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對待錯誤的態度,決定了孩子的性格

在傳統的教育觀念裡,出錯意味著失敗,我們不允許自己輕易失敗,更不允許孩子犯錯。

可是這樣的矯枉過正,卻正在謀殺孩子的生命力!試錯,是每一個成長中的孩子必然的經歷,聰明的家長都懂得如何利用“錯誤”去教育和愛護孩子。

在傳統觀念裡,出錯意味著失敗

我們從小不被允許犯錯,如今也不允許自己的孩子犯錯,所以“這樣不可以”、“那樣做不行”、“你會做錯的”成了我們的口頭禪。

我們恨不得把自己所有的經驗一股腦全灌進孩子的腦袋裡,保證孩子永遠走在平穩正確的人生道路上。

這樣做看似讓孩子待在一個安全的範圍內成長,卻剝奪了孩子探索的機會,將他們禁錮在了牢籠裡,僵化了思維。

復旦大學副教授沈奕斐說過:

“孩子的成長是螺旋性的,要自己不斷去試錯,才會知道前進。”

沒有犯錯的經驗,孩子就沒有成長和進步。


家長對待錯誤的態度,決定了孩子的性格

家長的態度,決定了孩子的性格

聰明的家長,懂得利用“錯誤”去教育和愛護孩子。

面對孩子的錯誤,要控制好情緒。

在一檔節目中,陶虹分享了自己和女兒的故事。

有一次出門前,女兒一不小心把一杯牛奶摔在了地上,陶虹急了,衝上去斥責一通:“你怎麼這樣啊?”

她回過頭看了一眼女兒,發現女兒被她嚇得一哆嗦,此刻正呆呆地看著她。

陶虹立刻反應過來自己做錯了,主持人問她錯在哪兒了,她回答:“如果媽媽都不能包容孩子犯錯,那這個世界上,誰會包容孩子?

第二次遇到類似的情況時,陶虹做出了截然不同的反應。

她走過去抱住女兒,安慰道:“害怕了吧,沒事沒事。”孩子撲到她懷裡大哭起來。

她不希望在女兒的印象中留下的,是媽媽不允許我犯錯的記憶。

聰明的家長,不會過分責備一個無意犯錯的孩子。

因為他們知道天底下沒有不犯錯誤的孩子,犯了錯,才能保證下次不出錯。孩子也會明白,錯誤並不可怕,重要的及時改正。


家長對待錯誤的態度,決定了孩子的性格

讓孩子試錯,抵得上一萬句“苦口婆心”

有位媽媽分享了她的育兒經驗。

孩子買了一個新的樂高玩具,非要帶去學校。

根據她的判斷,孩子的玩具只要帶出門去多半就會丟了,於是她開始苦口婆心地勸孩子,讓他別帶出去。

但孩子始終固執地堅持去哪兒都要帶著這個玩具。

在他們僵持不下的時候,孩子爸爸出了個主意:

“就由他帶著,丟不了證明你錯了,說明孩子自己有數,咱們算是瞎操心;丟了呢,他自然有了教訓,比嘮叨他效果好。”

那天回到家,孩子果然弄丟了玩具。

但她發現,從那天開始,孩子出門前都會自己權衡帶什麼玩具,身上有散件的不帶,個頭特別小的不帶,容易折斷損壞的不帶。

她突然明白了一個道理:“苦口婆心”其實是種又笨拙又收效甚微的溝通方式。

直接讓他自己去犯錯,嚐嚐犯錯的苦頭,比說教有用得多。

對世界全然陌生的孩子,在認識和接觸世界的過程中必然伴隨著大大小小的錯誤。

從犯錯到改錯,從解決錯誤到規避錯誤,這才是一個孩子真正的成長!

家長對待錯誤的態度,決定了孩子的性格

如何做個合格好媽媽

01 進門前,忘記自己的不愉快

媽媽在進家門之前,務必提醒自己:忘掉所有單位裡不愉快的事情,現在開始承擔的是母親的角色了。孩子需要母親很快樂,千萬不要把與孩子無關的壞情緒轉嫁到孩子身上,因為孩子是無辜的。

02 "無知"的媽媽

當孩子來問媽媽,“這個字怎麼念”等諸如此類的問題時,媽媽最好不要馬上就回答他,最差的回答是“你怎麼連這個字都不認識”。

媽媽最好看了一眼後,說,哎呀,我也不認識,我們一起查字典,好嗎?幾次之後媽媽就教會了孩子使用字典,同時,孩子查完字典認識該字後會很有成就感,多次之後就養成查閱資料不依賴媽媽的習慣了。

家長對待錯誤的態度,決定了孩子的性格

03 淡定、淡定、一定要淡定

當孩子告訴媽媽今天考試沒考好時,媽媽一定要剋制自己的情緒,絕對不能發火或臉色陰沉,孩子這時正緊張地觀察著媽媽的臉色呢。所以,媽媽最好表現得沒什麼情緒變化,讓孩子把卷子拿出來,和孩子一起分析錯在哪兒。

要是孩子已經明白了錯在哪兒,媽媽也不必再糾纏。但最後要鼓勵他:你看,你弄明白了下次考試就不會錯了。媽媽要是感到自己無法控制情緒,就去衛生間洗把臉,照照鏡子,做幾個深呼吸。

04 簡短語言+沉默 >嘮叨不停

媽媽在孩子面前要控制語言的數量。千萬不要嘮叨,事實上,最讓孩子害怕的是母親的沉默,所以,與其嘮嘮叨叨地對孩子說個沒完,不如用簡短的語言告訴孩子他所犯的錯誤所在或應該注意些什麼。

接下來,母親的沉默肯定比繼續說話更有用,不要以為孩子不懂,他雖然裝得一副無所謂的樣子,但實際上在觀察母親是否把所說的事當真。

所以,各位親愛的媽媽們,不要等孩子長大了總是說他,你怎麼這樣的性格啊,你到底像誰啊?顯而易見,父母是孩子的啟蒙老師,孩子的性格都是取決於你平時對他的態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