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淵潔炮轟“作家進校園”,看到“恩怨”更要看到“是非”

鄭淵潔炮轟“作家進校園”,看到“恩怨”更要看到“是非”


4月19日,“童話大王”鄭淵潔微博發文,就其未進入2018年度“童書作家榜”一事回應稱,是自己主動拒絕入榜,原因在於“童書銷售泡沫極大”,且稱“有童書作者打著講課幌子,進入校園向學生兜售童書”。

4月20日下午,鄭淵潔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據其瞭解“童書進校”現象長期存在,有作家、出版方採取其他隱蔽方式強制售書,甚至出現“假簽名”。他呼籲社會關注此類現象。

(1)

鄭淵潔在微博上直接點名曹文軒,讓這場炮轟“童書進校”更充滿了火藥味”。隨即有人指出,鄭淵潔與其所批評的童書作者之間有個人恩怨。

“童書作家榜”榜單創始人吳懷堯在其朋友圈也表示,關於鄭淵潔和曹文軒的書劍恩仇錄內幕,他非當事人不想評論。

對於這件事,我們看到“恩怨”,更應該將關注點聚焦到“是非”;這裡的“是非”,顯然是鄭淵潔批評的“有童書作者打著講課幌子,進入校園向學生兜售童書”現象。

出版社和童書作者“想方設法”“千方百計”增加圖書銷量,在商言商當然無可厚非。

但正如鄭淵潔所稱,這類進校籤售,更像是出版社、作家與學校三者“合謀”運作,以演講的形式賣書牟利——這就牽涉到“大是大非”的問題,不得不被深究和追問。

(2)

鄭淵潔認為,“童書作家進校賣書”有三大壞處。

第一,降低國民閱讀率。因為閱讀習慣應該從小培養,但如果孩子讀的第一本書,不是自己選擇,或者看了倒胃口,以後可能再也不讀書。書賣得好的作家,一般不會去學校,因為去學校講課也很累。
第二,可能扼殺年輕兒童文學作家的出現。現在的兒童文學作家,都是我們這樣七老八十的人,為什麼?因為學校要邀請有名氣的作家,不要年輕作家來講課。這樣年輕作家沒人關注,就不能冒尖。
第三,可能腐蝕教師隊伍。
出版社現在批發銷售童書,價格一般是四一折到四五折之間。全價賣給學生的話,這裡面一部分的利潤,可能會被學校獲取。

延伸來看,鄭淵潔的擔憂都有道理。

人們關心的,無疑是這種現象對孩子的影響;想知道的,是出版社、作家與學校三者“合謀”運作“童書進校”有多大範圍的存在。

(3)

從媒體報道中可知,作家進入校園演講以達到銷售書籍的方式早已成為部分圖書從業者的套路。

2013年,時任江蘇某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市場策劃負責人曾發文介紹了公司的營銷活動。該負責人稱,2005年8月,公司策劃了一項大型營銷活動,提出“校園是書店重要的銷售終端”,強調“書店與當地教育部門聯繫”的重要性。

據其介紹,從2005年開始,公司積極邀請作家走進校園,為中小學生講述人生、勵志故事,教授寫作技巧等,並在現場簽名售書,“共舉辦了2000 多場講座活動,直接拉動銷售6000 餘萬元。”

該負責人坦言,在校園這一細分市場中,“目標讀者的數量,目標讀者的購買能力和購買頻率以及整個市場容量和規模,均大得驚人。”而且,信息發佈、公關的成本基本為零……

現實中,不少家長也多多少少經歷過這樣被強拉上門“不得不買書”的尷尬事。

(4)

《義務教育法》第二十五條規定:“學校不得違反國家規定收取費用,不得以向學生推銷或者變相推銷商品、服務等方式謀取利益。”

2018年10月,教育部辦公廳發佈《關於嚴禁商業廣告、商業活動進入中小學校和幼兒園的緊急通知》。通知提及,要特別關注各類‘進校園’活動有無夾帶商業活動等問題,對違規在校園進行商業宣傳活動,給學校、教師、學生攤派任何購買、銷售任務,給學校、教師、學生分發帶有商業廣告的物品等行為進行嚴肅查處。

從這個意義上說,“童書進校”已經是“進入中小學校園推銷商品”,應被明令禁止。

釐清了這個“大是大非”,相關方面顯然應該有進一步的積極作為。

儘管有“主動被動”之分,但僅就“第13屆作家榜童書作家榜”而言,前十名的童書作家版稅便超過兩億元。正如鄭淵潔所說,這種“現象長期存在,近來愈演愈烈”,那麼,“被侮辱被傷害”的孩子和家長,註定是不計其數。

在巨大的利益驅動之下,寄望於出版社、作家與學校三者“合謀”運作“童書進校”收手,恐怕不切實際。

鄭淵潔稱,規範、淨化童書市場“主管部門要加強管理”。相關部門如何及時回應和積極作為,比如建立起常態的監管與懲戒機制,我們拭目以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