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仁貴死因謎,是被自己兒子薛丁山射死的嗎?(2)

薛仁貴死因之謎:是被自己兒子薛丁山射死的嗎?(2)

薛仁貴死因之謎 薛仁貴是被他兒子薛丁山射死的.要說薛仁貴一生中唯一的敗仗,那就是青海大非川之敗了,有的只知道薛仁貴簡單事蹟的人,看見薛仁貴的評論總會說,唐朝初年薛仁貴青海大非川大敗

那個人就是薛仁貴的副將,名將郭孝恪的二兒子,郭待封,也就是給薛仁貴看糧草的那個,那郭待封是名門之後,並且出征前官位甚至和這個農民出身的薛仁貴一樣高,憑什麼當他的副將啊,所以書上就寫了“多違節度”,總違反命令。按照開始的計劃實施,薛仁貴先打到烏海,勝利了,砍死一萬來人。這下一步就完蛋了,郭待封沒聽薛仁貴的,繼續帶著糧草前進,薛仁貴知道這事情以後差不多就預感要完了,他再帶部隊回去接郭待封,在平地上讓敵人的優勢兵力給包圍了,那就徹底完了,他下令讓郭待封快點走,郭待封也沒急行軍。等快到了烏海了,還沒碰上薛仁貴呢,人家吐蕃的20萬軍隊真出來了,郭待封這小子把糧草輜重全丟了。

薛仁貴聽到這個,也就知道基本完蛋了。然後吐蕃糾集60萬軍隊和薛仁貴這支7萬人無糧食的軍隊決戰,還是歸於薛仁貴能打啊,才能保下一些軍隊,吐蕃應該也損失很多,否則他完全可以殺了薛仁貴,為什麼不殺呢,他被薛仁貴這種氣勢給震住了,他們想象的到,這次他們利用了唐軍將帥不和的矛盾,取得了勝利,但是如果再來一個薛仁貴,他們就受不了了,可以後世唐朝再鮮有薛仁貴這樣的人物了。這次戰爭並沒有全軍覆沒,且《舊唐書》上也沒有記載,只是宋的《新唐書》和《資治通鑑》寫了,但是議和罷兵和全軍覆沒明顯矛盾,舊唐書的記載應該是真的。本來這場戰爭完全可以壓制住吐蕃,估計也不會發生92年之後長安被攻破的慘景了。

任何戰爭的潰敗都有其潰敗的根源,大非川之戰戰敗的根源其實還是源於唐朝的府兵制度的過時,和唐朝的第三代將領的匱乏,至薛仁貴、裴行儉後唐朝第三代將領幾乎斷代了,像後來的張守圭、薛訥、阿史那忠這些將領在薛仁貴死了將近20年才展露頭腳,大非川之戰前期選將當時成為唐朝最頭痛的問題,以當時的情況看,主將的選擇薛仁貴是絕對正確的,關鍵還是在於副將的選擇。郭待封曾參與過滅高句麗之戰,不過是做為李績的副將,當然可以看成朝廷重點培養的對象,實際上在滅高句麗戰役上面郭待封並無實質的戰績,而大非川之戰將其用為薛仁貴的副將也理所當然的是為了將其栽培。曾經劉仁軌上表提拔薛仁貴長子薛訥為薛仁貴的副將,不知什麼原因被朝廷否決,以至於薛郭兩人的矛盾顯現出來。薛仁貴是個偉大的軍事戰術家,而郭待封除是郭孝恪的兒子以外,其實就是個草包,一個天才卻由一個草包來做配合,那隻會拖人家後腿。

薛仁貴死因謎,是被自己兒子薛丁山射死的嗎?(2)

根據大非川戰前薛仁貴的分析和整個戰役的具體部署,可以看得出,薛仁貴是對整個戰局有著一個相當精確的分析,在薛仁貴出兵的同時,唐以西突厥首領阿史那都支為左驍衛大將軍兼匐延都督,以牽制吐蕃在西域的兵力,與薛仁貴遙相呼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