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皇五帝是指哪些人,有這五種說法

三皇五帝,是歷史神話人物“三皇”與“五帝”的合稱。三皇,原指遠古三皇,後增補伏羲等人;五帝,原指五方上帝,後增補五位上古部落首領。中華文明自古就有三皇五帝之說,如《史記·秦始皇本紀》中李斯說:“古有天皇、地皇、泰皇。”

三皇的稱號由來已久,伏羲等人只是繼承了遠古三皇的稱號,最早的天皇時代距今已有大約三百多萬年,最晚的泰皇(也就是人皇)距今也有大約三十萬年。唐代司馬貞寫了《三皇本紀》以補全《史記》,增補了伏羲、女媧、神農等諸位上古時期神話傳說人物與部落首領的歷史。

三皇五帝是指哪些人,有這五種說法

三皇,天皇、地皇、泰皇之名號,現存文字記載最早見於《史記·秦始皇本紀》。《路史》:“前天皇、前地皇、前人皇之事太過久古,杳杳冥冥,所謂事有不可盡究,物有不可臆言。”後期著作在原始意義上的遠古三皇基礎上增補了前後三皇,故有前三皇、中三皇、後三皇之分,合為九皇。後期增補的後三皇五帝在不同著作中分別有不同的說法。

後期著作增補的後三皇五帝分別有以下各種說法:

天皇、地皇、人皇;出自《史記·補三皇本紀》

燧人、伏羲、神農;出自《尚書大傳》

伏羲、女媧、神農;出自《春秋運鬥樞》

伏羲、神農、黃帝。出自《三字經》

由於戰國後期或漢代五行說逐漸建立,凡事都要湊五為成數,於是在上述許多古帝王中,遂有羅列“五帝”的必要,並出現了下列五種五帝說。

漢代所定的人間歷史上的“三皇”有五說:

1、《尚書大傳》為燧人、伏羲、神農。《禮·含文嘉》《春秋命歷序》亦同此說而以燧人居中。

2、《春秋運鬥樞》為伏羲、女媧、神農。

3、《禮·號諡記》為伏羲、神農、祝融。《孝經鉤命決》引《禮》同此,但以祝融居末。

4、《白虎通》說為伏羲、神農、共工。

5、西漢末的《世經》所排古史系統,在黃帝和顓頊之間加有少昊金天氏,使戰國時說的“五帝”中多了一帝。於是有人把原五帝之首的黃帝升為三皇,與伏羲、神農並列。首先是《禮·稽命徵》持此說,張衡上漢順帝書及其後的皇甫謐《帝王世紀》亦從之。

接著是偽《尚書序》宣揚此說,由於它的經書地位,從此伏羲、神農、黃帝成為中國歷史中最古的三位帝王。其實上述諸說皆為西漢末以後緯書所編造的神話。東方天帝太昊伏羲,屬神句芒;南方天帝炎帝神農,屬神祝融;西方天帝少昊金天,屬神蓐收;北方天帝顓頊高陽,屬神玄冥;中央天帝黃帝軒轅,屬神后土。

漢代仍傳有天神中的三皇,西漢末緯書《春秋命歷序》、《始學篇》等以三皇為天皇、地皇、人皇。道教經典中的三皇分初、中、後三組。自戰國後期或漢代記載神話和歷史傳說文籍中,先後出現了很多古帝或宗神名號,大抵居西邊的有黃帝、炎帝以及伯夷、共工、鯀、禹、四嶽、稷(棄)、高圉、太王、玄囂、蟜極、昌意、青陽等,居東邊的有太皞、少昊摯、顓頊、高陽、高辛、堯、羿、浞、澆、俊(即嚳)、契、冥、上甲微等,地區未明的有帝鴻氏、縉雲氏、金天氏、烈山氏、陶唐氏(前二者可能在西、後三者可能在東)等,由東而西的有伯翳、非子等,本在東而一部南移的有祝融即重黎,及其後裔八姓(如季連羋姓為楚祖)等等。

三皇五帝是指哪些人,有這五種說法

三皇五帝,並不是真正的帝王,僅太古時期出現的為人類作出卓越貢獻的部落首領或部落聯盟首領,後人追尊他們為“皇”或“帝”。人民則把他們敬為神靈,以各種美麗的神話傳說來宣揚他們的偉大業績。指歷史時期。即“三皇五帝時代”,又稱“上古時代”、“遠古時代”或“神話時代”。也可以簡稱為“三皇五帝”。三皇五帝率領民眾開創了中華上古文明。

1、《五帝德》所說的黃帝、顓頊、帝嚳、堯、舜五人。其說根據《國語·魯語》對他們的讚譽而定。《帝系》為其編造了以黃帝為始祖的世系。《呂氏春秋》及《史記·五帝本紀》承用了此說。

2、《戰國策·趙策》與《易·繫辭》提出的宓戲(伏羲)、神農、黃帝、堯、舜五人。《莊子》、《淮南子·淑真訓》及《三統曆》亦承此說。《通鑑外紀》反對三皇五帝說,但其所列最早的帝王仍是此五人。

3、《呂氏春秋·十二紀》所載的太昊、炎帝、黃帝、少昊、顓頊。《禮記·月令》亦同此說。王符《潛夫論》並將古代各帝王部分別納入此五帝的血胤系統之下。

4、《世經》所編排的古史系統依《十二紀》與《月令》,在黃帝與顓頊之間有少昊,鄭玄注《中侯敕省圖》即加少昊於第一個五帝說,謂五帝有六人,俱合於五帝座星。然東漢以來《稽命徵》等之說,把黃帝升為三皇之一,皇甫謐《帝王世紀》從之,而以少昊以下五人為五帝。於是偽《尚書序》即據以將《世經》前面三名伏羲、神農、黃帝為三皇,接著的少昊、顓頊、帝嚳、堯、舜為五帝。以其經書地位之尊,以後史籍皆承用此說。於是這一“三皇五帝”說被奉為古代的信史。

5、《通鑑外紀》及《路史發揮》引梁武帝蕭衍畫像碑述,以黃帝、少昊、顓頊、嚳、堯為五帝,似是最晚的一說。但梁武只有《通史》六百餘卷,據陳立《白虎通疏證》,以為畫像碑述可能是《武梁祠堂畫像碑述》之訛,則此說仍出自漢人。

至於神話中的天神,《山海經》中皆稱帝,其後亦有“五帝”之稱,如《楚辭·惜誦》有“令五帝”句,與“指蒼天”、“戒六神”並舉,是皆指神。又《晏子春秋》有“楚巫請致五帝以明君德”句,顯然皆指天帝。故《史記·封禪書》載漢高祖劉邦說:“吾聞天有五帝”。即述戰國末流行之說。

三皇五帝是指哪些人,有這五種說法

同時有五色帝之說,奏設祭祀白、青、黃、亦四上帝祠,漢高增祀黑帝之祠。至《春秋緯·文耀鉤》,五色帝始有名字:“蒼帝曰靈威仰,亦帝曰赤熛怒,黃帝曰含樞紐,白帝曰白招拒,黑帝曰汁光紀。”鄭玄注《禮記·大傳》“王者禘其祖之所自出”句,即引此諸名為“太微五帝”,謂“王者之先祖皆感太微五帝之精以生”。把地上五帝說成是天上五帝所感生,提出了“感生帝”之妄說,王肅已斥其謬。

大抵“三皇說”所指諸人,是中國祖先處於史前各個不同文化階段的象徵。燧人、包羲(伏羲)分別代表矇昧時期的低級、中級、高級三個階段;神農代表野蠻時代的低級階段;女媧則是更早的創世紀式的神人,在神話中又和伏羲結合創造人類。“五帝說”所指諸人,主要是父系家長制的部落聯盟鼎盛時期及其解體時實行軍事民主制時期的一些君王或軍事首長人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