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名著若要去掉一本,您选哪本?

东皇乌鸦


四大名著《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可以说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也一直被翻牌成各种电视剧,各有各的特色,各有各的优劣势。



中国的传统小说有很多,四大名著应该是各类文学作品的代表巅峰作,应该是独一无二,无可替代的,但是其中有两部个人感觉有点言过其实了,那就是《三国演义》和《水浒传》,所以说要去掉的话,应该把这两个都去掉。为什么呢?原因有以下:

1.《三国演义》主要说的是三国战乱时期的一些战争以及诸侯割据的事情,同样性质的还有《东周列国转》和《隋唐演义》,他们有着同样的乱世英雄、战争武力对抗、军师谋略比拼的成份描写,所有三国没有特别的唯一性。



2.《水浒传》通篇说的就是在官场上、社会上混不下去的一群人,落草为寇,对抗政府,打家劫舍。所谓的兄弟情就像当初港片"古惑仔"系列,容易教坏年轻人,只要讲义气,为兄弟两肋插刀又何妨,完全不顾事情对错。



正所谓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也正是因为这些,所以要去掉,就去掉这两本。

而红楼梦和西游记是万万不能删,红楼的文学价值是空前绝后的,只是大部分人看不懂,但是它完全可以算是封建社会的巅峰代表作,也是一个丧钟;西游记的神话传说是中国特色的古文化,哪怕和封神演义相比,西游记也是神话小说中的翘楚。

我是黄山茶农王寒,如果你喜欢喝茶,喜欢读书,欢迎关注私信我,邀请您加入我的粉丝读书群。


黄山茶农伪文艺


这就是一个讨骂的问题

四大名著如果去掉一本,我会选择去掉《红楼梦》。

原因有三。

其一:我没怎么读过《红楼梦》,想让自己努力看下去,也看不下去。

对于红楼梦里的那些莹莹绕绕,卿卿我我,阴盛阳衰的公子小姐在贵族大院里的故事,确实提不起兴趣来。

不管曹雪芹的文笔写得多好,但是故事不吸引我,所以我只能选择把它换掉了。

其二:其实当初《红楼梦》本就不在四大名著之中,最初的四大奇书是清朝的冯梦龙提出的《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和《金瓶梅》。

后来《红楼梦》出来之后,才替代了《金瓶梅》。

其三:我们可以对比一下这四部书的格局,你就会发现《红楼梦》的格局是最小的。

《三国演义》讲的是三个国家争斗的故事,其中有名有姓的人物那是多不胜数;《水浒传》讲的也是大场面,单单水泊梁山的108个将领就足可支撑起这部奇书了;至于《西游记》那就更不用说了,天上人间地狱无所不包,儒佛道那也是一样不少。

而《红楼梦》呢?一个小小的大观园虽说藏进了人生百态,但也是太过于小气了。


早晨从下午开始


我说说我的认知。

《三国演义》是章回体小说的开山之作,气势恢宏,内容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不能去掉。

《红楼梦》是我国今古小说的巅峰之作,思想内涵无与伦比,绝对不能去掉。

那只有从《水浒传》和《西游记》中去掉一本,真的很纠结,为什么要去掉一本呢?都是经典,难以割舍。出这样的题目真是难为人。三大名著听起来都不如四大名著顺耳。

如果让我从这两本书选择去掉一本。我只能从艺术水平选择。

《西游记》的后边大部分,西天取经的过程有点千篇一律,又是已皆大欢喜的结局收尾,内容与现实生活有点远。忍痛把《西游记》去掉吧。


南山一花奴


看到很多人评论说会选择去掉红楼梦,我只能说这一部分人你们大多应该处于青少年时期,或者说你们的阅读水平仅仅停留在青少年时的水平,你读得懂三国的尔虞我诈,读的懂水浒的打打杀杀兄弟情义,读的懂西游的玄幻缥缈,但你却读不懂红楼的人情世故。

刘姥姥进大观园时,你可能只是觉得这只“母蝗虫”非常的搞笑,你却看不到她的情商有多高。你只听别人说王熙凤八面玲珑,你却不曾亲身听到她“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口才。你只知道红楼梦描写的四大家族的兴衰,但你不知道背后皇权的威严,四大家族无论地位多高,在官斗场上还不是为他人做了嫁衣裳。




曾经《红楼梦》也是我欲读又止的书。我始终没有看下去的耐心。现在大学的我,也许是因为有着没有看完四大名著的遗憾,也许是因为心向往之。就这样,我强迫自己看87版的《红楼梦》,直到最后一集,并在弹幕里发了一句话来记念这一天,当时我的内心是多么的愉悦,我不仅解开了自己多年的一个心结,而且我发现这时的我也已经深深的爱上了他,这是我看其他名著所从未有过的感觉。

于是我下定决心细读红楼。 读红楼最大的难处就在于他人多,事杂,隐喻以及推敲上,由此可知,曹公的笔力不凡。不仅如此,里面的诗句也是令人回味无穷。 一首“寒潭渡鹤影,冷月葬花魂”不仅写出了环境的凄冷,情绪的失望,灵魂的淹没,而且还暗示出湘云的远走高飞和黛玉的香消玉殒。黛玉《葬花吟》中“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暮春时节,花木凋零,红颜泪面,黛玉葬花,都言花艳,不过一场,花亦如此,人又何如?《人民的名义》里育良书记吟诵的一首《好了歌》又是多少人的真实写照?“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因嫌官帽小,致使锁伽杠。金满箱,银满箱,展眼乞丐人皆谤”道出了为官之道。“诸如此类的诗词数不胜数。你读不懂只能说你还没达到一定的境界,当你经历了才能有所深刻的体会。

回归问题的本身,如果非要删掉一个的话,我认为《水浒传》应该删掉。随着我年龄的增加以及反复的读水浒,我的观点可以说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思考问题也变得理性了许多。

1.我越来越理解宋江为什么要招安,就是名声。在现在如果你的亲人是贼寇你是不是觉得很耻辱呢?何况古代时候把声誉看的比现在还重。相比于晁盖我觉得宋江的眼光更加长远,史书是谁来写?宋朝啊,就算他们做些替天行道的事,或许终究落得秦桧般的骂名。

2.水浒里很多人物称不得好汉,真正能够称得上好汉的是鲁智深,爱打抱不平,一身正气。而像白日鼠白胜,鼓上蚤时迁等等能称作好汉吗?水浒108将中,大多数人物都只是凑数而已,称好汉我看有点牵强。

3.这是一部农民起义的小说,主题是发人奋进的,但最终的结局呢,令人唏嘘。也许作者是为了制造这种悲剧来反衬封建社会的黑暗,但把这部小说放在现在的社会并没有实际意义

4.读过水浒的人未必读过《荡寇志》,《荡寇志》的作者写道:既是忠义,必不做强盗;既是强盗,必不算忠义。何解?就是忠义和强盗你只能选一个,选了强盗,你嘴上却说着忠义,忠义变成了你成为强盗的理由。岳飞为什么至死都要屈从于奸佞之下?这才是真的忠,就算是被小人算计,也要忠于朝廷而不是就此成为贼寇。有人说这是“愚忠”,以现代人的眼光看历史是非常错误的,如果不是“愚忠”,可能你现在听到的可能就不是那个精忠报国的岳飞了。


醉翁之意尽在不言中


四大名著如果要去掉一本,我会毫不犹豫的选去掉《水浒传》!

一、《红楼梦》

四大名著中,我最爱《红楼梦》,它也是我读过最多遍的一本书。《红楼梦》表面写豪门兴衰,实则处处隐喻,写的是一个时代的变迁。

《红楼梦》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长篇小说,在人物塑造,语言风格,故事情节,结构布局各方面都是小说创作的顶峰。以至于被众多专家钻研,形成“红学”这一专门学问。

我第一遍读《红楼梦》时刚上初中,只看故事情节,不求甚解,好多看不懂的都直接跳过去。

三年后看了第二遍,这一遍我基本上看懂了。但是文中复杂的人物关系还是让我头疼,于是,边看边写人物关系表,弄清楚人物之间七大姑八大姨的关系,最后总结成所有人物关系表。

估计有些人说看不下去就卡在这里了。现在的电子版的《红楼梦》,最前面有一张人物关系表,方便多了。

又过了两年,我迷上了诗词,又找出《红楼梦》专门读诗词,而且很带劲的猜测每首诗背后的隐藏意思。比如""一从二令三人木″写王熙凤的命运,贾琏对她的态度,一“从”,顺从,“二+令""=冷,冷淡,三“人+木″=休,休妻。

第四遍专门看《红楼梦》中的人物对话、语言风格。如王熙凤怎么指桑骂槐、怎么拍马屁不露痕迹,黛玉、宝钗、史湘云性格不同,说话语气、风格完全不同。

她们的诗词更是不同,比如同是咏柳絮,黛玉写“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宝钗写“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

第五遍读《红楼梦》,研究了里面的美食,还发现书中的人名,使用了汉字谐音的特点。

如贾政、贾敬、贾赦,""假正、经,色”,“潇湘馆""——""消香馆"",“甑士隐、贾雨村”——真事隐去,假语村言等等。通过谐音还把人物的性格特征,命运遭遇和作者的爱恨褒贬,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创作意图都蕴含于名字之中。

第六遍读《红楼梦》,学习它的谋篇布局、细节描写、人物刻划等写作技法。每读一遍《红楼梦》,我都会学到很多东西,都会有新的收获。

八七版电视剧,也是一代又一代人心中的经典。

二、《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史传小说代表,写乱世权谋。俗话说“老不读三国”,老人若是常看《三国演义》,免不了一肚子阴谋诡计,学得老奸巨猾。

但《三国演义》通过描写战争,反映了魏、蜀、吴三个政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展现了从东汉末年“合久必分”到“分久必合”的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风云,并成功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

小说气势磅礴,战争场面描写非常生动,让人觉得置身其中,许多人物形象非常鲜明。刘备“仁义”,而曹操奸诈善于权谋,喜欢弄“权”,作者在书中表明了他鲜明的态度——褒刘贬曹。

中国人信仰的“仁”和“义”,在《三国演义》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刘备的“仁”,诸葛亮、关羽的“忠义”,让人读了血脉贲张,对英雄的崇拜油然而生。关羽甚至成了各帮派团伙顶礼膜拜的偶像。

三、《西游记》

《西游记》是神魔小说代表,写神魔妖怪,是老人孩子的最爱。小说结构完整,规模宏大,上天入地下海,天上神仙、地上凡人、地狱阎王、妖魔鬼怪,包罗万象,想象力极其丰富。

而且《西游记》即有浓厚的佛教色彩,又可以从佛、道、俗等多个角度欣赏,是中国古典小说中伟大的浪漫主义文学作品。

小说情节引人,随便翻开一章都会被吸引着往下看,但又是一个个独立的故事。书中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等形象刻画生动,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角色。看《西游记》,能丰富读者的想象力,学会面对九九八十一难,迎难而上。

八六版电视剧《西游记》,每年假期一遍遍的重播,三十多年了,一代代的孩子们都看得津津有味,老人家则看着耳熟能详的剧情还是乐此不彼。

四、《水浒传》

《水浒传》是英雄传奇代表,写草根江湖。俗话说:少不看水浒,少年常看《水浒传》,就学会了打架斗殴,打家劫舍。《水浒传》从实际社会意义来说,真的是反面教材。

书中动不动就是拳脚相向,怂恿人造反,或者说是鼓励人打架斗殴,容易教坏未成年人。杀人犹如家常便饭,而且经常灭门,梁山就相当于现在的恐怖组织。

及时雨宋江就是坑人坑己的代表,好多个被逼上梁山的好汉是他坑的!相当于现在的抓住人把柄,然后不择手段威逼利诱把他看中的人才骗上、逼上梁山,加入犯罪团伙共同犯罪。

四大名著中,《水浒传》除了细节描写好,如“武松打虎”“鲁智深拳打镇关西”其他的方面我是真的喜欢不起来。

这些好汉们除了追求“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基本上没有精神追求,都被宋江牵着鼻子走。

比如张飞与李逵,是相似的角色,但张飞只对军士暴躁,而李逵的形象比张飞恐怖多了。

他杀人如麻,书中几处描写“如砍瓜切菜一般”,灭门甚至把整个祝家庄屠了,连无辜的老弱妇孺也不放过,毫无一丝怜悯之心。

《水浒传》整本书充满了血腥暴力,如果读者理解水平差些,就不能领会其中精髓,往往学习其中的糟粕,以梁山义气为名组织反动组织。

因此,我觉得最应该去掉的是《水浒传》。有书君语:一直倡导终生学习的有书君今天给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读的52本高分畅销好书,免费领取。从认知思维、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维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阅读计划。

活动参与方式:私信回复“福利”或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免费领取。限时福利,先到先得哦~


有书共读


去除《西游记》,省得有的人天天以代言人自居告这告那的,还口口声声说:“什么西游文化,一个民族没有文化是可怕的,但你既然有了文化还不重视那就更可怕了!”我就笑了,西游文化?西游什么文化?是教我们去西方求神拜佛还是教我们全都放弃七情六欲一心向佛?又或者教我们大闹龙宫、天庭?还是告诉我们那些有后台的妖精都被接走了,没后台的都被一棒子打死了?他演的就是原著,别人演的都是垃圾,是篡改历史?太可笑了,他演的那个本来就是不按原著来的好吧?能不能把原著看一下再来说话呢?


小笨笨86074833


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如果非得去掉一个,我认为非得是《水浒传》莫属! 因为《水浒传》的核心故事就是“官逼明反,落草为寇“,虽然打着“仗义疏财,劫富济贫“的旗号,但是今天看来与社会主义价值观有违。而且书中还有好多血腥场面,给人感觉像是“一群土匪找到了共同理想的赶脚“!书中还有最重要的两点很值得深究!

第一,书中虽然有一百零单八将好汉,但是并非一百零八个都是好汉,比如白日鼠白胜,智取生辰纲中,被官府屈打成招把晁盖一行人出卖了,而且此人就是村里的一个赌徒游手好闲之辈,在后面也没有大的作为,也算得上好汉?还有一些好汉,比如什么赛仁贵,什么小温侯!他们都是花架子,而且心胸狭隘三脚猫比起其他人算不上好汉!第二。被称为“赛诸葛“的宋江军师吴用,他不仅不如诸葛亮,他还不是个合格的军师,因为他做事只考虑要眼前,好多事情只会出乎他的意料,然后一件一件的面临了然后不得已被动想办法解决,没有大局观,有时候考虑事情不够周全!比如,智取生辰纲中,他只知道把生辰纲劫了,却没有考虑周全,幸亏有宋江通风报信,要不然被官兵逮了直接大结局了!后面还有好多类似的事情都是让人九死一生的感觉!反观其他三部销小说,一个神魔到了极致亦真亦假,用天上跑下来的妖怪,揭露了官僚主义的腐败无能!一个是三国之间的坎坷斗争最后抵不过时间的变迁,为我们显示了古时候的战争历史!还有一个被称为“中国巨典“的书,它栩栩如生,刻画人物神情,心里,用语言描写的淋漓尽致!仿佛身在其中!故事机构也巧妙无比!所以说这个没有争议了吧!


特约评论观察员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对四大名著作个大概的陈述。

《红楼梦》是一部章回体人情小说,是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并且在世界范围内形成“红学”,这是世界文学史上独一无二的现象,这样看它的价值非常巨大。

《西游记》是中国第一部浪漫主义的神魔小说,它的文学价值与后来形成的西游文化,为世人所认同和赞赏。

《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它里面的文学、历史价值与军事谋略,为后人留下宝贵的借鉴经验。

《水浒传》是中国文学史上,较早用白话文写成的叙事章回体小说之一,它有一定的文学价值,但综合来说,它的文学、历史、人文、思想等等方面,是不及其它三部名著的。

因此,四大名著若要去掉一本,去掉《水浒传》比较合适。下面,详细叙述一下去掉《水浒传》的具体原因。

一、《水浒传》中存有大量过于血腥与暴力的情节。

比如宋江在浔阳楼写了所谓的“反诗”,黄文炳便向蔡九知府告密,这让宋江有了牢狱之灾,并且要问斩。后来经梁山众人的营救,才让宋江躲过此劫。宋江得救之后,怒火中烧,把黄文炳活捉绑起来,而且让众多梁山好汉围住黄文炳,残忍地把黄文炳身上的肉切割下来煎了下酒。这种人吃人的情节,无疑是非常血腥暴力的,也是影响极其不好的。

比如菜园子张青与母夜叉孙二娘,在孟州道十字坡开的酒店,用蒙汗药把客人蒙翻,然后把客人剁了做成人肉包子。当时的武松也差点中了招,好在慧眼识破,不然也被做成人肉包了。《水浒传》中,这种血腥的情节,让读者看了,会感到极其没有人性的,是极其的残忍,没有人类底线的。

还有武松的血溅鸳鸯楼,武松先是把蒋门神的头颅割下来,接而连杀张都监一家与客人共十四口,并且还在墙上写有“杀人者,打虎武松是也!”。这种极其血腥的暴力描绘,虽然说衬托了武松的快意恩仇,英雄侠气,但是也有滥杀无辜的成分。

说到滥杀无辜,更甚者是李逵了。李逵为救宋江,在劫法场的时候,不管是官员还是老百姓,乱砍一通。李逵砍杀官员情有可原,但同时又视百姓生命如草芥,乱砍一通只为阻碍官兵的缉拿,这种即血腥又无理性的情节,很难让读者信服。

二、《水浒传》中,一百零八英雄好汉,其实并非都是英雄好汉。

所谓的一百零八英雄好汉里面,像鼓上蚤时迁,本就仅是鸡鸣狗盗的之辈,这种“梁上君子”,文不行,武亦不行,靠的是偷窃功夫,与英雄好汉是不沾边的。而且,他与杨雄、石秀去投奔梁山的路上,因为偷吃了祝家庄酒店的公鸡,被祝家庄活捉,引得宋江率军三打祝家庄。

鼓上蚤时迁的这种偷鸡摸狗的行为,闹得由一只公鸡而引起一场战争,岂是英雄好汉之所为?!因此鼓上蚤算不上英雄好汉。同时,就在宋江三打祝家庄时,黑旋风李逵在这场战争的最后,将祝家庄杀得片甲不留,即使是与梁山好汉毫无矛盾的老弱妇孺,一概赶尽杀绝,这种嗜杀成性的行为,岂是英雄好汉所为?

再有紫髯伯皇甫端,仅是有一技之长的兽医罢了,还有神医安道全,也仅是医术方面了得,他们与英雄好汉形象相差太远。而玉臂匠金大坚与圣手书生萧让,更只是在雕刻与书法上有过人之处而已,根本论不上英雄好汉。因此,所谓的水浒一百零八好汉,有些言过其实,是为了凑足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之说,人物的选择与塑造,有点滥竽充数。

三、《水浒传》中,有迷信、夸张成分与现实相交叉,使人难辨真假。

《水浒传》不是神话小说,但它里面却有很多神话色彩的情节,这显得有些不伦不类。譬如宋江攻打高唐州的时候,就有大量的公孙胜与高廉斗道法的描述。这种斗法的飞沙走石,天昏地暗,还有非常多的道法“专业术语”情节描绘,让读者看得一头雾水,不知这种描述的目的何在。

这种迷信、夸张的情节,还有宋江率领梁山好汉攻打方腊之时,浪里白条张顺被杀死后,原著中写他的魂魄一直在水里,然后飘到了西湖龙宫当起了神仙。最迷信又夸张是浪里白条的魂魄竟然能附在哥哥船火儿张横身上,然后帮助张横杀死了方腊的儿子,而且最离奇的是张顺的魂魄还能与宋江对话。

再有神行太保戴宗,施起法术来,加上道具辅助,能日行八百里,这是极其夸张的。其它的情节譬如宋江从九天玄女处的得到天书,洪太慰放走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李逵在梁山后面发现刻有一百零八好汉名字的石碑等等,这些都富有浓重的迷信色彩,也是极其夸张的,这不符合这本小说的创作旨意。

也可以说,《水浒传》的这种情节迷信情节的描写,与现实主义笔法相交叉,使很多读者真假难辨,会误导读者相信迷信和玄学。而且这种描绘对于整部小说而言,是起不到衬托作用的,它在这部小说的文学价值上,成了败笔。

四、《水浒传》的负面影响。

民间一直有“少不读水浒”之说,因为少年有热血情怀,看了它之后,会热衷于为所谓的侠义,没有理性的迷恋“英雄好汉”角色而去“行走江湖”。他们甚至在社会上打打杀杀,并且 认之为是学习《水浒传》中的“替天行道”,还为所谓的忠义,结朋聚殴。

从这方面说,《水浒传》对青少年存有误导的倾向。而且,小说中有大量的喝酒情节描述,大碗的吃肉,大碗的喝酒,心智不成熟的少年也容易去模仿。少年喝酒影响身体健康是肯定的,其次是酒醉之后,容易没有理智的学习那些”英雄“热血沸腾而去惹是生非。

还有,《水浒传》的内容上,对女性存有歧视的嫌疑。比如梁山好汉若碰到尼姑,总是要啐一口骂骂咧咧地说不吉利。而且,小说中,女性多是祸端,下场也不好。比如潘金莲、潘巧云、阎婆惜、贾氏等等,都成了祸端而被杀掉,即使是林冲的夫人张氏,最后也被写成自缢身亡。哪怕是一百零八将中的女性,起的绰号也不雅,如母夜叉孙二娘,母大虫顾大嫂,一丈青扈三娘。

五、《水浒传》的文学价值、思想与其它三部名著的比较。

《水浒传》这部小说的文学价值在于人物的刻画比较生动,栩栩如生,它的思想核心是忠义,这也是它的精华所在。但是它的糟粕也非常之多,像很多梁山好汉所干之事,并非都是行侠仗义,有些近乎龌龊,是滥杀无辜的,这点在前面已有详细叙述。

再者,就小说中展现的格局来说,论谋略格局,它比不上《三国演义》,论神奇魔幻,它比不上《西游记》,论考究价值,它比不上《红楼梦》。

一定的程度上,这部小说的核心思想,可以说是模糊不清的。说它推崇行侠仗义,但它又不是完全的行侠仗义,相反的还近乎流氓地痞。说它是家国情怀,它又没有推翻当朝的腐败现象,相反,最后是向腐败的朝廷屈服。若说他招安是辅国安邦,它打的最惨的是同为起义军的方腊,而且最后是死伤过半的悲惨结局。因此,这部小说传达的主题并不清晰,它的内涵是远远比不上其它三部名著的。



综上所述,四大名著中,若要去掉一部,我觉得去掉《水浒传》比较合适,虽然它也可称为名著,但与其它三部名著的各种价值比较起来,相形见绌。


我就是竹韵


如果是这样的话,只能删掉《三国演义》了。

不得否认,《三国演义》是我曾经最喜欢的一部小说,看到心动处竟然忘记了吃饭时间。毕竟要删一个,那只能“鸡蛋里面挑骨头”。从细节来看,书中有些地方的确浅白矛盾,不过没人深究罢了。

《三国演义》主要在宣扬什么?

《三国演义》宣扬的是个人英雄主义。我曾不只一次的想,关羽忠义无双,张飞勇猛无敌,诸葛亮思虑深广……无不让人感到振奋。但是百姓疾苦也正是建立在他们之上。“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种帝制时代的铁律一度让我感到困惑。莫非是我有所谓的“妇人之仁”?还是时代真的让这些英雄有“舍小取大”的觉悟?有时候看那些士兵义无反顾的冲上前线,他们不过是为了混口饭吃。

关于关羽的忠义,这简直可以用“巧舌如簧”来说明,比如“华容道”这事,放了曹操是对曹操义,要是不放则是对刘备忠;反过来一想,放了曹操却是对刘备不忠,不放则是对刘备义了。

(《三国演义》影视剧中的刘关张)

还有诸葛亮,诸葛亮能看出魏延有反骨,处之而后快,那为何刘禅身边的太监黄皓他不找理由处死呢?是为了给刘禅面子吗?这不太合理。而且诸葛亮最初用天时道法屡试不爽,后来竟然成功率明显下降,是老了吗?还是天败之呢?

《三国演义》宣扬的是正统精神。这股尊刘之气曾一度影响一部分人对这段历史的态度,到现在这段历史得以普及,才给曹操翻了案,曹操也不容易啊。刘备在《三国演义》的形象过于完美,连文、武能力的不足的缺陷都被披上了“举贤任能”的外衣。

虽然普及了这段历史,但是它的漏洞是显而易见的,而且这段历史也算不上中国历史上最混乱的时代,假如把东晋和南北朝时期写一部小说,同样的文笔,应该更加精彩。

《水浒传》

《水浒传》是一本越读越爱读的书,大家最初的着眼在那些直肠好汉——鲁智深、武松,不知不觉中就研究起宋江来。研究宋江是一大乐事,书中用曲笔委婉的表达出他的恶,第一遍看还以为他真是个大好人。

(《水浒传》李雪健老师饰演的宋江,剧中宋江之跪同刘备之哭竟有相似的一种味道)

还有祸乱北宋的“花石纲”,虽然文中有好几处提到,但都是“提”到而已,粗心的朋友可能直接忽略,殊不知这举动对北宋属于挖髓式的破坏。

还有平民的生活也值得注意,他们在酷吏和恶霸的夹缝间生存,从李逵的哥哥嘴里骂出,从阮氏弟兄的口出说出,这都不是毫无意义的文字。

《西游记》

这本书明写精怪,实写人心。里面的唐僧并不是讨喜的人物,后来虽然逐渐改变进步,但也比不过悟空的人气。

(《西游记》剧中索要“人事”)

最后的点睛之笔让人灌顶,这就是阿难和迦叶索要“人事”,书中的如来不只知否?容否?磨否?炼否?此难是为了教唐僧成佛后再成人还是为了旺盛香火呢?

《红楼梦》

“红学”的研究一直没有间断过,有人一生都在其中如痴如醉。这本小说反应的侧面很广,爱情、兴衰、伦理、皇室等等,这本书就像一本迷宫,喜好者在其中自得其乐,厌恶者恨不得早点出来。不过其内涵上讲,无疑站在难以企及的高峰上。


泊图泊途


个人认为,应该去掉《红楼梦》,红迷先不要亮出你们60米长刀,且听我一表。

《红楼梦》实在特殊,无论思想性、文学性,还是原创性、影响力,都是独一档。

关于四大名著的渊源

其实,四大名著的说法是现代才有的,此前只有四大奇书的说法,是明代人冯梦龙提出来的,指的是《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金瓶梅》。

之所以称为四大奇书,是因为这四部小说均成书于明朝,而《红楼梦》成书于清朝,冯梦龙无法穿越时空,自然无法把《红楼梦》列入其中。

四大名著的说法是现代出版商发明的。出版商经常把这四本书合并出版,所以取了一个很高大上的名字——四大名著。试想如果不是《金瓶梅》被禁,出版商估计会延续冯梦龙的说法搞出“四大奇书”(不包括《红楼梦》)或者“五大名著”(加上《红楼梦》)。

如果必须五选四,为什么把《红楼梦》拿出来?

因为《红楼梦》实在特殊,无论思想性、文学性,还是原创性、影响力,都是独一档。

从思想性而言,红楼梦独一档

思想性是一部文学作品的灵魂。

其他几本书的思想主题很容易解读,《三国演义》写权谋治乱,《水浒传》写草根江湖,《西游记》写神魔妖怪,《金瓶梅》写市民百姓,这些相对浅显,容易理解,但《红楼梦》表面写豪门兴衰,实则处处隐喻,“真事隐去,假语村言”,写的是一个时代的变迁。

从文学性而言,红楼梦独一档

文学性是一部文学作品的核心。

论人物塑造,《红楼梦》中出场的天上地下,大小角色共计975人,有名有姓的人物性格鲜明,各不相同;论语言风格,《红楼梦》精准传神,炉火纯青,绘声绘色,读来令人身临其境;论故事情节,布局宏伟,结构复杂,繁而不乱……这些其他名著都难以比拟。

《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这三大名著成书以前,已有很多史料、故事、传说等资料流传,作者并非另起炉灶,从头再来,而是借鉴、参考、演绎和再创作,尽管这种再创作的难度十分之大,但比起《红楼梦》的原创程度,仍要略逊一筹。《金瓶梅》的人物角色衍生于《水浒传》,故事原创程度很高,但在人物繁复度上距离《红楼梦》很远。

从影响力而言,红楼梦独一档

影响力是一部文学作品的生命。

传统四大名著以及《金瓶梅》的影响力都很广泛,且持久不衰,甚至远播海外,近现代以来不乏对这些名著的研究,但像《红楼梦》这样被众多专家钻研,且形成“红学”这一专门学问者,不仅《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难忘项背,其他名著更是望尘莫及。

综上所述,以《红楼梦》的思想性、文学性、原创性和影响力,各方面均超出《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等名著一等,完全是独一档的水平,把《红楼梦》单独拿出来,作为“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是恰如其分的。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