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狸书屋:撕开皮囊,看看灵魂到底走过什么样的路?

如果你整天伺候你这个皮囊,不会有出息的,只有会用肉体的人才能

成材

—— 《皮囊》

一部有着小说阅读质感的散文集,也是一本“认心又认人”的书。


“写这么一本书,是伤心的”,蔡崇达用半陈述的口吻来讲这些带着苦味的故事,你我从中看到彼此生活倒影。

《皮囊》一文中的阿太,一位99岁的老太太,没文化,是个神婆。她却教给作者具有启示力量的生活态度:“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

《母亲的房子》里,母亲想要建一座房子,一座四楼的房子,因为“这附近没有人建到四楼,我们建到了,就真的站起来了”。为了房子,她做苦工,捡菜叶,拒绝所有人的同情,哪怕明知这座房子不久后会被拆毁,只是为了“这一辈子,都有家可归”。

《残疾》里的父亲,他离家、归来,他病了,他挣扎着,全力争取尊严,然后失败,退生为孩童,最后离去。父亲被照亮了。被怀着厌弃、爱、不忍和怜惜和挂念,艰难地照亮。就在这个过程中,作者长大成人。自70后起,在文学书写中,父亲形象就失踪了。而蔡崇达的书里,这个形象重新出现了。


海狸书屋:撕开皮囊,看看灵魂到底走过什么样的路?



相似的境遇有很多,而每个人遭逢的苦难,却各有各的不幸,不会有复刻,不会有拓本,但皮囊之下还有灵魂,每一点小小的火星,都有可能唤醒灵魂深处的那一丝共鸣。

就好像很多人也无法理解《阿小和阿小》《天才文展》《厚朴》中的那种乡野的童年事迹,但大部分人却都能清楚那些一路走着走着却开始背道而驰的少年,那些不尽相同的相见龃龉,和后来各自延展开去不再相交的生活线。

那一个个字词背后的色调,总有一些人能懂,在某些文字里能捕捉到一些熟悉的气息。然后记忆会像个孩子,淘气的打开闸门,任由眼眶一红再红,那些酸涩那些苦痛蜂拥而来的感觉,让你不由地认真审视自己这副皮囊下存活过一个怎样的灵魂?


海狸书屋:撕开皮囊,看看灵魂到底走过什么样的路?


尤其在《重症病房里的圣诞节》一文中,那种医院的氛围,那种生与死悬在心头的重量,病房里独特的四季,压在心里的撕心裂肺却不能表于皮囊的两面日子,怎么也走不完的病房长廊,脚步声回荡的忧伤,白墙下的低头,门口的犹豫隐忍……这也许就是我最害怕引起的那段共鸣,那种同时间拉锯战里的挣扎,最煎熬。

《皮囊》不是鸡汤,更不属于治愈系,它撕开的是自己那副皮囊,去看那个伤心的、丑陋的自己,那些血淋淋的过往与苦痛就那样随着文字流淌而出,它刺痛的不仅仅是作者自己的心,还有那些在其中某些地方看见自己缩影的人,那些能在情感上产生共鸣的记忆人群。

活在浮躁的世界太久,有的时候,需要撕开皮囊,去看一看自己的灵魂到底走过了一些什么样的路?任记忆缓缓打开,痛苦席卷而来,清晰地展开,提醒自己快乐很重要,面对和正视每个阶段带来的东西也很重要,苦难和幸福并不矛盾,皮囊之下的灵魂,要更好地去爱。

封面图:来自清华美院本科生毕业展作品《皮囊》

搜索 海狸书屋 官方公众号获取更多好书推荐,海狸书屋借书前五天免费

www.hailibook.cn


分享到:


相關文章: