攬轡,有澄清天下之志。為豫章太守,至,便問徐孺子所在,欲先看之。主簿白:"群情慾府君先入廨。"陳曰:武王式商容之閭,席不暇暖。吾之禮賢,有何不可?"

陳蕃被乏為豫章太守的時候,剛到,就問徐孺子在哪裡,要去拜訪。他的書記官說:"大家都希望您先入府衙。"陳蕃說:"武王即位後,席都沒有坐暖,就去拜訪商容。我禮賢下士,有什麼不可以?"

陳仲舉即陳蕃,汝南平輿人(今河南平輿縣)。《後漢書.陳蕃傳》裡有一個關於他的可能更多人聽過的故事。

說陳蕃年少的時候,有一天父親的友人薛勤來家拜訪,看到"庭宇穢蕪",大概就是院子裡亂糟糟,有落葉垃圾什麼的,陳蕃卻在一邊閒著無事。就說"你都不知道打掃一下,好接待客人嗎?"陳說:"大丈夫是要為國家掃天下的,掃一間屋子做什麼?"薛勤於是覺得他是個人才。

明明說的是不掃一屋,去掃天下。而現在我們更常聽到的是"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意思完全相反啊!

後者據說是出自清代劉榮的一篇教人要養成好習慣的《習慣說》。但其實原文說的是劉榮書房裡有一塊窪地,會積水。而且時間長了,越來越窪,水越積越多。走來走去很不方便。有一天他父親看到了,說"一室不治,何以天下家國為?"於是劉榮就弄點土來填平了。

這和掃地著實有很大區。填平一塊窪地,不說一勞永逸吧,至少三年五載是不會再窪了;掃地不說天天,至少隔三差五要掃的呀!

經常有研究者聲稱,更有創造力甚至更有效率的人的書桌通常是亂糟糟的,對此我表示非常贊同。因為不收拾是能節省很多時間的。這時必定會有聲音在說"用完歸位就可以了呀!下次找東西不是也要花時間嗎?"歸位也是要花時間的好嗎?而且亂糟糟不一定找不到,可以亂得有規律嘛!而且歸了位也不一定找得到,記不住怎麼辦?又且專心工作學習的時候,卻要起身去歸個位,掃個地什麼的,簡直打斷思路好嗎?

徐孺子,名穉。豫章南昌人,"清妙高跱,超世絕俗。"人稱"南州高士"。"徵聘未嘗出門,赴喪不遠萬里。"意思是:如果請他做官,他是不去的;但如果是奔喪,多遠也要去。

比如孺子年輕時曾與江夏安陸(今湖北省安陸縣)的黃瓊交好,後來黃瓊做了太尉,請他出山,他斷然拒絕,也就不怎麼來往了。再後來聽說黃瓊去世,徐孺子決定去奔喪。可是家裡太窮沒有路費,他就帶著磨鏡的工具,一路幫人磨鏡掙錢(論簡單技術的實用性!)。到了墓地,自己設個祭壇,擺上酒肉(哪來的?),哭一陣,然後默默回去。

當然如果這就完了怎麼會有人知道這事並流傳下來呢?那是因為他哭的時候,被負責喪儀的黃瓊的長孫黃子琰聽見了,覺得奇怪,因為孺子並沒有行拜帖,他不知道這人是誰,為什麼在這裡哭。旁的人聽說,知道肯定是徐穉,於是著人去請回來,孺子當然是拒絕了。no, no, 我要回家……

前面講到徐沒有盤纏,那麼酒肉哪來的呢?從家裡帶的。因為不能用別人的東西祭奠自己的朋友啊!據說他在出門前把絲綿用酒醮溼,塞在雞肚子裡,到了地方把絲綿拿出來,把雞擺上,綿裡的酒正好擠出來灑在地上。

對,是絲綿不是棉花,因為原文裡這個字是"綿"不是"棉"。我想"綿"一定比"棉"更吸水,不然為什麼是"海綿"不是"海棉"?

我還想知道這麼做是因為以前的酒都是散裝的,所以沒有瓶子嗎?

郭林宗的母親去世,徐也去了,並且採了束草放在墓前。然後就默默走了。反正這麼幹的一定是徐孺子,所以大家也就知道了。

《箋疏》裡說九江人何子翼嘲笑他喜歡哭喪。其實我想這並沒有什麼可嘲笑的。因為我們生活中真的會有一類朋友(也許都稱不上是朋友,只是相識。),生的時候並沒有什麼交集,但走的時候,會想去送ta一程。

主簿白:"群情慾府君先入廨。"陳曰:武王式商容之閭,席不暇暖。吾之禮賢,有何不可?"

商容是商紂王時期主管禮樂的大臣,多次進諫後獲罪,於是隱居在太行山。武王克商後曾前來拜訪,以示重賢。

我們知道但凡朝代更迭,新皇登基或者地方官到任,都是要拜訪名士的呀!所以陳蕃到了南昌,自然也是要拜訪徐孺子的。這位主簿的行為,不知道算無知還是配合?

應該是無知。畢竟在那時候,智商學識稍高一點的,都留下名字了。這些沒有留下名字的是想不出這種配合方式的。

據說陳仲舉在南昌的時候,別人都不待見,只喜歡和徐孺子玩。當然徐依舊不會出來做官,只是邀請就去,送禮就收。陳專門為他準備了一張床榻,來了就放下來用,走了就吊起來。也就是王勃《滕王閣序》裡的"物華天寶,龍光射牛鬥之墟;人傑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了。

只是那時候室內空間很小嗎?需要這種立體收納的辦法?莫名高級。

《太平寰宇記》一百六洪州南昌縣:"徐孺子臺在州東南二里。"《輿地志》雲:"臺在縣東湖小洲上。郡守陳蕃所立。"東湖一帶倒一直是古代的行政機關所在,湖上的確是有小洲和亭子,不過亭子裡的碑上寫的是"百花洲"三個字。邊上不遠,不過已經是屬於西湖區的地方,倒是有一個孺子亭公園,有說是徐孺子故里,也有說是陳蕃為孺子下榻的地方。以前也聽說徐家坊是因徐孺子故里得名,不過那地方跟東湖真的還離得挺遠,城外幾里地了,大約是最不靠譜的!因為如果這樣,那個主簿就會說大家都希望您先進城,而不是說希望您先進府衙了。

行為世範,登車攬轡,有澄清天下之志。為豫章太守,至,便問徐孺子所在,欲先看之。主簿白:"群情慾府君先入廨。"陳曰:武王式商容之閭,席不暇暖。吾之禮賢,有何不可?"

陳蕃被乏為豫章太守的時候,剛到,就問徐孺子在哪裡,要去拜訪。他的書記官說"大家都希望您先入府衙。"陳番說"武王即位後,席都沒有坐暖,就去拜訪商容。我禮賢下士,有什麼不可以?"

陳仲舉即陳蕃,汝南平輿人(今河南平輿縣)。《後漢書.陳蕃傳》裡有一個關於他的可能更多人聽過的故事。

說陳蕃年少的時候,有一天父親的友人薛勤來家拜訪,看到"庭宇穢蕪",大概就是院子裡亂糟糟,有落葉垃圾什麼的,陳蕃卻在一邊閒著無事。就說"你都不知道打掃一下,好接待客人嗎?"陳說:"大丈夫是要為國家掃天下的,掃一間屋子做什麼?"薛勤於是覺得他是個人才。

明明說的是不掃一屋,去掃天下。而現在我們更常聽到的是"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意思完全相反啊!

後者據說是出自清代劉榮的一篇教人要養成好習慣的《習慣說》。但其實原文說的是劉榮書房裡有一塊窪地,會積水。而且時間長了,越來越窪,水越積越多。走來走去很不方便。有一天他父親看到了,說"一室不治,何以天下家國為?"於是劉榮就弄點土來填平了。

這和掃地著實有很大區。填平一塊窪地,不說一勞永逸吧,至少三年五載是不會再窪了;掃地不說天天,至少隔三差五要掃的呀!

經常有研究者聲稱,更有創造力甚至更有效率的人的書桌通常是亂糟糟的,對此我表示非常贊同。因為不收拾是能節省很多時間的。這時必定會有聲音在說"用完歸位就可以了呀!下次找東西不是也要花時間嗎?"歸位也是要花時間的好嗎?而且亂糟糟不一定找不到,可以亂得有規律嘛!而且歸了位也不一定找得到,記不住怎麼辦?又且專心工作學習的時候,卻要起身去歸個位,掃個地什麼的,簡直打斷思路好嗎?

徐孺子,名穉。豫章南昌人,"清妙高跱,超世絕俗。"人稱"南州高士"。"徵聘未嘗出門,赴喪不遠萬里。"意思是:如果請他做官,他是不去的;但如果是奔喪,多遠也要去。

比如孺子年輕時曾與江夏安陸(今湖北省安陸縣)的黃瓊交好,後來黃瓊做了太尉,請他出山,他斷然拒絕,也就不怎麼來往了。再後來聽說黃瓊去世,徐孺子決定去奔喪。可是家裡太窮沒有路費,他就帶著磨鏡的工具,一路幫人磨鏡掙錢(論簡單技術的實用性!)。到了墓地,自已設個祭壇,擺上酒肉(哪來的?),哭一陣,然後默默回去。

當然如果這就完了怎麼會有人知道這事並流傳下來呢?那是因為他哭的時候,被負責喪儀的黃瓊的長孫黃子琰聽見了,覺得奇怪,因為孺子並沒有行拜帖,他不知道這人是誰,為什麼在這裡哭。旁的人聽說,知道肯定是徐穉,於是著人去請回來,孺子當然是拒絕了。no, no, 我要回家……

前面講到徐沒有盤纏,那麼酒肉哪來的呢?從家裡帶的。因為不能用別人的東西祭奠自己的朋友啊!據說他在出門前把絲綿用酒醮溼,塞在雞肚子裡,到了地方把絲綿拿出來,把雞擺上,綿裡的酒正好擠出來灑在地上。

對,是絲綿不是棉花,因為原文裡這個字是"綿"不是"棉"。我想"綿"一定比"棉"更吸水,不然為什麼是"海綿"不是"海棉"?

我還想知道這麼做是因為以前的酒都是散裝的,所以沒有瓶子嗎?

郭林宗的母親去世,徐也去了,並且採了束草放在墓前。然後就默默走了。反正這麼幹的一定是徐孺子,所以大家也就知道了。

《箋疏》裡說九江人何子翼嘲笑他喜歡哭喪。其實我想這並沒有什麼可嘲笑的。因為我們生活中真的會有一類朋友(也許都稱不上是朋友,只是相識。),生的時候並沒有什麼交集,但走的時候,會想去送ta一程。

主簿白:"群情慾府君先入廨。"陳曰:武王式商容之閭,席不暇暖。吾之禮賢,有何不可?"

商容是商紂王時期主管禮樂的大臣,多次進諫後獲罪,於是隱居在太行山。武王克商後曾前來拜訪,以示重賢。

我們知道但凡朝代更迭,新皇登基或者地方官到任,都是要拜訪名士的呀!所以陳蕃到了南昌,自然也是要拜訪徐孺子的。這位主簿的行為,不知道算無知還是配合?

應該是無知。畢竟在那時候,智商學識稍高一點的,都留下名字了。這些沒有留下名字的是想不出這種配合方式的。

據說陳仲舉在南昌的時候,別人都不待見,只喜歡和徐孺子玩。當然徐依舊不會出來做官,只是邀請就去,送禮就收。陳專門為他準備了一張床榻,來了就放下來用,走了就吊起來。也就是王勃《滕王閣序》裡的"物華天寶,龍光射牛鬥之墟;人傑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了。

只是那時候室內空間很小嗎?需要這種立體收納的辦法?莫名高級。

《太平寰宇記》一百六洪州南昌縣:"徐孺子臺在州東南二里。"《輿地志》雲:"臺在縣東湖小洲上。郡守陳蕃所立。"東湖一帶倒一直是古代的行政機關所在,湖上的確是有小洲和亭子,不過亭子裡的碑上寫的是"百花洲"三個字。邊上不遠,不過已經是屬於西湖區的地方,倒是有一個孺子亭公園,有說是徐孺子故里,也有說是陳蕃為孺子下榻的地方。以前也聽說徐家坊是因徐孺子故里得名,不過那地方跟東湖真的還離得挺遠,城外幾里地了,大約是最不靠譜的!因為如果這樣,那個主簿就會說大家都希望您先進城,而不是說希望您先進府衙了。

徐孺下陳蕃之榻《世說新語》德行 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