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妙帝王與雄武權臣,一對從《世說新語》中走出的冤家(二)

漢末以來,儒學式微,魏正始年間,王弼天才般的以老莊之學闡述儒家思想,開魏晉玄學之風。永嘉之亂後,衣冠南渡,寄命於轉盼不保之間的士大夫們,更是讓玄風盛熾江左,清談義理引為時尚。可在神州陸沉,狂蕩兇狡的南北分裂下,總有人越眾而出,敢於任事,願以一己之力擊碎偏安一隅的痴夢。

清妙帝王與雄武權臣,一對從《世說新語》中走出的冤家(二)

寧濟天下的桓溫

永嘉六年(公元312年),此時的西晉朝廷正值風雨飄搖之際,去年六月匈奴劉聰攻入洛陽,晉懷帝逃亡途中被俘,如今北方早已無可戰之兵,晉室名存實亡。

此國家動盪之際,龍亢桓氏迎來一個新生命——未來深刻影響東晉朝局的桓溫降生了。

龍亢桓氏

龍亢桓氏儒學傳家,祖上乃東漢經學大師桓榮,不過三國以來桓氏家族遭逢政治變故,逐漸衰落,至桓溫父輩桓彝時,桓氏已完全和西晉豪門望族無緣。

門望不足,自然不可能在重門閥族望的晉代得授高位,晉惠帝時桓彝以州主薄入仕。為了振興家族,桓彝不得不努力躋身名流。

桓彝自幼就很聰明,雖生在儒學世家,卻也是善能變通之輩。儒學式微,玄學大興,桓彝便棄儒從玄,周旋元康名士之間,常行任誕乖張之舉,引士林矚目。

不久後“八王之亂”開始,趙王倫逼迫惠帝退位自立為帝,諸王起兵討伐,桓彝參與齊王冏的軍隊反對趙王倫。只是諸王混戰不休,城頭變換大王旗,沒有人能真正掌握紛亂的局勢,桓彝也沉寂下來。

永嘉元年(307年),惠帝暴亡,懷帝司馬熾即位,東海王司馬越掌握朝政,成了八王之亂中最終的勝利者。不過歷經十餘年的戰亂,中原空虛,胡人趁亂反晉,匈奴劉淵等胡族交侵於外,州郡藩鎮叛服於內,流民暴動此伏彼起,生靈塗炭,司馬越無力平定亂局,眼見晉室大廈將傾。

清妙帝王與雄武權臣,一對從《世說新語》中走出的冤家(二)

但好在司馬越任命琅琊王睿為安東將軍、都督揚州諸軍事,移鎮建鄴,為晉室保留了火種。

司馬睿移鎮江東後,鑑於永嘉初年紛亂的局勢,北方士大夫們也紛紛南渡避禍,桓彝也是在這一時期南下。只是桓氏位望之低在南渡勢力中微不足道,僅僅被司馬睿授予逡遒令(合肥之南一荒縣),遠離江左政治中心。

建興三年(315年)晉愍帝遙封司馬睿為丞相、大都督,督中外諸軍事。不久司馬睿徵辟桓彝為丞相中兵屬,桓氏家族迎來了騰飛的轉機。

桓彝南渡建康後,與南來的昔日元康名士交遊甚廣,很快就憑藉其附庸風雅的本是躋身“江左八達”,提高了桓氏門望。但桓氏真正發跡、成為高門士族卻是在晉明帝一朝。

東晉建國後,形成了“王與馬,共天下”的政治局面,元帝司馬睿為免大權旁落,對掌軍的王敦多方壓制,其料王敦攻入建康,元帝被徹底架空,不久憂憤而死。太子司馬紹即位,是為晉明帝。

明帝徵桓彝為散騎常侍,與郗鑑一起密謀剿滅王敦。太寧二年(324年)“王敦之亂”平息,桓彝因功進爵萬寧縣男,後補宣城內史,桓氏位望得到進一步提升。到了成帝朝,因“蘇峻之亂”桓彝為國戰死,更是擴大了家族在江左的影響力,為其子桓溫入仕鋪就了較高的政治臺階。

清妙帝王與雄武權臣,一對從《世說新語》中走出的冤家(二)

桓溫入仕

恆溫未滿週歲時,便得到以鑑人著稱的名士溫嶠的讚賞,稱其“真英物也!”因此桓彝以溫嶠之“溫”字為子命名。

桓溫長大後,姿容甚偉,劉尹道桓公:“鬢如反蝟皮,眉如紫石稜,自是孫仲謀、司馬宣王一流人。”

這是將桓溫比作孫權、司馬懿這樣的人物,評價相當之高了。

少年的桓溫得益於其父桓彝的打拼,衣食無憂,加之家學淵源,從文習武,日子很是安逸。

成帝咸和二年(327年)歷陽鎮將蘇峻、壽春鎮將祖約以殺庾亮為名,起兵叛亂,桓彝領兵反抗,於涇縣兵敗以身許國,桓溫時年十五歲。史載喪父的桓溫“枕戈泣血,志在復仇”。

失去父親的庇護,桓溫一家過得很貧苦,母親生病無藥引治病,桓溫無奈之下竟然將自己兄弟典押出去,甚是悽慘,為了養家,桓溫甚至去賭博。

《世說新語》記載:“桓宣武少家貧,戲大輪,債主敦求甚切,思自振之方,莫知所出。”

也正是從喪父開始,桓溫脫離了正常士族子弟應有的閒適與優雅,在飽經生活的艱辛與屈辱後,桓溫萌生出強烈的功業心。

咸和四年(329年),蘇峻之亂平定,殺害桓彝的主兇韓晃也被斬殺,但當初叛變桓彝,致桓彝被殺的涇縣令江播反正及時,卻得到了赦免。桓溫不服,求官府處置江播,奈何朝廷不予追究,不得已,桓溫勤練武藝要手刃仇人。

可沒幾年江播病死了,“父債子償”,桓溫偽裝成憑弔的賓客,暴起發難,殺了江播的三個兒子。為報父仇而殺人,桓溫不但沒有獲罪,反而受到時人一致稱道。

成年後的桓溫,因良好的風評被選尚為南康公主駙馬,承襲了萬寧縣男爵位,拜駙馬都尉,正式步入仕途。

鹹康元年(335年),成帝任用他為琅琊內史,後加輔國將軍,這一年桓溫剛滿二十三歲。

琅琊郡治所在金城,桓溫任職期間曾手植柳樹,二十多年後桓溫北伐路經此地,眼見柳樹已有十圍粗,感懷時事,泫然流淚,發出:“樹猶如此,人何以堪!”的千古之語。

清妙帝王與雄武權臣,一對從《世說新語》中走出的冤家(二)

也許是少年時期就經歷了國仇家恨,青年時期的桓溫就存有寧濟天下的抱負,很鄙夷所謂的清流高士。

《世說新語》載:桓溫讀《高士傳》,至於陵仲子,便擲去曰:“誰能作此溪刻自處!”

於陵仲子是戰國時期的賢士陳仲,他以隱居山林不食亂世之食被世人稱譽,但這樣的行為於家國無益,桓溫不屑一顧,在桓溫看來大丈夫生在亂世更應該以建功立業,安定天下為任,一味在生活上苛求自己有何補益?

這一點深受當朝權臣庾翼的賞識。

庾氏乃是成帝朝的外戚,庾翼的兄長庾亮就曾和桓彝是故交好友。鹹康六年(340年)荊州刺史庾亮去世後,庾翼接替兄長之位,坐鎮武昌,掌管荊州,其胸懷北伐中原之志,對小自己七歲,同樣有平定亂世志向的桓溫自然青睞有加。

庾翼曾向成帝舉薦:“桓溫少有雄略,願陛下勿以常人遇之,常婿畜之,宜委以方、召之任,託其弘濟艱難之勳。

重臣的舉薦,又身為駙馬,桓溫很快迎來了他仕途上重要起步。

建元元年(343)七月,後趙汝南太守戴開率眾降庾翼,庾翼認為北伐時機已到,決議出兵中原。桓溫受庾翼舉薦,被朝廷委任為前鋒小督、假節,率部據守臨淮,協助庾翼。同年十月,桓溫升任徐州刺史,並都督青徐兗三州諸軍事。

不過庾翼北伐並不順利,建元二年(344年)七月,梁州刺史桓宣所部在丹水為趙將李羆擊敗。同年九月,晉康帝病逝,十一月,鎮守武昌引為後援的庾冰又死,庾翼的北伐之事遂不了了之。

清妙帝王與雄武權臣,一對從《世說新語》中走出的冤家(二)

短短兩年,皇帝接連駕崩,朝局動盪,門閥大族之間暗鬥不休。庾翼以國家動亂,當立長君為由,建議擁立會稽王司馬昱為帝,但遭到中書監何充的反對,聯合朝臣堅持冊立年僅兩歲的皇太子司馬聃即位,尊皇后褚氏為皇太后,臨朝稱制,何充輔政。

為打壓庾氏的權力,平衡門閥勢力,永和元年(345年)四月,何充上疏加太后之父褚裒參錄尚書、侍中、衛將軍等官,但朝臣劉遐、王胡之勸阻褚裒固辭推舉司馬昱主政,晉廷便以會稽王昱為撫軍大將軍,錄尚書六條事。

朝局變幻當口,鎮守荊州的庾翼因背部生疽,病重。庾翼知命不久矣,上書朝廷請立次子愛之行輔國將軍、荊州刺史。

荊州重鎮已被庾氏兄弟兩代經營,根深蒂固,若在子承父業,恐危及政局,尾大不掉。

在此多事之秋,已為徐州刺史的新晉地方重臣、忠義之家世,又無甚根基的桓溫,自然出現在了朝中諸公的視野當中,成為制衡庾氏的不二之選。


下篇司馬昱和桓溫,兩個影響東晉朝局走向的人物,將開啟他們相諧相殺的一生,敬請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